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113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听到李秋说到这里,这群百姓眼中的光芒,也从方才的灰暗重新恢复了一丝明亮。

这时李秋继续说道:“第一批我准备安置的人,是那些少数的老弱病残。”

“我会将你们送回你们的老家,周边的村县。”

“当然了,我不会让你们回去继续挨饿,甚至是饿死。”

“每个月我都会派芙蓉园中专门的兵士,去你们家里面送粮食。”

“虽说可能不能让你们顿顿都吃饱,但是绝对不至于让你们饿死。”

“不知道你们肯信的过我不?”

听到此,这群百姓不住的说道:“王爷,要是连您说的话我们都不信的话,那这个世界上,我们就信不过任何人了。”

“王爷,您也不用跟我们商量,总之您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好了。”

“我们知道,您是真心实意的为了我们好的。”

这时候,李秋点点头,又接着说道:“这第二件事,就是你们方才的请求,关于这些孩子。”

“在刚才第一件事中,那些太小的孩子,会随着他的娘亲被送回老家的村县。”

“而剩下的这些孩子们,无论男女,我决定把他们留在这芙蓉园中。”

“让他们有地方住,有饭菜吃。”

“并且,我还要教他们读书、识字,习得武艺。”

“等以后他们长大了之时,也希望他们能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听到此处时,这近万的百姓,全都情绪激动,感恩不尽的统统给李秋跪倒。

在这个时代,是只有士族家的子弟,公子少爷们,才能读书识字,才能习武的。

而如今自己家的孩子,却能够跟随着李秋大将军学艺,这是何等的一个福缘啊。

这天底下,又有谁能赶上李秋大将军有才华,又有谁能比李秋大将军武艺更精湛啊?!

随后,在将他们都劝起身后,李秋又说出了这最后的一件事。

“这第三件事,就是你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

“若是继续留在长安城周边,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怕都是难逃一死。”

“留在这里,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打算护送你们全都到幽州、蓟州、平洲、易州、定州、恒州、莫州、瀛洲、沧州、深州、赵州、德州、翼州等十三州,我的封地上去。”

“在沿途,会有神武军一路相送。”

“而当你们到了那里之后,也会有当地的官员、百姓们接纳你们。”

“虽然路途很远,那里的条件同样很艰苦。”

“但是你们生还下来的几率,绝对要比在这里大得多。”

“只要大家能够成功的撑过这个冬天,我李秋以个人的名义向你们保证。”

“一年之内,只需要一年的时间,你们就一定会在幽州的那片土地上,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在公元600多年那个时代,华夏的主要人口都是集中在黄河流域。

在人们的印象中,幽州,十分的遥远,环境恶劣,极难生存。

而眼下,又是到了寒冷的冬季。

所以在李秋说出这番话来后,这些百姓们眼中也是流露出一丝恐惧和不舍。

纵使是后世人,现代人,都有着故土难离的乡愁。

就更不用说民智未开,思想死板的那个时代的百姓们了。

这时候,张蕴古也朗声的对他们说道:“百姓们,你们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

“我张蕴古,会亲自陪着你们一起上路。”

“亲自带领你们,平安的抵达幽州地界。”

“同时,我还告诉你们一件事。”

“但凡我们李秋大将军,说过的话,许过的诺言,还从未有食言的时候。”

“在这里,我们要受着太多人的管制,制约。”

“可是到了李秋王爷的封地上,那里的官员们,士兵们,都是要听咱们王爷的。”

“所以,一旦我们到了那里,上下一心,肯定会顺利渡过眼下的难关。”

“我的心中也坚信,李秋王爷会说到做到,让你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

有读者问qun,就告知一下755402190

第170章 成山的柴与每一根都摘净的山菜

当听到张蕴古张大人要跟着自己一起去那幽州?

这群百姓们,当即是慌乱了,沸腾了。

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央求着:“张大人,我们已经害您丢了官。”

“这一次,您可不能再陪着我们北上幽州,去犯这个险的啊!”

“是啊,张大人,您和王爷放心,我们一定会听命,去那幽州的。”

“可是您千万不能跟着我们一起去,吃这份不必要的苦啊!”

此时此刻,张蕴古的目光无比坚定的告诉他们,“我张蕴古身为这大唐的官吏,就是用来陪着我大唐的百姓一起吃苦的。”

“这一次,我同你们一样,撇家舍业,抛妻弃子,与你们一起北上幽州。”

“不然的话,我这心里也是放心不下你们。”

听着张蕴古的话,这近万的淳朴的百姓们,再也感受不到了这个冬天的冷。

有的,只是心中那暖暖的感动,以及那湿润眼中温热的泪花。

在有了张蕴古的同行后,这群百姓们心中那最后一点担忧和疑虑,也随之彻底的消散。

人家张大人,堂堂的三品大员,都已经陪着你们这群早就该死的流民们一同北上。

你们又有什么脸好矫情的?

