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704章

作者:高月

两个小娘子都比较害怕吕绣,再不愿意也只得点点头。

“拿去玩吧!”

吕绣把千里眼还给她们,“当心别摔了!”

两个小娘子欢呼一声,拿着千里眼跑掉了,姚梅连忙跟了上去。

吕绣又摆摆手让侍女下去,这才对林巧云道:“巧云,汉长安城那片地我们要不要投钱?”

她们二人说的话自然是最高商业机密,陈庆正在考虑开发汉长安城,主要是京兆城土地需求很旺盛,导致地价越来越贵,房租也越来越贵,底层百姓都迁往城外郊区。

汉长城距离京兆城也不到十里,完全可以把汉长城建成京兆城的附属小城,把工匠和工坊都迁过去,再修建大量的廉价官房租出去,住在城内的底层百姓也可以迁过去了。

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建议

赵巧云摇摇头道:“汉长安那边本来就定位不高,以后地价也上不去,我倒建议大量入手西南区的房宅。”

西南区包括永和坊、永平坊、永安坊、常安坊、通邑坊等五个坊,是京兆最大的贫民区,占据了京兆城一成的土地。

西南区绝大部分都是官府的土地,所以陈庆就考虑开发汉长安城旧地,大量修建官方廉租房,把西南区的土地置换出来。

吕绣点点头,她取过一份报纸,翻到最后一版,这一版通篇都是各种广告。

“这里有,出售永和坊三亩大院,一千贯,亩价才三百贯,比较城外还要便宜,恐怕是城内最便宜的地价了。”

赵巧云笑道:“永和坊的房子再便宜也没有人要,以后就不一定了,我们可以投,还是老规矩,每人出一万贯,交给师父去操作。”

她们不缺钱,只是投资找个乐子,更重要是陈庆不准她们多投,要是投下几十万贯,那就是利用内幕消息操控地价了,会引起百姓不满。

吕绣欣然同意,对门口的侍女道:“去把姑奶奶请来,说我有要事找她。”

不多时,李清照匆匆赶来笑道:“是不是又有什么好机会?”

“师父,坐下说话!”

吕绣让师父坐下,她和赵巧云坐在另一边,她铺开一张地图,指着汉长安城道:“这边师父熟悉吗?”

“我去看过,都剩下残垣断壁了。”

李清照叹口气,“西风冷照,汉家残阙,终被风吹雨打去。”

吕绣低声道:“昨晚王爷告诉我,他在考虑把匠作监和军器监的工坊都迁过去,还有三万户工匠也一并迁,但还多出不少土地,他想把西南区置换出来。”

李清照反应极快,眉毛一挑道:“那西南五坊的地价要大涨了,那可是京兆地价最便宜的地方,我记得亩价才两三百。”

李清照曾经穷困潦倒,但这些年她捣腾房子发了大财,她对地价十分熟悉。

赵巧云有些担忧道:“但那边好像都是官地,买不到的。”

“不完全是,永和坊基本上都不是官地,可以投资永和坊的土地,你们不好出面,这事就交给我了,我开了一家李记庄宅田亩牙行,让他们去永和坊开一家牙行,专门收购房地,这样就不会被人留意。”

吕绣又道:“但我们每人只能出一万贯钱,一共六万贯。”

“差不多了,我再出四万贯,凑成十万贯,就算均价三百贯一亩,也能买三百亩土地了。”

三人又商议一下细节,李清照说干就干,立刻出门去找她的李记牙行了,要牙行去永和坊挂牌开分行。

吕绣则去找几个姐妹商议投资的事情。

……

下午,陈庆回到府中,先来到自己书房,他一般都在自己的内书房休息,别看府宅这么大,真正属于他的地方,就这座占地三亩的书房院子,有长廊,水池、花园,还有就是这座三层楼的书房。

这是他的精神世界,在这里他完全放松,明年搬去雍王宫,整个布局也和这里差不多,但要大得多,他书房就变成占地十亩了。

这时,外面传来脚步声,陈庆的思路收回来,太熟悉的声音,妻子吕绣来了,她快一年没有来自己的书房,今天必然有事,陈庆立刻猜到,应该和汉长安城有关,昨晚自己告诉了她,这个赚钱机会她们肯定不会放过。

陈庆并不反对家里的妻妾去投资赚钱,她们在家里无聊,找点事给她们做做,她们的生活也有了乐趣。

更重要是,她们联合对外投资,有着共同的目标,彼此关系就会很和谐,整天没事干才会内斗。

门开了,果然是妻子吕绣端茶进来,“娘子怎么亲自端茶来了?”

