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圣诞稻草人
城门楼子内的人齐齐一愣,错愕的看向李元吉。
李元吉没有在意他们的眼神,继续道:“我的办法是,由我、陈叔达、蔡允恭、宇文宝、薛收、于志宁一起率三千精兵,以及关中剩余的府兵赶往绥州驰援。
关中的府兵虽然不堪大用,但是站在城头上倒一倒金汁,扔一扔滚木礌石,还是可以的。
我相信,有我们这支兵马加入,一定能挡住绥州外的突厥兵马。”
陈叔达听到这话,徒然的瞪起眼,快速的说道:“殿下,万万不可!”
蔡允恭赶忙跟着点头道:“对,殿下不可以身犯险。如果非要派人去驰援的话,就让臣等率领着兵马去吧。”
在突厥人兵分四路的情况下,以银绥兵力最薄弱的地方最危险。
李元吉领兵去驰援的话,万一有个什么好歹,他们这些人就可以自裁了。
不自裁的话,回到了长安城,护犊子的李渊也会红着眼睛问一句‘朕的儿子死了,你们为什么没死’,然后再红着眼睛送他们下去。
这种事情李渊绝对做得出来。
所以,他们说什么也不能让李元吉去涉险。
李元吉直言道:“萧关的战事我大致了解了,以任国公之能,以及一众将士的英勇,一定能守住这里。
所以我留在这里根本毫无用处,你们绝大多数人也是如何。
所以我们不如领兵去绥州,帮绥州守将一把。”
这不是李元吉在信口开河,这是李元吉在仔细了解过战况以后做出的判断。
关外的突厥人虽然多,关城内外的大唐兵马数量也不少。
又有秦王府统军府这种百战的精兵助阵,挡住突厥人不敢说轻而易举,但也能手到擒来。
所以这里根本不需要人帮忙,也不需要人指手画脚,刘弘基一个人足矣。
就这,李元吉还给刘弘基留下了韩良等人助阵。
在梁师都被迫返回朔方城以后,即便是突厥精锐齐出,刘弘基也能从容应对。
毕竟,没有了梁师都的人助阵,突厥人在攻城拔寨这方面真的很拉。
历史上突厥人之所以能数次攻破大唐的防御,甚至长驱直入的出现在长安城,是因为突厥人每次都是出其不意的对大唐发起攻击,等到大唐得到消息,并且反应过来的时候,突厥人已经攻破了边陲上的关口,出现在了大唐境内。
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是大唐料敌先机,先一步陈兵在边陲上,所以突厥人想要攻破关口,出现在大唐境内,就必须跟大唐的兵马正面的刚一场,并且将大唐的兵马击溃才行。
在这种草原人入侵中原的防御战中,只要中原王朝能料敌先机,并且提前做好部署,并且有足够的精兵强将可用,基本上都不会败。
羸弱如大宋,在抵御辽人、西夏人、青塘人的时候,也是赢多输少。
就是赢了喜欢先认怂,先赔钱而已。
美其名曰:花钱买和平。
这种事情在大唐不可能会出现,但是这种战争在大唐一样能赢,而且会赢的更漂亮,更有气势。
“即便是如此,殿下也不能以身犯险!”
陈叔达十分认真的拱手说着。
蔡允恭、薛收、于志宁、韩良等人也齐齐躬身表态。
李元吉清楚,陈叔达和蔡允恭等人是真的在乎自己这个大唐掌权者的安危,薛收、于志宁、韩良等人是害怕他带着李世民一起去绥州,然后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将李世民抛下,自己先跑路。
见手底下的人态度这么坚决,李元吉长叹了一口气道:“罢了,那就由蔡允恭、薛收、于志宁,你们三人率三千精兵,外加关中剩余的府兵去绥州驰援吧。”
李元吉倒不是服软了,而是深知少数服从多数的道理而已。
蔡允恭、薛收、于志宁三人听到这话,稍稍愣了一下,然后蔡允恭一脸喜色,薛收和于志宁一脸的复杂。
不过没人拒绝,都齐齐躬身道:“臣遵命!”
