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749章

作者:画凌烟

在大唐时期,印度人还经常会出现在长安的街头。

不过到了大宋时期,别说印度人了,随便一个胡人若是出现在汴京城,恐怕要引起围观。

当然,也不是说汴京没有胡人,有从西域过来的胡商,但很少。

更别说印度人了。

历史上的宋人,整体趋近于保守。

但是据赵宁对历史大致脉络的粗浅了解,是知晓这个时代的高昌回鹘人其实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贩子。

他们经常带着更西边的印度人,黑突厥,甚至塞尔柱人,到东方来。

要么进入辽国境内,要么进入西夏境内,也有一部分人进入宋陕西民间,不过是边陲之地。

宋朝时期虽然陆地丝绸之路断了,但民间还残留一些,只是不像汉唐那样兴盛。

至于庞特说的伽色尼国,是这个时代印度北部一个强大的王朝,是由突厥人建立的。

这个王朝北边与位于七河流域的黑汗喀喇汗国接壤,西面与强悍的塞尔柱帝国接壤。

就是那个曾经杀死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塞尔柱帝国。

赵宁继续说道:“听闻辽国大将耶律大石到了西域,在西域建元立制?”

庞特怔了怔,说道:“想不到天子竟也有听闻此事。”

周围的大臣甚是奇怪,听这回鹘人的话,赵官家所说是事实?

赵官家是如何知晓耶律大石在西域建元立制的?

众人也不敢多问,只是静听。

“我大宋与辽国乃兄弟之邦,当年的一些误会,导致了一些仇怨,现在都过去了,大石在西域如何?”

庞特说道:“菊儿汗天纵之资,大辽现在兵强马壮,与我们素有交往。”

“那使者若回去,替朕向耶律大石问好,就说朕很想念他。”

庞特感到莫名其妙,恐怕耶律大石连赵官家面都没有见过。

“一定一定。”

“使者想要交换什么,去城中自由贸易吧,朕不干涉你。”

“多谢天子。”

“不过话说回来了,你们也不要随意动朕的物什,记住了吗?”

“记住了。”

这些使者退下后,李良辅说道:“陛下,这些人明显是来试探的,为何放他们走呢?”

“我天朝上国,抓几个商人,未免显得小家子气了些。”

“陛下圣明。”

其实了解赵官家的都知道,这绝不是天朝上国面子问题,是把他们放回去。

最好鼓励他们进军河西。

毕竟,高昌自古以来,可是华夏的故土啊!

第1113章 西北新的政治中心(第三更)

听闻赵官家允许回鹘人在城中自由贸易,最先兴奋起来的是兴州的贵族们。

因为贵族们对那些西域来的商品非常感兴趣,并且有钱买。

傍晚的时候,庞特以做买卖的理由,拜见了前枢密副使罔常。

他进城打听到,罔常之前是掌握兴州军权的实权人物之一,也是前夏主的老丈人。

罔常看见面前摆的如此多的从西域过来的商品,眼睛都看直了。

“这位上官,这些是我们送给您的。”

“送给我?”罔常脸上的笑容合不拢嘴了。

“是的,久仰上官大名,我们对上官十分敬佩。”

罔常用手摸了摸翡翠,脸上的笑容毫不掩饰。

不过,等他回过神来,收起笑容说道:“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们给我送这些,肯定不是白送,有什么要求呢?”

“也没有什么要求,就是想知道宋国与夏国之间的一些事。”

“没什么事,夏国已经没了。”罔常说道。

“既然上官还在,复国是有希望的。”

“你可不要乱说!”罔常立刻看了看四周,“现在宋军精锐尽数驻扎在兴庆府,我可没有能力复国。”

“若是将来我高昌出兵帮助您呢?”

罔常犹豫了一下,说道:“你们打得过宋军吗?”

“你知道耶律大石吗?”

“有听闻,当初辽国被金国所灭,耶律大石给李乾顺写过信,我们还商议过是否与耶律大石联盟,不过后来耶律大石似乎没有音信。”

“耶律大石现在在西域,重建大辽,兵马强盛,西域各国无不拜服,若是他愿意出兵,必然能助你们复国。”

罔常说道:“你们离兴州太远了。”

“若是从河西开始呢?”庞特又说道。

“原来你们是要打河西的主意。”

“我们帮你们复国,你们将河西给我们,双方合作,各取所需。”庞特又说道。

“现在宋军精锐全部云集兴州,想要复国比登天还难。”

“宋国皇帝不可能一直在这里,这里以后会有宋军驻扎,但是如果你愿意配合我们,让我们随时了解兴州宋军的实力,我们的胜算会更大一些。”

罔常犹豫起来。

庞特说道:“若是复国,您可就是夏国说一不二的人了。”

“这件事会不会对我有危险?”