“我给丈夫端茶送水,不是应该的吗?”

吕绣嫣然一笑,把茶盏放在桌上,坐在一旁道:“两个小家伙的千里眼是夫君给她们的?”

陈庆点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支更大的长条盒子笑道:“这是新的,比之前那个要好得多,之前的就给孩子们当玩具吧!”

“这个很贵重吧!”吕绣轻轻抚摸着这支包着小羊羔皮,做工异常精致的千里眼问道。

陈庆点点头,有些遗憾道:“我原本想让它变得廉价些,但发现办不到,还是必须用最纯净的水晶来制作,不光材料十分昂贵,工艺也要求极高,一般的工匠做不出来,必须是最顶级的磨镜大匠才能把它一点点磨出来,二十名工匠整整做了一个月,才磨出十支,但关键还是材料,材料剩下不多了,最多还能再造十支,你说贵不贵?”

“这样就真的很昂贵了,比土地贵多了!”吕绣很自然地扯出了今晚的话题。

陈庆微微笑道:“你们是想投资汉长安城?”

吕绣摇摇头,“我们想投西南区,由师父安排牙人去收购土地,我们每人投一万贯,师父投四万贯,一共十万贯本钱。”

陈庆竖起大拇指赞道:“很有眼光,西南区土地的价格最低了。”

“还是要感谢夫君给我们泄露了西南区的商机?”

“我?”

陈庆愕然,“我只是说要开发汉长安城,没有提到西南区啊!”

“其实夫君说了,你说开发汉长安城的投入太大,得多修一些出租给底层百姓的住房,用城内土地把投资收回来,除了西南区,哪里还能满足这个条件呢?”

陈庆点点赞道:“很聪明,确实如此,我是考虑把西南区的土地置换出来,卖土地平衡开支。”

“那夫君能不能给个建议,我们买永和坊的土地,还是常安坊的土地?”

下午师父告诉她,这两个坊都有大量的私人房子出售,这些房宅主人都想趁着郊外的地价便宜,赶紧卖掉房宅买郊外的土地,贫民区的地价一万年都不会涨,有钱人谁会住贫民区?但郊外的地价却一年比一年高,机会很多,可她们的十万贯只能选择一个坊。

陈庆想了想笑道:“其实这两个坊都可以,但如果我投资房产,我肯定会选常安坊的土地。”

“为什么?”

“因为常安坊有漕河经过,有钱人都喜欢自己有个私人码头。”

“可师父说……”

吕绣迟疑道:“那边河水很脏很臭,很恶心!”

陈庆叹口气道:“那是因为贫民区的缘故,以后他们都搬走了,水是活的,自然就会变清,不用担心。”

“好吧!我回去和大家商量一下。”

陈庆又笑着提醒道:“尽量这两天就下手,再过几天,我开发汉长城的方案就会提交给内政堂,消息就会传出去,那时很多人都能猜到贫民区会搬走。”

“我知道了,我去给师父说!”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惊讯

内政堂议事偏殿内,陈庆正在主持一场重要议事,他刚刚向内政堂提交了开发汉长安城的建议方案。

这实际上就是新建一座县城,意义重大。

陈庆向在坐十几名高官解释道:“我之前接到了特使吕纲送来的详细报告,提到了临安房产已经处于崩溃前夕,一旦崩溃,一定会有大量的钱财涌来京兆,我们要做好几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准备是要拿出足够的土地承载这些钱财,否则市场上钱财过多,一定会引发物价飞涨。

另一方面是一定要保证粮食和布匹价格不能涨,常平店要发挥保证物价的作用,第三个准备就是打击恶意囤货,这是内卫的责任,这次开发汉长安城,实际上就是第一个准备。

蒋彦先缓缓道:“殿下的方案中,主要是把贫民、工匠和大量工坊迁徙到汉长安城,意思是把京兆城内的土地腾出来,是这样理解吧!”

