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789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宝宝张嘴刚要哭,又突然停住,桃红那边处理完,拿着东西出去。

“增产多少?”王皇后看自己的儿子,小家伙吃完一个煎蛋,双手抓羊排啃,吃一脸油。

“说是一倍,我估计能有五成就不错了,他们喜欢把数字夸大。

估计会稳定在亩产三石,在肥料充足的情况下,原来水稻之有两石。

少,翻倍是四石,不可能,我所知道的最高亩产为十三石,双季稻,一季只六石。”

李易不相信司农寺给出的数据,要是吹的话,亩产万斤都算少的。

“只六石?种双季?啥稻?”王皇后对百分之五十已经很知足了。

“超级稻,还是种现在的新稻和籼稻吧,亩产十三石,要等,等司农寺,也等化肥工业化。”

李易短时间内从未指望过大唐出现超级稻,因为缺少一个人。

现在京兆府在大量使用农家肥和矿肥,土地的产量才高。

大唐其他地方,南方能种双季的水稻和小麦的地方,维持在三石,一年三石。

京兆府一年水稻两石,水网和肥料作用大。

粮食别说增加产量百分之五十,哪怕百分之二十多,一年下来,种田的百姓就不用再借钱了。

多出来的是两个多月的饭,青黄不接才几个月?

“过了几年了,想起以前的事,恍若昨日。”王皇后感慨。

她看着李易怎么带着京兆府百姓改善生活的,然后向更远的地方延伸。

一点一点的,看上去每一次提高都不多,等加起来,才发现,百姓收入翻了几倍。

那边武婕妤没回来,坐在车边奶孩子,宝宝整个过程没来得及用哭来提醒人,就全解决了。

武婕妤一边喂儿子,一边说:“再过几年,大唐处处京兆府。”

“不可能,官员的能力不一样,有的官员心中没有百姓,偏远地方的官员,更愿意当土皇帝。”

李易泼冷水,官与官能相同吗?

“杀!把你庄子里的学子放出去,到各州府当刺史。”武婕妤此刻感觉比王皇后还王皇后。

“是陛下的臣子,不是我李家庄子的。”李易把事情说清楚。

李家庄子的学子?派到外面,整个天下岂不成了李家庄子的?

“明年把他们放到县里,在县里的学子安排进州府。”始终默默吃着的李旦给出主意。

“我还得教他们别的知识,本来九十个护士我还要继续教,结果被郭知运要去了三十个,去教随军的医者。”

李易提到黄河源头的要求,他派出去了三十个人,庄子里的女的十个、男的十个、太医署的太医十个。

带着许多东西出去,到地方好几天了吧。

豆卢贵妃放下筷子,她吃饱了,吃一碗鸡蛋羹,浇卤的那种,又吃了六个大烧卖。

烧卖跟包子的区别在于包子发面,吃饱了之后,饿得快。

她拿起块西瓜:“学子们外派,被人捉去,岂不是学问外泄了?”

“哪有那么容易?我学问够高了吧?我都带动不起来,需要时间。

他们学的那点皮毛,还没有资料可查,别人想学,十几年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给我十几年,谁捉的学子,国我给他灭了,任何人在我面前都别想弯道超车。”

李易底气十足,他一点点发展,已如此艰难,何况其他国家。

谁能弯道超车?不走岔路都不可能。

自己属于按照科技树来发展,按照社会体系布局。

所有历史上社会发展犯过的错误,自己一律平趟过去。

即便如此,自己依旧觉得慢,什么时候火箭炮能够打出来几百公里的射程?

“小易你看我这身子还行不?”李旦一听李易说十几年,又愁苦上了,怕死。

“没问题,你偶尔回一次你家,见见家人开开会,更多的时候住庄子里,记得给牛,一个月给一头。”

