作者:御炎
刘备默默地看了郭鸿一会儿,才露出笑容,站起身子,走到郭鸿身前,扶起了郭鸿。
“郭公深明大义,奉孝聪慧睿智,你们两人深得我心,郭氏的辉煌,应该就在不远的未来了。”
刘备握住了郭鸿的手,感觉到郭鸿的身体似乎还有些颤抖。
不过郭鸿很快就控制住了自己的身体。
“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郭氏的未来,就完全仰仗您了。”
“如此,甚好,那么接下来,司隶校尉的工作,还需要郭公妥善配合,这一波事情完结之后,以郭公立下的功劳,荣耀升迁至三公之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刘备的许诺从来都是价值很高的,他说了什么,一定兑现,就算是敌人都不会怀疑他的承诺,这是刘备的特殊技。
所以郭鸿也不怀疑自己会被画大饼给忽悠了。
但是明摆着在此之前,自己需要在司隶校尉的职位上最后绽放一次光芒,让刘备满意,让所有人都看到他的能耐,知晓司隶校尉为什么被称作“卧虎”。
还能怎么说呢?
想升官,好难啊。
郭鸿不住的感叹。
不过……
看着热血澎湃的部下们,郭鸿又产生了新的忧虑。
如此这般的激情澎湃勇往直前,是可以持续的吗?
如果真的持续到了那个地步,整个雒阳朝廷、天下官府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刘备现在已经是夏日骄阳了,如果继续炽热下去,会变回上古时期天上有九个太阳的状态吗?
过于强烈的日光,在毁灭黑暗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把其他的正常的存在也一并消灭呢?
郭鸿看了看面前的刘备,想了想,还是没把这话说出来。
他相信刘备对此应该是有所考虑的,以刘备一贯的谨慎作风,他不认为刘备只想到好处,没想到弊端。
所以,他什么也没说。
其后一段时间,便是雒阳朝廷明发诏令,要求天下刺史、郡太守、国相还有他们的执政团队当中的核心人物一起来雒阳参加这场政务会议,为大汉接下来三年的工作定下基调。
而在此之前,他们需要厘清本州、本郡国当下的财政状况,人口状况,土地状况,生产状况和其他资源现状等等。
等于每一个州刺史都要写一份详细的关于本州的报告,每一个郡太守、国相也需要提交一份本郡国的详细报告,里面需要有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不能随便乱填数字,否则出了问题,就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政务大会召开的时间确定在建安五年二月初一,也就是说,地方官员们大体上还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进行筹备。
筹备完成之后,他们就要出发前来雒阳,根据各自提供的数据召开政务大会,确定之后三年每个州、每个郡国的发展要求。
汉帝国的人口、农业生产、商业、地方特色手工业的发展远远没有到顶,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
刘备要定下计划,朝廷会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时时刻刻盯着他们的发展工作,等最后的大审核结束之后,合格的就要嘉奖,纳入升迁名单之中,不合格的就要进入到罢黜名单之中,等着吃官司。
这个消息伴随着雒阳朝廷的传令骑兵,在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传遍了大汉的每一个角落,就连交趾那样的地方都有人传递消息前往,要求当地的郡守们一起来参加雒阳的政务会议。
这对于一些偏远到了甚至不认为自己属于雒阳天子管辖的地区来说,实在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什么时候,他们这些穷乡僻壤也能有资格到雒阳参加这个政务会议了?
第七百零二章 不度而度,也是一种度
这些年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刘备的影响下,对于这些事情还是有比较高的接受度的。
益州也差不多,虽然益州南部和益州北部的差距大了些,但是益州总体来说还是偏向雒阳朝廷的。
荆州和扬州的江北部分还好,江南部分就不一样了,多少年了都是自娱自乐,甚少接到雒阳朝廷的政令,朝廷似乎对他们也是放养态度,根本不怎么重视,也不在乎他们能发展到什么地步。
能坚持就坚持,坚持不了朝廷也不在乎,反正也不少他们那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赋税,真有那么一些一条大江隔断两国的感觉。
可刘备不,只要是大汉领土上的一份子,就都给我来参加政务会议,管你们是什么状况,我都要知道。
然后,全都要发展起来!
自然,刘备这一出在天下人眼里就等于是要搞人口普查和田地普查了,这要费多少功夫、多少资源去完成,实在是一个难以预估的天文数字。
所以很多之前就反对此事的人更加反对此事了,再次上表给朝廷,要求朝廷三思而后行,人口普查土地普查什么的,事关重大,不能一拍脑袋就执行,要三思而后行啊!
