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94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不过那时招的是干力气活的人,老年人不适合。

年岁大了干活慢,眼神也不好使,现在李家庄子又给老年人准备了工作。

报纸上写了,一个是老人帮忙编织东西,按照数量给老人钱。

另一个是老人编织东西,按照数量庄子收。

前者李家庄子提供高粱杆,后者不提供。

家中有种高粱的可以做好了后卖到李家庄子,家中没种,愿意自己去弄高粱秆子的也行,单独出工亦没问题。

制作的东西是框、篮、扫帚、刷子、席子、盖帘……

不会的人看别人制作,学一学就会了。

报纸上给出了办法,不会的人帮忙加工原料,大家流水线作业。

老人们平日里会干活,干农活,还有编织东西,甚至有的还要织布。

一般制作好了,会拿到集市上卖,卖不上价钱。

“这叫分散式密集劳动,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在一个地区,购买力有限,很多时间浪费在了赶路和等待上。”

李易给李隆基讲解。

李隆基把朝堂的小朝会挪到了兴庆宫,在这里也有一个兴庆殿,只有大朝会的时候才去皇城。

住,自然也是住到兴庆宫中,挨着春明门,城门不关,外面到李家庄子的路上是军营。

有什么危险,李隆基一家人可以冲出去,直接抵达李家庄子。

今天上午开完小朝会,李隆基见没什么事情,直接找李易。

李易给他讲资本优势。

“收了简单,去哪里卖?”李隆基知道商业上的问题。

那么多的东西显然无法在京兆府卖,市场饱和了。

“卖给契丹、突厥和渤海,吐藩愿意买,也卖给他们。咱现在跟其他地方是经济文化交流。

他们也可以采集东西卖给我们,大家互相交换。

我要求低,本钱出售给他们手工制品,把他们的东西换回来,可以保持一段时期的贸易逆差。”

李易找到了销售的地方,看上去他是本钱,可是京兆府的百姓赚到了。

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是他给的工时费高,帮百姓在冬天前多赚点。

等他在契丹、渤海、奚族等地收了东西,一路往回来的时候就可以销售,再从路上的地方收购当地的东西,到长安卖。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对方不抢。

“可以运送到大唐其他地方卖。”李隆基觉得对外的市场太小了,大唐内部的需求量大。

“到哪里就冲击哪里的同行业市场,价格高了当地不买,价钱低了,当地百姓编制的那点东西就卖不出去。”

李易摇头,他可不希望几百万把扫帚扔出去,别的人好不容易编制的扫帚只能自己用。

“今年用高粱秆子编制的东西出口了,明年呢?”李隆基想到了以后的事情。

“明年大家不种高粱,全种大豆。养虫子吃,今年虫子数量有限,明年专门培育。

明年百姓的钱更多,有消费潜力,晚上烧烤等行业要爆发,夜生活的消费并不少。”

李易早有打算,明年京兆府不种高粱,想吃高粱从外面买。

大家一起吃虫子,增加大排档消费。

因为有钱,除了用来购买家中需要的东西和存一部分,其他的拿出来花。

若整个京兆府吃虫子流行起来,京兆府百姓的蛋白质摄入量会增加。

李隆基皱了下眉头:“易弟,高粱产量高,补充粮食不足。”

“不是要种新的稻子了么,用新的稻子来弥补高粱产量减少。明年的梯田,河南道大量种植,不缺。”

李易早想到了,高粱亩产比大豆多,整体上看,全种豆子、养虫子,人工多,不如种一部分高粱。

李隆基一拍脑门:“对,明年育新品种的稻子,一年种两茬,还能再种别的作物。”

觉得心中有底儿,李隆基没在庄子继续呆下去,转头又回到兴庆宫。

百姓们不晓得上层人的想法,京兆府的人现在就是发现有干不完的活儿。

一件一件在那里摆着,只要肯卖力气,就一定有钱赚。

“最近吃点好的,一天三顿饭,干活多就累,吃不饱饭可不行。”

“吃肉,还是吃肉好,给家中的老人吃肉,咱们去李家庄子干活,在那边就吃了。”

“等着干完这些,冬天又忙,一年就歇不上两天。”

“你可以不去,在家睡觉。”

“那可不成,别人有钱,家里没钱,还是因为懒的缘故,会叫人背后骂。”

“不是背后,当面就骂了。”

百姓们讨论起来,看似抱怨,实则是炫耀。

蓝田县中,长孙昕手上拿着报纸:“李家庄子又出新的法子了,我等要不要跟上?”

最近一段时间,长孙昕没少赚钱,包括纺织、磨面、制作水果罐头。

他一看到李家庄子有行动,就像照着来一下。

这钱赚的干净,花起来跟贪污和受贿的钱不同。

“长孙巡察使,不能学,咱们根本不知道李易要那许多东西如何处理,咱们给的工钱少,没人干,给的多,砸手里了。”

罗欧丞一听长孙昕又想跟着学,连忙阻止。

其他三个人也点头,表示不行,太危险,除非知道李易怎么安排。

“罢了罢了,再等等,可惜那个棉花插不上手,不然定会有好处。”

