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532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就连他,都是颇感压力。”

“你突然间外放,怕是未必能适应的了。”

段仑此刻苦笑着哀叹一声。

“李相您所说不错。”

“荆州那边三州政务之劳累,老师可是不止一次跟我说起过。”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工部做事。”

“在老师的提携下,这工部之政务我做的也算是有些政绩。”

“但未免过于单一了。”

“这外放做一州刺史,唉。”

“可眼下,我似乎也没有别的路可走。”

听了他的话,李秋随之说道:“其实,你还有另外一条选择。”

“前些日,陛下遣我寻求得力的官员,做好春耕之事。”

“如果你要是愿意的话,倒是可以到这边来。”

“正好其中涉猎的工作,与你平时在工部所做之事,甚为接近。”

“你还能不用离开京城,去做那等繁重、困难之政务。”

听到李秋这么一说,段仑的脸色当即是大变。

大概意思就是,李相你不是拿我在开玩笑吧?

我好歹也是一个朝廷正三品大员,六部尚书之一。

你总不能让我到那没有编制的队伍中去?

那样的话,怕是要被人家给笑死。

他的这种反应,也是人之常情。

估计要是换在李秋的身上,李秋骂娘的心思都有。

于是,李秋便笑着对他解释道:“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你如今受到萧瑀奏本,被贬官之事,若是从长远来看,对你来说或许是件好事。”

“以你的资历和以往政绩,估计这工部尚书就已经是顶端了。”

“再也难以寸进。”

“可你毕竟正值壮年,心里不可能一点上进的想法都没有。”

“所以眼下这春耕之事,极可能是你往后余生最大的一次机会。”

“你也不要瞧不起这边的不正规,极可能就是陛下随口说的一句儿戏。”

“但是,只要你真能带领几个州的百姓播种下我们幽州提供的优良的种子。”

“真的在秋天达到了收成的翻番,翻几番。”

“到那时,你段仑一直等待的功绩和莫大政绩也就到手了。”

“仅仅是几年,只要你能让这些种子覆盖大唐多数的州府。”

“让每家每户的百姓都再不用吃饱而发愁。”

“让我大唐再不用为粮草一事所发愁。”

“你段仑的名字,定然将会名留青史。”

“到那时,以你在民间的威望和立下的莫大功绩。”

“再进一步的可能性就要大的多。”

“这件事,就属于高风险,高收益。”

“而我呢,也不敢对你保证什么。”

“唯独能保证的一点,就是我们幽州提供的种子,只要正常播种,正常年景。”

“正常收割。”

“产量绝对要比之前翻上几番。”

说到这里,李秋顿了一下。

然后颇为认真的看着段仑说道:“这件事,毕竟关乎你的前程,以及你家族的利益。”

“你可以慎重考虑一下,然后给我一个答复。”

“如果你想要去做刺史的话,我也一定会与房大人好好商议。”

“将你举荐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好一些,较为重要的州去。”

话说到这里,李秋也就随之告辞。

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段仑去考虑。

大概三天之后,段仑还是找到了李秋。

说出了他自己反复思索了几天几夜的结果。

“李相,我决定还是听从您的建议。”

“从今以后,段仑但听李相您的吩咐。”

于是乎,这件事也就定了下来。

当房玄龄和唐俭两个从李秋嘴里听到这件事后。

也是匪夷所思的摇摇头。

连连感叹,这个段仑,怕不是疯了不成?

以他的资历和情况,做一个侍郎,都是受了委屈。

可他居然愿意到你那里,跟着你去做事?

要知道,你那里可是连一个编制都没有。

也仅仅是陛下在承庆殿里随口那么一说。

这个段仑,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同时,他们两个也不住的劝慰李秋。

说这件事,让他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毕竟这可涉及到段仑的个人前程和全部的赌注。

一旦失败了,李秋没什么,段仑的损失可就大了。

这件事造成的影响,也绝对小不了。

第784章 有一种人,死于嘴碎

在去年之时,魏王李泰进驻了武德殿。

同时又受到李世民的特许,开设文学馆。

广泛延请天下俊彦贤才,一同前来修书。

至此之后,魏王府门庭若市,人才济济。

魏王府每月的花费也远超过了太子。

见到那边如此热闹,魏王的势头甚猛。

李承乾受称心相劝,一点都不着急。

眼睁睁的看着魏王做大而无动于衷。

其实,这也是称心的意愿。

只有让其他的皇子逐步的强大,才能最终形成几虎相争,大唐陷入乱世的场面。

可是李承乾不急,东宫这边的忠心辅佐储君、正统的诸位大臣,却是不能不急。

只可惜,当他们因此事来找李承乾时,太子均是答复不予理会。

见他如此,众人纵使心中不甘,也只能做罢。

这一天,冰雪消融,大地回春。

李世民因为外面的好天气,也是心情大好。

于是便散步到了弘文馆这里。

恰好遇见了起居郎褚遂良和尚书左丞刘洎正在这里商谈政务。

这褚遂良,名门之后。

大有才华,更是写得一手好字。

也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之一。

李世民最为喜欢他的一点,就是这褚遂良有一项绝技。

那就是可以鉴别王羲之书法的真伪。

也可以说是李世民御用的鉴宝专家。

对于两王的书法,李世民是颇为痴迷。

所以每当有人献上王羲之真迹之时,李世民都要找褚遂良来辨别真伪。

在见礼过后,李世民摆摆手,让褚遂良和刘洎两人不必多礼。

随之笑着说道:“自汉献帝及西晋以后,诸帝皆有起居注。”

“听说是每季为卷,送付史官。”

“如今朕的这起居注,皆是由遂良你所书。”

“现在你手中的这卷,朕可以看看都记了些什么吗?”

这时候,褚遂良自然是无比坚决的躬身答道:“陛下,史官记载君主言行,详细记录善恶诸事。”

“这样君主才不敢胡作非为,臣未听说君主可以亲自看关于自己的记录的。”

李世民此刻不由得挑了挑眉头。

“那朕若是有不妥当的事,你也都如数记下了?”

褚遂良再次躬身,正色说道:“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

原本,李世民和褚遂良这一对君臣的对话,也是中规中矩。

君明臣直,没什么问题。

可偏偏这时候,一旁的刘洎嘴碎。

轻笑着就开了句玩笑,“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若陛下真的做些什么不当之事,怕就算修改了这起居注,也是无济于事。”

听到此,李世民轻叹一声,“呵,也是。”

说完,便意兴阑珊的直接甩袖而去。

而褚遂良和刘洎两人,也急忙躬身送别。

对于刚才的一番对话,刘洎还没觉出怎样。

可是褚遂良那潜藏着的眼神,当场杀了这刘洎的心思都有。

像褚遂良,以及王珪、韦挺、岑文本这些能涉及到皇家和圣上最为隐蔽之事的官员。

最为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泄露宫中密语。

很多事情,是只能止于皇城之内的。

绝对不能传出去。

可是这隔墙有耳,这么大的皇宫,又怎么可能做到所有秘密都瞒得住?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