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39章

作者:富春山居

袁宗第拿着单筒望远镜在城墙上看了半天,就算一开始觉得有趣,这近2刻钟过去了,徐州城外的风景也看厌了,毕竟单筒望远镜虽然能及远,可是视野并不开阔。

他忍不住就向着身边已经靠着城门楼门柱打哈欠的刘宗敏小声问道:“我们今天到底来看什么的?那边山头上就树立了一根杆子而已,没啥可看的吧?”

刘宗敏双手抱着胸,他的望远镜早就给别的将领拿去看稀奇了,瞧了一眼外边的日头后,有些迷糊的说道:“我们不是打算在利国监设立一个冶铁工场吗?但是两地相距60里,主上说传递消息太不方便了,就是让人跑去送一句口信,也要2、3个时辰,来回就是一天了,什么事都要耽误了。

所以打算设立一个快速传递消息的信号路线,不过还有什么能比骑马更快的吗?杆子上面挂旗帜,也只能传几个固定意思,真要有什么突发意外,还不是得让人送口信过来?”

袁宗第觉得刘宗敏说的有理,就在两人闲聊的时候,东北角楼的一名低阶军官跑了过来,把一张纸递给了李自成道:“陛下,消息已经传到了。”

袁宗第和刘宗敏顿时停下了闲聊,走到了李自成身边想要看一看传来了什么消息。纸上其实只有14个字:“现在是辰时0刻,徐州是什么时辰?”

袁宗第和刘宗敏下意识的就往一旁的日晷看去,袁宗第反应很快的说道:“现在是辰时5刻不到,只花了不到5刻钟就把消息传到了?”

李自成默默的在心里算了算,一刻钟为15分钟,现在大约是4又三分之二刻,也就是70分钟才把消息传到。对于一个生活在以秒计算时间时代的灵魂而言,这光信号可真特么慢,还没法在晚上使用。

刘宗敏也才反应了过来,向着李自成直楞楞的问道:“这是怎么弄的?怎么能这么快?就那么几面旗帜挂一下,能传这么多字过来?”

李自成有些同情的看了一眼这个只会加减不能乘除的家伙,向他提出了一个灵魂之问:“你知道9种颜色和形状各异的旗帜,每六个1组,会有多少种排列方式吗?”

原本还很有兴趣围在李自成身边听解释的将领们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把刘宗敏一人留在了李自成身边。刘宗敏用眼角余光瞧了一眼边上的袁宗第,却见对方把头转向了一侧,似乎发觉了什么有趣的东西。

刘宗敏在心里暗暗呸了一口这些老兄弟,然后干脆破罐子破摔的向李自成回道:“不管多少种,它们也得听陛下的。”

“…”李自成摇了摇头,只能顺口给他解释道:“是60480种可能性,而已知的汉字数量是5万左右,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就能用六面旗帜表达出所有汉字。不过一个人能掌握3000汉字就已经可以称之为秀才了,掌握800汉字已经可以完成简单的书信写作了。”

李自成突然停下向来报信的军官要来了一本小册子,翻看了一下递给刘宗敏说道:“这本小册子里,把一些固定语句,800个常用字加10个数字,编成15页。语句和常用字也就有了一个固定的编码,相当于每个讯息或每个字都成了一组数字,通过这本小册子,我们就能把文字变为数字,也能把数字变为文字,这就是信号传递的原理。”

刘宗敏翻看了一下小册子,有些难以置信这东西居然这么简单,他此时也不得不点头承认道:“看来读书人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还是能办点好事的。那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济宁和徐州之间架设一条信号传递通道,这样济宁出什么事,我们很快就知道了。”

某人也承认,刘宗敏虽然数学能力不行,但是某些方面的直觉却是相当的敏锐,这也许就是这些农民军将领能活到现在的原因吧。

他思考了一会后说道:“是的,等到完全试验成功之后,朕就打算修建徐州到济宁和徐州到归德两条光电报线路。这样,两地如果发生了什么突变,我们就能尽快收到消息了。”

一旁的袁宗第突然插话道:“陛下,我认为能够把这句话完整的传递过来,就证明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成功的。如今最快的马递也不过是昼夜300里,显然是及不上用光电报传递的速度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先建设信号站,等试验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启用了。现在对我们来说,缺的不正是时间吗?”