长孙昕摆了摆手,显得十分遗憾。

他看出来了,棉花重要,可惜归朝廷管,个人不允许收购棉花。

而且就算是种了棉花,最后棉花也要卖给李家庄子或朝廷。

第0715章 事迹成经吐藩急

秋天的时候,明明在种完冬小麦后会有一段清闲的时间,结果今年却更忙了。

当然,以前清闲是指在地里干活的男人,妇人还需要织布。

今年不再收取庸和调,节省了大量时间。

他们到李家庄子学习如何纺线、织布,等学会了,李家庄子出人手跟他们回到自己的村子或县城。

在那里,东西运过去,同时从当地收购东西给他们做饭。

并不是他们住在李家庄子,李家庄子没地方。

一捆捆的棉花被运走,一波波的人来了又回去。

努力翻译经书要传教的善无畏看在眼中,他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准备整合到经书中去。

经书也分不同的内容,有的内容是专门说事情,把一些情况夸大,然后证明教派的厉害。

比如说后世传他的事情时,就写过他去龙宫呆了几天,等出来的时候,浑身上下的衣服一点没湿润。

还有大旱的时候请他求雨,他一作法,大家就看到天空上出现了观音,观音手中的瓶子里流出水,就是下雨了。

他东渡的时候遇到一条河,河上无桥,他干脆飞过去。

这些事情都是写下来的,而且传得有鼻子有眼儿的。

像李易这种用寿命换点东西的,根本不算什么,属于正常现象。

李易又没有整天飞来飞去,就是制作的东西好,有利民的,有赚钱的。

善无畏决定写李易的事情,估计他写完,传到后来,李易也和他一样神奇。

比如说发现大旱,用泥巴捏出来鸡鸭,那些个鸡鸭就活了,而且飞快地下蛋,蛋中又出新的鸡鸭,很快把蝗虫吃掉。

顺便李易用高粱秆子编出个钻井工具,钻井工具突然变大,一夜之间钻出来万口井。

谁要是说不可能,给你讲实情的人会与你翻脸。

实际上祈雨的事情是真的,但不同的是,找他祈雨的时候,他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

比如要沐浴了、焚香了,他会看天气。

觉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出去作法,天气看得准,果然下雨了。

“李易以民为先,不出几年,大唐定然会变得更加厉害,其他地方的人……”

善无畏记下来一些大唐情况的事情后,坐在那里分析李易和大唐的未来。

李易是否愿意打别人他不清楚,他所知道的是李隆基想打。

本来一直打下去,国体会衰落,可是看到李易所做的事情,他发现,别的地方耗不过大唐。

尤其是在知道李易还研究出了厉害的武器时,善无畏不免为其他的地方担忧。

打仗不利于他传教,吐蕃那里也有不少人信教。

不过又想了想,他想通了。

他露出笑容:“纷争之中,若大唐胜,我在大唐传教,大唐百姓即便占了吐蕃,依旧信我之教。”

是的,一瞬间他明白了,明白自己‘老师’的意思了。

为什么要来大唐传教?因为大唐很可能会征服别的地方,到那时,自然把教传过去了。

他改变不了战争,就选择胜利者。

另一边的鸿胪寺中,吐蕃使臣们却没有善无畏的好心情。

因为第一批大豆已经运出去了,说是要走汉水,再入长江,送到边关。

之前送的是无数件皮毛制作的东西,现在又送粮食,分明是准备冬天开战,确定了、跑不了了、实锤了。

赶紧把消息发回去,上次发的消息是让吐蕃警惕,这次是战争必然出现。

他们一动,大唐自然知道,往回传情报是吧,传,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你们随便。

然后刑部尚书宋璟在了解情况后,跑李家庄子来了。

“小易,你上次和老毕说的坑吐蕃的事情成了,咱们的大豆一送走,他们的队伍便出发。”

宋璟看上去非常兴奋,估计是他以前没这样坑过人。

吐蕃一直占据着主动,总想坑大唐。

“他们应该派人手跟着,看看究竟是不是会送到前线。”李易一副对方不够谨慎的样子。

“那样就晚了,万一真的是往吐蕃和大唐边关送,他们再汇报,等消息到地方,战争说不定已经开始。”

宋璟对这方面还算了解,换成他是使臣,他除了会想办法打听情报,依旧得把消息传回去。

他拿起个晒制好的柿饼子,并不急着吃,而是说道:“谁能想到大唐运送大豆是为了交换,以前从来没有过。”

“他们就不想想,送军粮有送大豆的么?大豆哪有稻子和麦子方便?对,现在有方便面和压缩饼干,要送也送这等东西。”

李易端起茶水,看着茶碗中上下起伏的茶叶,摇摇头。

宋璟呵呵笑两声:“大豆又不是不能吃,尤其是可以榨油,可以把大豆送到那边,跟那边交换其他的粮食。

而且你也说过,豆芽吃了对身体好,说不定送大豆过去就是为了生豆芽。”

“不如给前方的将士们送些压缩饼干,俘虏除了在制作油毡纸,还剩一部分找边边角角的活干。”

李易觉得可以给前方送压缩饼干,热量高,而且别人都说好吃,就他不爱吃。

“找老毕,叫户部出东西,你出人工,不能总是李家庄子给前方将士们好处。”

宋璟提议,他不希望一直由李家庄子出钱。

朝廷就是朝廷,曾经没有办法,李易拿钱也就拿了。

现如今朝廷的户部钱多,再指望着一个庄子出钱,有损朝廷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