在领命了以后,薛收迟疑着道:“殿下也知道关中的府兵不堪重用,要是突厥人真的大兵压境,兵进绥州,而岚石的大军又赶不过来,臣等该如何应对。”
蔡允恭毫不犹豫的就要开口,但话到了嘴边,却没有说出口。
他很想来一句‘唯死守尔’,但是话到了嘴边的时候,考虑到这种情况真的很有可能出现,自己真的很有可能会搭上性命,所以就果断闭上了嘴。
李元吉稍作思量道:“那就坚壁清野,把突厥人放进来打!”
这种情况在商议军情,部署兵马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也商议过了对策。
侯君集如今在云阳境内正厉兵秣马的等着突厥人呢,不能让侯君集白等了。
“那要是这里,盐庆、岚石的突厥兵马全部借助这个缺口一起涌进来呢?”
这话是刘弘基问的。
因为绥州一旦被攻破,大唐的边防出现了缺口,突厥人很有可能这么干。
李元吉乐呵呵的笑了,“那不是更好吗?”
城门楼子内的所有人一脸的错愕。
李元吉继续道:“那我们就将关中所有的人全部迁移出去,封住关中四关,将颉利、突利,乃至突厥所有的精锐生生的耗死在关中!”
俗称关门打狗!
这个计划很疯狂,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极大。
但真要是成了,大唐自此就再也没有敌手了,就再也不用担心外敌入侵了,放眼望去,周遭的四邻全部的跪在地上叫爸爸。
只不过,颉利应该没有那么蠢,不会主动钻进包围圈里,任由大唐宰割。
第六百五十一章 唐突之战(一)
“颉利恐怕没这么蠢吧?”
蔡允恭笑着说了一句,其他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城门楼子内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颉利虽然不蠢,但颉利真要是在没拿下萧关,以及盐庆等地的各处关寨的时候,从银绥长驱直入而下,被关起门来打狗,那确实是一件值得可乐的事情。
李元吉笑容灿烂道:“颉利是不蠢,不过万一手底下有人犯蠢,挟裹着颉利从银绥而下,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情。”
蔡允恭、陈叔达等人齐齐笑着点头。
李元吉又看向薛收道:“你还有什么疑问?”
薛收缓缓的摇头,表示没有任何疑问了。
李元吉点了一下头道:“那由你们去驰援绥州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你看还需要带那些东西,自己去城内的府库领。”
薛收躬身应允。
李元吉没有再搭理薛收,而是跟刘弘基、蔡允恭等人聊起了进一步的军情。
派三千人去驰援绥州,只能暂时缓解绥州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根治绥州的问题,所以还需要继续商量,尽快商量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才行。
在抵御突厥人这件事上,自然是能不放突厥人进来就不放突厥人进来。
毕竟,突厥人是以放牧为生,不事农桑,在侵入中原以后,会对中原的农桑展开灭绝性的破坏。
往往被突厥人肆虐过的地方,没个三两年根本恢复不了生机。
大唐将百姓迁移出去,达到坚壁清野的效果容易,但是等突厥人退走后,恢复当地的民生却难。
不仅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得耗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能将突厥人挡在大唐之外,就一定得将突厥人挡在大唐之外,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才能放突厥人进来。
李元吉跟蔡允恭、陈叔达、刘弘基等人一聊就是大半天,从中午聊到了下午,从下午聊到了明月初升,虽然没有聊出一个具体的能解决绥州困境的办法,但却聊出了一些能缓解绥州困境的小办法。
比如李元吉结合后世的反坦克堆,提出了在突厥人必经之路上埋下密集的巨石,留下一个石尖裸露在外的想法。
这可以有效的防止突厥骑兵成规模的冲锋。
最重要的是,突厥人无论是选择绕路,还是选择清理巨石,都会耗费很长的时间。
而突厥人在进入到大唐以后,耗费的时间越长,抵达长安城的希望就越渺茫,大唐取胜的希望也就越大。
毕竟,突厥人是客场作战,兵力根本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粮草也是。
大唐是主场作战,时间托的越长,能调集的兵力就越多,能征调在一起的粮草就越多,此消彼长之下,击退突厥人是必然的事。
