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549章

作者:高月

两人一直疯狂到三更时分,陈庆才精疲力尽地搂着余莲极具诱惑的身体躺下了。

余莲忽然搂着丈夫的脖子呜呜哭了起来。

陈庆歉然地抚摸她的后背道:“这次很抱歉,下次吧!”

“下次去哪里?又要我等到什么时候?”

“就是今年,我肯定还要去巴蜀和汉中巡视,就带着你吧!”

“不能再反悔了。”

“保证不会!”

“官人躺下休息,我再服侍你一次。”

余莲背对着丈夫,低下头去,陈庆轻轻抚摸着她惊人的后面,真是贵妃才有的身材啊!

……

第三天天不亮,陈庆便亲自率领五万骑兵离开了灞上,一路向东疾奔而去。

骑兵的行军速度极快,四天后大军便抵达洛阳,在洛阳休息一天,又继续向汴梁进发,只用了一天一夜时间,五万铁骑抵达了洛阳。

这是速度最快的一次行军,仅用了五天时间,五万骑兵便从京兆赶到了汴梁,创造了西军的行军新记录。

杨再兴也没有想到雍王来得这么快,他急忙和张晓赶到城外迎接陈庆的到来。

“参见雍王殿下!”张晓和杨再兴一起躬身行礼。

陈庆翻身下马,笑道:“两位辛苦了,我和五万骑兵就不进城了,在城外驻营!”

杨再兴已经在西城外扎下一座大营,他连忙派副将李复兴去安排五万骑兵入营,张晓也派人送来粮草、羊肉以及蔬菜,让远道而来的骑兵和战马饱餐一顿,再好好休息。

天色已晚,陈庆也没有入账,在城外中军大帐内住下来,杨再兴和张晓也来向陈庆汇报最新战况。

大帐内,陈庆神情凝重地听取杨再兴的报告。

“卑职派统制姚政和徐庆各率一万军队前往徐州外围,吸引韩世忠军队注意,以减轻徐州的压力,但姚政军队在萧县过黄河时,遭遇韩世忠的两万军队半渡而击,幸亏徐庆的军队赶来及时,救下了姚政的军队,双方混战一场,韩世忠亲率两万援军赶来,我们不得不后撤,这场混战,我们弟兄伤亡三千余人,对方也差不多。”

陈庆眉头皱成一团,这竟然是他们第一次和朝廷军队交手,而且他们还失败了,虽然对方兵力占据优势,但结局不会改变。

陈庆一阵头大,杨再兴轻敌的毛病总是改不了,他怎么能只派两万人过去,难道以为朝廷军队就那么不堪一击,这可是韩世忠的军队啊!

继岳家军之后,朝廷的最后一支精锐之军。

陈庆心中暗暗叹息一声,他不好说再兴,杨再兴毕竟是主将,自己给了他指挥大权,他有权这样安排。

陈庆只得问道:“现在围攻徐州的朝廷军队有多少?”

杨再兴连忙道:“大概十一万左右,继韩世忠五万军队外,刘锜、王建和杨沂中各率两万军队赶到徐州,相国朱胜非出任主帅,率十万大军坐镇楚州。”

“金兵有动静吗?”陈庆又问道。

“有!正是卑职要汇报的,李成率领三万军队夺取看海州,距离朱胜非的十万大军只有百里,但朱胜非却毫无动静。”

海州是陈庆在黄河以东占据的唯一一个州,由郦琼率军镇守,但被韩世忠偷袭得手,没想到又被金兵攻占了,这样一来,黄河以东都全部被金兵控制。

“真是吃里扒外的混蛋!”

陈庆自然是在骂宋军,竟然把海州拱手让给金兵了,这还是北伐吗?

情况确实复杂化了,而且超过了陈庆的意料,他没有想过西军会和朝廷之军作战,但没有想到韩世忠毫不忌讳,直接出兵开战,自己还真小看了韩世忠。

陈庆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为什么姚政要从萧县过黄河?”

“回禀殿下,姚政是想从黄河对岸支援徐州,徐州城三面已经被朝廷大军包围,只有走黄河北岸这条水路进入徐州。”

陈庆心中叹息一声,看来韩世忠已经事先猜到了西军的企图,所以才会半渡而击,不愧是名将。

“军师有什么想法?”陈庆问张晓道。

张晓微微笑道:“卑职的想法和殿下完全一样,韩世忠是关键!”

陈庆点点头,若能除掉韩世忠,他们的威胁就小了更多。

陈庆笑道:“军师可有妙计?”