李自成楞了片刻,方才点了点头说道:“绵侯说的在理。等朕回去同军需总监部商讨下,看看能不能先把两条线路上的信号站建立起来。”

回应了两人之后,李自成从刘宗敏手中拿回了小册子递还给了军官后说道:“回电:徐州是辰时5刻。向数学致敬。”

几乎在同一时间,高尔俨也终于抵达了郧阳城,这位崇祯十三年的探花,此时看到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时,也不由生起了极大的敬意。

自崇祯十四年之后,这座城市就陷入了义军的包围之中,朝廷一度以为这里早就已经沦陷了,也只有偶然的机会才得知郧阳已经在官军手中,但是朝廷却无力对郧阳官兵给予任何支援,只能偷偷摸摸的派出一些人员穿过义军的封锁线进入郧阳,在口头上奖励一下官兵而已。

然而就是这种口头上的安慰奖励,在去年以来也没有了,因为义军势力大涨,朝廷已经无法顾及到这里了。作为一座背山面水的城市,光是看郧阳的地势就知道这里是多么的险要了,也难怪义军动辄数万进攻而难以攻下这座只有几千官兵防守的城市。

而义军之所以一定要攻下郧阳,也是因为此地扼守汉水上游,刚好堵住了湖广通往陕西的通道。如果能够打通汉水,则襄阳就能直接通过船运抵达上游的商州龙驹寨,由此过蓝武道越秦岭就可抵达西安,两地相距约400里。

虽然这条道路并不怎么好走,但也比从襄阳到南阳转洛阳走黄河去西安要近的多。而且大顺在西安建国之后,若是能够拿下郧阳,则襄阳四府的老根据地就能同陕西家乡联系起来了,这对于大顺来说确实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然而就是因为郧阳城内这批大明官兵的坚持,顺军沟通湖广和陕西通道的战略被截断了。想到这里,高尔俨不得不摇头苦笑,作为大明朝的进士,今日他却要代表大顺来劝说这些大明官兵放开这条通道了,这未免有讽刺。

当高尔俨一行人从船上下来登陆城南码头时,大明汉中巡抚高斗枢和郧阳巡抚徐启元、郧阳兵备道朱羽辩站在城楼上看着码头方向下来的人员。

去年夏天,高斗枢找到机会向外界送出了一封请求援兵的上疏,这也是时隔2年后朝廷第一次知道郧阳还在。不过高斗枢没有等来援兵,而是等来了一封调令,事实上还有第二封调令,第一封是去年发出的,让他回朝中担任太仆,他于今年三月才收到,这个时候顺军已经打到北京城下了。

第二封是今年二月发出的,调任他担任汉中巡抚,他才刚收到没几天,汉中此时早就被顺军占领了。高斗枢于是在郧阳就处于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地位,他一手打造了郧阳的防御机制,地方上的军民对他甚是信服。

可是按照朝廷的命令,郧阳的最高军政长官已经是前郧阳知府徐启元了。他只能在边上给徐启元出出主意,而无权力要求郧阳的军政大员服从自己了。当然,以他这两年树立下的威望,他真要有所命令,郧阳军民也必然是会服从的。

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在2年多来,农民军向郧阳发起了五次进攻,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今年正月,要不是农民军久攻不下,怨气满腹给他们找到了机会,郧阳兵备道朱羽辩采取了离间计,让路应彪和冯养珠两人发生了争斗,趁着义军内乱,城中人马鼓噪而出,才再一次击退了农民军。只是城中军民已经不足三千,他们已经不可能再挡得住义军下一次进攻了。

而在这个时候,高尔俨打着大明太子和永昌皇帝的旗帜到了,不管这位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消息,对于郧阳城的军民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徐启元同总兵王光恩对视一眼,然后小心翼翼的向着高斗枢说道:“若是太子令我们向永昌皇帝投降,我们究竟是从还是不从?”

一旁的朱羽辩立刻昂着脖子说道:“太子既然在闯贼营中,这这样的命令自然是不做数的。大行皇帝以身殉国,我们和闯贼有君父之仇,怎么能够因为一纸乱命投降?那么多将士和百姓难道都白死了吗?”

徐启元立刻说道:“郧阳十年战乱,百姓十不存一。说起对于百姓的祸害,左军比那些贼军更可恨。朱兵备难道没有听本地百姓说:不恨贼而恨兵吗?百姓如果都死光了,大明还能存在下去吗?”

