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刘备看向了在一旁闭目养神一言不发的司隶校尉郭鸿。
“郭校尉一定会支持这个建议的,是吗?”
郭鸿睁开眼睛看向了刘备,缓缓点了点头。
“您说的是,我以为,您的建议是正确的,郡国兵若要稳定地方,那么掌握一些律法上的知识是必需的,开办律法学府,让地方上出现一批熟识律法的吏员,对于大汉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郭氏愿意派遣族中学识渊博之人入学府任教,为大汉做一些贡献。”
黄琬顿时无语。
他不知道刘备在这个事情里面对郭氏做了什么工作,让郭氏出力又出人,对刘备如此的支持,但是他清楚,除开儒家学派的影响之外,也就郭氏家族对汉帝国的律法影响最大。
涉及到儒学,那肯定是阀阅家族说话声音最响,而说到律法,现阶段,绝对是郭氏家族的声音最响。
郭氏世传《小杜律》,对汉帝国的律法相当精通,家族中人多出仕主持汉帝国的司法律政工作,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些影响力。
儒学士族有四世三公,郭氏这个律法士族也有连续三代担任廷尉的事情发生,如果用儒门士族的例子来做比对,那么郭氏就相当于二流士族中的“三世三公”。
地位一样很高。
而现在郭鸿和刘备的关系那么好,合作的那么紧密,一副狗腿子的模样,很显然,郭氏会乘着刘备给他们鼓起来的微风扶摇直上……
其实说到底,刘备也没有给郭氏什么直接的许诺,只是把郭氏族人郭嘉辟召为大将军掾,让郭嘉来到雒阳为他办事,成为他的近臣。
该说不说,最近这些日子,大将军府内的官吏们都不太平静,原因是一个不速之客来到了大将军府,和刘备见了面,然后一见如故。
这些日子,刘备连续四次召见郭嘉,每一次都与他从下午谈到日落,然后一起吃饭,再秉烛夜谈,谈天说地。
刘备很是喜欢郭嘉,一和他谈话就谈的十分开心,甚至到了要留他过夜的程度。
四次召见,两次留下郭嘉过夜,与郭嘉在自己的书房内同床、抵足而眠,就算是睡觉,也在不停的谈话,一直到睡着。
四次召见之后,刘备任命郭嘉为大将军掾,引为亲近之臣,每次办事都要带着郭嘉在身边,其亲密程度远超其余诸臣。
甚至还派人亲自为郭嘉在雒阳城中寻找合适的小院,为他解决了住房问题,又赠送马车给他,为他解决了交通问题。
刘备如此这般的行为,让不少人为此侧目,且心中略有些酸涩的滋味。
他们当初可没有得到刘备如此这般的特殊对待,这个叫做郭嘉的年轻人,到底有什么值得刘备如此在意、甚至还要留他吃饭、过夜?
第六百七十七章 郭嘉
刘备真的不是喜新厌旧的人间之屑,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和郭嘉居然如此的心意契合。
考虑该如何拉拢郭氏为他的律法学府背书之时,刘备就想到了郭嘉,想到了这个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关注但是并未下手的天纵之才。
用郭嘉换一下郭氏家族的配合,这对刘备来说简直是赢两次的大好事,怎么能不立刻去做呢?
于是刘备就对郭鸿表示要在郭氏家族里选一个优秀子弟作为自己的大将军掾、亲近之臣。
能成为刘备的大将军掾,那对于天底下的年轻、资历浅薄的士人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好事,谁都知道刘备对自己人非常信赖、非常关切,只要能力到位,绝不吝啬财富和地位。
最早跟随刘备的一批大将军掾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外放出去担任县令、郡守、国相等等职位。
最优秀的甚至已经做到了州刺史、中书令的程度,其他的人也都在刘备的人才库里,随时有可能被外放出去担当职位。
根据满宠等人的升迁过程,世人很快就摸清楚了刘备的用人流程——先在大将军府里面锻炼,然后外放主政一方,最后再召回中央出任职位,担当重任。
其他大佬不知道是不是那么给力,但是刘备,那是真的给啊,对跟随自己尽心尽力的人,他是真的很关照啊。
没人不喜欢一个愿意提携下属、关照下属的长官,没人不想跟随这样的长官,郭氏家族地位不够高,能够出一个直接跟随刘备的族人,未来可以预定一个前程,实在是太美妙了。
于是郭嘉就来到了刘备身边,和刘备见面、交谈。
结果刘备没想到的是,郭嘉见到刘备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大汉已经到了不得不变法的时候,不知大将军是否意识到大汉将有大的祸事即将来临】。
可以说这一句话就奠定了刘备心里郭嘉的位置。
他们见面的时候,郭嘉二十三岁,是个标准的成年人了,不过看上去就像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充满了蓬勃朝气,见到刘备就开始痛陈时弊,把自己这些年来观察到的弊政一个接一个的告诉刘备。
首先是官僚吏治上的弊政,什么选官制度上的弊端,晋升制度上的弊端,对官员贪污腐败打击的不足,对官员利用族人在地方上攫取利益的打击不足。
还有对限奴令的不满——郭嘉是第一个对刘备提出限奴令流于表面、没有从根本上限制奴隶数量增加的问题。
他认为限奴令如果只是针对一般土豪,是没有尽全功的,也没有解决奴隶数量多的问题,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行为。
站在刘备面前,郭嘉对限奴令侃侃而谈。
“限奴令流于表面,只是对一些家业不那么大的豪强进行限奴,对他们进行打击,如果不遵从朝廷政令,才会真正出手,但是拥有奴隶最多的人从来不是他们。
大将军能够推行限奴令,显然也是看到了奴隶过多对大汉的危害之大,既然如此,也一定能看到拥有奴隶最多的到底是些什么人。
大将军如果只是打击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人,将永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限奴令带来的成果也会在十年之内消耗殆尽,十年之后,一切依旧。”
刘备听后,笑眯眯地看着郭嘉。
“那你可知,你口中的真正的问题,也包括了你所出身的郭氏一族?整个天下有点名望的家族,都是你所谓的问题,你觉得这样说,合适吗?”
