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129章

作者:画凌烟

“无关?”

高俅立刻挺直身子说道:“官家,臣以为这件事就是赵野指使的。”

第176章 没点本事还真被你们给忽悠了(第三更)

“你说说当时的情景。”

“臣仔细问过,当时明显是李常用的人故意找茬,逼迫那些新兵跟他们打架。”

“你的意思是,李常用是故意的?”

“咳咳,官家,臣以前也找人来修过房子,完全没有必要故意挑唆,那样只会对自己的工事有耽搁。”

“那你说说这个李常用为何如此?”

“臣愚钝。”

赵宁沉思起来,原来想着,这件事只是简单的一些达官贵人想要省钱,没想到竟然还是一起阴谋政治斗争。

至于是不是阴谋政治斗争,现在评判还为时尚早。

“跟着李常用的其他人,全部抓起来审问一边。”

“是。”

高俅想了想,说道:“官家,要不要将赵野抓起来审问?”

“先不抓。”

“是。”

高俅也没多说什么了,既然皇帝说不抓,就不抓。

他寻思着,皇帝为何不抓赵野。

无非原因有两点:

一、没有直接证据,随便捉拿大臣,坏了政治规矩。

别看当今赵官家砍人如切西瓜,但每一个被杀的人,该死的理由都摆得清清楚楚。

连被杀的人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去死对不起赵官家。

二、以赵官家的性格,估计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高俅也不胡乱猜想了,他告退后,赵宁一个人找文德殿思考起来。

新兵哗变这事,虽说只有一百多人,但性质绝对是恶劣的。

到了天黑的时候,张叔夜入宫,他汇报了今日这件事,并且也说明了处理结果。

其中那个收受贿赂的都头,已经被捉拿军督府审问,所有跟着跑去搬砖的,全部受罚。

还有军督府下面监察军官也被罚。

这件事说小是小,毕竟目前的影响力有限,但说大绝对大。

在新编制的禁卫旅中发现收受贿赂、哗变者,这不是人数的问题,是军政管理的问题。

这种事一发生,在我大宋喷子遍地的朝堂上,必然会有人开始……

赵宁倒是没有责怪张叔夜,他只是交代了几句,他想就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有人不愿意啊。

第二天,十分奏疏摆在赵宁桌案前。

每一份奏疏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张叔夜治军无妨,导致士兵哗变。

这还不明显吗?

这已经相当明显了!

这就是有人想要搞事情!

第二日一大早,赵野就跪在宫门口。

有不少入宫的官员看见了,感觉奇怪,这事就快速在官员中传播。

赵宁刚进文德殿,王怀吉就跑来说道:“官家,赵野赵相公在宫门外跪拜,请求面圣。”

赵宁思忖了一下,说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赵野便进来了。

“官家,臣是来请罪的。”

赵宁仿佛什么都不知道,很温和地问道:“卿何罪之有?”

赵野主动将昨日之事说了一遍,并且表示自己有罪,没有看好下面的人,才被李常用有机可乘,闹出这么大的事。

他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那样子,惭愧得恨不得一头撞死在皇宫地上。

赵宁坐在那里,面带微笑地看着赵野在自己面前演戏。

实在有意思,朕都没想到,一个闲官,好好的福利不享用,非要来掺和朝政,还卷入军政中。

赵野背后是谁?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新军打了大胜仗,眼看着皇帝又要给禁卫旅补充大军兵额,达到十万之众,有些人就眼红了,就觉得应该自己上。

说到底,政治斗争,都是利益争夺。

可问题是,以前大宋一直打败仗的时候,你们一个个多躲起来。

这赵野当初勤王的时候,就躲在大名府。

这些个官僚啊,有难的时候,一个个龟缩起来,等困难慢慢减少后,就又出来争权夺利。

赵宁之所以不动赵野,就是想看看,这厮到底想干什么,背后到底是谁!

“卿快快请起,此事与卿无关。”

“官家,虽然臣早与那李常用断了关系,但此事在臣那里发生,臣难辞其咎,请陛下降罪。”

“卿为国尽忠,朕是知晓的,朕怎会糊涂地错怪忠良呢!”

“谢官家。”赵野抹了两把泪,站起来。

赵宁说道:“朕记得靖康元年,你任职河北兵马总管。”

“当时臣受命前往河北,不过是为官家尽绵薄之力。”

赵宁感慨道:“卿乃国之栋梁啊!”

赵野一听赵官家这称赞,心头先是一惊,随即欣喜起来,他连忙说道:“臣都是为官家分忧,尽人臣责任。”

“唉……”赵宁叹了一口气。

“官家可有忧心之事?”

