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红 第731章

作者:圣诞稻草人

  “具体的由我去跟谢叔方谈,还是你亲自跟谢叔方谈?”

  李孝恭在笑过以后,迟疑着问。

  对付世家豪门的计划,如今仍旧处在保密当中,不能外泄,也不能让太多的人知道。

  如何跟谢叔方谈,如何让谢叔方答应,还得仔细斟酌。

  谢叔方所在的谢氏分支虽说已经没落了,可依然是谢氏的一支,谢叔方愿不愿意站出来,整合整个氏族,然后带着整个氏族去给大唐做炮灰,谁也不知道。

  如果谢叔方愿意的话,那么皆大欢喜。

  如果谢叔方不愿意,并且将这件事抖出去的话,那么乐子就大了。

  所以由谁去说,至关重要。

  李元吉略微思量了一下道:“就由我去说吧。”

  谢叔方是他的心腹,欠着他许多恩情,由他出面的话,谢叔方即便是不答应,也不会把事情传播的人尽皆知。

  最重要的是,谢叔方如今也算得上是半个李氏之人,他需要谢叔方做的事也是为了维护李氏的利益,他作为李氏二代的领头人,亲自去跟谢叔方说,也算是给足了谢叔方面子。

  如果由李孝恭去说的话,反倒显得不够重视,还容易被人家误会。

  误会什么呢?

  误会李氏把他当成一个外人。

  一旦让谢叔方生出了这种感觉,那么再想让谢叔方做有损谢氏的事情,可就难咯。

  毕竟,李氏不拿人家当自己人的话,人家就只能跟谢氏一起抱团取暖了。

  “好,那我就静等佳音。”

  李孝恭点了一下头,笑着说。

  事实上他也希望李元吉去跟谢叔方谈,而不是由他去跟谢叔方谈。

  毕竟,他充其量就是谢叔方的同僚和大舅子,还不是亲的那种大舅子,跟谢叔方的感情并不深,也谈不上有什么过命的交情。

  去跟谢叔方说这种让人家拿氏族当炮灰的事情,人家即便是脾性再好,也会动肝火。

  要是收不住脾气,当堂跟他动手的话,他也不好拿人家怎么样。

  李元吉就不同了,李元吉不仅是谢叔方的主公,还是谢叔方的恩主,一举成就的谢叔方,可以说是对谢叔方有大恩。

  李元吉去跟谢叔方说这种事,即便是谢叔方不愿意,也不好跟李元吉翻脸,更不好对李元吉动手。

  更重要的是,李元吉如今身为大唐的执掌者,身负着大义,李元吉拿大义去压谢叔方的话,即便是谢叔方不想答应,也不得不答应。

  这样一来,成事的几率也就高了。

  李元吉不知道李孝恭心中的弯弯绕,在跟李孝恭商量完此事以后,就将李孝恭打发走了。

  然后让赵成雍派人盯着李孝恭出宫以后的一举一动。

  倒不是说他信不过李孝恭,而是他觉得,李神通和李孝恭此次在荥阳所作的事情有些过分,将屈突通、秦琼等人伤的不轻。

  经过了他的提点,李孝恭肯定会对屈突通等人做出一些补偿。

  他想看看屈突通等人拿到补偿以后的反应,以此来推断李神通和李孝恭将屈突通等人伤到了什么地步,需不需要进一步的补偿。

  在赵成雍派出去的人监视下,李孝恭出宫以后立马筹备起了对屈突通等人的补偿事宜。

  不过,李孝恭谨记着他的叮嘱,在做好了准备以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跟屈突通等人接触,而是等到入冬时候第一场大雪降下来以后,才开始跟屈突通等人接触。