朱羽辩还待说些什么,高斗枢打断了几人的争辩说道:“好了,我们先去听听高尔俨怎么说,然后再讨论也不迟。”

看到高斗枢转身下城楼,徐启元和朱羽辩才住了嘴跟了上去。在南门口,高斗枢看着高尔俨走来,随即提气大声问道:“贵使究竟代表的闯逆还是我大明天子?”

第123章 郧阳

被高斗枢这么当头一棒,高尔俨心里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不过他用眼角余光瞄了一眼城门口的官兵们,发觉他们也是一副懵懵懂懂的模样,显然这不是有准备的鸿门宴,而只是一个下马威而已。

意识到这点,高尔俨心里顿时就平静了下来,只要高斗枢不打算和自己撕破脸,那么他到真是没什么可怕的,像王爕、路振飞这样翻脸不认人的疯子,那才是真要人命的。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高尔俨对着东北方向深深一拜,如是者三,这才挺直腰板高呼道:“大明天子已经不幸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龙驭上宾了,大明已经没有天子了。吾奉永昌天子和大明太子之命而来,是想要告诉你们,大顺和大明之间的战争已经中止了,当前我们的敌人是入侵中国的北虏。”

城墙上下的大明官兵听了高尔俨的话突然就不知所措了起来,有人开始向着北方嚎啕大哭。高尔俨这才发觉,原来高斗枢居然没有把天子归天的消息告诉给这些底层的官兵。刚刚还颇有气势的郧阳官兵们,这个时候突然就失去了斗志。

高尔俨只是一愣就明白了过来,这些官兵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崇祯帝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只要崇祯帝不死,那么他们还有战斗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因为他们心里相信,皇帝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但是在崇祯帝去世之后,他们就失去了效忠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失去了战斗的信念。

这个时候,他如果真的是代表太子而来的,就应当站出去说服这些官兵把对于崇祯的效忠转移到太子身上来,这样他们就找到了战斗下去的理由。只是高尔俨想了想,终究还是没有跨出这一步,因为福王已经在南都登基了。

虽然这样仓促的登上帝位并不合礼法,但却已经成为了现实。因此,如果永昌帝最终失败了,没能挡住建奴南下,坐稳了帝位的福王是不会乐意见到支持太子的大臣们的。而如果永昌帝挡住了建奴的南下,难道他还会真的去恢复大明吗?

所以,去劝说这些官兵把效忠之心转移到太子身上,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于是将这些人推进了火坑,让他们日后连站队的资格都没有了。因此他决定保持沉默,让他们自己去决定自己的前途,这也算是他对于这些大明忠贞之士的一点恻隐之心了。

不过,高尔俨的话语激怒了兵备道朱羽辩,他从高斗枢背后走出向着高尔俨斥责道:“我呸,说什么大明和逆贼的战争已经结束了。李自成逼死了大行皇帝,这就是君父之仇,我等不为君父报仇,反而同逆贼握手言和,这不是忘恩负义的狼心狗贼吗?”

高尔俨悄悄的打量了一样门口的官兵们,发觉虽然有几人对着自己怒目而视,但是更多人却垂头丧气的在那里发呆。这让他意识到,这些官兵们此刻也已经厌倦战争了,他们未必会和上官那样,有为君父报仇的心思。

收回了视线之后的高尔俨,注视着朱羽辩正色的说道:“你这话说的就有些不对了。大行皇帝怎么会是永昌皇帝逼死的,就算是大行皇帝在自己的遗书中也没有抱怨过永昌皇帝一句。

永昌天子已经把大行皇帝的遗书颁行于天下,太子也看过遗书的正本,上面除了把国事托付给永昌天子外,大行皇帝只写了一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当然,各位坚守郧阳,这亡国之臣和各位并无关系。但是那些把天下治理的民不聊生,却依然花天酒地的大臣们,难道就不该担责吗?一句君父之仇就能让他们洗脱亡国之臣的骂名了?

永昌天子有什么罪过?这天下难道是他搞乱的吗?崇祯三年以来,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处处都有流民和贼寇,他们过去难道不是良善百姓?到底是谁把这些良善百姓变成了贼寇?