陈庆点点头,“西南区五坊基本都是贫民居住区,八成的土地都是官方土地,还有工匠区,以及城内外五十多座工坊,这些都是官方土地,它们占据了京兆三成的土地,把他们都迁去汉长安城,我们就等于再多一个新南城,足以应对临安大量财富西迁带来的冲击,朝廷也有足够钱财开发汉长安城。”

周宽担忧道:“殿下,如果强行把工匠和贫民都迁去汉长安城,他们很可能不太愿意,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陈庆微微笑道:“肯定会不满意,但我们只要做好两点,就足以抵消百姓的不满,第一,要有利可图,京兆城五百文只能租一间屋,而在汉长安城能租两房带院子,房租还是五百文,这就是最切实的让利。

第二,要尽量减少汉长安城和京兆城之间的距离感,首先是建为和长安县、万年县、京兆县平级的新县,以后京兆城就由四县组成,其次是修建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大道两边要渐渐被民居和商铺覆盖。

再其次就是要修通水运,每天要有数十条坐船往来于两地,百姓只需要一文钱就能坐一趟,不足部分官府补贴。”

张晓笑道:“殿下,不如我们去现场议事吧!”

陈庆欣然笑道:“这个建议不错,我们一起去汉长安城!”

……

汉长安城位于京兆城西北方向,北临渭水,距离京兆城不到十里,隋唐时代属于皇家禁苑范围。

但汉朝三大宫未央宫、建章宫和长乐宫一直到唐朝时还存在,但随着中央政权东移,长安城衰落,汉长安城也不可避免的湮灭在岁月尘埃之中。

三大宫都已全部坍塌,只剩下残垣断壁,其他建筑都已成为黄土,被杂草所覆盖。

汉长安城一直是官地,一部分都被开垦成农田,但大部分都没有开发,还是一片荒芜。

半个时辰后,陈庆带着大群官员来到汉长安城现场议事,长安城很大,东西长十余里,宽三里左右,光三大宫就占掉三成的面积,当然城墙也早已消失。

首先就是城墙问题,按照陈庆的规划,他是想把汉长安城建造成京兆的第四个县,县名都想好了,建章县,既然是县,那就必须要有城墙,有墙为城,无墙为镇。

陈庆对众人道:“城墙不用修建太高,可以比京兆城略低一点,建议砌砖为墙,我们的四座砖场可以烧出足够的城砖。”

吕纬连忙道:“殿下,可以把我们准备修建京兆城外墙的砖先用在这里,外墙砖再重新储备。”

京兆城目前是单城墙,如果要立为都城,那肯定要修建双城墙,城砖已经储备好了,倒是可以先用在汉长安城这里。

陈庆点点头,“一旦定下来就要尽快开工,时不我待,先建官租房,按照我说的方案,两间屋带一个小院,每间官租房保证一分地,租金还是五百文。”

城内五百文的官租房只有一间屋,但到了郊外,五百文能租两间带一个小院,所以陈庆要求对标城外的行情,两间屋带一个小院,一次租约最长可以达二十年,这就比私人的租房更有保障。

众人又来到三大宫的旧址,三大宫在隋唐时还存在,现在只剩下一点残垣断壁,不过花岗岩地基还在,按照计划,匠作监的数十座官办工坊都将迁到这里。

包括印刷、铸钱、制模、酒曲、家具、造车、制革、琉璃、陶瓷、制镜、制糖、造纸等等数十个工坊。

匠作监主要负责民用品的生产制造,军器监工坊则负责军用兵器兵甲的制作,目前军器监的工坊集中在咸阳县,而匠作监的工坊则集中在京兆城内。

所以这次要将匠作监的全部工坊都搬到汉长安城,包括两万户工匠也一起搬来。

匠作监的工坊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纺织、造船、轧棉、制煤饼、烧砖、磨面等等,都分布在其他地方。

所生产的产品,少部分专供朝廷,像铸钱、提炼金银、印刷、造纸之类,其他大部分民品都投向市场,品质很高,极受市场欢迎。

还有酒曲饼,属于垄断专卖,所有酿酒工坊,都只能从官方购买酒曲饼,这就是酒税,和盐税一起,成为官方重要的税收收入。

陈庆和官员们在汉长安城只呆了大半个时辰,但消息便迅速在京兆城传开了,事实上,当内政堂开始讨论雍王的方案时,城内就有了小道消息,但大部分人都不太相信。

只有一些先知先觉者开始抄底,买入西南区的私人房宅,到了大批官员跟随雍王去汉长安城视察,百姓们终于相信了传言,西南区和工匠聚居区的地价迅猛上涨,由每亩两三百贯一跃涨到每亩两千贯,而且房源很少,出现了数十人抢一户的盛况,宅地主人趁机坐地涨价,甚至还不肯卖,而前几天低价卖掉的人家则顿足捶胸,悔之莫及。