  李孝恭借着给自己办寿辰的借口,将屈突通等人一起召到了府上,一口气办了三天的流水席。

  在席间,李孝恭提出了赌钱,一口气赢了屈突通和秦琼等人近万贯。

  把屈突通和秦琼等人都赢哭了,最后在酒宴散场的时候,李孝恭醉醺醺的跟屈突通和秦琼等人说,他们输的就当是他们投入到海运中的份子了。

  强制性入股,不允许拒绝。

  屈突通和秦琼等人这才明白了李孝恭是在借机补偿他们。

  他们空有拒绝之志,但家里的情况都一般般,又不懂得做什么买卖,李世民倒台以后,他们过的也不尽如人意,实在是舍不得海运上的红利。

  所以在半推半就中就答应了。

  隔天,李孝恭就‘打’上门去索要他们入股的钱。

  明明是拉他们一起发财,却被李孝恭办出了一种敲诈勒索的味道。

  屈突通和秦琼等人都知道这是李孝恭在照顾他们面子,所以很感激。

  不仅如数付了李孝恭的赌资,还重新拿出了近万贯当作入股的钱。

  李孝恭不想拿两分钱,但屈突通和秦琼非要给。

  李孝恭一怒之下就将屈突通的次孙屈突仲祥和秦琼的儿子秦怀道给绑走了。

  没过两天,两个小家伙就成了十二卫中的校尉。

  李元吉通过赵成雍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以后,哭笑不得。

  李孝恭办事还真是别具一格。

  不过最后的结果勉强附合他的心意。

  历史上,由于屈突通年龄太大,一直镇守洛阳,没有赶上玄武门之变,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以后,并没有获得什么封赏,他的两个儿子失去了他的庇佑,混的也不如意,他的孙子就更别提了。

  要不是李世民某一次出游,碰见了他的儿子屈突寿,想起了跟他一起的峥嵘岁月,说不定屈突氏到他孙子手里就名存实亡了。

  但即便是李世民记起了他这位昔日的左膀右臂,想起了跟他在一起时候的峥嵘岁月,对他儿孙的封赏也差强人意。

  使得他屈突氏自他孙子以后,就没落了。

  如今李孝恭将他的孙子提溜了出来,一下子给了一个校尉的职位,还是十二卫中的校尉,往后即便是经历战事,光是凭着混资历,也能在十二卫中混一个排得上号的将军。

  屈突氏以后也不用再步历史上的后尘了。

  历史上,秦琼的子孙混的也不如意,虽说秦琼赶上了玄武门,获得了极厚的封赏,但秦琼在早年间受的伤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在贞观朝就没发挥过什么作用,给不了儿孙太多的扶持,以至于他死后,他的儿孙们混的都不如意。

  他的儿子秦怀道,虽然继承了他的爵位,爵封历城县公,但官职上最高也就是个县令而已。

  可以说在仕途上全无建树,纯粹是躺在他的功劳簿上一直混到死。

  他的孙子也差不多。

  到永徽朝的时候,他秦氏已经掉落出了勋贵门庭。

  跟尉迟恭所在的尉迟氏、程咬金所在的程氏,形成了天壤之别。

  如今李孝恭将他儿子提溜出来,一样给了一个十二卫中的校尉,等他死后,他们秦氏也不至于那么快没落了。

  如果他的子孙够争气,秦氏说不定还能更上一次楼。

第八百三十八章 李纲要乞骸骨?

  眼看着李孝恭解决完了屈突通和秦琼等人的问题,解决的还不错,李元吉就把重心转移到了说服谢叔方的事情上。

  时间已经入冬了,距离正月也近了,李孝恭决定在正月跟漕运和海运上的世家豪门摊牌。

  那么谢氏和其他世家豪门入局的时间也就到了。

  谢叔方整合谢氏也需要时间,所以得尽快说服谢叔方才行。

  事实上在李孝恭补偿屈突通和秦琼等人的时候,李元吉就写信跟谢叔方接触过了,只不过谢叔方的态度很耐人寻味。

  说他答应吧,他每次回信都避免着谈论这个话题。

  说他不答应吧,他又没有言辞的拒绝过这件事。

  这就让李元吉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李元吉思量再三,决定将谢叔方召回长安城亲自见一见。

  年关将近,用李渊想一众兄弟、儿侄、皇亲国戚的名义,将谢叔方一同邀请回长安城共聚一堂,也不显得突兀。

  召谢叔方回京的诏书送出去以后,陈叔达就来了,并且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好消息。

  “你说什么?”

