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242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幽州军的兵力控制在万人以内。

而那三百名芙蓉书院的男弟子,全部混编入玄甲军,充当骨干。

罗可心和罗良,还要从现有幽州军之内,大量抽调精兵编入玄甲军。

那些体弱者,胆怯者,有旧伤者,年迈者,则留在幽州军之内,负责城防,辅助地方生产。

这一项工作,可谓是一项大工程,但李秋下令,务必在一个月时间内将其完成。

除此之外,张鸦九以及诸多从芙蓉园中带过来的工匠,能手,都已经抵达了蓟州、平州等军工要地。

那里的官员和薛仁贵,也已经得到指令,全力配合张鸦九,攻克目前的技术难题。

提前把预期中的兵器、铠甲制作出来。

而像李秋、张蕴古、宋佑等核心官员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最为艰巨的任务。

那就是征兵!

目前,幽州军的兵力只有两万人。

若是如范兴所说,想要未雨绸缪,应对今年极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的话,这两万兵马是万万不够的。

所以李秋定下的目标,是征兵至五万人左右。

这也是当前十三州内人口的极限了。

这一次,李秋亲自挂帅,负责这迫在眉睫的征兵工作。

在政策方面,李秋先是签发了十三州境内的兵役补偿政令。

但凡十三州内的兵士,兵饷有额外补贴,战死、伤残的抚恤金有额外补贴。

另外军中将士的子女,有优先进入幽州书院的权利。

在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后,那么对不起,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下。

只要十三州内所有适龄、身体条件符合的男子,无论家庭出身,也不论你家是否有兵役名额,直接征召服役。

没有任何的条件可讲。

对于那些流民和百姓来说,对于这条政令,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人家李秋王爷和张大人、宋大人都已经给出来了这样优厚的条件,你还有什么挑三拣四的余地?

在你们受灾时,困苦时,州府这些官员们,帮你们想办法度过。

如今在州府面临大敌之时,你怎么好意思去拒绝?

再说,当兵打仗,那不也是为了击退突厥,守家卫国吗?

这又有什么好犹豫的!

其实,李秋签发的这个政令,本身也不是针对那些百姓和流民们去的。

在大唐,在历朝历代,甚至是在后世的现代社会,但凡有制度的地方,都会有漏洞和特权阶级。

比如那些士族,豪绅,官宦人家,在面对兵役、徭役之时,往往通过走后门,走关系,就把该服从的兵役、徭役躲了过去。

还有的,是花一些银钱,雇佣当地的百姓们顶包。

这样的自家的孩子也就不用去挨累、冒险了。

这种现象,在幽州等十三州虽然不像其他地方那么普遍,但也是不少存在的。

所以这一次,在这样的命令之下,他们想躲也躲不掉了。

家中的适龄的子弟,毫不客气的,全都被抓去了军中。

这也保证了这一次十三州范围内的征兵达到了人数最大化。

也有的人家,在提前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打算让自家的孩子提前出逃。

不过很可惜,从去年开始,因为要严查玉米、红薯、土豆种子的被带出。

在十三州通往外界的道路上,早已经是关卡重重。

像这些被抓到的富家子弟,直接抓回去服役,同时他们家里面按照政令除以罚款。

而若是官宦人家子弟,除了被抓回服役外,这家官员直接免职,绝不姑息。

第366章 尚书省又停摆了

在这些被直接免职的官员中,就包括了两个五品下的州刺史。

虽说李秋身为幽州大都督,督管十三州的军政事务。

但像这些级别较高的刺史的任命,都是必须经过朝廷的审核和任命的。

李秋可以上奏表,陈述理由,建议更换或是怎样,但绝对没有直接免了他们的官的权力。

所以,这一件事就再一次的闹到了吏部和朝廷里面。

在出了这样一件事后,身为吏部尚书的长孙无忌,自然是要向着自己的亲外甥说话。

帮着李秋将这件事打太极,拖延下来。

不说李秋的做法对,也不说不对,反正就是搁置,不做任何的处理。

就连那两个被免职的刺史跑到尚书省来告御状,都直接被长孙无忌赶了出去。

概不接见。

对于长孙无忌这位关陇贵族集团的首脑人物,当今皇帝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舅哥,这些士族朝臣们虽然心中生气。

但也不好直接同长孙无忌闹僵。

可是,还没等这两个刺史的风波过去,李秋又是上表一封,说要提拔自己的大弟子王玄策,接任空闲的恒州刺史一职。

这一下,可是彻底的将整个朝廷都掀开了锅。

自古以来,无论是前朝还是如今的大唐,那可都是贵族社会。

所有的官员任命,所有的上升通道,都被士族门阀,贵族阶层们牢牢垄断着。

但凡是朝中大一点的官员,都必须要从士族子弟中选拔。

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就算是李世民,虽然心中对这些士族们不爽,但仍旧一直遵循着这个规矩。

但是如今李秋,竟然直接要任命他的书院弟子来担任刺史?

