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841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按照唯物主义理论,其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还是先过好日子为重。

潮汐澎湃,因月所在。阴晴圆缺,日地成切。

月小,故绕地而转;地小,遂围阳而旋。

日出星消,月满星暗。

自然如此,怎么就要弄成大家变成那种不现实的大同?

“唉!”李易重重地叹息一声。

“李郎!”永穆公主发现李易心情不好。

“闻恬啊,人类的发展最终要变人治成智能治。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抗争与牺牲。”

李易想到的是更长远的事情。

整个世界,就没有一个律法是真正地落实下去,总有人要受到各方面影响,然后做出唯心的判决。

社会发展到某一天,估计就是每一个人的思维都被收集。

法官的存在仅仅是一个吉祥物。

就跟皇权一样,在皇权的大唐,给一个人说以后没有皇帝了,大家都不信。

永穆公主不晓得啥是智能,人治却明白。

“李郎,用别的东西代替人?”永穆公主想不到什么东西。

“庄子里的监控,那个有人会报警,有更厉害的,发现人,不但能报警,还能判断是敌人还是自己人。

若是敌人,装上武器可以自己攻击。

控制一些工具,又能帮人干活,既然能如此,就可以当衙役和县令。”

李易仅仅是幻想以后的事情,他认为绝对能够变成真的。

也许几十年,也许几百年。

永穆公主眨眨眼睛,似乎能理解:“如那般,咱们干活可就轻松啦。”

“干活轻松,怕它自己有想法,然后拿着武器攻击人,人打不过它。”李易摇摇头。

“军队打仗的时候派它去,是不是能杀得敌人闻风丧胆?”永穆公主想到吐蕃。

“敌人也有,大家就拿着同样的东西打。关键还有其他更厉害的武器,大不了同归于尽。”

李易指得是他之前跟永穆公主说的武器,核武器。

打不过,眼看要亡国了,谁都别想好。

实际上对于有核国家来说,不存在灭国的事情,大家全怕。

另一边王维在跟李隆基说着话,主要是李隆基问,王维答。

李隆基问王维的家中情况,又问当地的特产和民情。

特产王维知道,民情……

民情吧,这个,那什么,反正,怎么说呢?感觉没有长安的百姓好。

王维就是这样回答的,他确实不清楚,种地他不会种,织布他不会织,做饭他不会做……

他就会写诗,对佛教和道教都比较喜爱,现在就开始接触,但还不像以后那么深。

他还愿意跟很多文人在一起喝酒,找女人陪。

历史上他就因为办酒席,然后找来的艺人舞黄色的狮子被收拾了。

那个属于要造反啊!有人一举报,他就倒霉了。

李隆基知道他不会造反,可是还是得收拾,降职。

按照李易的想法,估计王维是被人给坑了,有人故意使坏。

他的家族大,还有钱,他自己画画写诗厉害,属于有才华,加上刚考中了进士就给安排个好官。

别人明着奉承他,给他安排各种节目,就把那个叫女人舞黄狮的主意给他,甚至就是别人找的团队过来表演。

要说比较,跟李易那个时候的老毕差不多,被人给害了,私下里说的事情,录下来放到网上。

交友,有时候就是这么坑。

王维现在不知道历史上的自己怎么回事儿,他此刻在冒汗。

“家中周遭沟渠可还好用?”李隆基问。

王维:“许是可以。”

“田中耕作,今年雨水如何?”李隆基问。

王维:“下过几场雨,不多。”

“能见百姓引水浇灌?若有,依何物而灌?”李隆基问。

王维汗珠子流下来,不敢擦:“没看见水车,对,没看见,我家中有水车。”

“百姓牲畜在路上常见否?”李隆基问。

王维使劲皱着眉头,他后悔了,早知道如此,先不跟着过来见陛下呀。

应该跟李易问一问陛下见面后要问什么,然后自己提前准备。

现在陛下问的怎么都这么具体?不应该问治国之策吗?

自己走过来的这段路上,想的是吐蕃、突厥,哦,还有突骑施。

陛下不问大事儿,偏偏问县里的百姓种田养牲口啥的,咋回事儿。

李隆基看着王维,眼中露出一丝失望的神色。

李易跟永穆公主说了几句,一看王维的样子,想笑。

都琢磨着当官,然后指点江山,结果一到最底层,全茫然。

“摩诘啊,等着往前走,路过你家的时候,你先回家了解一下情况。

然后愿意追上来呢,就快点,不愿意追,等着,我们回来接你。”