“卑职有一个想法,就看临安那边能不能实现了。”

……

临安北面十几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做牛湾,这里住着二十几人家,依山傍水,日子宁静而平和。

村子最东面的一户人家姓焦,兄弟二人,也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从三年前开始,兄弟二人养起了鸽子,鸽肉煲汤,对骨折患者最好,所以生意还不错。

官府也来看过几回,见他们养的确实是肉鸽,就不再过问了。

但实际上,这里是西军驻临安的一个情报点,专门负责收取鸽信,焦家老大一直在村里务农,但焦老二却是一名西军斥候,奉命回乡和兄长办起了这家养鸽场,用来掩护他们的鸽信站。

这天傍晚,一只信鸽从北方飞来,落在院子杆子上咕咕地叫着,焦二小心从它腿上解下一只信管,信管其实是一个很小的皮袋,皮袋一半是红色,表示情况紧急或者事关重大,底部还抹了一点金色,这就意味是它是雍王发来的命令。

焦二拿着鸽信撒腿就跑,“大哥,你看着鸽子,我进城一趟!”

焦老大也看见信鸽,知道一定是重要鸽信,他连忙道:“当心一点!”

焦二驾船从村边一条小河向南驶去,很快进了西湖,向钱塘门方向驶去,朝廷宣布临安为都城后,沿着西湖边开始修建城墙,以前是因为临时陪都,所以没必要花钱大兴土木,现在不一样了,不能留下一个巨大的防御漏洞。

但对于土生土长的焦二而言,修不修都是一回事,西湖有十几条小河流入城内,他从哪条小河都能潜入城内。

现在还没有必要下水,他直接划船从一条小河驶入城内。

第一千零八十章 反间

入夜,王牧坐在书房里看书,这时,院子里有使女在禀报,“老爷,门口有人找,说是胡先生派来的。”

胡云晚上找自己做什么?王牧知道必然有事,起身向大门外走去。

走到大门口,王牧认出报信之人,是胡云的手下李安。

“什么事情?”他走上前问道。

李安行礼道:“特使请先生去一趟长丰茶馆,有急事相商,门外有马车等候。”

“好!稍等片刻,我披件外袍。”

王牧回房穿上外袍,妻子关切问道:“这么晚找你,会不会不安全?”

“放心吧!不会有什么事,有张喜他们跟着呢!”

王牧出门上了马车,两名随从张喜和武小七骑马跟随在马车两边,这两人是专门保护王牧安全的西军斥候,武艺都十分高强,尽管王牧的身份在报馆里还是一个迷,但在真正专业探子的眼中,还是很容易查出来。

不多时,马车在长丰茶馆门口停下,这段时间,主管内城安全的杨沂中率军北上了,对西军可疑情报点的监视明显减弱,比如长丰茶馆,以前总有两三人在暗处监视,现在也没有了,这也是因为朝廷没有成立一个诸如内卫的组织,而是让杨沂中这种负责京城防御的将领兼管,一旦杨沂中另任他职,这种监督功能就立刻拉垮了。

王牧走进了茶馆,来到百鲤堂,堂上灯光不是太明亮,茶桌前坐着两人,正是胡云和董安。

“我来晚了!”王牧快步走上堂。

“来得正好,少府兄请坐!”

胡云请王牧坐下,将一份抄件递给王牧,“这是半个时辰前收到的,雍王的亲笔鸽信,这是抄件,少府兄看看吧!”

王牧接过抄件细看,上面只有一句话,‘反间计,调走韩世忠’。

“一个字没有错吗?”王牧问道。

胡云点点头,“一个字都没有错!”

“殿下用字非常讲究,他没有用‘除掉’,而是用‘调走’,说明殿下的目标不是要韩世忠死,而是让他离开战场,对于我们来说,也相对容易一点。”

董安也笑道:“韩世忠在朝廷的后台是徐先图,两人有近二十年交情了,有徐先图说情,想除掉韩世忠几乎是不可能,不像岳飞,得罪一大堆人,连天子都恨他,没有一个后台,要不是殿下帮他,岳飞必死无疑,所以韩世忠是除不掉的,调走很有可能。”

“特使怎么看?”王牧又向胡云望去。

胡云淡淡道:“其实朝中人都明白,这次北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削除韩世忠的军权,韩世忠忽然在新年期间出兵也和这个原因有关,他想利用战争来延迟朝廷对他的行动。”

王牧笑道:“但这恰恰就是他软肋,他擅自出兵北攻,我相信这绝不是朝廷和天子的意思,而是他自己决定的,六万韩家军都带着徐州去了,你们发现没有,他一连攻下几个州,百姓和底层官员都是一片沸腾,但大半个月了,官家到现在还没有表态,这里面不是很有玩味吗?”

