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 第457章

作者:江南说书人

密尔沃基防线的全线崩溃,给了英国人当头一棒,那道被寄以厚望的“英国长城”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明国人突破了。

十五万边防军,被大明五个师的兵力团团包围歼灭,逃出来的人寥寥无几。

休·威尔斯元帅在芝加哥匆匆发表了一番,大英帝国的意志必将与芝加哥同在的演讲之后,连夜坐上了返回蒙特利尔的火车。

此时此刻,他无比庆幸,自己视察密尔沃基要塞是在两个月之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他还将那个天才法国军官霞飞带在了身边。

回到蒙特利尔,甚至是回到伦敦之后,还有一场口水仗等着他。

军事法庭和议会老爷们是不会容忍一个舍弃部队独自逃命的将领的。

除非你手里掌握着什么。

休·威尔斯毕竟是成名已久的老江湖,自然知道这一点。

关于防线预算的详细清单,有些人是绝对不希望它被公之于众的。

知道得太多的人会死,那是因为你知道的还不够多。

当你知道足够多的时候,你就能找到让兄弟不得不拉你一把的方法。

不过当休·威尔斯回到蒙特利尔指挥部,召集心腹连夜进行谋划的时候,前线却并没有传来芝加哥陷落的消息。

明国的攻势再一次陷入了停顿。

正如半年前发生在密尔沃基城前的一样。

再一次,芝加哥防御坚不可摧,明人望此坚城兴叹的论调甚嚣尘上。

看着地图,休·威尔斯百思不得其解。

但如果了解朱富贵陛下的人,一定知道,万岁爷这是又在找良师了。

这位良师不是别人,正是作古不久的曾国藩。

对于曾国藩这个人,朱富贵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但曾国藩有一个优点,朱富贵是比较欣赏的。

这个优点就是,他比较菜。

正是因为他比较菜,所以他用的打呆仗的方法是可以复制的。

朱富贵倒是想要学霍去病、陈庆之,打潇洒飘逸的仗。

但……

这不是条件不允许嘛……

在掌握绝对的工业优势之下,朱富贵觉得自己也没必要整那些个花里胡哨的操作,“结硬寨,打呆仗”才是正确的思路。

千军万马避白袍帅是帅,但哪里有千军万马避坦克来得香?

当然,这里的“结硬寨”可不是说要在芝加哥城前建一座棱堡,时代已经变了。

指的是基础建设。

大明收复五大湖,收复北殷洲,是为了给中华子孙万世寻觅和建设一片王道乐土,而不是像蒙古人那样抢一把就走。

所以,在这片偌大的土地上,大基建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尤以铁路为重中之重。

历史上,孙文设想的《建国方略》,诞生之初就被当做是一个笑话,但随着斗转星移,渐渐的,人们发现这玩意真不是纯粹的大炮,确实有些超前的理念,说是高瞻远瞩也不算太过分。

当然,超越半步是天才,超越一步是疯子,孙先生超的那可不是两步三步。

但不管怎么说,大方向是对的。

在《建国方略》中,他提出要在全中国修建10万英里,相当于16万公里的铁路。

然而,截止2021年,全中国铁路营业里程才只有15万公里不到。

由此得出,《建国方略》是天方夜谭。

但是吧,这铁路和铁路,火车和火车,差别可大了去了。

用2021的剑来斩上世纪的官,就不合适。

更何况,如今才是1873年,是上上个世纪。

所以,朱富贵一早也写了一部《建国方略》,全面阐述了大明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我大明国土西起葱岭,东至新乡,日月不落,夏冬相继,修个300万公里的铁路,应该不过分吧?

朱富贵认为,真是一点都不过分。

因为孙文不是大炮,他朱富贵更不是大炮(非物理)。

这只是后人的曲解罢了。

这些指标参考都是同时代的阿美莉卡。

如果不是朱富贵的大明出来搅局,米利坚国原本再过20年,就将拥有30万公里铁路了。

1880年到1890年这10年间,美国每年建设的铁路高达1.18万公里。

也就是说,美国仅用了10年的时间修筑了22万里的铁路,以此为参考,孙先生因此得出了“面积与美国相似的中国,也有此能力和机会完成10年20万里计划”的结论。

只不过,当时民国现实上与米利坚在财力、工业、人才、地理方面的巨大差异,让《建国方略》永远留在了纸面上。

但大明有能力,也有决心,完成朱天子版的《建国方略》。

而且大明国土和实力远超美帝,因此修建铁路之里程,在本世纪内十倍于美帝,也是合情合理的……吧?