但是被刘备把持的朝廷还是一个意思。
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做,政务大会势在必行,而没有足够的数据,就不能确定接下来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对国家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距离上一次大汉的人口普查已经过去快五十年了,五十年间,沧海桑田,很多事情已经变得和过去完全不同了,现在,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
大汉必须要前进,绝不能后退!
担心缺少东西不能做好统计工作是吗?
没问题,朝廷库存纸张全面开放。
从现在开始,朝廷库存不停歇向大汉一百零八个郡国的官方无限量供应纸张,这部分纸张的费用和运输费用,刘某人替你们承担了!
但是相对的,你们这些官僚如果不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或者乱给答复,被我查出来了,可别怪我不讲情面。
该问罪问罪,该撤职撤职,该斩首的斩首,一个都不会被放过!
事实上,对于现在就发动人口普查和田亩普查能起到多少效果,能得到多少真实的数据,就算是刘备的核心幕僚团队也认为是有待商榷的。
刘备自身的势力主控的地区自然可以得到相对真实的数字,比如凉州,比如三辅和三河之地,还有并州、幽州等地。
益州北部几个郡还好,南部的几个根本不怎么受刘备的控制,且交通难行,多外族人。
虽然现任益州刺史荀攸的能力很强,也足够忠诚,益州南部却实在是不好控制。
冀州中南部几个郡国也是一样的,主要为古文学派和宦官集团所控制,能普查出多少真实数据,也很难说。
中原四州则是五五开的局面,真实数据和注水的数据估计是对半开的,青州和徐州因为荀彧和贾诩的存在或许数据会好看一些,豫州和兖州就很难说了。
虽然说豫州刺史张邈和兖州刺史陆康都和刘备关系匪浅,可他们究竟能把政令落实几分,也很难说,搞不好就要出现当年刘秀搞度田的时候出现的“南阳不可查”的闹剧出来。
到时候那些人是杀还是不杀?
豫州和兖州多有和古文学派关系匪浅的人存在,或者干脆就是自己人,他们要是隐藏数字,刘备是动手还是不动手?
而荆州扬州交趾除了少数几个郡之外,估计大部分地区都是糊弄鬼的数字,地方官员和势力想怎么交差就怎么交差,即使让御史台的人多加巡查也很难有什么实质上的改善。
这个数字最后汇总开来,肯定是不真实的,一定是有水分的。
大将军掾陈群就是这样认定的。
“当前阶段,除了您所苦心经营的地方会有较为真实的统计,其余地方很可能都是些虚假的统计数目,您就算按照他们给出的数目颁布政策制定方案,也很难起到效果。
而您所苦心经营的地方即使没有这样的政策,也会遵循您的要求办事,在当前大张旗鼓弄,在属下看来,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还请您三思。”
钟繇的看法也是如此的。
“当前来看,朝野内外阻力不小,就算政策强推,难保不会有人阳奉阴违,暗中使绊子阻挠您的大业,而且也很难查处,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程昱的看法则完全不同。
“没有这些统计数目,政务大会如何召开?地方上的政策任务如何颁布?不过是给一群虫豸继续尸位素餐的机会罢了,这样的事情已经持续了百余年,难道还要继续下去吗?”
刚加入大将军府的郭嘉也是一样的意见。
“任何事情在刚开始行动的时候总是阻力重重,顾虑重重,但是做着做着就顺畅了,人们就习惯了,从古至今皆然,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有畏惧艰险之心,否则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思想较为保守的钟繇和陈群看了看年轻的郭嘉,面有不悦之色。
但是还没等他们开口反对,刘晔便站了出来支持郭嘉的看法。
“事在人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有不愿办事的人,君侯欲改变大汉奢靡浮华不讲究实际的风气,属下一定支持!”
杜畿也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支持这一政策的推动,并愿意为此做些什么。
剩下张昭和张纮两人则是站在了陈群的立场上,倒不是觉得这个政策不好,而是觉得刘备此时推动这个政策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希望刘备可以三思而后行。
最终,刘备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他根本就没有打算像刘秀那样颁布一个政令,正式宣告这一切已经开始,给了不少人反应过来的时间。
他打算玩偷袭。
度田,谁说要光明正大的度?