这无疑是直接拔掉了天下士族心中的逆鳞,动了所有士族的奶酪。

这种涉及到他们自身底线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他们又怎么可能松口?

于是乎,几个整个长安城中的士族都闻风而动,纷纷跑到了太极殿门口请命,抗议。

整个大唐的三省六部又一次的罢工,停摆了。

在得知了这件事后,李世民也是心中火大,不由得摆了摆手。

“王珪,出去告诉这些人,朕已经驳回了北平王李秋的上表。”

“这天下官员的选拔,还是要从他们士族子弟中选拔。”

“眼下正是朝廷备战的关键阶段,让他们速速回去办公,不要误了大事。”

“至于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小事,就交由你们商量着去办!”

在王珪出去后,李世民没好气的将手中的幽州来的奏表丢在了龙案上。

“哼,他们身为一州刺史,却公然带头逃避兵役。”

“如今李秋撤了他们,他们竟然还来叫冤?!”

“真是岂有此理!”

“辅机,这件事交由你去办,把这两个人当做典型,以后不再予以重用。”

在长孙无忌领命后,李世民继续皱眉问道:“如今李秋在幽州那边又在搞些什么名堂?”

“竟然都闹得朕的长安都不得安宁!”

“这小子难道就不能消停片刻吗?”

房玄龄此时慢悠悠的谨慎的说道:“回禀陛下,据臣了解,北平王李秋是下了一封十三州内部的政令。”

“统一征兵。”

“以臣的分析,他这次的目的,就是为了针对那些一直以来逃避兵役的富户和官宦人家。”

“所以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弹。”

李世民听后皱眉:“征兵?”

“他那十三个州,朝廷给的军队数量,满打满算也不到两万。”

“他如今征上来的兵士,粮饷、军饷,这么大的一笔消耗,从何处出?”

杜如晦这时候说道:“这件事臣已经问过了,这些多征上来的,超出编制的兵士,全部是由他们十三州自己的财政去解决。”

“并且兵士的俸禄和抚恤金,都要比我们朝廷的还要高。”

“除此之外,所有战死将士的子女,都有优先进入幽州书院读书、习武的机会。”

“就他们幽州军的这种待遇,不知道有多少其他军中的将士们羡慕着呢!”

“再说李秋这小子,其优点是不少。”

“但别的我不说,单单是这小子搞钱的能耐,我可是真的喜欢的不得了。”

“就拿这一次他们的征兵来说,粮饷方面自然不必说,他都有办法养活了十几万的流民。”

“这点征上来的兵士,自然也不是难事。”

“而军饷?”

“单单是这一次他抓住的那些逃跑的富家子弟的巨额罚款,怕是都够这些兵的一年俸禄了。”

“当初,臣那么跟陛下您请求,要把李秋拉到我身旁来培养。”

“可陛下你就是不允。”

“此时若是有李秋在,我还用得着天天跟户部这群混蛋们催银钱?!”

听着杜如晦的抱怨,李世民再次皱眉,“克明,难道如今户部还没有将前线所需的银钱拨过去吗?”

杜如晦此时皱眉,轻哼一声,“这群家伙,拖拖拉拉,阳奉阴违!”

“原本计划春天之前就要修筑好的泾州城池,如今工期是一拖再拖。”

“怕是要等到开春后的一个月才能修筑到去年大战前的泾州城的状态。”

“只希望今年的突厥大军,不要南下的那么早,夏州、庆州,以及黄河河道的布防能对突厥多有阻滞吧。”

李世民此时也是皱眉说道:“你们再去替朕警告尚书省这些人一次,前线的粮饷和银钱,绝对不能再有任何的耽误了!”

“若有违者,朕绝不轻饶他!”

“至于李秋,如今他能镇守一方,养活那么多流民,又能把守好我大唐的门户,就不要要求他太多了。”

“在眼下的这种时候,可容不得出现任何的差错。”

“朕可不想再看着他同那群士族们天天打嘴仗。”

第367章 我还治不了你?

在蓟州和平州,李秋在薛仁贵的陪同下,亲自视察了一下这边的几个重中之重的工坊。

首先是蓟州的林场和马场。

像林场就不用说了,一切工作有条不紊。

改造出来的马车也已经逐步供应到了幽州等十三个州内。

大大提高了州内的运输效率和生产效率。

而这里的马场,很多去年出生的小马驹正在快速的成长着。

毛色柔顺、明亮,很是肥壮。

在这边,共有成年马匹一万匹出头,比李秋心中预想的要少。

那些小马驹,绝大多数最快也要到明年,甚至是后年才能陆续投放到战场之上。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