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569章

作者:高月

徐先图躬身道:“陛下,微臣建议把所有骑兵都集中到临安来,进行一次演练,我们最好亲眼看一看,如果实在不行,可以保留精华,裁撤大部分。”

赵构点点头,“这个方案朕准了,演练就放在下个月,宜早不宜迟,由枢密院主导,太仆寺和驾部配合!”

徐先图躬身道:“微臣遵旨!”

赵构又问道:“韩太傅说完了吗?”

韩世忠摇摇头,“卑职只说了一半。”

“太傅请继续!”

韩世忠又继续道:“徐州一战,微臣的精锐之军顶不住西军一个时辰的进攻,便全军溃败,微臣才明白西军能够夺取河东路、夺取河南路并非偶然,更不是什么运气,而是他们的实力足以和金兵一战,陆地作战,我们军队的实力不如西军,也不如金兵,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大部分士兵都会水。

微臣调查过淮南军,九成的士兵都会游水,而且水性很好,水性好并不仅仅表现在水中,也表现在船上,没有人晕船,他们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而金兵和西军在这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将来能够击败金兵和西军的机会,我们要发挥这个优势,抓住这个机会。”

韩世忠又看了一眼朱胜非和秦桧道:“我知道朱相公和秦相公肯定会说财政不足之类,其实在裁撤骑兵,把骑兵改为水军,把战马和养马的土地卖给民间,获得钱财就可以用来造船,甚至我们可以直接去购买海商的万石福船,福船本身极为坚固,稍微改造就能充当战船,关键是时间就省下来了。”

……

韩世忠准备得很充分,连财政问题都解决了,有理有据,养水军比养骑兵合算多了,没有人能反对。

更重要是,大家都看出来了,是天子想组建水军,才让韩世忠第一个来介绍,让韩世忠来说服大家,秦桧不吭声,朱胜非也吸取了谈判的教训,不再反对了。

既然没有人反对,天子赵构当即宣布,组建水军,由韩世忠出任水军大都督,王贵出任副都督,在太湖和镇江府建立两个水军大营,进行水军筹建,所有水军将领皆由枢密院任命。

赵构用人自有他的原则,韩世忠削藩,削的是韩家军,一旦韩家军消失,那么韩世忠对自己忠心耿耿,当然可以再次任用。

更重要是赵构在制度上钳制住了形成韩家军的条件,那就是将人事任免权收归朝廷,凡指挥使以上将领,皆由枢密院任命,同时不允许韩世忠自筹军费,所需军费皆由朝廷负担,韩世忠本人的亲兵也被限制在三百人,这样,韩家军就不会再形成了。

赵构对王贵很器重,其实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听信了张俊和秦桧的谗言,调回王贵,导致襄阳失守。

赵构随即封王贵为殿前都统制、云麾将军,这是从三品高官了,也算是对王贵的一种补偿。

赵构随即在御书房召见了韩世忠。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虚与

赵构对韩世忠收购民间船舶的想法很感兴趣,他唯一的担心就是造船耗时太长,建立一支军队至少要十几年的时间,他担心中间会生很多变数,如果有捷径,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韩爱卿,海船真可以当战船使用吗?”赵构问道。

韩世忠躬身道:“回禀陛下,微臣当年在镇江府统帅水师之时,军中就曾有一艘万石福船,它体型庞大,卑职用它运粮,但有一次大雾,它在长江中和一艘三千石军船猛烈相撞,军船被撞沉了,福船却安然无恙,卑职才意识到,福船非常坚固。

后来想了想,它既然可以在大洋深处航行,抵御惊涛骇浪,当然要非常坚固才行,所以在坚固度上没有问题,甚至比战船还要坚固,可以和敌船硬撞,不过在作战功能上有所欠缺,毕竟是货船,这就是卑职说要稍微改造的原因。”

赵构点点头,又问秦桧道:“朕记得临安有几个大海商,谁家的福船最多?”

