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493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这时候,郭福善轻叹了一声,缓缓的说道:“李相,不瞒您说,我同屈和泰也已经共事七八年之久了。”

“之间也算熟悉。”

“关系也不错。”

“他这个人的能力,也是颇为不错的。”

“至少不在我之下。”

“想当年,在战事吃紧,兵部缺人之际,就有人提出要让屈和泰做侍郎。”

“可不想却被杜大人给一口否掉了。”

之前郭福善所说的话,都在李秋的预料之中。

他这种闷头实干的老好人,在朝中真的是没什么仇敌。

也绝不会做那等断人财路,阻人进步之事。

可唯独他最后说的那句话,实在是出乎了李秋的意料。

之前在李秋王府中,这屈和泰还多次说过,杜如晦曾经对他如何器重等等。

可眼下,出自郭福善口中的却并非如此。

以李秋对郭福善的了解,他是绝对不至于在这种事情上对自己说谎的。

“你说当年是杜大人亲自否掉的对屈和泰的任命?”

“难道是觉得他这个人能力不行?”

郭福善这时候摇摇头。

“不是这样。”

“当年杜大人在位之时,对屈和泰的能力也是颇为赞许。”

“很多事情也愿意交给他做。”

“而关于为什么杜大人否掉屈和泰做侍郎之原因。”

“我也不甚清楚。”

“只是有一次朝中设下酒宴,我在送杜大人回府途中也顺便帮屈和泰提了两句好话。”

“那次听杜大人的意思,可能是说这个屈和泰心里不太安分。”

“身为郎中的他总想着主动去做属于侍郎的职属范围的事。”

“您也知道,在兵部,这种事情还是颇为受忌讳的。”

“而杜大人的脾气,也是雷厉风行,不留情面。”

“可能就有了那样一番结果。”

“当然了,这些原因也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无端猜测,做不得数。”

“在我心里,还是非常希望屈和泰能做到兵部侍郎的位置。”

“要是有了他的鼎力相助,兵部上下的运转就会更加顺畅许多。”

“而且,今日在宫门外发生的那件事,属下也是瞧在眼里。”

“至今都觉得心有余悸。”

“更是佩服屈和泰的勇气。”

“所以对于李相您来说,于情于理,也是应该推举一下他的。”

听到此,李秋点点头。

“屈和泰这个人,能够感觉的到,他对于当官和晋升,真的是颇为执着。”

“甚至是可以说,为了能得到一个类似的机会,他有些过于激进。”

“不过转过头想想。”

“像他这种全无根基,背景的官员,怕是一辈子也得不到几次这样的好机会。”

“他能不拼命去争取才怪。”

“而我所关注的,只要他能尽心的为朝廷做事,有那个能力去把兵部的事情做好,也就够了。”

“至于所谓出身和背景,都属于其次。”

在同郭福善聊完之后,李秋也就返回政事堂。

跟房玄龄也提了一嘴关于兵部人事空缺和任命之事。

毕竟房玄龄有经验,阅历,能帮着自己把把关。

同时吏部的事务,官员的选拔,也归左仆射这边主管。

若是有房玄龄的点头支持,那么屈和泰做侍郎和郭福善做尚书这件事,基本上也就定下来了。

不过,有些出乎李秋的意料。

在听到自己举荐屈和泰和郭福善两人时,房玄龄的眉头却是紧皱。

以李秋对房玄龄的了解。

他做出这样的一种表情,就是非常明显的不赞同。

“李秋啊,关于郭福善,无论是性格,还是资历,能力,都尚不足以担任尚书之职。”

“但你把他报上去也是可以。”

“毕竟现如今兵部缺人,也没有其他什么更好的人选。”

“而这个屈和泰。”

“除了能力方面,你对他的了解多吗?”

听到此,李秋自然是摇了摇头。

“李秋啊,朝廷方面任用官员,也远非你想象中的那么儿戏。”

“尤其是兵部,这里涉及到我大唐最为重要的军情机要。”

“任人,用人,更是要力求稳妥。”

“可这屈和泰,没有根基,没有背景。”

“并不在朝廷的重用范围之内。”

“在兵部,他能坐到郎中这个位置,已经是极限。”

“不过你若是想格外栽培与他,完全可以先把他调去工部、礼部去做侍郎。”

“这是完全可以的。”

听着房玄龄的话,李秋不由得轻叹一声。

“房大人,你所说的不错。”

“可是眼下这兵部正是缺人之时。”

“我哪能还往出调人呢?”

“至于朝中关于人事任命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太过死板了。”

“非得要什么根基,出身,背景,门第。”

“如此一来,绕老绕去,朝中的官员都是那些士族子弟来担任。”

“那些真正有才干,品行的官员,一丁点机会都得不到。”

第734章 儿臣没能吵过他

听着李秋的话,房玄龄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

“李秋啊,你想想你自己。”

“是不是也一样的没出身,没背景,没有门第?”

“可你如今不也做了幽州大都督,北平王,尚书右仆射?”

“而且你看这朝中,除了你,还有魏征、马周等等很多同样受到重用的人才。”

“所以,陛下和朝廷,也并不完全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不知变通。”

“咱们大唐目前的官吏选拔制度,确实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但也完全不是你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

“就好比克明在世时,最器重的人就是你。”

“处处想着重用你。”

“可他当初却压住了屈和泰的提拔。”

“这其中,还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我也知道,你心中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也未必劝的动你。”

“关于郭福善和屈和泰两人的事情,你也可以报上去试一试。”

听着房玄龄的话,李秋认真的思索了片刻。

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依然决定举荐屈和泰。

对于屈和泰这件事,李秋真的是非常的重视。

也认真思考了很久。

因为这也是他第一次完全凭借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去识人,用人。

在以前,他所用的那些人,比如张蕴古,范兴。

他们都是有着非常详实的以往政绩和各方面的赞许和评价。

可这屈和泰,这两方面都不占。

只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去看。

……

另一边,在御书房,李世民也已经将今日早朝上发生的事情询问清楚。

于是便眉头紧锁的把太子李承乾给叫了过来。

一见到李世民这怒气内敛的架势,李承乾心里就不由得开始打鼓。

对于自己的父亲,他是骨子里本能的惧怕的。

“父皇,您派人来找儿臣?”

李世民这时候抬起头看了他一眼,随之轻呼一口气说道:“太子,今日在太极门外你同李秋之间的事,说说你的看法。”

在刚刚来御书房的路上,李承乾就已经听太监总管王贵跟他悄悄的提示。

陛下今天传召太子,可能是与今早的那件事有关。

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在宫中,太监总管还是有几位的。

但唯有长孙皇后身边的徐德和寥寥几人,才知晓李秋的真实身份。

而这位太监总管王贵,是同东宫这边较为亲近的。

听着李世民的问话,李承乾组织了一下语言,随之说道:“父皇,今早在宫门外,那北平王李秋甚为无礼。”

“巧舌如簧,咄咄逼人。”

“就如同那市井商贾一般。”

“儿臣一时没能吵过他。”

李承乾交出来的这个答复,李世民自是心中火起,颇为的不满意。

“你口口声声说李秋是市井商贾。”

“而你从小就饱读圣贤书,天下的大儒名师,你都换了多少位。”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