百姓们缴纳赋税,军队守卫边疆,商人流通百货,工匠制造百工,士大夫的责任不应当是令四民各守本业,而令君王无忧吗?百姓缴纳了赋税却连自己的妻小都养活不了,军队不在边疆杀敌却在内地劫掠起了自家的百姓,商人和工匠在这样的世道还怎么守护自己的本业?

百姓无罪,他们有活下去的权利,永昌皇帝不过是顺应了百姓的呼声而已,就如太祖当日顺应了百姓的呼声推翻了蒙元的朝廷。是我大明先背弃了大明的百姓,不是什么逆贼犯上作乱。”

如果说刚刚朱羽辩的斥责还能激发一部分官兵的愤怒的话,农民军五次攻打郧阳可不是来旅游的,他们身边的袍泽都不知死了多少,虽然心里已经不想打下去了,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心里对于农民军没有怨恨,可是现在高尔俨的一番话却击破了他们的心防。

是啊,逼迫农民起来造反的可不是什么人的野心,而是老百姓真的活不下去了。崇祯登基以来的天灾,再加上这位天子操切的治平之心,使得原本就有些营养不良的大明瞬间朝着自残的道路上奔去了。

这说这郧阳,万历年间不知多少人烟繁茂,往来湖广、陕西的商旅不断,但是农民军起义后这里就成为了战乱频频的战场。十年战乱,使得过去沿着汉水的村寨完全被毁灭,剩下的人员都只能跑到高山上结寨自保,大者不过200人,小的连百人都不足。

一部分生长于此的官兵,很难相信这场战乱会延续的这么久,甚至到现在都看不到结束的希望。他们过去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打败了农民军天下就太平了这个希望上。但是高尔俨带来的消息击破了他们这个希望,而现在高尔俨说的这番话,更是让他们连仇恨的目标都不能确定了。

朱羽辩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了,他既不能指责崇祯的不是,也不能顺着崇祯的遗书说亡国之臣就在南方,那么剩下的大明半壁江山也该保不住了。当然他此刻还不知道,现在大明南方的大臣们内斗的厉害,看起来确实是一副要亡国的样子了。

高尔俨其实对于永昌天子发明的这一套说辞并不十分感冒,但是今天他用上了这套说辞之后才发现,这套说辞确实解决了顺明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崇祯皇帝究竟是被大顺逼杀的,还是因为对于朝臣们的心灰意冷而决定自杀的。

前者的说辞让剩下的大明臣子有了团结起来对抗大顺的旗帜,就是报君父之仇为大。而后者的说辞就粉碎了大明臣子的内部团结,因为大明的亡国责任就落在了这些人身上,那么他们还怎么号召天下百姓去进攻大顺呢?

原本他以为,永昌天子只是一个只会用刀子的马上皇帝,这个时候他才算真意识到,永昌天子并不是那种粗鄙不文的武人。从北京开始的宣传,算是让永昌皇帝和大行皇帝站在了一起,两人不再是生死相见的仇敌。

到了这个时候永昌皇帝会不会扶立太子复国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有问题的反而是南方那些先不救君父,急着拥戴福王上位的大臣们了,他们现在距离大行皇帝口中的亡国之臣是越来越像了。于是同情殉国的大行皇帝的人,恐怕就会对永昌天子产生好感,而对南都那些只会内斗的大臣们越来越反感了。

高斗枢没能借助高尔俨重新凝结起郧阳的人心,就知道自己已经败了。他来郧阳的时候,这里刚刚被农民军和左良玉军蹂躏了一遍,城内的百姓连3000人都没有,几乎人人家中都在办丧事。周长六里的郧县城倒塌了一半城墙,城外的关厢完全被烧毁了,城外的田地也是一片荒芜,均州往北几乎都成为了荒野。

他手上能用的不过是数千官兵,其中到有一小半是投诚过来的农民军。因为李自成杀了罗汝才,因此均州小五营干脆就逃离了李自成的大营,他们中的大部分跟着张献忠走了,还有一部分跟着左良玉走了,只有剩下的一小部分接受了高斗枢招抚。

因此高斗枢能够坚守到现在,并不是他手下的官兵有多勇猛,而是本地士兵和均州小五营出身的农民军不肯投降李自成而已。但是在崇祯去世之后,郧阳就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他原本希望借助高尔俨带来的许诺,将郧阳军民保留在以太子为代表的大明体系中。

但是高尔俨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并再一次瓦解了郧阳军民的士气,就在他看着对方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徐启元终于跨出了一步,走到了众人之前说道:“既如此,就请高使者入内叙话,我们郧阳军民也想听听太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命令。”