郭嘉闻言并不惊讶。
“大将军如果想要对郭氏下手,执行限奴令,嘉绝无任何怨言!”
“哦?”
刘备好奇的看着郭嘉:“难道你对家族的存亡并不在意?”
“只要遵守限奴令,家族自然不会遭到什么打击,大将军也不是颠倒黑白之人。”
郭嘉笑着说道:“嘉从来不认为家族中人需要那么多的奴隶,一人三个都太多了,一家一户三个还差不多,其人所为不过是个人的奢侈享受和颜面罢了,根本毫无意义。
这样的人越多,只会让大汉天下越来越糟糕,嘉以为,过去数年,大汉的处境极其糟糕,如果没有大将军力挽狂澜,以武力震慑天下不臣,今时今日之天下,恐已经崩坏!”
“有意思。”
刘备笑着问道:“且不说你对家族中人的看法,你怎么就觉得是我力挽狂澜呢?难道没有我,天下就真的会崩坏?”
“大将军可能认为嘉年轻,话语不够有力。”
郭嘉严肃道:“但是此前数年,嘉观察天下,是真的认为天下已经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朝中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争端越发激烈,士人和宦官之间的争斗也并未见到任何缓和的迹象。
天子对宦官十分偏爱,对士人十分苛刻,士人的怨念已经积攒到了一个很可怕的地步,那几年,士人聚会之上,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兴之前【传国易姓】之事,可见心有反意。
而在民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即使是在素来富裕的颍川,嘉也看到了大量因为破产而失去土地的庶人,他们不是流亡,就是成为奴隶,甚至落草为寇,连颍川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地方?
一个颍川都有那么多的糟糕之事,全天下又该糟糕到了什么程度?更早的时候,黄巾之乱席卷天下,本就已经使得天下人心中多了一丝异样的反念,可朝廷并未有任何政策上的改变。
朝廷混乱、昏庸、不作任何改变,士人豪强对朝廷不满,又十分贪婪,庶人大量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对朝廷的怨念与日俱增!
嘉以为,中平六年时的大汉,上下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只需出现一个重大契机,必然会引发全天下的叛乱,使得大汉轰然倾覆!”
刘备两眼放光地看着郭嘉。
“继续。”
“唯!”
郭嘉缓缓道:“可是嘉没有想到,居然真的有人能够打破这样的局面,当年,您虽然名满天下,但是包括嘉在内,大部分人都认为您根基浅薄,不会是袁隗还有何进的对手。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根基深厚,极难铲除,何进虽然没有才能,但也是皇亲国戚,两人联手,您几乎没有对抗的可能。
但是偏偏,他们造反了,您成功了,您首先解决了朝廷的混乱,稳定了雒阳朝廷,接着讨灭袁氏,展现武力,震慑不臣,在这一过程之中,心有反意之人受到了震慑,遂不敢作乱。
随后,您北伐幽州,讨伐鲜卑,俘获七十余万,震撼天下,自此之后,天下之间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和您为敌,大汉天下至此才算是有了真正安稳的可能!”
郭嘉两眼放光,带着满怀期待和倾慕的眼神望着刘备。
“所以说,如果没有您和您的军队,大汉必然分崩离析!”
年轻的郭嘉在刘备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告知了刘备。
第六百七十八章 嘉但求轰轰烈烈,流芳百世
郭嘉的分析和他当初对汉帝国局势的分析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他是亲历者,对此有所分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郭嘉不是亲历者,只是一个旁观者,却能以有限的讯息分析出这样的结果,可谓天纵之才。
他的战略眼光相当独到。
刘备有心再考察他一下。
“那既然你说我已经震慑了天下,为什么又要说需要变法呢?具体的变法又该怎么变呢?”
