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不知不觉间,刘备已经为自己编织了一张权力网络,将他所能用到的力量全部网在了一起。
而拿到这个至关重要的传承,将游戏规则内至关重要的大义名分拿到手,并且赋予那些可能给他提供帮助的人们,将是刘备问鼎权力之巅的起始。
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谋划,却又不失犀利、迅速。
刘备,到底能走到什么地步啊?
荀爽也不敢继续分析下去了。
他现在甚至在想,刘备是不是当年决定去凉州做凉州牧之前,就已经算到了今天,他已经算清楚了自己接下来数年之间需要走的每一步。
如果是的话,这家伙未免太可怕了。
他的官职已经远远在荀氏整个家族之上,他在凉州的势力只会比荀氏在豫州的势力要大得多,整体来看,现在的刘备除了底家族底蕴不足之外,已经没什么短板了。
就他个人的权势地位来说,他已经全方位超越了荀氏,乃至于超越了大部分的阀阅家族。
目前,只有寥寥几个家族势力能和刘备的势力相提并论。
索性刘备现在还没有重回雒阳的趋势,他还要回凉州继续夯实基础。
但是谁知道他还需要多少时间去夯实基础呢?
一年?
两年?
三年?
更重要的是,随着袁氏开始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军方势力的事情发生,虽然袁隗没有明说,但是荀爽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天下大势正在发生改变。
两大家族同为底线灵活的优秀家族,对天下大势的掌控总是先人一步,袁氏开始为自身谋取军队势力,这在荀爽看来,是袁氏认为天下将要发生变化的预兆。
袁隗预见了什么?
仅仅只是为了和卢植争权夺利吗?
仅仅只是忌惮卢植、刘备师徒在军界巨大的影响力吗?
他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深层次的想法呢?
如果有,那对荀氏来说就太危险了。
袁氏家族在军界好歹有董卓这么一个先驱者,袁绍和袁术紧随其后,和军队也不算绝缘。
可是荀氏却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家族和军队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纯粹走经学道路,走雒阳高层路线,不曾想过插手军队事务,也很难插手进去。
既然如此,又该如何发展军队里的势力呢?
如果发展不了,又该怎么保全家族呢?
此时此刻,荀爽开始为自己某种意义上的先见之明感到欣喜了——荀彧在刘备麾下效力,而且据说目前还挺受重视的,这对于荀氏家族来说,不就是一条路吗?
明智的家族不会轻易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同一个地方,多条路,就多一点生存下去的机会,只要姓荀的没有全部死掉,荀氏家族就能一直存续。
荀爽心中思虑百转千回,不经意间瞥了一眼袁隗。
他见到袁隗脸上的表情并不能用平静来形容。
有意思。
于是他凑近袁隗,低声开口了。
“次阳,这大喜的日子,你却仿佛并不高兴?这可是大喜的场合,你该高兴一些,要是叫别人看到了,还不知道要做何揣测啊。”
第三百四十一章 荀爽要追求权力
袁隗冷不丁被荀爽凑近开口,稍微有点惊讶。
等到回过头,看着荀爽脸上那莫名的笑意,袁隗心里头没来由的一阵不爽。
“高兴,我如何会不高兴?慈明多虑了,玄德得到了学派传承,这可是学派增强势力的好时候!古文学派更强了,今文学派更弱了,这不是好事吗?”
荀爽呵呵笑了几声。
“刘玄德得到了这份传承,回到凉州之后,凉州就是他的了,从此以后,凉州姓刘,刘玄德的刘,他涿郡涿县刘氏的势力将不单单在幽州,在雒阳,还有凉州,那是他一个人的凉州。
次阳,有些时候,你或许不开心,或许不想接受,但是我得说,这刘玄德身上恐怕真的是天命眷顾啊,他十五岁拜师卢子干,二十六岁便是如今了,十一年,这才十一年啊……千万人中,只有一个刘玄德啊。”
袁隗面色变了变,深吸了几口气,使自己的情绪稍微平复。
“天下的确只有一个刘玄德,但是天下之大,也唯有我一个袁氏,袁氏四世三公,家业传承百年,难道是刘玄德十一年就能相比的吗?
