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417章

作者:高月

一百多人正在上船,三艘三千石的大型战船停泊在河中,这里没有栈道码头,只能靠几艘小船将人送到河中,然后直接攀梯上船。

杨天放惊讶望着大船两侧俨如水车一样的大轮子,他终于明白车船是什么样子了。

“杨东主,人都到齐没有?”呼延雷高声问道。

杨天放在另一艘大船上喊道:“都到齐!”

“王都头,弟兄们呢,都到齐没有?”呼延雷又问道。

“回禀将军,都到齐了,一个不少。”

呼延雷大喊一声,“出发!”

两边的车轮翻滚起来,泛起滔滔白浪,三艘大船向黄河中心驶去……

第八百零二章 悟道

十一月下旬,陈庆一连下达几条任命,张纯孝出任四川路盐铁转运使,上官悟出任金州知事,张柬出任知原州事,郑亿年出任隆德府通判,宋汝出任知泽州事,另外,陈庆原来的记室参军朱遂从四川转运府判官升为河东路尚书行台司副都监兼管提刑按察使。

这批任命中除了朱遂是正常升迁外,其余都是前伪齐国高官,一时间官场舆论沸腾,都认为郡王不该重用伪齐高官。

这天上午,刚从庆州安置灾民回来的周宽怒气冲冲来到陈庆的官房,和张妙的精明圆滑不同,周宽则性格火爆,嫉恶如仇,眼睛揉不得半点沙子。

之前周宽主管财税转运,每年都派大批官员下去查账,把地方官查得叫苦连天,一片哀嚎,现在他主管吏部司,更是铁面无私,挥剑将各种徇私讲情的现象斩得干干净净,被下面官员称为周铁背,深得陈庆器重和信赖。

周宽既然是吏部司都监,自然对最近的任命很关心,当他发现这次任命几乎全是伪齐国高官,差点将他的肺都要气炸了。

按照陈庆和内政堂的权力分割,州府通判以上的官员和重要县的任命权都在陈庆手上,所以这次任命是陈庆行使职权,轮不到吏部司干涉,但周宽不管,他怒气冲冲来找陈庆了。

周宽拍桌子怒道:“郡王给进士说要有读书人的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当年,郡王也多次赞颂我和张妙的民族气节,宁可死也不为异族效力,难道这些就只是说说而已吗?”

陈庆陪笑道:“周都监先不要生气,消消火,我们再慢慢谈。”

周宽痛心疾首道:“我不是生气,我是为临安那些坐冷板凳的官员感到不值,他不愿为金国效忠,千方百计逃回大宋,却得不到重用,甚至没有机会为国效力,只能坐冷板凳,这边可好,伪齐国的官员居然获得重用,让人情何以堪。”

“就是啊!忠心耿耿的大臣坐冷板凳,伪齐国的高官却得到重用,问题出在哪里呢?”陈庆似笑非笑反问道。

“是他们活该!”

周宽恨恨道:“好好的川陕晋官员不做,非要捧朝廷的臭脚。”

“是他们骨子里认为我们是割据军阀,不合法理,所以他们才不肯来这里效力!”陈庆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那是他们愚蠢,我们不断从金国手中收复失地,光复汉家江山,我们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我们整顿吏治,官场得以清明,我们严控军纪,使军队士气高涨,战斗力强大,如果这还不合法理,那临安的朝廷可以灭亡了。”

说到这,周宽忽然醒悟,又不满地对陈庆道:“你把我带偏了,这些可不是你用伪齐国高官的理由。”

陈庆语重心长道:“伪齐国毕竟不是金国,它还是汉人的王朝……”

“等等!”

周宽大声嚷道:“你别想糊弄我,伪齐国和金国有什么区别?它不过是金国的傀儡而已。”

“它是金国的傀儡,是金国的附庸,但它确实不是金国,只是不合法而已,严格说起来张邦昌还做过几个月皇帝,临安那帮大臣都跪拜过他,张邦昌也不合法,那帮大臣为何现在还得重用?却没人说他们是叛逆?秦桧还做过完颜昌的幕僚,现在不一样当大宋的宰相吗?”

“这……”周宽一时语塞。

陈庆又语重心长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张纯孝等人愿意为金国效力,金国一样会重用他们,他们会过得很好,一样位高权重,但他们宁可遣返,也不愿为金国效力,说明他们良心未泯,不愿一错再错,说明他们骨子里还是把汉人和女真人分得很清楚。

上官悟几次杀了劝他投降之人,他虽然名义上是伪齐之臣,但从未替伪齐效力,其他几位都一样,都是心怀汉人江山,这就是我用他们原因,他们虽然不忠诚宋朝,但忠诚于汉人。

假如高庆裔、韩企先这些金国汉人跑来投降我,我会因为他们是汉人而用他们吗?我只会一刀杀了他们,用他们的人头以儆天下!”

