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不重视科技的人,终将受到科技的惩罚。
于是刘备抵达武都郡第一冶铁作坊的时候,就看到了他那来自幽州老家的老铁匠李铁头领衔锻造的第一批军用制式环首刀。
李铁头把他锻造的环首刀和凉州原有的军用环首刀都交给刘备做对比,让人持刀对砍,砍了没几下,原先的环首刀就豁口了,还有一把直接折断了,新的制式环首刀安然无恙。
“这就是用灌钢法和双液淬火法锻造出来的环首刀,这个地方的铁矿质量还过得去,就是技术不行,工匠就晓得百炼,炼来炼去,一点用都没有!不过好在这里马尿牛尿管够,淬火是没什么的问题的,而且煤炭也多,想要在这里锻打优质兵器,绝对是可以的。”
李铁头得意地把自己锻造出来的优质环首刀献给刘备,刘备接过,仔细看了看,连连点头。
“老李头,你干的很好,继续下去,多锻造一些,也多培养一些人才,往后咱们不会缺少用上这把刀的时候。”
“您一句话,您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有一把刀不中用,您砍了我的脑袋!”
李铁头把胸脯拍得砰砰响,一脸的笃定。
刘备巡视了几个冶铁作坊,对于全新管理模式下的冶铁工作的效率表示满意。
而且这里头不单单有为军队锻造兵器的部分,也有专门给农民锻造好用农具的部分。
正如之前孟陀所说的,全大汉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开发率长期上不去,大量农民甚至主要使用木制、石制农具,主要原因就是制度上的问题以至于铁制农具跟不上。
无论是西汉的盐铁专营还是东汉的半专营半私营,都在制度上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
铁官更倾向于完成朝廷指令而不是为农民生产农具,就算偶尔生产一些,也是质量低劣的铸铁,根本用不了多久就要损坏,农民想要换购农具,就要碰运气。
最好的钢铁都是拿去做武器的,哪里能轮得到农民使用?
农民只能买到又贵又不好用的劣质农具。
就算是半官营半私营的时期,私人经营者也要以官府需求为最高指向,为官府锻造好用的铁器,农具的锻造自然不上心。
大地主大豪强都有自己的私人农具锻造产线,他们的生产又快又好,能更快地完成积累,更快地拉开贫富差距。
而普通自耕农又能怎么办呢?
他们的农业生产就非常艰难了,有些时候甚至还要自己打磨石头去锄。
这种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做到位,还就真的有鬼了。
所以说,统治者名义上重农,实际上重的只有他们自己,连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具都不能得到保障,居然还要求农民种植粮食供养他们,何等无耻?
刘备表示自己不能这样做。
他专门在新的钢铁产业体系中规划出专门制造优质农具提供给民间使用的冶铁作坊,不锻造兵器,只锻造民用农具和一些生活器具,着力于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他相信,只要农具敞开了供应,整个大汉帝国的农业产量能翻一番都不止,就算没有高产作物,就算小冰河,以汉帝国的土地数量,起码能供养一倍以上的现有人口。
凉州虽然在农业生产条件上不如中原河北等地,但是只要农具敞开供应,要不了几年,就是一派新气象。
全国都是这样。
钢铁产业事关重大,畜牧产业也不是什么小事。
畜牧产业不单单关乎到军队有没有足够的战马可以用,也关乎到人们有没有足够便宜的肉食可以食用。
想要身体好,吃肉少不了,但是中国的民众长期缺乏肉食摄取,就算是作为肉类替代品的豆制品也不是经常可以吃到的。
这在刘备看来多少有点不人道。
他大搞畜牧,不但是为了给军队提供足够的战马,也想为民众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让军队有规律的吃上肉,让民众也能逢年过节吃上肉,过上稳定的生活,增强他们的体质和气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不吃肉,身体怎么能好呢?
所以在陇右和凉州以北地区大量放牧,建设官方畜牧设施,不单单蓄养战马,也要蓄养足够的牛羊,这一点,是刘备所重视的。
这一次出行,刘备在外整整两个月,从二月到四月,他一直都在外奔波,中途偶尔几次回到冀县处理一些紧急事务,然后又前往其余各郡调研考察,亲自监督诸多产业布局的铺开。
二月下旬,曹操抵达武威郡,刘备在武威郡治姑臧县迎接曹操,许久未见刘备的曹操喜不自胜,握着刘备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当天晚上就和刘备在姑臧城内喝酒作乐,欢乐无边。
第二日开始,曹操就和刘备一起在武威郡中巡视,一方面也是刘备在帮曹操熟悉武威郡的环境。
而曹操一边观察武威郡的情况,一边也在和刘备说他一路而来的感受。
第二百九十二章 曹孟德,将要火力全开了
老实说,这一路走来,曹操是感慨良多的。
他原本以为刚刚结束战乱不久的凉州一定是百废待兴的状态,会比较萧条,但是情况并非如此。
“原以为凉州经过战乱,一定是十分萧条且有很多难民流离失所的,但是入目所见的,全都是井井有条的模样,民众安居乐业,人人都在耕田种地,很多商旅往返其中,竟是一派繁荣景象。
我在雒阳时,时常担忧玄德不能将凉州乱局平定,为此昼夜难安,谁曾想玄德居然如此能干,能把凉州平定,还能让凉州出现繁荣景象,这实在是远超我的设想,玄德之才,乃宰辅之才啊!”