慈明,你荀氏家族传承多少年了,难道还不如一个十一年的刘玄德吗?不要因为年轻人一时的风头就把自己看得太轻,过一些时候,真正能站得住脚的,还是吾等。”
这般说着,袁隗似乎自己也不是很相信自己说的那些内容。
因为有些时候,很多事情就是那么邪乎,你很难说一个气运加身的人到底能做到些什么,以及他的家族到底能走到什么地步。
四世三公?
他娘的刘备还是皇室后裔呢,他老袁家发家还是靠着祖上给刘备的祖上打工呢,真要说起来,谁比谁高贵?
和老刘家四百年天子比起来,他四世三公的老袁家才是正儿八经的new money。
啥玩意儿?
你说比更久远的先祖?
不好意思,刘邦虽然是个混混,但是祖上也是战国贵族出身,和你老袁家的祖上也是一样的地位,大家都是从春秋战国之前延续到现在的,都是在道上混饭吃的,谁也没有比谁高贵。
所以这世道就是如此,也没有谁能说自己的家族就一定能够永远的累世公卿,这世上说不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袁隗实在是无法在这里继续待下去了,他觉得心里堵得慌,于是一甩袖子,便离开了这热闹的卢植府邸。
荀爽目送袁隗离开,再看看围绕在刘备和卢植身边的那些人们,呵呵一笑。
只要这两师徒精诚团结,一个在内,一个在外,涿郡涿县刘氏和卢氏一心同体,他汝南袁氏搞不好还真的竞争不过。
无他,刘玄德太神奇了。
一个荀彧或许已经不足以承受住刘玄德身上的气运了。
荀爽觉得,自己有必要在刘备身上加押筹码,进一步押宝刘备,以便于在未来和刘备结成牢不可破的政治联盟,借助刘备的势力,进一步推高荀氏的地位。
自己家族办不到的,那就付出一些东西,去找能办到的人合作。
不得不说,荀氏虽然名望很大,可实际上的政治成果并不大,属于那种嘴巴大嗓眼小的类型。
家人名头一个个震天响,什么神君,什么荀氏八龙,各个吹得震天响,但就是没有官运亨通的人,在雒阳朝廷里的职位始终不高。
政治是很看现实的,袁氏家族名声不好,但是人家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荀氏家族名声大,逼格高,但是家族势力和袁氏不是一回事儿。
这些年,荀爽也渐渐做了一番关于家族前途的反思,认为荀氏家族在过去的确是太过于重视名望这些东西,而忽视实际利益。
这对家族发展是很不妙的。
名声很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
没有变现渠道的话,名声就只是名声而已,人家死死卡着你的上升之路不让你走,你名声再大,又如何?
所以从他主导家族开始,就开始脱虚向实,更多的追求一些实际的东西,而不再执着于个人名声。
当时刘备去凉州做凉州牧,荀氏出资的三千万钱和大量粮食浩浩荡荡通过武关运抵雒阳交给刘备的时候,雒阳城里就对荀爽的这一行为略有些质疑。
有些人觉得荀爽讨好刘备和卢植的行为有点不太合适。
荀氏是什么样的家族,荀爽的父亲荀淑号称神君,当年又是如何的风采卓然呢?
怎么事到如今,荀氏还要去巴结刘备那个小辈?
当时暗地里嘲讽荀氏的人和公开嘲讽荀氏的人都不少。
但是荀爽不在乎。
如果讨好刘备和卢植能让家族的权势更上一层楼,为什么不做?