地价又再次成为京兆城百姓谈论的焦点,有人说地价要大涨,有人说土地供应多了,地价肯定会下降,各个茶馆都在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但真金白银才是最有说服者,京兆市场上忽然涌来了大量购地人,尤其是城南京兆县和城外的土地卖得格外火爆。

几天后,一个震撼消息传来,临安的土地市场崩溃了,一个案例传遍了全城,曾经亩价五万贯,一座总价二十五万贯的五亩宅,最后居然是以总价两万贯的价格成交,跌去九成多。

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崩溃

临安的宅地价格确实崩溃了,事实上,从两年前开始,临安市场就处于一种有价无市的状态,三亩以上宅子都是天价,但就是没有成交,主要是没有人接手。

动辄亩价三万贯以上,一座三亩宅就要十万贯了,只有大商人和权贵才能接手,但大商人阶层被朝廷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干掉了,而权贵阶层本身就有大量房宅,他们更没有需求。

原本很火爆的店铺,十年前还是一铺难求,亩价也在万贯以上,现在却远远供大于求,甚至只有供,没有求,临安街头到处都是转让店铺。

虽然到处都在卖宅卖店,但价格却没有下来,交易和价格都仿佛被冻结住一样,大家都有默契,谁也不愿血亏出售。

真正导致临安房地产崩溃的,还是朝廷自己,朝廷强制发行会子,却发现名单上的商人大部分都跑掉了,人和钱都没有了,只剩下跑不掉的房宅和店铺,全部被官府没收。

但朝廷需要的是钱,而是不是房宅,以前是用内部低价销售的方式处理了房宅和店铺,现在内部低价处理也没有人愿意接手了,朝廷便将这几百座房产和上千座店铺以极低的价格推向市场,瞬间引爆了临安的房产市场,形成雪球效应,大家纷纷降价,血亏出售,一个比一个降得狠,僵持了两年的临安房地产市场崩溃了。

亩价万贯变成了亩价千贯,无数人一夜间财富缩水十倍,引发社会强烈动荡,房价暴跌、物价飞涨,百姓纷纷囤积物资,抢购粮食,斗米五十文变成了斗米五百文,涨价了整整十倍,一时临安城内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大量百姓开始离开临安城。

书房内,秦桧狠狠将《京报》扔在地上,《京报》头版刊登了开发汉长安城的消息,这个秦桧不关心,让他恼火的是第三版和第四版,密密麻麻全部都是房宅和店铺低价转让的信息,已经连续四天了,每天都是天量房产转让,多得让人窒息、让人绝望。

看起来是报纸正常的房产信息,但在这个关键时刻,一般报纸都会顾全大局,尽量不刊登恶化市场的消息,但《京报》却变本加厉地将一版商业信息变成了两版,简直就是在吹响号角,告诉每一个读者,临安房产崩溃了,这分明是在恶意推波助澜。

丰乐楼旁边的王振邦十亩宅子,原本亩价五万贯,总价超过五十万贯,结果被官府以亩价五千贯的价格抛售,可居然没有人肯接手,这件事被《京报》以头版头条的方式报道出来,从而引发了临安房宅价格的暴跌风潮。

当然,秦桧毫不怀疑《京报》险恶的意图,在这个动荡的时刻,陈庆给它的指示,一定是落井下石。

但秦桧现在考虑的不是解决市场的问题,而是解决他自己的问题,在背负巨大责任的情况下,他怎么保住自己的相位?

抛售资产确实是他决定的,但他也是受到了官家的巨大压力,要给军队支付俸禄,驻扎在温州的三万军队,因为欠俸而出现了大量逃兵,把官家逼急了,强令他立刻抛售房产店铺,结果导致了今天这样的严重后果。

归根到底还是朝廷没钱了,酒税因为酒的销量大幅减少而几乎断绝了,盐税稍微好一点,但暂时也收不上来,原因是私盐泛滥时,很多人家都趁机大量囤盐,虽然私盐被抑制住了,但官盐要正常销售,至少要等到过年。

朝廷和官府大量的房产也收不了租金,现在唯一的期待就是田税、户税和架间税,可是……这也要到年底去了,远水不解近渴。

各种危机的重压之下,秦桧头大如斗,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妻子王氏走进书房,她看出了丈夫的焦虑,便建议道:“老爷,外面米价都涨到每斗五百文了,朝廷就不能放点米出去平抑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