曹操十分羡慕的看着刘备,感叹道:“但凡我能够有玄德百分之一的才能,把武威郡治理妥当,我就能够满足,就能告慰先人了。”
刘备哈哈大笑,拍了拍曹操的肩膀。
“孟德的才能,绝不仅仅只限于一郡太守,现在只是限于功劳、资历,只要给孟德足够的时间,一郡、一州之地,何足挂齿?”
曹操对此好像没什么信心,表示自己能先把一郡之地治理好再说。
他可不认为自己有刘备的才能,都没有治理过一郡一县之地,上手就是一个州,结果还把这个荒凉破败的州治理起来了。
“玄德允文允武,出将入相,必可名垂青史啊!”
曹操继续说着热情的赞美的话,听的刘备大笑连连。
“我印象里的曹孟德可不是一个会随随便便说那么多好话的人,怎么,难不成孟德要巴结上级,曲意奉承?”
曹操也哈哈大笑。
“玄德本就是上级,下官讨好上级,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只希望我所做的事情不要辜负了玄德的期待就好。”
“放心吧孟德,想要治理好一个地方,并不艰难。”
刘备指着这片苍茫大地,缓缓道:“以诚心、良心面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让他们吃饱、穿暖,他们自会感念你的恩德,一郡之治,莫过于此。”
“那又是如何艰难呢?”
曹操感叹道:“我不敢说一定能够治理好一郡之地,只求不要让玄德后悔推荐我来担任武威太守,足矣。”
“孟德,我相信我的眼光没有错,我如同相信我自己一样相信着你。”
刘备如此说道。
曹操没话说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只能紧紧握住刘备的手,心中暗暗发誓要拼尽全力治理当地,以此回报刘备对他的信任。
曹孟德,将要火力全开了。
之后,刘备带着曹操转了不少地方,给他讲解了这些地方的治理要点,稍微给了他一些提点,然后又问曹操需不需要州府给他提供一些行政方面的人才援助。
对于这方面的援助,曹操立刻表示需要。
此番曹操出发,除了他自己和家人还有礼物,就只有一些曹氏家兵护卫队跟随他一起上任。
以曹氏的家庭环境,想要像刘备这样自己带来一个行政团队是没有可能的。
曹氏可以拉起一支军队,甚至是好几支军队,这对于曹氏来说没什么难度。
但是想要拉起一支行政团队,曹氏的家族特性决定了他们办不到,他们家族的政治根基比较薄弱,甚至比不上起步没多久的刘备。
正好武威郡府之前被刘备清洗过一波,杀了几个人,惩戒了几个当地家族,现在郡守府里正好缺人,所以刘备就决定从州府里挑几个办事麻利的人庶务部成员给曹操当作行政方面的助手,让曹操不至于无人可用。
接下来的事情就要靠曹操自己了,他来这里是来为刘备分担困难的,不是来给刘备增加负担的。
刘备离开武威郡之后,曹操就开始果断的行动起来了,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武威郡的政务,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了解一遍,然后立刻开始上手办事。
他曾担任过雒阳北部尉、顿丘令之类的职务,有一定的治理地方办理事务的经验,绝不是一个政治素人。
所以刘备对曹操的信心也并非毫无缘由。
刘备率领着凉州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说从中平三年开始,凉州的局势已经开始朝着彻底好转的方向大踏步的前进了。
作为一切的根基,刘备最为在意的集体农庄政策也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不断发展。
最开始的教官策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名为“教官”的存在的震慑下,不管是掌握了一身寄能的进狱系人才还是分不清族别的杂胡,都老老实实地在集体农庄里跟着刘备派去的人学习农耕技术。
不听话的刺头会被公开处刑,绝不姑息,以儆效尤。
之后,刘备从幽州老家调来的农业人才将经过改良的代田法传授给这些进狱系人才们,将最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他们,还要时不时召开各种农业讲座,逼着这些“人才”们听讲。
在最初极具摩擦力的磨合过程过去之后,浑身带刺的进狱系人才们渐渐地朝着正儿八经的农夫前进了。
只要不是变态,但凡是个正常人,还是愿意追求正常生活的,能够安安稳稳获取粮食以饱腹,总比刀口舔血用命换食物要好。
而且对集体农庄,刘备规定的各项税收也不高,一系列的苛捐杂税都被废除了,只剩下一些合理的粮食税收,基本上贯彻一个“做的多收获的多”的多劳多得的概念。
且在集体农庄的组织下,个人就算被征调出去做工办事,也不用担心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土地会荒废,会跟不上农耕的进度,农庄自然会组织剩余的劳动力兼顾耕种,不让出去办事的人吃亏。
大家集中集体的力量低于小农状态下的风险,大大提升了生存率,久而久之,最开始不习惯的人们也渐渐察觉到了集体农庄生产模式下的好处。