执着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给荀氏带来了很多,也让荀氏失去了很多,过去,天下局势尚且平稳,多在意一些名望,是可以的。
但是近年来,天下局势开始发生变化,连袁氏都开始追求军事上的权力,那么荀氏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荀爽也随着人流走向了刘备和卢植那边,汇入了那个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高级权力场。
荀爽要追求权力,要为荀氏追求权力。
很晚的时候,这场热热闹闹的高层次名流交际权力场终于告一段落。
刘备亲自陪同荀爽,把荀爽送出了卢植的府门口,再三向荀爽表示感谢。
“您赠予我的那些钱财和粮食,真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能够在凉州站稳脚跟,离不开您对我的资助,文若也是个处理民政的好手,荀氏家教,真的让我非常羡慕。
将来,我还打算进一步把更重要的事情托付给文若,我会把更多民政上的事情托付给文若,让文若为我治理凉州,为我保境安民,我相信,文若一定会是我的得力助手。”
刘备握着荀爽的手,向他表示感谢,眼神真挚,语气诚恳,使得荀爽非常满意,觉得自己的投资没有白费。
既然如此,加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玄德的才能,千万人中才有一个,文若能够跟随玄德,那是他的气运,只可惜,只有文若一人有这样的气运,旁人可真是羡慕不已啊,比如我家那些子弟。
当初只有文若提出要跟随玄德前往凉州,他们都满不在乎的样子,不觉得玄德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结果现在一个个都傻了眼,都羡慕文若羡慕的无以言表,唉!文若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咯!”
看着荀爽一脸的微妙表情,刘备从心里觉得好笑。
不过他很清楚荀爽的意思,荀爽这是要加码,这对他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荀氏那是真的有人才啊。
“荀公,此前,我曾在雒阳听闻过荀氏还有一子弟,表字唤公达,我想着,文若有名气,便如此能干,这荀公达也有名气,是不是也是个能干的人才呢?”
荀爽心中一喜。
“玄德竟然听过公达的名声?”
你荀氏恨不得把家中子弟的名声广播四海,我能没听过?
我倒是想不听,能行吗?
刘备笑了笑,点了点头。
“若是公达愿意,荀公可使他来雒阳寻我,我还会在雒阳稍稍停留几日,若日程来不及,便直接去冀县吧,我会在那儿等着他,若他当真有才能,我便任用他为我的羽翼。”
“公达就在雒阳。”
荀爽喜道:“若玄德愿意见他,是他的气运,我明日便唤他来拜见玄德,还望玄德不吝赐教。”
“一定,一定!”
刘备笑着把荀爽送上了马车,对着马车行了一礼,送别了荀爽。
第三百四十二章 他和袁隗从来就不是一路人
荀爽今日卢植府上的最后一位客人,也是第二十七个想要向刘备托付子弟并且愿意付出一些代价的人。
不过大部分刘备都没有接受,只是打个哈哈糊弄过去。
不是每个有名声的年轻人都是荀攸、荀彧这般名副其实的,不是每一个王佐之才都是真正的王佐之才。
刘备认识何颙,这位评价荀彧有王佐之才的名士亲口说过,他评价过五六个王佐之才,可除了荀彧,其他几个没什么名气,刘备听都没听过。
可见王佐之才真实与否,也是要看概率的。
只要成了一个,何颙就是慧眼识珠的大贤,就算不成,也没什么损失。
所以说真要深究到底,被这些名士评价出来的“人才们”还真是鱼龙混杂,名不副实的大水货比比皆是,真要全都接下来,自己那边岂不成了一锅大杂烩?
别人不知道,刘备还能不知道吗?
出身寒微之家的可能还需要考察一下,出身牛逼家族却声名不限的,全是水货——有那么多的资源灌溉,结果还捧不出来、扶不上墙,还能怎么说呢?
但是说起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士族还真是有点意思。
以诸葛亮之死为分界线,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诸葛亮之死,五十年的时间里,士族名门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各村都有各村的高人和高招。
似乎整个华夏大地上的士族名门的人才都集中在这五十年里井喷出来了,萧何重生张良再世一般的人才比比皆是。
诸葛亮死后,再到三国归晋,也是将近五十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整个华夏大地上不说群星闪耀,也能算是万马齐喑,几乎看不到什么亮眼的军事政治人才,以至于靠着阴谋诡计和背信弃义上位的司马氏都能登上顶端,成就基业。
似乎前五十年的井喷已经把这一波人才储备给喷的干干净净,一代人去世之后,下一代人就没有人才了。
前五十年和后五十年几乎不是同一个档次的,断层实在是太明显了,给人以巨大的落差感,由不得人们不去感叹。
当然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迹象可循的,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玄学。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