“朕确实有忧心之事。”

“臣斗胆,不知官家有何忧心之事,臣虽愚钝,但也愿为官家分忧。”

“军政混乱,又发生了新兵哗变之事,朕心甚忧,金贼凶恶,而国朝无人,朕……”

说到这里,赵宁又开始叹气。

“此事也不能怪张相公,宗帅在前线战绩斐然,李纲李相公在东线也颇有作为,良臣云集,官家不必担忧。”

你别说,赵野这厮还真是聪明。

陷害张叔夜的人就是他,但他在皇帝面前就摆出一副为张叔夜说话的架势。

“有些事你可能不知道,西线战死太多人,张浚恐怕难辞……”

赵野心头一动,但他说道:“张相公虽说战败,但其忠心绝对日月可鉴。”

“嗯,你说得对。”

陷入沉默。

过了一会儿,赵野忽然又说道:“其实,陛下也有军政良臣。”

“哦,卿可有人推荐。”赵宁顿时表现得大喜。

事实上,他真的是喜,这赵野城府是真的深,现在终于要上套了?

赵野说道:“臣之前在河北与兵部侍郎范讷有过一些交往,对他有了解,此人有军事之才,当时便是他全力协同康王招募勤王大军。”

赵宁连连点头,说道:“朕之前也听康王提及过。”

赵宁表面这么说,但心里却在说:看来这事范讷也有份啊!

而且都在康王那里办过事,难道……

赵野见皇帝如此认同自己,不由得有些大胆起来,他说道:“范讷是一个人才,如果陛下缺人,可以将他调入军政院,协助张相公处理军政。”

赵宁忽然道:“你觉得张叔夜如何?”

赵野愣了愣,没想到皇帝突然问得如此直接,他回答说道:“张相公忠君爱国,金贼围城,他不顾个人安危,入城勤王,是吾辈楷模。”

赵野顿了顿,他心中犹豫了一下,说道:“不过……”

赵宁耳朵立刻竖了起来:“不过什么?”

第177章 军权之争?(第一更)

“不过张相公勇有余,而吏不足。”

赵野的意思是,张叔夜空有个人之勇,但吏治能力却很一般。

他说张叔夜的吏治能力,是含沙射影到昨日新兵哗变的问题。

事情虽然被处理完,其影响力却才刚刚开始。

“武人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五代武人乱政,天子沦为笑柄,生灵涂炭,太祖黄袍加身,开启文治,才有大宋四海升平。”

赵野继续说着,赵宁继续听着。

“士兵哗变,关乎社稷安危,不可不察。”

“嗯,卿所言有理!”赵宁一边表面表示赞同,心里却不屑一顾。

赵匡胤的名声就是被这些文人搞坏的,动不动拿太祖来说事。

赵匡胤想要开始文治不假,开国后开始搜罗天下读书人入朝为官。

毕竟五代十国事情,礼崩乐坏,年年打仗,十室九空,天下疲敝久矣,需要稳定的环境。

而且到了宋朝,贵族门阀已经解体,贫寒之士有了登庙堂佐君王的机会。

用文人治国是正确的。

但赵匡胤可没有过分提高文人待遇啊,就是平常心对待这件事而已。

而且所谓的杯酒释兵权也不是压制武人,只是帝王登基后,收回大将兵权,防止尾大不掉,为后面的文武分工做准备。

21世纪几乎所有稳定的国家,都是文人掌军政,武官领兵。

赵匡胤的这一套,本身是时代的一大进步。

君不见,汉唐武人在中枢掌军政,就很容易玩出地方割据,甚至军政府。

一旦如此,那是天下人的噩梦。

真正开始往文人方向大规模走的是他弟弟赵光义,典型的就是大规模扩张科举人数。

等到了宋真宗时期,进一步扩大科举人数,疯狂扩大,并且疯狂提高文人俸禄。

你想想啊,提高文人待遇这种政策是谁执行的?

没错,文人执行的。

既然是文人执行的,那当然是用力去执行,最终导致用力过猛,文官数量爆炸式增长。

这才有了仁宗时期的国库收入一半养文人的现象,进一步引发了庆历革新,随后是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

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可问题是,赵匡胤是开国皇帝,所以后面玩出来的各种奇葩政策,都仕途往他身上按,以此来为自己的论点找不可反驳的依据。

赵野这些话无非又是老生常谈,想通过这次哗变一事,用“武人造反”的言论恐吓赵官家。

以往的宋朝大臣们,基本上是用这一套给皇帝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