在当天做出了这个决定之后,这近万流民中那些男人,身体不错的老人们,就自发的结成队伍离开了芙蓉园。

而当他们在夜幕降临前归来之时,每个人都背着不少的木柴。

在家丁问及他们后,他们有些难为情的憨笑着说道,自己也没啥本事。

不能为李秋王爷和阿珂公主、可心姑娘他们做点什么。

也就只能出城,到就近的山中捡些木柴回来了。

等以后他们走了啊,李秋王爷也就不用去外面买,可以留着用了。

等到第二天,第三天,一部分人继续进山砍柴。

另一部分人,则是将那些最好,最结实,最匀称的柴都规规整整的码放在了一堆。

竟如同一座小山一样!

而挑选出来的不好的柴,他们则是拿出去,在野地里烧成木炭。

留着在去幽州的路上用。

终于,又两天时间过去。

按照预先的计划,明天白天,就是大家上路,离开这芙蓉园的时间了。

所以这一天,很多的妇女、孩子,也是全都出了芙蓉园,去到了外面。

等到再一次夜幕降临之前,他们成群结队的回来了。

今天,他们带回来的柴,是数量最多的一天。

在被家丁们告知芙蓉园中的柴已经够多了之时,他们憨笑着说道:“明天,俺们就要走了。”

“这一去幽州啊,怕是这辈子,都怕是回不来,也不能给王爷砍柴了。”

“索性啊,今天俺们大家就一同,尽可能的多砍了一些。”

同时,他们怕明天时间不够。

连晚上的白粥都没有功夫吃,一回来就开始无比认真的,一根柴一根柴的无比规整的码放起来。

等到他们做完这一切后,那柴堆,已经从最开始的小山,变成了巨大的大山。

而那些女人们、老人们,孩子们,也没有空手而归。

而是每个人都扛着大大小小不一的包裹。

里面装着的,都是些山野菜。

看着这些孩子们已经红肿、划伤、甚至是指甲流血的小手,罗可心一边心疼,一边的埋怨。

“唉,这么冷的天,难道你们就出去挖了整整一天的野菜?”

“我们是吃不了这么多的,你们这又是何苦呢?!”

这时候,那个被罗可心拉着小手的小女孩用一双纯真的眼睛看着她说道:“可心姐姐,娘说,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里,返回老家了。”

“由于妞妞的年纪小,是不能跟哥哥姐姐们一起留下的。”

“妞妞和娘亲,都很感激王爷和可心姐姐。”

“可是妞妞原本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被突厥人给烧了。”

“现在的妞妞身上什么都没有,也没什么能送给可心姐姐你留作纪念的。”

“所以妞妞也只能跟着娘亲一起,多挖一些山菜来给可心姐姐吃。”

“这些山菜呢,上面的每一根的根须,坏叶,妞妞都用心给摘掉了。”

“好干净的。”

“唯独可能是妞妞太笨了,那么用力气也没能挖到多少。”

“可心姐姐你不会怪妞妞吧?”

听了她的话,罗可心的眼泪早已经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然后轻轻的蹲下身,将她抱入了自己的怀中。

“可心姐姐啊,心里好高兴,又怎么会怪妞妞呢。”

……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第二天上午,在喝过了最后一顿白粥之后,也终于到了临分别的时刻。

今天的白粥,李秋特意去吩咐,又放了很多骨头、肉,精盐,以及昨天这些女人、老人、孩子们一起挖的,装满了整个屋子的,每一根都是那么干净的山野菜。

在芙蓉园外,李秋、罗可心、阿珂、武珝等人,亲自送出了大门口。

而那些百姓们和神武军将士们,也已经准备妥当。

眼看着要离别,那些父母们,爷爷奶奶们,还是舍不得将要留在芙蓉园中的孩子。

最后一次的同他们相拥,流着泪,不住的用手摩挲着自己孩子的头发和脸。

“孩子啊,娘亲,还有爷爷、奶奶,就要走了。”

“你留在王爷的这芙蓉园中,一定要懂事,要听话,知道吗?”

这些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二三,小的也仅仅是八九岁。

第一次要离开娘亲和亲人的他们,早已经哭的是泪流满面。

但是,懂事的他们,在面对着娘亲的嘱咐时,一边流着泪,一边认真的点着头。

此时此刻,他们心中想的,或许也只是多抱抱自己的娘亲,或是自己相依为命的爷爷。

他们只是想把这一份温暖和气息,永远的铭记在心里,不要忘却。

“孩子啊,娘亲这次去的幽州,很远,很冷。”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