“能有什么危险呢?我定期派人,以经商的名义过来,联络您,就可以了。”

罔常想了想,说道:“我暂时答应你。”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盟友,我会回去禀报我们的大汗。”

“好。”

刚吃完晚饭,赵宁便接到了送来的密报。

“这个庞特去了罔常那里?”赵宁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是的,陛下,不过这些西域商人拜访了不少西夏旧贵。”

“但是这个庞特亲自去的罔常那里。”赵宁说道。

“要不要拿人?”刘锜问道,“这些人明显来者不善。”

“不!拿下他们什么都得不到,也会让其他西域商人以后不敢来东方,得不偿失。”

“那任由他们乱来?”孙傅说道。

“这种小事,诸位卿就不要操心了,朕吃饱了,你们随意。”赵宁站起来,回了自己的寝宫。

第二日一大早起来,赵宁刚吃完第一杯茶,刘锜就跑来了。

“官家,右厢朝顺军司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李良辅的那些部将很配合,来兴州的来兴州,配合调兵的配合调兵,一切进展顺利。”

“看来西夏人也厌恶了战争。”赵宁感慨说道,“没有必要,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打仗。”

西夏贵族们都投降了,李察哥也死了,那些从平民中强行抽调的士兵,他们凭什么继续坚持下去呢?

可能有翻倍之心的是一些中层军官,但现在的情况是,他们也很配合了,看来他们也不想打了。

这对于赵宁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西夏主战场的战争,基本上结束,河西的战况,就等折彦质的通报了。

这一点赵宁倒是不急,哪怕折彦质进展不顺利也没有关系,把兴庆府拿回来了,以后图谋西域就有了后勤之地。

到此,赵宁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再继续在兴州逗留。

十二月初六下午,赵宁开始准备御驾南下。

在回去之前,他单独见了张浚。

“卿已经离开东京十年有余了吧?”

“官家,臣是靖康二年到的陕西。”

“有十年了,西夏已灭,但还有诸多问题,官员任命和军政调整,都需要有人在此主持大局,卿再辛苦一年?”

“只要是官家的吩咐,臣都会去做。”

看见张浚头上的白发,赵宁感慨道:“这些年辛苦你了,等稳定了这里,回东京,入枢府主政。”

“有诸位相公,臣倒是入不入都无妨了。”

张浚才是真正的枢密使,只是他这个枢密使这十年一直在忙着西北的事。

“朕一直有一个问题,想问你。”

“官家请明示。”

“现在朝堂上下都有人在议论国朝军政问题,有人说国朝军队多分布边疆,致使京畿空虚,有前唐天宝之危,你怎么看?”

赵宁还是很信任张浚的。

张浚是一个忠臣,而且是一个极其有责任感的人。

此次灭夏之后,张浚回朝,威望不输张叔夜,此后在大宋朝的影响力自然更大。

“有人担忧,也无不道理,边疆多事,外重内轻,不过与前唐不同在于,本朝对边疆的文臣和武官的任命,皆来自中枢,仅此一点,就大大限制了边帅对军队的影响。”

赵宁点了点头,他突然想到,当年唐玄宗为了提高边疆军事效率,将中下层武官选任的制度改了,把原本属于中枢的权力,下放到了节度使。

这才使得节度使能在地方利用人事权,笼络更多人。

就例如,你进了一个公司,你与面试你进去的上司肯定是最亲的,因为他是你的伯乐。

所以,人事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

明朝的吏部尚书掌握官员人事权,号称天官,连首辅的面子都可以不给。

“臣倒是认为,合理地控制西北,需要做进一步调整。”张浚继续说道,“汴京距离西北太过遥远,在长安添加数座军事学院,是最好的选择,所有武官皆出自军事学院,以确保朝廷对军政的掌控。”

第1114章 御驾长安城(第一更)

“卿言之有理。”赵宁点了点头,“不过要建立军政中心,也得有部分民生和商业支撑。”

张浚叹了口气说道:“可惜此时的关中,不比前唐的关中。”

图谋西域,重开陆地丝绸之路,就必须重建长安。

这也是赵宁派胡铨这种含金量极高的官员去长安任职京兆府尹的原因。

但可惜,进入宋代,关中凋零了。

关中凋零,不仅仅是经济凋零。

自安史之乱后,常年征战,自然资源被开发到极点,河流淤堵,植被也被大量砍伐。

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唐以前的宫殿,一座比一座大。

例如大唐的大明宫,例如大汉的未央宫,秦朝的阿房宫等等。

这些宫殿能修建得非常大,是因为那个时代关中以及周边,有大量的巨木。

但巨木的生长跟不上砍伐。

到了明代,朱棣要在北京修建紫禁城,都是费尽心思从西南边远之地找的少之又少的巨木回来的。

这也侧面地说明了,唐以后,关中自然资源的调令。

古代不同于21世纪,古代城镇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极高。

赵宁想要重振长安,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