秦桧躬身道:“最多是郑统全,但好像他很多福船都给了西军,手中还有多少艘微臣不知道,其次是王振邦家族,有福船接近一百艘,再其次是虞万丰家族,有福船约五十艘,其他还有一些小海商,微臣就不清楚了。”

赵构忽然想起一事,“朕记得好像国舅也有福船吧!还是朕赐给他的。”

朱胜非在一旁道:“没错,陛下在绍兴八年赐给韦国舅二十艘福船,用来运输福建路的贡茶。”

赵构点点头,“给他点土地补偿,把这批福船收回来,另外其他各个海商家族的福船也要收回来,先礼后兵,用土地跟他们换,如果想做官,朕也可以封他们官衔,让他们光宗耀祖,若坚持不肯的话,那就别怪朕不体恤民情了。”

说到这,他又看了一眼徐先图,“郑统全那边,徐相国去和他谈一谈吧!如果他执迷不悟,朕也可以亲自去和他谈。”

“微臣遵旨!”

赵构又对韩世忠道:“筹建水军事关重大,希望韩爱卿尽心尽力,需要什么,可以直接向朕提出来。”

韩世忠躬身道:“回禀陛下,王贵虽然是猛将,但他对水军不熟悉,没有水军经验,卑职想安排他在陆地上训练士兵,卑职想推荐另一人为水军左副都督,负责训练水军。”

赵构可不希望韩世忠再推荐从前的部将,这是赵构不能容忍的忌讳之一,他不露声色问道:“韩爱卿想推荐谁?”

“微臣推荐明州防御使张公裕。”

赵构当然知道张公裕,当年完颜兀术搜山检海,把赵构赶下海,金兵战船紧追不舍,万分危急之时,正是当时的明州防御使张公裕率领明州水师击败了金兵水军,才保住了赵构一命。

只是后来赵构把自己的获救宣传为天神显灵护佑,张公裕的功劳也被抹杀了,十年来一直在明州任职。

赵构想起了当年张公裕的功劳,加上他和韩世忠没有什么关系,赵构当即答应了韩世忠的请求,封张公裕为水军副都督,也封都统制,协助韩世忠训练水军。

……

安排好了水军诸事,赵构又把徐先图留下,他负手站在窗前,半晌道:“在和陈庆谈判一事上,朕不该接受秦相公的建议,以至于现在相当被动,朕再三考虑,还是烦请徐相国主持和胡云谈判。”

“微臣愿为陛下分忧!”

赵构欣慰地点点头,又道:“江陵府和鄂州就不提了,但朕要保住荆湖北路,至少要保住随州、郢州、复州和汉阳府,也就是汉水以东,这是朕的底线,在保证的底线的基础上,爱卿争取要回襄州,房州和荆门军可以给他们,但朕不想失去襄阳,另外汴梁那边爱卿要尽量争取一些实际的利益。”

徐先图心中暗叹一声,襄阳这么重要的战略之地,陈庆已经吞下去了,怎么可能再让出来,但他也不想扫天子的兴,只得含糊答应,“微臣一定竭尽全力!”

……

郑府贵客堂上,茶已经冷了,侍女上了第二盏茶,郑统全着实压力山大,徐先图亲自来给他施压,如果今天谈不下,天子就会亲自上门和他谈。

徐先图又耐心劝道:“其实天子已经很宽容了,用收购的方式,否则一声令下,强行征为军用,你也没有办法,所以对待天子的宽容,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多少给一些面子,否则郑员外一心只考虑京兆的利益,让天子怎么想?”

郑统全足足沉默了一刻钟,终于叹口气道:“我不是不明白天子的宽容,只是徐相公来晚了。”

“什么意思?”徐先图的脸色微微阴沉下来。

“我已经决定不再做海外贸易,所以剩下的一百艘福船在去年就卖给了雍王,折价六千贯一艘,这是雍王开的价,我一口答应了,雍王帮过我的大忙,他想买我的海船,我实在无法拒绝。”

这时,郑统全的长孙郑明走来,将一只小檀木盒交给祖父,郑统全接过盒子对长孙笑道:“去吧!”

郑明施一礼走了,郑统全把盒子打开,取出一份契约递给徐先图,“徐相公看过就知道了。”

徐先图接过契约打开,果然是一份交易契约,将百艘万石福船卖给了陈庆,折旧后作价每艘六千贯,共计百艘,下面交易方是郑统全和雍王特使胡云,还盖有雍王代印,看墨迹和红印,确实有一两年左右了。

徐先图大失所望,半晌道:“这让我怎么向天子交代啊!”

“要不然我再捐五十万贯钱,徐相公觉得怎样?”

徐先图摇摇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态度问题,天子要的是船,郑员外却把船全部给了西军,一艘都没有留下,让天子怎么能接受?老郑啊!这次你做得有点过份了。”

郑统全脸色微变,他犹豫一下道:“我还有两支内河船队,都是千石货船,大概有五百艘左右,要不我就把它们全部捐出来吧!”

