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画凌烟
张叔夜皱着眉头,说道:“席贡和刘光世案,必然会在西北激起万层浪,现在若是严查此事,臣最是担心西北禁军上层将领,有人会投敌西夏。”
赵鼎说道:“但若不查,即便朝廷输送再多的新军过去,也无济于事,西夏日渐壮大,若是我大宋西北军政如此,日后如何与西夏人作战,又如何去与金人作战?”
“查!一查到底!”赵宁语气铿锵有力,“朕承诺的战死者三十贯,一文钱也不能少!哪怕是把西北的地界捅个窟窿出来,朕也要把这件事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去把杨沂中传来,军督府亲自派人过去查!”
便在赵宁刚下定决心要严查的时候,一条万分紧急的密报,金国传来。
九月二十八日,刘豫接到了金国的正式册封,成为齐国皇帝。
这份密报是军情司的人从上京送出来的,它意味着,金国即将利用伪齐,对大宋发动新的战争。
第333章 对西北动刀子!(第一更)
历史上有著名的淮西军变,就发生在南宋初年。
那时南宋对伪齐的攻势一片大好,宋军从靖康耻的铁幕中挣脱出来,各路宋军气势上涨。
但刘光世这货畏首畏尾,不愿意打仗,张浚就跟赵构说,把刘光世罢免了。
于是赵构就把刘光世罢免了,再于是刘光世的部将们就闹情绪了:我们跟着刘光世吃香喝辣也不用真正玩命,凭什么把刘光世赶走?
这就是典型的将军带着士兵一起偷懒,士兵被惯坏,导致的整体军政问题。
整顿刘光世是正确的,但没有充足的理由,直接罢免刘光世这种粗暴的做法,就引起了大部分人的不满。
加上本来准备让岳飞接手刘光世的五万人马,却临时因为政治原因而反悔。
而且对刘光世原部将的升迁安排也出了致命问题,导致这场重大的军区换防陷入僵局,最后淮西军一不做二不休,全部投降伪齐刘豫。
这就是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淮西军变,它是对南宋打击最大的一次军变。
有人说,如果没有淮西军变,可能历史会被改写。
而读过这段历史的都应该知道,军防区的人事变动,不是小儿科。
和平时代操作空间自然是非常大的,但外敌当前,操作就要讲究极高的技巧。
张叔夜说道:“陛下,要不要调一批西北禁军去河东支援吴玠,锁住太原城?这样一来将西北禁军中一部分悍将调离,减轻了调查阻力,二来可以腾出空间补充新兵源进去。”
“不可。”赵鼎直接否认了这个决定,“调兵本身是好办法,但一旦被西夏察觉,难保他们不会采取行动。”
赵宁点了点头。
这让他想起了前世看的一本叫《三体》的小说。
目前大宋和西夏的确是和平相处,但这个和平是建立在威慑平衡上的。
所谓的威慑平衡是指军事武力的威慑,经济贸易的联系双重平衡。
如果一旦三体人发现地球撤出了发射器,或者短暂的调离了发射器,他们会干什么?
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
好不容易形成的三国新平衡,若是在武力上出现致命的空缺,后果不堪设想。
张叔夜又说道:“那就轮调,以讲武堂的名义,抽调一批上层将领来京交流,中层将领则相互调换军防,再从讲武堂抽过去一大批新的军督官任职。”
“如此,再不激起西北禁军反抗情绪的情况下,将各层新编制落到军中,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再让军督府做严查!”
军督官就是新军政中的一种新的编制,他的责任不是带兵打仗,而是在军中宣传朝廷的思想。
这是将军队的思想工作从指挥将领那里剥离出来,单独且重点抓起来,是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掌控的一种手段,避免在更戍法被废后,地方将领军阀化。
目前京畿路的中央禁卫旅的各个层级,基本上都已经配置了这种军督官。
西北禁军中,也有一部分已经配置。
赵鼎补充道:“这是个好办法,不过还需要再留一手。”
张叔夜疑惑道:“留一手?”
赵官家说道:“就是让一部分将领不做论调,保持原来的编制,做好随时应对反叛的准备和抵御外敌的准备。”
反叛这个词一说出口,气氛就更加凝重。
军防牵涉到国防安全,生死存亡大计,绝不可儿戏,更不可不防。
凡是都要有保底之策,不能让局势突破红线。
一旦突破红线,局面失控,谁都无法短时间内力挽狂澜了。
其实大宋以前有更戍法,就是不同军州的将领要定期论调,以防止将领做大。
但这样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大大减弱了军队战斗力。
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宋神宗废除了更戍法。
张叔夜疑惑道:“那如何辨别该调谁,不该调谁?”
这就是个大难题,因为到目前为止,还分不清楚谁在西北贪了那些钱,谁没有贪。
万一把贪钱的不论调,把没贪的论调了,一旦局面有乱的趋势,没贪的因为论调,一时间无法和新下属很好的配合,出现战斗力减弱的趋势,那特么就完犊子了。
两人看着赵官家,这西军高级统帅的人事任命,虽说是经过经略使和制置使,但最终都是要皇帝陛下亲自盖章的。
赵宁说道:“朕来挑选留任人员。”
如此便这般安排起来。
接下来,赵宁宣见了杨沂中,将目前发生的事情,以及如何应对,与他说了一遍。
原本整顿西北军政就已经在赵宁的计划中了,如今发生了这件事,只能说加速了赵官家整顿西北禁军的进程。
这件事到目前为止,决策得非常低调,并没有立刻宣扬出去。
当天,赵官家一封密信从京师发出,送往京兆府。
这封密信是给张浚的,张浚是个急性子,做事如同雷火一般烈。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才在靖康二年,强迫西北各路人马集结数十万大军与金军决一死战。
这种性子能办事,但有时候也能把事情办砸。
赵宁在密信中着重强调了一点:一切当做好准备才可行事!