李易给打了个圆场,不用问了,王维根本不知道。

第1254章 另有诗人名浩然

晚宴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结束,参加的百姓组队往家回。

王维带着自己的人跑了,回家,去了解情况。

准备背好了资料再追上队伍,去完弘农,转头回长安,到蓝田县当县丞。

他懂,机会在眼前,见到陛下,若能在县丞的位置上做好,将来还能升官。

李易看着王维在那么多人的陪伴下孤零零地离开,突然又想到个人。

“孟浩然在家还是在洞庭湖?”李易想起了孟浩然。

孟浩然家在湖北襄阳,资料记载,今年他应该去洞庭湖玩,然后干谒张说。

历史上张说被贬谪出长安,到岳州当刺史,孟浩然就遇到了。

过了一年,张说给苏颋写信,苏颋找李隆基说情,把张说弄到荆州当长史。

可是现在张说没去岳州,宰相不让他当了,安排到河南府坐镇。

河南府可不是贬官,比不上宰辅,地位却也不低,东都的主政官。

负责收税、种籼稻、维持两都的路,羽林飞骑过去大炼钢,别的事情也需要张说辅助。

孟浩然即便去洞庭湖也见不到张说,洞庭湖还有何人能帮他?

“孟浩然?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永穆公主听到李易嘟囔的话,顺口吟出四句孟浩然写的诗,后面的没说。

诗名叫登鹿门山,二十岁的时候所写。

“是他,他……唉!”李易不知该如何评价孟浩然。

写诗的才华有,当官的话,就当过幕僚,时间不长。

当官当怎么样,根本不知道,反而是写诗着实厉害。

写诗厉害的李隆基一般都愿意给机会,可惜好不容易见一面,还吓得躲在了床底下。

并且让他吟诗,他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李隆基不喜欢幽怨的诗,所以就没给他官儿。

他考科举还考不上,估计并非错在帖大经上,而是实务策没写好。

即孟浩然对国家大事,以及政治方面的了解少。

他整天琢磨他的田园诗,这个人要不要给个机会?一生漂泊,家中倒是有钱。

最后死的时候并非穷困潦倒,死在疮上,后背。

医疗条件其实能治,他却跟人喝酒吃鲜活的东西,跟王昌龄一起喝的。

眼看要治疗好的毒疮又复发,死了。

“也给他一个县丞?”永穆公主一想到有个跟王维差不多的人,觉得是不是照着来。

“我单独派人去找他?不行。”李易不想自己主动找孟浩然。

他若是找,许多人都会重视孟浩然,但孟浩然值得那么被重视?

自己要找人,也会找以后的名臣,早期没有机会,但后期当上官,治理地方好的人。

“对,我想一想,看都有谁合适,然后写信过去,让其到长安。”李易决定试试。

他把一些个现在身份很低、将来是好官的人给喊过来,这些人直接打上李家庄子的烙印。

在李易琢磨的时候,长安城南的地方,晚上来了一个人。

直接住在城南的客栈中,属于李家庄子的客栈,登记的时候,他说他叫孟浩然。

李易都想不到,孟浩然居然跑到长安,不在洞庭湖玩儿。

孟浩然历史上去洞庭湖,并非专门找张说,他之前就在那晃荡。

晃荡到明年,他回家了,干谒张说,张说答应帮个忙,结果张说调走,没给他安排官儿。

等以后张说回了长安,也没能给他弄上官当。

关系呢却一直有,他见李隆基的那次,就是在张说的家里。

现在他自己跑到长安,刚来,估计是觉得长安有火炕,家里的襄阳没火炕,冬天冷。

孟浩然赶路到长安城南,天就黑了,他住进客栈,洗了个热水澡,换上一身新衣服,去外面溜达。

冬天的长安晚上并不冷清,街道上有路灯。

城南还有夜市,小吃比较多。

糖葫芦、芝麻麦芽糖、涮串儿、烤肉、煎的东西……

唯一让摆摊的人不开心的是有免费的热汤,卖汤,别人不买。

逛街的人冷了、渴了,就喝半碗汤,然后继续四下里转。

孟浩然先去金银铺子,他手里有一点兑换券,数量不够,他在家的时候用铜钱跟别人哈了黄金。

现在要把黄金换成兑换券,带着黄金沉,铜钱更沉,出门游玩挺不容易的。

城南的金银铺子由李家庄子开办。

别人的金银铺子负责制作首饰和其他的东西。

李家庄子的金银铺子只负责兑换,铜钱、银子、金子拿过来,直接换成兑换券。

有商人专门把别处的铜钱收来到此交换,再拿着兑换券去其他地方卖高价。

通常可从中获利一成,这个买卖没风险。

投入一万缗,带着队伍跑一趟,得一千缗,扣除费用,能七百缗。

再从京兆府买东西运回去卖,如此做的目的,除了赚钱,还能方便自己在当地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