“天子在筹备水军,要千石货船有什么用?”

“肯定有用,水军也需要后勤,也要运输各种物资,总不能用战船去当后勤船只吧!”

徐先图想想也有道理,便点点头道:“好吧!再加上你捐的五十万贯,我去说服天子,你尽快把船和钱交给临安府。”

他起身告辞了,郑统全暗擦一把冷汗,他的百艘大船十天前才从明州驶往泉州,这份契约也是刚刚才做好,请高明的人把墨迹和印章做旧。

他想了想,这件事他还是得给胡云说一下,毕竟是五百艘千石货船啊!

他换了一件衣服,匆匆出门了。

……

徐先图离开郑府,立刻进宫面圣去了。

赵构耐着性子听完徐先图的汇报,着实不满道:“郑统全做的好事,竟然把海船全部卖给陈庆,难道他就没有想到朕也要买吗?”

虽然徐先图对郑统全全力施压,但在天子面前,他还是会给郑统全说好话,毕竟郑统全每年还是按时交给他一万贯的酒楼分红,实际上就是保护费。

“陛下,微臣亲眼看到了契约,是去年八月签署,应该是去年陈庆帮了郑统全一次,欠了很大的人情,陈庆想要海船,他就用海船还人情了。”

停一下,徐先图见天子脸色难看,又连忙道:“为了不让陛下失望,他愿意捐出五百艘千石货船,可以用于水军的后勤保障运输,然后再捐出五十万贯钱,陛下,微臣觉得郑统全也不容易,他能做到这一步,确实很有诚意了。”

居然是无偿捐赠,赵构的脸色终于和缓下来,点点头道:“可以!替朕感谢他的慷慨。”

赵构从骨子里透着吝啬,他嘴上说要用土地换船,那也只是他说说而已,如果当真就傻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再谈

长丰茶馆内,郑统全长叹一声,把自己被迫捐给朝廷五百艘千石货船以及五十万贯的事情说了一遍。

胡云微微笑道:“这种平底货船很容易造,随处可见,朝廷加上民间的船只至少有上万艘,川陕那边也有几千艘,它就像羊群,遇到战船只有被屠宰的命运,雍王殿下看重的是万石海船,他说万石海船才是战略重器,来之不易,几百艘千石货船不算什么,郑公不要往心里去。”

郑统全叹口气道:“说得对,万石海船确实来之不易,光是龙骨选料极为讲究,要用几百年的致密大树,再要制作五年时间,光一根龙骨就要价值两三千贯,雍王殿下说得一点没错,是战略重器。”

“我们已经派人去各个港口宣传了,不知会不会有效果?”

郑统全摇摇头,“会有一点点效果,但效果不会太大,据我所知,几乎所有海商都有旧船,他们或许会用甩旧船藏新船的方式躲过这一劫,而不是特使说的举家迁往泉州。”

“为什么不肯迁往泉州?”

郑统全解释道:“我可以迁往泉州,因为我儿子在四川路为都统制,我知道西军不会为难我,但别人可不会这么想,他们一定会担心,把船开到泉州是不是羊入虎口?

而且他们的财富都大量置换成房产和土地,如果他们跑了,房产和土地肯定会被官府没收,假如他们船和钱财再被西军夺走,他们就一无所有了。”

“所以他们会主动配合官府?”

“一定是这样,交一部分旧海船出去,自己留新船,有的海商也赚够了,把船交出去,换取勋官之类,他们就会舒舒服服享受后半生,像我知道虞家,他们家族有五十艘海船,自从虞万丰的次子死在海盗郑广的手上后,虞万丰就想放弃海商,转为仕途了,这个时候,如果朝廷肯封他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把海船献出来。”

胡云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考虑问题简单了,倒是董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那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这个海商个个身家百万,他们会为了几艘船抛弃家产吗?

当然不可能,如果朝廷用官职和他们换船,极可能会成功,他们想要名望地位,而朝廷想要船,这确实是个双方都满意的交换。

自己把海商想得太简单了,总觉得他们把船视若性命,实际上未必是这么回事啊!

郑统全走了,董安见胡云陷入沉思之中,便劝道:“我们不仅有前手,还有后手,如果前手不成功,那就用后手,其实也是一样。”

胡云叹口气道:“前手的面很广,如果成功了,能防住八成以上的船只,后手虽有效,但面不够广,能抢到三成就不错了,我没法向雍王殿下交代啊!”