周宽点点头,“我明白了,郡王一直用伪齐之臣,从张晓到蒋彦先,到关师古,是因为郡王心中只忠诚于汉人江山,而不是大宋。”

“你说得对,我心中只有汉人江山,说宋朝正统,那唐朝算什么,说唐朝正统,那汉朝算什么?不过是江山代有人杰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谁能驱逐鞑虏,统一天下,谁能得天下人心,那谁就是正统,说句玩笑话,假如刘豫灭了宋朝,又驱赶女真人回辽东,统一天下,谁又敢说刘豫不正统?”

周宽恨恨道:“刘豫那个鬼样,治理中原搞得天怨人怒,百姓家破人亡,这种人早点死最好,谁愿为他效忠?郡王,伪齐绝不会有什么假如。”

“刘豫是被税赋和吏治拖垮掉的,刚开始他们做得还不错,中原轻徭薄赋,迁陕北之民填关中,恢复关中经济,但没过一年,他们的财政就支撑不起庞大的军费开支,就开始推行‘什一税法’,实行重税,后来又推行六税一,加上大量的贪官污吏充斥底层,盘剥百姓,刘豫才人心失尽。

我也不能嘲笑刘豫,如果我没有四川作为财税后盾,如果没有西夏的巨额战争获利,我其实比刘豫也好不了多少?”

周宽已经不再生气了,也理解了陈庆的原则,虽然张孝纯等人背叛了大宋,却没有背叛汉人,自己效忠陈庆之时,不也认可这一点吗?这会儿却看不透了。

周宽叹了口气道:“我最后还有一个疑问。”

陈庆点点头,“周公请说!”

周宽眉头微皱道:“既然郡王并不认可宋朝为正统,那为何又要迎接先帝回来,用先帝来证明自己的合法?”

陈庆微微一笑,“我心怀汉家江山,这是道,是原则,迎先帝回归,只是术,是策略,一边是道和原则,一边是术和策略,周公懂了吗?”

周宽心中明悟,缓缓道:“在郡王的大道上,我是一个坚定的追随者!”

……

刚进入十二月,一场大雪席卷北方,北方大地变成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黄河和大小河流都结了冰,所有人也仿佛被寒冷的天气冻结了,城内大街上和城外官道上都变得冷冷清清。

这天上午,兰州城头的士兵和往常一样在城头上巡逻,西夏灭亡后,兰州的威胁几乎解除了,守军只剩下两千人,主要是维持兰州地区的治安,河西走廊还是偶然会有马匪南下,马匪的每一次到来都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黄河冰面上有人!”有士兵指着远处的黄河大喊。

“大惊小怪,是商队吧!”其余士兵也看到了,似乎是一支队伍。

不多时,队伍来到城下,是一支骆驼队,三百多匹骆驼,但不是商队,而是回鹘军队,而且不少士兵已经死在骆驼上。

守城士兵大吃一惊,立刻跑去报告,不多时,兰州制置使刘瓒带着士兵匆匆出城。

把骆驼上的士兵抬下来,大半都死了,身体冻得僵硬,还有数十人还活着,但也气息微弱,快要不行了。

“快抬他们进城!”

刘瓒大喊,忽然,一名回鹘将领抓住他的袖子,喘着粗气艰难道:“黄头回鹘已灭亡,救我家小主人!”

他一指队伍中的一名少年,一口气没有接上,就此闭眼死去。

第八百零三章 报馆

为了夺回沙州,曹长春几乎狂躁的押上了全部五万军队,在进军敦煌县时,后勤辎重却遭到西州军队伏击,曹长春率五万大军仓惶南撤,却落入包围圈中,左翼大将克默投降,严重影响到了曹长春的军心,剩下的军队在敌军发起进攻不久便全军溃败,曹长春在嘉峪关因伤势过重而去世。

西州军大举南下,沿途牧民纷纷投降,数万大军兵临张掖城下,曹长春的兄弟曹万隆献城投降,世子曹安在三百护卫的保护下开城南逃,却在路上遭遇到暴风雪,最后出现了兰州城那一幕。