徐启元的话一说完就让到了一边,原本挡在城门口的官员们顿时都让开了通道,高斗枢拉了朱羽辩一把,也让开了道路。

进城之后,高尔俨被带到了一座简陋的草庐前,他才知道这里的官员过的什么日子。因此在双方跪坐在木地板上后,他就直接了当的说道:“那么我就先不客气的说上几句。首先永昌天子承认,郧阳百姓有保卫自己的权利,所以他不会追究大顺军在郧阳城下的损失。

其次,根据永昌天子和太子达成的协议,长江以北的明军应当都纳入到顺军的管理之下。当然,这种管理将会尊重诸位的意见,比如你们想要前往太子身边护卫,或是不愿离开郧阳到外地作战都行。但是,留下的官兵应当维护本地的治安,并不得违反大顺制定的军纪。

作为回报,大顺军将接受你们在明军中的资历,对之前的伤亡将士家属予以抚恤,并对退役的官兵发放退伍年金。当然,现在大顺的财政也很紧张,所以一部分年金会以土地作为补偿…”

第124章 去除一镇

当王光恩回到西坛山下的营中,两个弟弟王光泰、王昌带着一群部下顿时就围住了他,七嘴八舌的向他询问着,城内到底谈的如何了。

王光恩扫视了部下一眼,等到他们闭上嘴安静下来之后,才神情平淡的说道:“基本已经议妥,顺军和我们以河口为界,并在河口设立警察署,专门督查过河的盗贼或逃兵。另外,我军将会重新整编,顺军将会给我军提供粮食和物资,伤残和老弱也给予恩养。确切的消息,等徐抚院发布就知道了。现在大家都散了吧。”

听到王光恩带回的消息,围着他的部下们大多都松了口气,但也还有谨慎的人向他问道:“整编之后,他们会不会把我们调出郧阳去别处作战?”

王光恩沉默了数秒后说道:“不会,整编之后我军依旧驻扎郧阳,但要维护本地治安。”

这下将士们终于放心的散去了,王光恩这才带着两个弟弟走回了自己的营房内,就在王光泰吩咐小弟王昌去弄一点食物来的时候,盘腿坐在屋檐下的王光恩叫住了两人说道:“我刚刚问了问顺军的使者,虽然永昌皇帝承诺不调动郧阳军,但并不拒绝郧阳军派人前往徐州为其效力。我想让你们两人去徐州,你们觉得如何?”

王昌向来是听从两个兄长的,因此站在一旁并不出声,但二弟王光泰还是一个有主见的,他皱起了眉头说道:“为什么要为永昌帝效力?我们安稳的待在郧阳不好吗?永昌帝可也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连曹操大哥都没放过呢。兄长你当初不就是因为这件事才反了永昌帝的吗?”

郧阳为群山环绕,这里林木茂盛,加上多年战乱也没什么人砍伐树木了,于是木材倒是成了最不值钱的物资,只是军中没什么手艺人了,因此营中的各个房间都是类似于唐朝的样式,架空木板隔开地面的虫蚁,也不需要什么家具摆设,地板收拾干净了躺卧都成。

王光恩抬头望了望被上头屋檐遮住的天空,发了好一阵呆后才一脸疲惫的说道:“我过去以为,不能容人的李自成是不可能成为天下之主的。所以我才带着你们从义军离开。我原本以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这天下没什么地方不能去的。

结果就是,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连郧阳都没走出去,反倒是把均州都给丢了。这样的世道下,个人的才能根本敌不过世间大势。大行皇帝一走,大明就已经完了。大行皇帝在的时候,左良玉这样的将军都已经跋扈难制了,他这一走谁还能压的住各地有实力的武将?

李自成虽然不是什么英主,但至少他手上还有一支能够平定天下的武力。我们支持他,总好过天下都变得和郧阳一样吧?再说了,要是天下大乱继续下去,郧阳真的能够置身事外?”