大概吧……

反正,人是要有一点梦乡的嘛,不然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德武十一年四月六日。

正午。

一列列车缓缓进入了油漆未干的新兰火车站。

在蒙蒙细雨中,泥土和草甸的芳香,与枕木、机油、煤烟的气味混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这辆列车叫做“东出”号,取自“秦王东出,横扫六国”之意,由狻猊型蒸气机车牵引,设计时速可以达到60公里/小时。

呜呜——

列车拉响了汽笛,已经晃晃荡荡走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这时候缓缓停了下来。

车轮刚一停下,就从火车的尾部车厢跳下一群手持照相机,甚至是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从他们的泛着些许红光的脸庞上,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此时初到新兰的兴奋。

新兰,当然不是指新哀党深恶痛绝的那个“新兰”,而是新兰州市。

这座大明东北重镇,将会在芝加哥的尸体上涅槃重生。

来自于《大明时报》、《凤都工业报》、《武装工人报》、《新柏林报》北美分社的记者们,将摄像机对准了天际处依稀可见的芝加哥城。

这座盎撒人引以为豪的北美明珠,天际线确实漂亮,丝毫不亚于大明西海岸的三四线城市。

接着,他们又将镜头对准了一望无际的农田。

因为战争,这些农田已经全部荒废了,只由皇家铁路局的工人,和铁路军的战士们在闲暇之余开垦了一些田垄,种植少许合口的新鲜蔬菜。

最后,记者们又不约而同地将摄像机转向了列车闷罐头似的的车厢。

一个穿着【德三军装仿真羊毛呢cospaly防风保暖保安德棍画家野外写生】军装的士官长从火车上跳了下来。

第672章 围城、俘虏、纸牌

在他的脖颈间挂着一个哑光的墨绿色哨子。

任何一名在皇家陆军服役过的战士都会对于这种军哨都很熟悉。

特殊处理的表面,在潜伏时能够避免金属反光,以免被敌人发现。

但这不是它真正可怕之处。

在不方便吹小号的时候,大明皇家陆军的基层士官就是靠着它,发出尖锐刺耳的哨声,从而在短距离的嘈杂战场上指挥战斗。

早些年,美国国民警卫队把这种明国哨子称作为“恶魔的口哨”。

明国的树不仅仅会说话,还会吹口哨,它的哨音令敌人忍不住浑身颤抖。

举着摄像机的记者们屏住呼吸以减小手部的起伏,把镜头对准了这名胸前挂着数枚勋章的士官长。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他右手的袖子居然是空荡荡的。

不过他仿若未觉记者们脸上的差异,而是熟练用左手拿起军哨含在嘴里。

“滴滴滴——”

“滴滴滴——”

长短不一的哨声打破了雨幕的寂静。

随着哨声,八节车厢同时响起了哗啦啦的,拉开车门的声音。

“一连集合!”

“八连集合!”

“……”

随着此起彼伏的口令,刚刚跳下火车的士兵们立刻按照单位在车厢前排好队列。

记者们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刻。

这些因为常年训练而显得有些黝黑的小伙子们,如同铆在地上的雕塑一般,散发着男性的刚毅之美。

从火车上跳下的这两千多人,是大明皇家陆军第27师的两个营,他们将迅速接管了这座新诞生的小镇,与铁路军完成了换防交接。

在随后的几天之中,皇家陆军第13、27、33师,外加一个榴弹炮团共3万2千多兵力陆续进驻新兰地区。

此前近三个月没有对芝加哥发动攻势,并不是大明对于这座城市的防御力量有什么忌惮,而是出于战后迅速重建的考虑。

要致富,先修路。

朱富贵陛下甚至在要致富的人都还不存在的情况下,提前修好了道路,富贵经济学可谓法力无边,比什么安倍经济学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调配重兵,配合着取得局部优势的五湖舰队,大明从水陆两方面围困芝加哥。

修完铁路的工程队和铁道军也没有闲着,在芝加哥四周修筑了层层叠叠的铁丝网。

这些铁丝网倒不是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而是防止四散逃逸的盎撒侵略者。

澳洲战局的教训不能在北殷洲重演,在搞出该死的白种马匪来破坏大明的铁路桥梁就麻烦了。

除恶务尽,火力满载。

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内,大明陆军、航空兵和舰队对芝加哥城进行了昼夜不息的空袭和炮击。

其中,航空兵还对芝加哥城内空投了改编自电影的畅销小说《圣迭戈小姐》。

朱富贵陛下手头缺白奴,大明更缺人口。

大明对外战争中尽量避免人员无谓伤亡,用火力换兵力的一贯政策,导致并没有大量男性消耗在战争之中。

加上华夏故地重男轻女的历史惯性,如今在北殷洲依然有大量的小伙子缺媳妇。

倭女、高丽婢、交趾妹都是很好的选择,但适当补充一些白人女性,对冲一下倭人的矮腿基因,也是有必要的。

目前对于俘虏的政策是,如果是妙龄的良家少女的话,心向大明也不是不能参加归化培训。

只是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彻底洗脑,或者说是教育。

如果能与《圣迭戈小姐》里的主人公一样,在大明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岂不美哉?

当然了,首先你得有好运,在大明无差别的火力覆盖下存活下来。

大明在战场上可不会怜香惜玉,只要出现在火力范围内,就是敌人。

一切,就交由命运吧!

……

留守在芝加哥的是大英帝国第35、36、39步兵团。

按照英军的传统,他们也各自有各自的昵称。

分别是奥兰治公爵团、蚂蚱、绿色的红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