董安也劝道:“我们尽力吧!雍王会理解我们的,毕竟这些海商不是我们能控制。”

这时,主薄杨敬之从外面走来道:“特使,知枢密院事徐先图刚才派人送来一份文书!”

杨敬之把文书递给胡云,胡云接过信细看,这是一份政事堂发出的公文,上面有中书门下大印,要求双方继续就汴梁地位谈判,谈判从第二轮结束为起点,重启第三轮谈判。

他们前两轮谈判都不错,但就是从第三开始,秦桧开始主导,强行添加了返还江陵府和鄂州的条款,使谈判无法再继续下去。

现在这份公文,也就是否决了秦桧的第三轮条件,又从第二轮结束开始,绕了一个大圈,又走回原点了。

胡云当然不能做主,立刻用鸽信的方式,将朝廷请求继续谈判的消息发往京兆。

……

陈庆返回京兆已经有十天了,这段时间他每天都有一个时辰化身为农民,精心照料他的玉米和南瓜,玉米长势迅猛,已经长到五尺高,而南瓜秧也爬上了墙,瓜叶肥大,而就在今天上午,第一朵金黄色的南瓜花悄然绽放,让陈庆着实惊喜万分。

“你们两个小家伙记好了,这个黄花可千万不能摘,摘掉了就不能长瓜了,明白吗?”

陈庆生怕两个调皮的女儿把他的南瓜花摘了,特地把两个小家伙找来现场教训。

两个小家伙一起点头,陈庆心中叹口气,知道她们并没有听进去,他索性把叶子掀开,露出了叶子下金黄色的小花。

“呀!好美啊!”两个小家伙同时惊叹起来。

“你们两个听好了,这花谢了以后,花蒂上就会结一个指头大小的瓜,然后就会慢慢长大,秋天时就会长成一个大南瓜,倒时候你们就能吃到蒸南瓜了,上次你们不是很喜欢吗?要想吃到香甜的南瓜,花就不能摘。”

两个小娘子欢喜得直拍手,这下她们真的听进去了。

温大娘在一旁笑道:“老爷,其实不止一朵,天不亮时,我看到了七八朵,这一朵应该是雌花,和冬瓜一样。”

“怎么知道它是雌花?”陈庆不解问道。

“雌花下面有一个瓜纽,这朵花下面有,那就是雌花,很好辨认。”

陈庆点点头,又问道:“那大娘会授粉了吗?”

“天不亮时,把雄花摘下来,把花粉倒在雌花里面,上次老爷说过,我就会了,本来我还想找一箱蜜蜂回来,其实根本不需要。”

陈庆见两个小娘子听得一本正经,便拍拍她们的小脸蛋,笑道:“走吧!爹爹带你们抓蚂蚱去。”

两个小娘子听说抓蚂蚱,高兴得一蹦一跳,向湖边草地跑去。

……

陪孩子玩了小半个时辰,抓了五六只蚂蚱,陈庆便动身去官房了,此时是中午时间,官员们可以休息大半个时辰,也就在附近酒楼、茶馆吃顿午饭,再闲聊片刻,就要回去继续做事了。

陈庆回官房刚坐下,下午开始的钟声敲响,从事和文吏又开始紧张忙碌起来。

这时,韦济拿进来一份文书,呈给陈庆,“启禀殿下,这是中午刚收到的,从临安发来的紧急鸽信。”

陈庆接过抄件,简单看了一遍,信中是两个内容,一个是朝廷要求重新谈判,放弃了江陵府和鄂州的不合理要求,继续最初的谈判,用汴梁的条件换取对荆湖南路的承认。

第二个内容是天子任命韩世忠为水军大都督,开始筹建水军,并开始全面征集海船,他们阻止有难度,只能做到部分阻止。

陈庆点点头道:“回信吧!”

韦济立刻取出纸笔,站在一旁记录桌前,陈庆缓缓道:“谈判再追加一条,要求同时承认我们对襄州的所有权,汴梁的让步不变,第二,海船之事,尽力而为。”

陈庆也知道阻止海船的难度,他也不勉强手下强行去做自身能力办不到的事情。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组建

韦济匆匆去了,不多时,晁清在门外禀报,“启禀殿下,蒋参事和两名署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