王光泰无言以对,他身边的三弟王昌则出声道:“我愿意去徐州。不管让谁当皇帝,总要先让天下太平下来的。就算是李自成当皇帝,也好过大家毫无希望的厮杀下去…”

高尔俨抵达郧阳的第三日,终于达成了此行的目标,和郧阳军达成了和解。之后三天,他跟随徐启元、王光恩点校了郧阳军1500人,另1859人选择退役,并分得了郧阳到均州一带的土地。接着,徐启元以郧阳巡抚的名义向属下六县发布公告,劝说逃到山上的百姓返回重建家园。

第十日,第一批粮食从襄阳运到了郧阳,于是郧阳军民最后的一丝担忧也被打消了。高尔俨这才向徐启元提出了辞行。第十二日,徐启元、王光恩等郧阳官员为高尔俨一行送行,跟着他一起离开的还有高斗枢、朱羽辩等一些人员,他们将会前往徐州拜会太子。而高尔俨则将留在襄阳,担任湖广巡抚。

在高尔俨前往襄阳的的时候,左光先已经带着先头部队拿下了怀远县。8月4日,他和杨自修各带一骑兵师从徐州出发,8月5日抵达宿州,和已经投诚大顺的曹英部汇合。在宿州修整一天后,左光先从宿州抽调1500步兵作为后备力量,自己则率部南下临淮。

8月9日上午左部抵达怀远县,并挫败了刘良佐部在城外驻扎的三五十人马,驻怀远县的200多刘部人马在胡守金的带领下,开城向左光先投降。

怀远县的士绅立刻向左光先投诉了刘良佐部在本城的胡作非为。随军的考功千户刘衷接受了怀远县百姓的诉状,杀人者死,盗及奸淫者抵罪。在处决了23人,并惩戒了144名人后,怀远县的百姓顿时就接受了顺军的统治。

怀远县到刘良佐驻扎的临淮县约80里,左光先从胡守金口中得知刘良佐在黄得功发布公告后就把兵力收缩在了临淮附近,便知道再突袭临淮已经不可能有什么效果了,于是决定等后面的步骑赶到再一次性解决刘部。

于是在8月10日上午,左光先释放了胡守金,要求其给刘良佐带话,要求三日内刘良佐来怀远县向太子效忠,否则他就要去消灭对方了。

左光先在怀远待了2天,杨自修和曹英两部人马赶到,就在他预备于8月13日向临淮发起进攻时,刘良佐于当晚派出了侄子刘泽洪来怀远请降。左光先和诸将商议后决定接受刘良佐的投降,并赦免其军之前的罪行,但是刘部要将劫掠的女子和财富交出来。

刘良佐部只有3000战兵,号称“三千骑”,但是随军人员却有将近3万,其中一多半倒是最近抢夺来的民间女子和拉的民夫。

左光先和杨自修部虽然只有2000余骑兵,却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比刘良佐部滥竽充数的“三千骑”要强悍的多,再加上刘良佐部根本就没有战马的供应来源,他们骑乘的都是一些民间用来拉车的驽马,完全不能和顺军使用的陕西马相比。

怀远县的丢失让刘良佐部大惊失色,顺军突入其来的一击,他们连一点风声都没有收到。这也意味着,刘良佐部在当地已经完全失去了人心,他们待在原地只能被顺军歼灭,可若是四散而走,必然会为本地的乡兵聚而歼之。

退回扬州已经不可能,高杰部不会放过这个吞并他们的机会。南下投靠黄得功部,刘良佐心里也没有底,不知道这个老搭档会不会把自己转手送给顺军。而顺军在怀远县处决投降的人员,也让刘良佐意识到顺军并不在意他投不投降,显然顺军身后还有一支大部队。

确认了自己这些人再无其他路可走之后,刘良佐就干脆利落的向左光先投降了。8月14日,杨自修部抵达临淮县城下,刘良佐部出城投降。当日下午,左光先部也抵达了临淮,并在城外设宴安抚了刘良佐。

不过就在左光先设宴招待刘良佐部将领时,考功千户刘衷带着人冲入了宴席,要带走刘良佐的一名部下。刘良佐等人大惊失色,左光先也有些不高兴的问刘衷想要做什么。刘衷向其行礼后汇报道:“有人举报,此人在刘部宣布向我军投诚之后,回去杀害了抢来的3名女子和2位女童,声称宁可让她们去见阎王,也不让给我军。

我们之前同意赦免的是他们过去的罪行,这是赦免之后犯下的新罪行,下官自然要依照律法办事。下官失礼,这就先带走他了。”

刘良佐、秦大鹏等人都把目光转向了席上的左光先,感觉面子有些下不了的左光先不由出言劝说道:“即便是如此,但是刘部将士刚刚归降我军,军心尚不稳固,是否可以先关押,待日后再审?”