蔡允恭将这个办法做了一下延申,他提议在绥州以南所有临近山林的官道中间,皆埋上这种能防止突厥骑兵成规模冲锋的绊马堆(李元吉起的),等到放突厥人进来的时候,可以结合着这种绊马堆,在官道两侧的山林里设伏,派遣少量的兵马灵活的在山林里穿插,不断的滋扰突厥人。
这种办法虽然不能击退突厥人,但足以折腾的突厥人焦头烂额。
至于为什么不挖一些更省时省力的绊马坑,也是为唐人考虑。
大唐的骑兵数量虽然不少,但还达不到突厥人那种规模,再加上大唐的骑兵在大唐的官道上也没必要发动成规模的冲锋,所以只要在官道上留出三道供马通行的小道,外加两条驰道,就足以让大唐的骑兵、马车通行了。
突厥人要想通行,就只能将骑兵排成三行,或者派人去挖那些埋在地底下的巨石。
这个办法秒就妙哉大唐的马车车轮很高,车轮和马匹通行的道路中间有一大片空白,所以巨石的尖头栽的高了,也不影响唐人通行。
但突厥人遇上了就头疼了。
再加上两边山林里的小股兵马滋扰的话,突厥人会更头疼。
而且突厥人分成三股,拉长行军队伍的话,短时间内是根本没办法聚集起大量的兵马去追击山林里的大唐兵马的。
薛收认真的将这个想法记了下来,准备等到放突厥人进来的时候使用。
陈叔达和刘弘基各自也提出了一个好想法。
陈叔达觉得,可以以免除徭役和税负为由,征召当地的青壮加入到军中,协助大唐的兵马一起守城,此外在放突厥人进来的时候,也能让这些青壮配合着当地的衙门迁移百姓,转运粮草。
这样一来,朝廷就不用派大量的民夫过去了,在迁移百姓的时候,有各家的子侄跟当地衙门一起出面,也会容易一下。
薛收也认真的记下了这个想法。
刘弘基的想法就比较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有点激进。
刘弘基觉得,陈叔达既然要征召当地的青壮,为何不把当地的青壮直接编成军,给当地的青壮发放兵器和甲胄,把他们当成一支真正的兵马使用。
要是能延长当地免除和税负的时间,甚至可以让当地的青壮们自带粮草到军中为大唐效力。
朝廷只需要派几个人去领兵,几个人做好战后的抚恤工作即可,并不需要多做什么。
如果能征个三五州的青壮的话,彻底将突厥人抵挡在绥州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刘弘基的这个想法刚说出来,就遭到了陈叔达激烈的反对。
陈叔达觉得刘弘基这是在祸国殃民。
刘弘基则觉得大战期间就得无所不用其极。
两个人一直从下午吵到了入夜时分也没分出胜负,最后还是薛收出面说,他去了绥州以后,先征一州的青壮试试,如果耗费不大,且容易管束,还能真的帮助大军抵御突厥人的攻击,那他就多征几州,如果耗费过大,且不容易管束的话,那他就将其编为民夫,但不会再多征了。
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刘弘基,持反对意见的是陈叔达,但真正实施的是薛收。
薛收既然这么说了,那就只能这么着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此期间,突厥人并没有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翌日。
天光刚刚方亮,薛收和于志宁就带着他们挑选的三千精兵,外加一干军械,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萧关。
李元吉一路策马,一直将他们送到了萧关外的官道上,才带着人返回萧关。
此次薛收和于志宁等人赶去绥州驰援,不仅肩负着重任,还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所需要承受的压力和风险比萧关还要大。
他们很有可能会一去不回,所以李元吉说什么也得送一程。
尽管薛收和于志宁受宠若惊的屡屡推辞,但李元吉还是坚持将他们送到了官道上。
薛收、于志宁这些人,对李世民的忠心太坚定了,想要招抚他们,除了要用一些威胁的手段外,也得拿真心去换真心。
如果一直用威胁的手段去驱使他们,招抚他们的话。
最终只会得到一群心思阴沉的阴谋家。
这不是李元吉想要的。
因为李元吉清楚的知道,有学问,有能耐的人坏起来了,那才是真坏。
他们能做到吃人不吐骨头,他们也能做到将人卖了人还帮他们数钱。
没学问,没能耐的人坏起来也就那样,顶多是弄一个血刺呼啦的血案,跟有学问,有能耐的坏人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李元吉希望在用一些威胁的手段逼薛收、于志宁等人屈服的同时,拿真心换真心。
上一篇:三国开局斩关羽
下一篇:我在三国多子多福,开局抢亲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