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909章

作者:画凌烟

更抓狂的是塔塔儿部的人,人丁对他们来说,就是最重要的资源。

到了十一月二十五日,宋军终于刺探到一支金军的行踪,并且快速做出了响应。

双方中午相遇,打了一场,没有分出胜负,甚至伤亡也不多。

金军总算收敛了一些,却并不意味着金军就此罢手。

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到处杀塔塔儿人,并且快速抢劫而去。

金军用这种来去如风的游击战术,即便是杨再兴亲自驻守在塔塔儿部,一时间也拿金人没有办法。

到了十一月二十七日,塔塔儿各部首领终于扛不住,他们联合起来去找在啜河一带的安北府兵曹杜松。

塔塔儿人从接受了大宋的秩序,开始对大宋秩序产生怀疑,并且一起给杜松进行施压。

大宋的新秩序核心是什么呢?

稳定!

也就是居有定所!

而居有定所确实给塔塔儿人带来了美好的时光,这里开垦了农田,发展出了作坊,有人专门生产狩猎工具。

还有人专门给牛羊看病。

并且发展出了街道,让商业出现在了啜河一带。

塔塔儿人也开始修建一些木屋居住,试着过汉人的生活。

可是这样是有风险的,风险就是敌人来袭,塔塔儿人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立刻骑马投入战斗,打不赢就跑。

虽说也有一些塔塔儿人已经居住到城池内,没有遭到金人的劫掠。

但目前修建出来的城池,最多也就能居住两万人而已。

一共修建了两座城池,最多容纳四万人。

加上大量宋人到啜河和俱伦泊,宋人享有优先居住城池的特权,导致大量塔塔儿人还是在啜河附近随便搭建的木屋。

杜松从白天说到黑夜,终于让各部首领暂时妥协,并答应他们可以将人丁先迁移到城池里。

随后杜松便派人给朝廷送信。

这件事显然已经牵涉到宋金之争了。

目前啜河和俱伦泊城池里的粮食还足够支撑到春天,至少可以一边防御,一边派出骑兵与金人做纠缠。

其实这也是金国高层比较狡诈的地方。

他们专门杀塔塔儿人,不杀宋人,就是料定了宋人会用外交手段给金国施压。

十二月中旬,汴京下了一场大雪,汴河就像一副美丽的画卷。

赵谌回到了京师。

第1380章 父子之争(第三更)

钱喻清说道:“燕京的粮价已经涨到1500文一石,来年春天,应该会涨到两贯一石。”

“涨到何时,金国民生会崩溃?”赵宁问道。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金国民生崩溃,倒不至于说金兀术完全没有打仗的能力了。

民生崩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说金国全国上下都完蛋。

完蛋的只有底层老百姓。

而金兀术倒是可以利用这一点,让更多人加入军队,发动对大宋的抢劫。

那如此说来,赵宁让金国民生崩溃岂不是没有卵用?

这么说吧,想要灭民生良好的金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因为金国已经进入帝制时代,不仅仅拥有了完善的税收,还利用儒生和地主,对本国百姓做了儒家的意识形态灌输,并且还做了土地改制。

这是凝聚一个国家的基础。

想要灭一个税收、意识形态都很完整,土地兼并也解决了,兵力还强大的帝国,绝不是打几场仗就能实现的。

但是,如果让其民生崩溃,那金国的综合实力暴跌,就只剩下兵力强大了。

只有兵力强大的帝国,是经不起败仗的,只要一场大的败仗,内部就会很快崩塌。

钱喻清说道:“回禀陛下,现在已经有金国百姓,南逃到河北,而且数量不少。”

“金兀术可以利用高压残酷的手段来遏制,朕想知道,涨到多少,金国民生崩溃,这牵涉到金兀术何时发兵,宋金之战何时爆发。”

“金国普通县城的粮价涨到超过两贯每石,许多人就买不起粮食了,一部分人还可以自给自足,但因为粮价上涨,金国势必有一些商人和官僚会恶意强制从百姓手中收购粮食,这件事大概会发生在明年的秋天。”

“这些官商强行收购粮食之后呢?”

“再在市面上高价出售。”

“可是许多人已经没钱了。”

钱喻清又说道:“总还有一小部分人有钱,等到更多的人吃不起饭了,就是崩溃的时候了。”

“卿之意,金国还会再支撑明年一个秋天?”

“却有可能,到时候粮价甚至可能会飞涨到五贯每石。”

这不是赵佶执政末期,东京城的粮价吗?

这基本上属于民生崩溃状态了。

要不然堂堂大宋,也不至于被金国轻轻一戳,就跪了。

“边境走私粮食的要盯紧一些。”

“陛下放心,已经抓了一批,全部关押起来受审,最轻的也是发配边疆。”

赵宁话锋突然一转,问道:“辽王之事,你怎么看,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钱喻清思忖了一下,说道:“辽王殿下擅长攻城拔寨。”

“卿之意,他更应该待在战场吗?”