  太极殿内。

  李元吉刚刚写完召藩王们回京的诏书,就被李纲的话震的是外焦里嫩。

  既然决定了用共聚一堂的借口召谢叔方回京,那就不能只召谢叔方一个人,其他的李氏族人,皇亲国戚,也得一同召回。

  而李氏的族群不小,跟李氏有姻亲的人也不少。

  所以需要写的诏书就多了。

  在此之前,李元吉已经写了数十份诏书,派遣了数十位谒者了。

  陈叔达躬身站在殿中,听到李元吉的疑问,再次重复道:“回殿下,岳州城已经建成了,从林邑引进的稻种也初见成效,已经收割了一茬了。

  虽然做不到像是林邑那样的一年三熟,但一年两熟还是没问题的。”

  眼下,大唐上下已经没有人怀疑有稻米能一年三熟了。

  在任瑰从林邑使臣口中套出消息,并且派人去了一趟林邑,带回了能一年三熟的稻种以后,一直关注着此事的李纲等人就彻底的信了。

  不过他们仍旧怀疑这种稻种到了大唐以后,能不能做到一年三熟。

  毕竟,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在。

  林邑的稻种到了大唐以后,也有可能水土不服。

  所以他们对此事虽然有所期盼,但期盼并不大。

  事实证明,他们的怀疑是对的,但结果却比他们预料的好。

  林邑的稻种到了大唐以后,确实没做到一年三熟,但却做到了一年两熟。

  这对大唐而言已经是好的不能再好的事情了。

  这代表着大唐只要大力的推广这种稻种,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以后,大唐的粮食产量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增长。

  这对大唐这个方方面面都跟粮食挂钩的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陈叔达着急忙慌的跑来禀报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真正把李元吉震的外焦里嫩的却不是这个,毕竟,推广林邑水稻的成果虽然惊人,但一切都在李元吉预料之中。

  甚至可以说,李元吉就是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才推动此事的。

  所以此事无论有任何变化,都影响不了李元吉。

  真正让李元吉感到震惊的是岳州刺史和任瑰的建城速度,从任瑰到岳州去到如今,也不过过了一年半而已。

  从岳州开始筑城到现在,也不过过去了大半年而已。

  以大唐如今的营造水平,大半年之内根本建不好一座城。

  所以真正让李元吉感到震惊的是,岳州城居然建好了?!

  “你确定?!”

  李元吉目光直直的盯着陈叔达问。

  陈叔达有些振奋的点着头道:“臣确定,岳州的水稻确实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三省此前派出去的天使有明确的记录,殿下要是不信的话,臣可以派人去将记录拿过来给您看。

  此外,裴公已经动身前往岳州了,相信不久以后就有消息传来。

  到时候殿下就可以通过裴公所言,证实臣所说的话不虚。”

  李元吉是在问这个吗?

  明显不是。

  不过裴矩能在岳州传来消息以后就急匆匆的赶往岳州,连年都不过了,可见裴矩、李纲、陈叔达、萧瑀四人都很重视这件事。

  这也说明了他手底下的一帮子重臣并不是尸位素餐。

  该做事,该为朝廷奔波的时候,一个个都不含糊。

  这也就是在唐朝。

  这要是在宋明清,像是他们这个级别的大佬,别说是为了这件事亲自跑一趟岳州了,能时时刻刻的盯着,时时刻刻的问两句,那都是难得的不能再难得的事情。

  毕竟,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忙着内斗,忙着搬倒这个搬倒那个,或者防备着被这个那个搬倒,才不会为这种事情亲自去跑一趟呢。

  “我不是问这个,我是问岳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