董安道:“想必殿下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才让我们施一把力,把韩世忠调走。”

“关键是从何着力?”胡云沉吟片刻道。

王牧是他们三人的军师,他足智多谋,思路清晰,所以当年才能成为张浚的首席幕僚,他略微沉吟便道:“不妨三管齐下,第一,用《京报》助势;第二,用谏官上书,弹劾韩世忠擅自出兵;第三,用徐先图收尾,最后关键一步。”

董安眉头微微一皱,“这里面除了《京报》外,其他两点我们都无法控制。”

胡云沉吟片刻道:“我和左司谏徐蕴打过交道,此人被秦桧长期打压,曾经向我表露过想去京兆的意愿,而且他和雍王殿下有交情,可以让他出手,至于徐先图,我和他打过交道,很务实的一个人,我可以再和他谈谈。”

董安笑问道:“什么借口呢?”

胡云呵呵笑道:“借口嘛!随便扯一个,殿下和韩世忠有旧交情,不忍在战场相见,信不信随便他吧!”

三人一起大笑起来。

……

次日中午,《京报》按时发行,各个茶馆立刻热闹起来,在今天的文学版中刊登了韩世忠的一首词。

《临江山》

冬看山林萧疏净,春来地润花浓。少年衰老与山同。世间争名利,富贵与贫穷。

荣贵非干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这首词确实是韩世忠前两年所写,一个字都没有改动,水平一般,谈不上什么佳作,也基本上被人遗忘了,但这个时候刊登出来,就像静室中的一声猫叫,让人忽然意识到它的存在。

这首词有意思了,尤其是最几句,‘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这几句有歧义,看起来好像是专一忠于天子,只跟随一人,但如果深究,就会发现有问题了,什么叫做劝君识取主人公,天子本来就是大臣的主公,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还需要识取吗?如果需要识取的话,那就意味有选择了,有选择才能识取。

率先体会出这首词深意的人竟然是王薄,当然不是他看出来,而是他的幕僚贾应芳提醒他,王薄顿时如获至宝,立刻要跑去姑父面前显摆,贾应芳连忙道:“县君千万别提到我,会让相国看轻了县君!”

“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王薄飞奔跑了,贾应芳摇摇头,没想到解读这首词的重任竟然落在王薄身上。

王薄每次来都会打扰秦桧午休,虽然秦桧心中有些不悦,但还是接见了王薄,王薄确实有时候会给他带来惊喜。

“薄儿不说,这首词我倒没有注意。”

秦桧拿起报纸细看,还真是韩世忠写的,他有印象,他还曾讥笑一番,武夫写词,不过如此。

但现在细看,再加上内侄的提醒,他也品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是啊!既然已有天子为主公,为何又要‘劝君识取主人公’,明摆着有两个主人公的意思。

“这是你看出来的?”

秦桧有点不敢相信,这个不学无术的内侄,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了?

“自从上次刊登了先帝的诗词后,每天的报纸侄儿都会细看,今天看到了韩世忠的词,侄儿就知道一定有内容,所以仔细读了几遍,又请教了幕僚,经过他的提醒,侄儿才意识到,这首词有深意。”

这就是王薄小聪明的地方,他绝不说是幕僚告诉他,而是他自己看到,然后再请教幕僚,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就算是幕僚提醒,也不影响他的功劳。

“不错!不错!”

秦桧赞道:“薄儿很警惕,大有长进了,好好干,过两年姑父会推荐你为一州知事。”

“侄儿谢姑父提携!”

王薄得意洋洋走了,王夫人走过来笑道:“官人,我这个侄儿越来越有出息了吧!”

秦桧点点头,“也算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吧!可以好好栽培!”

王夫人不失时机道:“要不要我给兄长说一下,让薄儿改姓秦?”

“这个……”

秦桧犹豫一下道:“回头再说吧!我要准备一下,去见天子。”

王夫人见丈夫不想提此事,心中暗暗恼火,也只得转开了话题道:“这首词是《京报》刊登的,官人不当心一点吗?说不定陈庆有什么企图。”

秦桧当然知道陈庆也想除掉韩世忠,和自己的立场并没有冲突,在这件事上利用一下陈庆,也未尝不可。

秦桧淡淡道:“这个倒也无妨,只要是事实,谁说的并不重要。”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交换

秦桧见到天子赵构之时,偏巧赵构也在研究《京报》上刊登的这首词,他脸上很难看,看得出他也所领悟。

秦桧等了一会儿,这才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秦相公来得正好,今天中午的报纸秦相公看了吗?”

“微臣仔细看过了。”

“报上刊登的这首《临江山》,相国认为真是韩世忠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