“倒也并非如此简单,辽王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但他无法在一个已经成型的规则里办大事,若是早些年,朝廷再大力推行改制的时候,辽王非常适合,但现在新政的框架多数已经成型,朝廷的策略已经转向对内求稳,稳中求进,而辽王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显然却破坏了稳定。”

赵宁心中感慨道:不愧是在中枢待了这么些年,钱喻清已经从一个精明的商人,成长成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他看问题很准。

时局是在变的,这就要求人才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不同的时代,也需要不同的人才。

“官家,辽王殿下求见。”门口传来王怀吉的声音。

“你先退下。”赵宁对钱喻清说道。

“臣告退。”

钱喻清出去的时候,看到赵谌,双方点头示意,钱喻清没多说,先行离去。

赵谌到了文德殿。

“爹爹,我回来了。”

赵宁坐在书桌前,抬起头来,目光落到赵谌身上。

“来,过来。”

赵谌走过去,站在书桌前。

赵宁拿起一堆厚厚的奏札,放在赵谌面前,说道:“都是关于你的,你自己慢慢看,坐下来看,坐在我面前。”

赵谌神色自若,他坐下后,开始翻看这些奏札。

他看得很仔细,很认真,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才看完这些奏札。

“爹爹,我看完了。”

“做何感想?”

“我觉得他们都是一群坐在京师豪华的府邸里,不知民间疾苦,一味指点江山的官老爷!”

赵谌的语气变重了一些。

“官老爷?”

“是的!这些人没有见过吃不上饭的灾民,没有见过冻死在街头的少年,更没有见过站在雪堆里无助的小孩,那些商人,赚的盆满钵满,他们穿着名贵的丝绸,吃着大鱼大肉,却将粮价卖到了两贯每石!这样的商人杀了他们不怨,而杀了这种商人,朝堂上居然有如此多人反对,这说明官员也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这些奏札里,就没有几个人提民间疾苦!”

“民间疾苦?”赵宁的脸色也阴沉了下来,“那你把人杀了,就能解决民间疾苦了?”

“粮价已经降下来!”

“后续呢?”赵宁反问道,“后续的粮食供应不够,兴州百姓吃什么?”

“我已经奏报政事堂,朝廷应该立刻安排京兆府收集粮食,当初东京城粮食紧缺,粮价上涨,赵相公不就从东南调的粮食吗,问题一样解决了!”

“赵鼎他可没有擅杀一个商人,他可是给足了那些商人好处,才有商人愿意千里迢迢送粮食到京师来!”赵宁的语气冷了下来,“你倒是好啊,那么多处理问题的方法,你选择了最激烈的一种,你让接下来朝廷如何再调令那些商人?”

“朝廷下旨,商人还敢抗旨不成?”

“你有没有算过这里面的一笔账?”

“臣只知道朝廷权威调令,商人不能抗旨不尊!”

“我问你有没有算过这里面的一笔账!”赵宁怒拍桌案,对着赵谌吼道。

“什么账?”

“你杀了李季,现在朝廷要从京兆府调集多余的粮食去兴州,从何处调集这些粮食?”

“京兆府必然还有多余的粮食,那些官僚和商人,他们家里有粮食。”

赵宁冷冷道:“你怎么知道他们家里有粮食,是他们告诉你的?”

“朝廷可以派人去他们家里搜查!”

“派人?派谁?派多少?要搜多久?他们会不会把粮食藏起来?藏几个月,最后搜出来了,再强行征集到一起,运输到兴州,要多久?这些问题,你一一回答朕!”

第1381章 一个无助的老父亲(第一更)

赵谌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

政治和军事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军队里强调的是军法如山,令出即行,不服从者可以军法处置。

如果军队里有太多弯弯绕绕,那仗就没办法打了,因为指挥成本太高,花太多时间搞定下属或者麻烦,可能敌人已经全部打到家门口了。

可是政治就不一样了。

政治往往会披上一层又一层的外衣。

“怎么?”赵宁冷冷看着他,“不说了,说啊,今天你说多少,我听多少。”

“朝廷要粮食,这些人将粮食藏起来,那就是死罪!”

“死罪?”赵宁呵呵冷笑两声,“你如何定他们的死罪,你又如何判定他们将粮食藏起来了?”

这种事,在军队里就不会发生。

例如现在要攻克一个城池,赵谌要挑一批前锋出来,士兵们就不可能找借口不去。

可是在行政管理方面,无论是官僚,还是这些大商人,他们如果不愿意,就会想出各种理由来不执行,偏偏大多数时候上面还拿他们没办法。

官弱吏强,自古有之。

赵谌的脸色很难看,他显然更不服气。

“如此说来,陛下又觉得臣做错了!”

“我哪敢觉得你做错,辽王殿下说把人杀了就杀了,一句话兴州的粮价就降下来了,我身为皇帝都没有这个本事!”

“我那是跟陛下学的!”赵谌今日似乎也彻底摊牌了,他大声说道,“陛下不是要砍谁就砍谁吗!这东京城外面的刑场,死了多少人!陛下心里比臣更清楚!”

赵宁沉默下来。

“这些年,为了新政,陛下杀了多少人,汴京城外的刑场,常年的赤色,陛下难道不知道?”

“朕是为了新政!”

“臣是为了兴州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