从汉阳郡最早建立的集体农庄开始,其余各郡的集体农庄随着时间推移也渐渐稳定下来,于是刘备也能放心的把带有军事强制味道的教官撤离农庄,回归军队。
同时,也把原先属于集体农庄的属性还给农庄。
凉州这种边地本来就比较适合这种大范围群体式的生产模式,屯田也好,集体农庄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集中力量抵御风险,增加收获量和生存率,属于生存的智慧。
只不过在分配模式上,集体农庄的模式是远远优于剥削力度极强的屯田模式的。
屯田模式虽然规模大,有集体生产的味道,但是剥削力度极高,几乎达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为了求生存还行,不能长久维持,与之相比,集体农庄就有很强的可持续性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没有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州府内部负责运营集体农庄方面的主管官员——民政从事书佐荀彧给刘备提交了一份报告,主要就是在说集体农庄政策推行以来的一些获益和隐患。
第二百九十三章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这一政策给州府带来的获益不用多说,大家都看在眼里。
人口得到了安置,土地得到了开垦,官府户籍得到了扩张,税源被扩大了,预期收益很高。
但是问题也有,还不小,主要就是集中在分配方面。
荀彧提出,根据他的实地考察,发现刘备为集体农庄设计的“农分”概念虽然很有意义,但是推动执行起来难度颇大。
首先就是个记录的问题。
农分的记录需要大量竹简、笔墨和识字的人手,这三样在凉州都不多,而且,还需要时时有人关注,时时有人监管,确保没有人因为偷懒不上工而坏了规矩,或者用其他什么手法骗农分来坏规矩。
人手、记录手段和成本支出方面,是农分统计的重大隐患,而且大家都没什么这方面的经验,对于超出传统模式的新规则需要时间来适应。
因此在这段时间的二十多个集体农庄内部,大家有意无意的都觉得农分是个挺鸡肋的事情,向上面做了反馈,觉得还是老方法好用一些。
集体农庄的管理部门就提出来了,说现在是没有粮食收获,不需要分配,大家都不怎么在意,等到粮食真的种了出来,要分配了,问题恐怕就要出来了,会很麻烦的。
刘备得到了荀彧的报告之后,就和荀彧叹了关于这个事情的看法。
荀彧直言,他认为农分是个很有创造性的东西,刘备的设想非常有意思,值得考量,但是在目前看来,执行起来或许会出问题。
“您或许会为此感到不高兴,但是作为您的部下,眼看着政策的推行不能成功而闭口不言,这是我的失职,也是我不能接受的。”
荀彧下拜,向刘备表示认罪。
刘备沉默了一会儿,起身上前扶起了荀彧。
“诚恳地说出想要说出的话,认真地履行职责,这是你的功劳,又怎么能说是你的过错呢?你能够这样做,我是很高兴的。”
荀彧抬起头看了刘备一眼,再拜。
“您的胸怀之宽广,是彧所拜服的。”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刘备扶起了荀彧,摆了摆手,叹了口气,走到了办事大堂的门口,看着蔚蓝的天空,十分感叹。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大多数都是在生死线边缘挣扎的,他们很苦,很困难,一天不劳作,就会有饿死的风险,而究其根本,是因为肉食者从他们身上夺走了太多。
我常常在想,如果肉食者能少吃一块肉,是不是就不会有太平道作乱,如果肉食者少花一枚五铢钱,凉州叛乱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这样做对肉食者来说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肉食者的生活还是那么好,还是那般的奢华,但是对天下庶人来说,却能够让他们得以喘息,而想要做到这一切,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荀彧看着刘备,眼中闪烁着莫名的神采。
“所以您施政,总是充满了仁义之心,您的仁义,我相信所有人都看到了。”
“那又如何呢?很多人不会理解,文若,你没有苦过,所以你不太明白,而我却是真正苦过的,我知道农民的生活到底有多么艰难。”
刘备转过头看着荀彧,缓缓道:“如今我已经身居高位,世人都说我是气运加身,或许如此吧,但是我始终不能忘记我年幼艰辛度日忍饥挨饿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刀子刻在我的骨髓中,始终无法忘怀。
我无法身居高位了就眼睁睁看着世间万般苦楚而无动于衷,就去自己享受了,我做不到,我始终认为,如果上天真的给了我这份气运,一定是为了让我做点什么,而不是为了让我就此堕落。”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