这个消息三天后传到了京兆,但同时传来的还有一个不幸的消息,曹安还是没有能救回来时,最后心肺衰竭,死在了兰州。

接到消息的陈庆格外难过,他知道曹长春是个很骄傲的人,曹长春虽然一口回绝了自己的救援,但并不代表他不需要自己的援助,他安排儿子在危急时刻逃亡兰州,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信任,可惜他儿子最终遇到了暴风雪,没有能挽救回来。

这让陈庆既痛惜,又自责,同时他也很担心凉州城的安全,凉州城到现在音信断绝,曹安既然没有逃亡凉州,极有可能凉州也沦陷了。

现在还不仅仅是凉州,如果西州军攻下大斗拔谷,穿过大斗拔谷去攻打黄头回鹘的传统势力范围,那么自己的盐场也会受到严重威胁,还有河湟谷地,自己军粮的三成都来源于河湟谷地。

官房内,陈庆心烦的来回踱步,他一直没有把河西走廊的安危放在心上,现在他忽然发现,河西走廊的安全竟然是牵一发动全身。

他原本计划明年攻打大同府,可现在,河西走廊不安全,已经影响到他明年的计划了。

这时,晁清在门口道:“郡王,今天的《京报》出来了。”

陈庆点点头,“拿进来!”

杨天放一行是二十天前抵达京兆,陈庆立刻安置了他们,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同时成立了报馆,又以每月二十贯的高俸禄,在关中地区招募了十二名写文章很犀利的文士当主笔,还招募了数十名报探,专门负责打探消息。

陈庆接过《京报》打开,现在的《京报》和宣和年间汴梁发行《京报》一模一样,两张A3纸大小,目前分成六个版面,时政、文学、服饰化妆、奇闻异事、地方消息、各种广告。

第一天发行就盛况空前,卖掉了一万一千份,现在每天发行量稳定在三万份左右,覆盖了整个关中和陕中,甚至河东路和四川路也出现了《京报》,只是时间隔了三天左右,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但比起当年汴梁的《京报》十天后才送到太原,这又是大大的进步。

这还是陈庆想到的办法,要求《京报》在前一天的一更时分就印刷出来,等次日中午才发售,这样就争取到了七八个时辰,再用快马接力,太原城发售《京报》的时间,就只比京兆城晚三天。

陈庆看了看报纸,头版头条就是黄头回鹘兵败灭国,大酋长曹长春去世,但没有提到曹安之事,只是担心凉州以及河湟安危。

陈庆匆匆浏览几眼,又翻到背面第三版,这是文学栏,陈庆比较喜欢易安评词这个专栏,也就是李清照评点诗词,今天评点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是五年前写的,曾在临安和南方各地引起很大反响。

另外还有一个栏目是小说连载,连载的是小说《西游记》,今天的内容是悟空在龙宫得宝的前段,当然,文字和吴承恩写的大不相同,但内容却一样,作者是清远阁主人,别人不知道这个清远阁主人是谁,但陈庆却很清楚,是他妻子赵巧云,赵巧云所住的小楼就叫清远阁。

故事梗概由陈庆口述,然后由赵巧云进行发挥撰写,结果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说连载竟然成为《京报》大火的卖点,几乎所有读者每天都在等着更新。

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陈庆按下发兵去河西走廊的冲动,河西走廊之事只能等开春再考虑,现在他还是要集中精力把《京报》的影响力搞上去。

陈庆抓起椅子上皮袄,吩咐道:“备车,去西大街!”

……

《京报》报馆位于西大街,占地约十亩,这块地是陈庆买下,事实上,《京报》完全是陈庆个人投入本钱,先后投入了一万贯钱,才使《京兆》以超常的速度运转并发展起来。

这一万贯钱主要是买土地和房宅,另外一个大头就是买下那批活字和雕版,光上好雕版就有三千多块,活字几万个,杨天放只开价三千贯卖给陈庆,这个价格极其便宜。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批活字和雕版的所有权并不是杨天放的,而是向家的财产,最早是归杨天放的父亲,但向家已经花一万五千贯钱买下,向家老小悉数被女真人掳走后,这批活字和雕版又归杨天放所有。

这次陈庆把他们救来京兆,杨天放实在不好意思大开口,便以三千贯的价格贱卖给了陈庆。

有了陈庆的财力投入以及官府的支持,短短二十余天内,《京报》就发展到三万份的发行量,每份十文钱,每天三万份,正好是保本的门槛。

但对陈庆来说,报纸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舆论武器。

马车在报馆门前缓缓停下,陈庆从车厢里走出,两边各有数十名骑兵举着大盾护卫。

大管事杨天放和主笔管事刘征迎了出来,杨天放是负责整个报纸的运营,但内容这一块他不擅长,很巧合的是,原本《京报》主笔管事刘征就在京兆,开了一家学堂糊口。杨天放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参见郡王!”二人一起躬身行礼。

“两位辛苦了!”