李易开起玩笑,他知道李旦历史上死去是心先死的。

如今人家不想死,每天都能看到百姓的日子更好,要多看看。

第1174章 万千民众在支持

黄河源头所在下雪了,长安落了秋雨,这边直接飘雪。

城还修着,目前看来一个月内修不好。

后方送水泥和竹子、补给的队伍连成了串儿。

蜀地人依旧未停止向前方运输辎重,五十万缗,能够买许多东西。

他们还从这边带东西往回运,说是回去后赚了差价,留一半,然后再买东西给送来。

蜀地人在等大唐军队把吐蕃控制住去收拾苏禄的突骑施,接着打到白衣大食不敢动。

那样他们可以继续走路上的丝绸之路向别处卖东西,蜀地的茶叶属于丝绸之路上的好货。

有马的人组织起来,叫马帮。

没有马的人,几十个人各自背着一百多斤的茶叶走路,拿个拐杖。

一般情况下是茶叶采摘完,压一压、晒一晒,也不炒,就那么装在背篓中。

加上自己带的食物和水壶铺盖等东西,慢慢走,累了就用拐杖拄着地休息一下,叫打拐子。

一天走个二三十里,路好的情况下走出四十多里。

下雨的雨水会落到茶叶上,茶叶持续发酵。

一年就走一次,到地方时,茶叶全发酵好了,就是红茶,当然细分的话也有黑茶。

拼一次,能赚回来在蜀地正常工作十年的收入,但有的人在路上就倒下了。

生病、遇到坏人、泥石流、过河的时候涨水、野兽……

高风险中带着高利润,辛苦归辛苦,人总是要拼一下才不枉此生。

不过一般这种情况少,蜀地人结伴而行,讲义气,对外人都如此,何况是自己村子中的人。

而且蜀地人对外的时候很能打,一点不惧。

蜀地人最有意思的是,对外厉害,对内就总趴窝。

叫外战内行,内战外行。

现在蜀地人需要丝绸之路,边关将士打得好凶,自己要支援,顺便赚点路费。

主要是中草药,现在雪莲可以有,拿回去卖给药铺,加上其他的药材。

新的医书上对黄河源头的药材全列举出来,有动物的也有植物的,甚至包括矿石类的。

蜀地的人拿走的时候写一个东西什么样、多少,按一个手印,一钱不给,就走了。

等回到蜀地,他们卖掉后,买东西,再给送过来。

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一个蜀地人拿走东西消失的情况。

陆路的蜀地人给东西,水路的船只更多了。

还有的富户拿钱买东西,然后到驿站,花钱给前线的将士们送。

比如过寿了、孩子出生了、满月了、周年了、成亲了。

就会有人掏钱买东西给将士,哪怕是二十斤山药、五斤葡萄干。

他们自己掏钱给驿站的驿卒,图个吉利,给将士送东西求平安。

驿卒们凑一批就给送去,一站接一站。

百姓送的东西没有新鲜的水果和猪,也没有活的鸡和鱼什么的。

更多的情况是送米,富贵人家娶媳妇,直接千斤的米装在麻袋中就送到驿站。

驿卒遇到这等情况,单独找牲口运。

眼下就流行这个,拜神不如助人,战线越向前推,后方越稳定。

守黄河两岸的将士们感受到了这种强大的力量,辎重从未停过。

一艘轮船停下,大家帮忙去搬运上面的东西,再把自己弄到的土产装上。

“麻袋上面有字,谁识字?看看!”搬运的士兵见到了像字的痕迹。

“文书,文书。”

“喊什么文书,抬过去,那边记账的就说了。”

于是一船的麻袋被扛走,到录事参军的地方,有书记官称重和记录。

每一次东西都要记好,避免有人贪墨。

“老刘,看写的是什么?别人都是里面加纸条,这个写麻袋上了。”搬运的人问。

“武功县柳家村家,每户捐十钱,李东主只准普通百姓捐这些,武功县二十六村,共捐十三万七千一百钱。”

书记官念出来,然后深吸一口气。

“武功县在哪?”搬运的士兵几息后,问。

“京兆府。”书记官抬手擦擦眼角。

“长安啊?”士兵扭头看向东方。

“这个呢,这里是罐头吧?”又有人跑过来,扛袋子,显然里面的东西不规整,扛着难受。

书记官又看,念:“长安养猪联盟,提供一万两千缗午餐肉罐头,第零零零四船。”

“午餐肉是什么肉?能打开瞧瞧不?”

“开一个,反正都是给我们的。”

“开,我开。”

“这就是午餐肉?里面能够看到肉,很多肉,罐子写有字。老刘!”

书记官拿过一个:“含肉量九成,其余为淀粉、香料、盐,可直接食用、可煎、可烤、可炖、可蒸……”

“快拿筷子,吃一个,都打开了,尝尝。”

“好吃,比肉罐头好吃,这个是怎么做的?一口下去,都是肉哇!”

“长安养猪联盟没听过,有钱,一万两千缗的东西。”

“这边还有呢,京兆府别的县的百姓也捐了。”

“长安什么府的东西,我就认识府字。”

“公主的,金仙公主的,说是捐一千缗的东西,这里是一部分。”

“永穆公主是哪个?八万缗的东西,这里是一部分。”

“我知道,金仙公主是永穆公主的姑姑。”

“那为什么姑姑只有一千缗,侄女八万缗?永穆公主哪来那么多的钱?”

……

“秦离,永穆公主是怎么回事儿?”主营里,郭知运也收到了东西,发现这个永穆公主太有钱了。

“闻恬兰香阁的拥有人,卖的东西随便一个小手帕都是一缗多。”秦离告诉周围有资格知道的人。

“什么手帕那么值钱?”张忠亮知道啥是手帕,他也有。

“东主给设计制作的手帕,还有其他的东西,包括那个闻恬兰香阁都是东主给建的。

永穆公主估计把自己赚的钱全拿出来了,身为女人,日子不好过,要看夫家的眼色了。”

秦离一副你们要是不把这里给守好了,就对不起一个弱女子的样子说。

“那永穆公主平日里在哪住?”

王君葵心中有点不忍,一个女子,把自己的钱全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