刘衷瞧了宴席上的刘良佐部将领一眼,然后正色向左光先说道:“主上说过,军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惩治将军的军律也就不能惩治小兵。他们既然已经向我军投诚,自然就该遵守我军的军律。

作为考功千户,下官只考虑有没有人触犯军律,不会去考虑军中是否有人因此作乱。更何况此人既然敢公然同我大顺军律对抗,若是不能得到惩治,上行下效,军中还有何纪律可言?”

刘衷说完,就对着左光先一拜,然后转身下令把罪将给带走了。左光先沉默了半天,放下了酒杯对着席上的众人说道:“本官身体有所不适,今日的宴席就到这里吧。各位请自便。”

刘良佐、秦大鹏带着部下离开了左军大营,一路上他们都默不出声,没人提及刚刚在宴席上被抓走的那位副将。事实上有人还觉得这可真是个王八蛋,都特么投降了还要给自己找事,这就是自己找死了。

刘衷带走的游击于当晚被判处死刑,接着刘良佐部中的2万多军属,在两日内被遣散了1万7千人,这些人都是新近被掳掠来的,因此顺军给了她们银子并编成队伍安排回家后,刘良佐部就迅速缩水到了一万人以下。

在刘衷的建议下,秦大鹏带着七千多军属前往徐州安置,毕竟他们在本地的名声已经臭不可闻,本地人并不接纳刘良佐部待在当地。剩下的2600余人分成了三营,由沈豹、曹虎、胡守金三人带领,刘良佐则留在了左光先身边,以咨参谋。

在顺军接管了临淮之后,周边的凤阳、寿县、定远、长丰等县都派来了使者,希望向顺军投诚。左光先令曹英带着宿州学正王域前往接收,安抚各县,而自己则汇合赶到临淮的刘方兴、丁启光部沿着淮河向着东面的泗洪、盱眙出发了。

第125章 根据地的建设

于此同时,徐州的都元帅府也没有闲着,在左光先这路人马前往宿州的这天下午,张鼐、李敬就带着三团人马,及邱俊孙、邱磊、何兑吉、李嗣宬、徐夜等人前往了宿迁,一是对金声桓部进行最后的整编,二便是以宿迁为基地,向泗洪、泗阳、淮安、沭阳、海州、安东卫进行招抚。

李自成又改民政府的左右部长结构为内阁结构,设立了杨承裕、顾君恩、张家玉、周亮工、王则尧、宫伟镠、蒋臣七人为参政,但和明朝的内阁不同,李自成确认了首席参政的全面负责制和其他六参政各自主要负责的工作范围,算是提高了内阁的办事效率。

他又设立了民政府秘书处,以周钟、叶廷秀、傅以渐等人办理民政府文书工作,秘书处除了记录政府每一次的会议内容外,还负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就是收发文件。也就是说,不经过秘书处收发的文件,在法律上是无效的,但是秘书处无权自行处理文件。

李自成设置了这样一条无用的规矩时,向各位参政表示,他不认为自己能够推翻民政府七位参政一致通过的决议,但是他拒绝承认某一位参政用自己的名义发表民政府的公告。

在对于民政府架构进行更改的同时,李自成也任命了山东、河南、湖广三地的巡抚,算是把之前大顺的复古官制又改变了回来,暂时实施大明的旧制。李自成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采用大唐的官职名称也许颇有内涵,但是近300年的大明统治,让老百姓早就不清楚这些官职的意义了。

李自成、牛金星所以为的复古,在老百姓看来就是一片混乱,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出了问题该去找那个衙门。这也就意味着,大顺的政权和老百姓脱节了,一个老百姓不能理解的衙门,自然也就失去了权威性,这也是之前大顺各官在地方上不受重视的原因,因为老百姓总觉得这些不是官,出了事情他们还是喜欢找已经下台了的大明官绅。

陕西、山西那些地方,李自成暂时也够不着,他就先把自己身边的山东、河南两省先改回来了,湖广也只是派了个巡抚过去慢慢改。左懋泰巡抚山东,丁魁楚巡抚河南,至于南京任命的河南巡抚陈潜夫和河南总督张缙彦,监军李升、大梁兵巡道袁枢等官员,都被他弄到了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