郭嘉笑了笑。
“大汉天下有如今的安稳,正是因为大将军,因为大将军的存在,大汉天下才能安定,那么自然而然的,如果大将军不在了,天下将无法安定。
嘉虽然不曾了解多少,但也认为,当前的安定,只是因为大将军的善战而安定,没有了大将军的安定,大汉还是那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大汉,并未有什么改变。
至于变法,事关重大,嘉不敢妄言,但是嘉也可以试言一二,其一便是之前所说的彻底执行限奴令,其二,便是要针对土地兼并之难题,执行彻底的度田令。
只有将天下田亩理清,重新规划赋税,给无田之人授田,使得耕者有其田,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大汉分崩离析的现状,否则大汉失去大将军之日,便是失去国运之日!”
刘备是真没想到没有出仕经验的郭嘉居然会在这个问题上和自己的意见产生了一致的看法。
他居然也看到了土地兼并的艰难局面,并且由此而上,提出了度田的想法。
“度田?该怎么度?为什么说度田就能解决问题?”
刘备笑眯眯地看着郭嘉。
“无恒产者无恒心。”
郭嘉说出了古人的名言:“孟子曾说过,在社会上没有固定的产业,而又能坚持一定的道德信念,只有士人能做到,因为他们不缺吃穿,受过教育,有基本的道德。
一般的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饭吃,没饭吃的人就没有安分守己的道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就今日来看,没有土地的人聚集在一起揭竿而起造反作乱,并不是不能设想的问题。
如果想要改变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让无产业的人变成有产业的人,度田,分田,这是最有效的办法,如果不能分田,又有多少产业能够分配给那么多失去土地的人呢?”
刘备看着侃侃而谈的郭嘉,对他的说法那是相当满意了。
“你说得很对,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是肉食者的过错,而不是庶民的过错,为了改变这个问题,就要采取更加果决的手段。
但是仅仅是度田恐怕是不行的,度田也没有限制田产,若要分田地,就要限制田产规模,但是限制田产规模,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限制田产规模,就等于要对整个雒阳城中绝大部分人下手,和整个天下最有权势的一群人作对,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光武皇帝也做不到,你为什么认为我可以做到呢?”
郭嘉笑了。
笑得有些轻快。
“大将军,嘉十七岁开始放眼天下,从商旅口中询问天下近况,不曾有一日疏忽于对天下的了解,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嘉便认为大汉已经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什么时候崩溃,因何而崩溃,嘉不知道,但是那种感觉日夜缠绕于心,使嘉不得安寝,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建安二年,嘉骤然发现,大汉天下似乎停止了分崩离析。
是因为您,您已经做到了太多太多的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您是整个大汉国对于国家问题最有办法也最愿意去改变的人,这是目前嘉所观察到的一切。
如果连您都没有办法、也不愿意去做的话,大汉,就真的没有希望了,但是嘉并不认为您不想做这样的事情,也不认为您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般尸位素餐之人不会做也做不到的,但是您都做到了,包括限奴令在内,您都做到了。
能在大汉十三州贯彻这样的政令,这在过去,也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和大毅力的人才能做到的,这样的人,百万人里都未必有一个!
然而您做到了,您攘除一切阻碍,以嘉无法想象的勇气和毅力推动了限奴令,虽然未能尽全功,但也释出奴隶百万人!何等伟业?所以,嘉认为,大汉的希望,就在您的身上!”
刘备收起了温和的笑意,站了起来,审视着郭嘉。
“你知道我想做什么?”
“如果您不想变法,不想挽狂澜于既倒,您根本不需要做这些,您只需要靠着军队作威作福就可以了,以您用兵之能,您有生之年,便是天下至尊!但是您没有作威作福。”
郭嘉整顿衣冠,恭敬行礼道:“将军心怀天下苍生,并未有作威作福之念,所作所为,无不是在为天下苍生着想,嘉敬佩不已,愿与将军一起,整顿天下,为将军之宏图伟业,献一份力。”
刘备看着郭嘉正经严肃的模样,再一次露出了笑容。
他缓缓走上前,扶起了郭嘉。
“这条路千难万难,更要和整个和大汉最有权势的一群人作对,前途未卜,稍有不慎就会身死人亡,更有可能牵连家人、族人、后代,乃至于就算成功,也未必就能尽全功,奉孝,尽管如此,你也要跟随我吗?”
“人之一世,不过短短数十年,或早或晚,固有一死,无人可以回避,又何须忧惧?”
郭嘉笑道:“太史公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能做正确的事情,就算死了,也是轰轰烈烈,会为后人所敬仰,若骄奢淫逸,死了,也会遗臭万年,嘉但求轰轰烈烈,流芳百世。”
刘备点了点头,伸手握住了郭嘉的手,放在了自己的胸口,使他感受到自己蓬勃的心跳。
“敢于在这些事情上跟随我的人不多,当然我也没有告诉过多少人,你虽然才跟随我,但是你的意志我已经充分的了解到了,奉孝,每多一个人支持我,大汉的重生,就多了一丝把握。”
“将军!”
郭嘉激动的满脸通红,更用力的握住了刘备的手,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
明明是第一次见面,明明之前没有过任何的交流,两人却莫名的在这一刻心意相通,这大概就是志同道合之人所特有的默契。
刘备如此想到。
因为辟召郭嘉的事情,郭氏家族和刘备算是又一次绑在了一起,在律法学府的事情上持支持态度——当然,郭氏家族完全不知道郭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