陈庆跟随他们进了府宅,这是一座三进住宅改成的报馆,前面的下人房变成分发报纸之地,中庭是文案房,相当于编辑部,左右两个大院子是排字房、校正房和印刷工坊,后宅变成了刻字房和仓库。

陈庆在前院的贵客堂内坐下,有茶童给他上了茶,他笑问道:“现在有什么困难没有?”

杨天放苦笑道:“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手不足,活字不足,导致印刷数量上不去。”

“为什么?”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我们每天印刷其实并不止一个活字底版,要不然一个活字底版印三万份报纸怎么来得及,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十个活字版,十个人同时印刷,每个人印刷三千份,这个方案其实还是很紧张,最好是一百人同时印刷,每个人印刷三百份,那么一个时辰就可以完成,这就需要一百个活字底版,然后就需要大量的活字,需要大量的排字匠、刻字匠。”

说到这,杨天放又叹口气道:“可人手太多,我们负担不起。”

陈庆微微笑道:“有办法解决啊!活字不够去买,去巴蜀,去江南购买,肯定能买到,至于印刷人手,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印刷的,带我去看看!”

第八百零四章 京报

陈庆跟随二人来到印刷房,只见几个伙计在那里印刷什么,在雕版上刷上油墨,铺上白纸,用滚筒一刷,立刻又换一张纸,非常熟练。

杨天放解释道:“《京报》都是晚上集中印刷,最近国子署托我们印刷一批教材,白天找几个伙计负责教材印刷。”

陈庆眉头微微皱问道:“但你们印刷报纸也是这样吗?一人做一个木刻版?”

杨天放有些不安道:“基本上是这样。”

陈庆摇摇头道:“我给你们提个建议,把二十个雕版铺放在一起,然后上面覆盖一张大纸,两个伙计用一个很大的滚筒,这是二比二十,如果排出的活字雕版足够多,那把一百块雕版铺放在一起,甚至还可以利用水力来印刷,反正都是很枯燥的一来一去,最后用刀一切,这不就很节省人手吗?”

杨天放呆了一下,满脸惭愧道:“卑职明白了,会尽快改善!”

陈庆摆摆手笑道:“我今天来,不是说印刷,而是希望能增加一个版面,民以食为天,增加一个美食版面,然后把各种商铺信息的版面去掉,单独印刷在一张纸上,夹在报纸里。”

杨天放和刘征对望一眼,两人异口同声道:“完全可以!”

陈庆点点头又道:“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目前的报纸分拆成两份报纸,一份专门是时政经济文学,一份是服饰、美食、育儿、故事之类你们看是否可行?”

杨天放笑道:“以前就是这样做的,我们除了《京报》外,还有一份猎奇的小报,两份报纸都非常受欢迎,但谁都想不到它们居然是一家报馆出的报纸,郡王的要求完全可以做到,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三人又回到贵客堂,陈庆喝了口热茶,又问道:“我听说当年汴梁的《京报》居然卖到广州去了,是怎么做到的?”

“印刷数量上去了,就会慢慢流传出去,只是广州的《京报》足足晚了一个月,时政的意义就不大了。”

“那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时间问题?”

“有办法!”

“怎么做到?”

杨天放沉吟一下道:“报纸的内容有两类,一类非常有时效性,比如时政新闻,另一类就是知识性内容,我可以提前十天把这种知识性内容准备好。

举个例子吧!京兆和临安同时准备好,到时候我就直接用飞鹰传信,把时政内容传给临安,临安分馆立刻排版印刷,最后临安的《京报》就可能只比我们晚一天。”

陈庆鼓掌笑道:“这个办法不错,虽然是举例,但我真的希望《京报》在临安畅销。”

旁边刘征担忧道:“就怕朝廷不准《京报》在临安出现。”

陈庆微微一笑道:“不用担心,在这方面先帝会发挥作用的,最有可能是他们也推出一份报纸和我们竞争。”

杨天放有些不好意思道:“那就要靠夫人写的小说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京报》之所以卖得火,完全是夫人写的《西游记》吸引读者。”

陈庆呵呵一笑,“小说就不用担心了,写完《西游记》,还有鬼故事,还有各种武侠,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