当然,给张浚这封密信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让他安排好留职将领。
例如刘锜,例如吴麟。
他提到了李彦仙这样暂时没有冒头的将领,以及正在陇右都护府猥琐发育的折彦质。
其实这两年,待在陕西的张浚是提拔了一批新人将领起来的。
吴氏兄弟就是他提拔的,刘锜也是他提拔的。
这些西北禁军中新的中坚力量,在这个时候,就是支撑西北大局的关键栋梁了。
十月初六,军政院突然下令调集一部分讲武堂卒业的军官到河北、河东禁军中任职各级军督。
这被看中是正常的军政操作,并未引起什么热议,毕竟京畿路的禁卫旅也都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官职。
十月初七,军政院又下令调集了一部分讲武堂卒业的军官到东线任职各级军督。
十月初八,军政院又自然而然下令调集了一部分讲武堂卒业的军官到西北任职。
这个时候,淮西新政引发的地方上的匪徒动乱,基本上平息,十月初十,身在淮西的岳飞回到了东京复命。
在这两天,赵宁对禁卫旅做了比较大的人事安排,其中就包括了对岳飞的安排。
第334章 匹夫一怒,尚且血溅三尺!(第二更)
每次见到岳飞,赵宁心头都倍感踏实。
在文德殿内,岳飞汇报了这数月在淮西的经过。
淮西的地方动乱,对于岳飞来说只是小儿科。
赵宁之所以派他去,无非就是让他多带兵出去历练历练。
“鹏举,朕打算派你去阜城,你可愿意?”
“全凭陛下调遣。”
“现在河北、河东民间有众多盗匪,聚众作乱,为祸一方。”赵宁递给岳飞几份文书,“而东线军防又相对薄弱,所以朕才想让你去阜城。”
“阜城位于河间府南面,河北西路与河北东路之间,朕希望你能在那里大展宏图。”
“臣必不辱使命!”
“现在你军中有多少骑兵?”
“有骑兵三千。”
“若是打十万人的大会战,你三千骑兵可够?”
岳飞想了一下,说道:“若是能增加到六千是最好。”
“好!朕就给你增加到六千,并且每一骑配置三匹马!”
“陛下,现在战马数量不够,若是如此配置,臣担心其他军恐怕……”
“你不必担心,朕自有安排。”
“是!”
岳飞刚回京师递交了兵权,又到军政院重新领兵符,点了人马,便快速北上,前往阜城。
十月十三日,东京城讲武堂有三百名级别不等的新军官从京师出发,一路前往陕西六路。
十月十四日一大早,高俅跑到文德殿:“陛下,那个王秀才找到了。”
“人在何处?”
“现在在皇城司,这是初审的文书。”
赵宁赶紧接过来,迫不及待地打开。
饶是他已经知道西北军政之腐败,当看完这个王秀才的供书后,依然感到震怒。
“去,让杨沂中到皇城司。”
“是。”
连早饭都不吃了,赵宁直接赶往皇城司衙门,杨沂中早早在皇城司门口等候。
“参见陛下。”
“走,进去见一个重要的人。”
很快,赵宁见到了那个王秀才。
高俅说道:“现在在你面前的是当今大宋皇帝陛下,你可以将你知道的都说详细一些,绝不可有半个字是假的,懂吗?”
那王秀才听闻后,激动地说道:“草民拜见陛下,万岁。”
宋朝的秀才可不是明朝那种有功名的秀才,宋朝如果不能考取进士,之前靠的就作废,得从头考。
所以民间一般称呼秀才,是指这个人过去有秀才这个名衔,一种习惯称呼。
这些落榜的读书人,大多数去做吏员了,例如这个王秀才。
他本名叫王彦宾。
“朕问你,你说整个延安府的抚恤金发放都存在着贪污,可是真?”
“千真万确,草民是延安府一名吏员,在延安府当差有五年,靖康二年的军粮调度、军饷发放和募兵,草民都参与了。”
“其中军饷发放也存在重大贪污,普通士兵每月的月饷有四百文,但最后到他们手中的不到一百文。”
“靖康二年,宋金之战前,朝廷运送了一大批甲胄到陕西各路,延安府竟故意隐藏甲胄,秘而不发。”
“为何?”
“不知。”
杨沂中皱起眉头,沉重地说道:“可能是为了保存实力,送新兵上去送死,消耗金军。”
赵宁脸色铁青,但好在情绪还很稳定。
“靖康二年,每人规定的一天一斤粮食,士兵们到手的实际上只有半斤,甚至不到半斤不到。”
“粮食也扣?”
“草民亲自参与过粮食发放。”王彦宾继续说着,他的情绪似乎有些激动,“靖康二年的延安那一战,十二万将士战死,许多士兵是饿着肚子上的战场!”
他说到这里,情绪失控了,用头撞地,大哭起来:“请陛下为死去的将士伸冤!”
上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
下一篇: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