糊里糊涂的也能度,一点一点度,度到头来,等有些人察觉不对、意识到应该反抗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
刘备才没打算公开发布度田令然后引起天下地主豪强的群起而反。
这并不合适。
和之前一样,他打算把自己的真正目的隐藏在复杂的政令当中,别说敌人看不懂,自己人都未必能看得懂。
等大家都能看懂的时候,说不定一切已经注定了,再怎么反抗都没用了。
所以,就要在大家都认为这一切不可能的时候开始做,给他们一个缓冲的时间,给他们一个幻想的时间,让他们认为一切还有的操作,还有的挽回。
等度田令真正颁布的时候,响起的不是开始度田的号角,而是度田胜利的赞歌。
不度而度,也是一种度。
“我知道会有很多艰难险阻,我也知道会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甚至从中作梗,但这不是不去做事情的理由,大汉之所以衰败至此,原因就是因为有太多太多不敢办事、不想办事的人存在了。
过去的一切,从今日开始结束,未来的一切,从今日开始重启,过去的岁月,是不会再回来了,而且,如果真的有人糊弄我,还被我查出来了,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刘备的嘴角微微勾起,看着身边的幕僚们。
“之前,总有些人觉得我是不会对某些特定的人群出手的,这种错误的印象让我很不满意,这很容易让他们错误的理解我,从而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我需要纠正他们的错误理解。”
第七百零三章 改革进入深水区
这话一说出口,部下幕僚们纷纷露出了惊异的表情。
刘备这是又打算对什么人出手了吗?
难道说……
是古文学派的人?
不得不说,之前太多次的合作与手下留情已经让很多人产生了刘备和古文学派穿一条裤子的刻板印象,让所有人都觉得刘备的政策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是完全没有效果的,不是针对他们而颁布的。
就算之前那一波四六分成的矛盾争端在更多的人看来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合作行动,双方有了一些矛盾,但是本质上还是刘备和古文学派之间的愉快合作。
刘备还是在意古文学派的。
这种刻板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给刘备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让他的一系列行动都比较成功,且没有影响他的名声。
当然,这种情况也带去了一些烦恼,而最大的烦恼便是如今这个态势了——
他想要推动一次全面的治理体系的革新,却有那么多人阻止他,不愿意配合他,然后以此为要挟,向他要好处。
说白了,某些人并不认为刘备的改革是针对他们的,他们始终认为刘备的改革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是为了他们着想。
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他们内部的利益再分配。
刘大将军给咱们送温暖来了!
确实,之前的一系列改革行动中,他们也总是能从刘备那边得到好处,得到更多的利益,让自己的家族更加强大,这就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惯性思维。
于是到现在,忽然发现刘备的下一个行动对他们没什么好处,反而还有挺多的坏处,于是他们就坐不住了。
但是他们错得很离谱。
因为打从一开始,刘备就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人,刘备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士人,他没有相关的认同,之所以成为士人,是因为他需要这个身份。
有了这个身份,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在慢慢发育的过程中积攒属于自己的班底,积攒足够多的政治势力,然后,对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发起一些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司隶学府和太学内的学生的来源几乎都是中层往上的,没有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子弟。
但是在凉州州学,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农家子弟的。
原因很简单,凉州最早执行了集体农庄政策和全面扫盲政策,以及对凉州学子的餐饮补贴和生活补贴,刘备专门从贩盐的钱里面拿出来一部分补贴到州学,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一些补助,且规定了就算是农家子弟也能入学。
他在凉州州学之外专门设了一个州学预备学校,专门招收农家子弟里年龄比较小的、更早接受完扫盲教育的孩子进入学习一些基础课程,等他们掌握基础学识之后,再让他们通过州学的入学考试,从而进入州学。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凉州的社会上层势力被刘备连消带打消灭了很多,士人数量又是全大汉最稀少的,基本上第二批入学学子入学之后,整个凉州还存在的士人、豪强之家的子弟就全面入学了。
士人豪强之家的子弟已经几乎全面入学,他们的数量太少,来不及产出那么多的子弟,而凉州州学每年入学的学生人数还是一样的多。
那么他们都是哪里来的?
很显然,另有来源。
从建安元年第三批学子入学开始,凉州州学里学生的出身中,农家子弟就占据了绝对多数,而从建安二年第四批学子入学开始,凉州州学内入学学子的出身就都是农家子弟了。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