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389章

作者:石坚

赵括的这句话声音并不大,但是却犹如洪钟大吕,重重敲击在每一个听到这句话人的心中。

所有人都知道,从今天开始,整个华夏大地上七雄争霸的历史就结束了。

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赵国向其他国家吹响了征服号角的时代,正式到来!

第775章 赵括捷报,平阳君被啪啪打脸

邯郸城,赵国王宫。

赵王坐在大殿之中,静静的听着面前来自赵国相邦平阳君的汇报。

“大王,刚刚接到了来自大司马廉颇的汇报,从这份汇报之中来看,赵括压根就没有把大王您的命令放在眼中,看上去一点都不着急的样子。”

赵王皱了皱眉头,然后道:“武信君毕竟是沙场宿将,他的判断想必也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若是真的能够灭亡燕国,那稳稳拿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平阳君忙道:“大王,老臣觉得您这句话不对。

您才是赵国的大王,也是赵国真正的最高意志。

武信君赵括只不过是大王您的臣子罢了。

一名臣子居然胆敢不按照大王的意见来,他是想要干什么?

老臣认为,必须要对武信君这样的态度做出严厉的处罚,不然的话将来若是每一个人都学习武信君这个样子,大王威严何存?”

平阳君的话听起来十分的有道理,顿时就让赵王再度陷入了犹豫之中。

君权和臣权的博弈是君臣之间永恒的话题,赵王虽然愿意尊重赵括的军事能力,但是并不代表着赵王就愿意看到属于自己的君权受到挑战。

思考片刻之后,赵王缓缓道:“确实也是这个道理。

这样吧,等会相邦你帮寡人再发一道命令对武信君进行催促,就说如今齐国、楚国都已经派来使者对寡人进行逼迫,希望他能够速速结束蓟都战事!”

赵王最终还是采纳了平阳君的意见。

自从天下其他诸侯得知了赵括包围蓟都的消息之后,诸侯们自然也就纷纷产生了反应,而在这其中又以齐国和楚国的反应最为强烈。

齐王、楚王的使者几乎是用最快的速度抵达邯郸,转交了来自两位大王的国书。

在国书之中,这两位大王一开始的用词还是非常谦卑的,表达了对赵王的尊敬以及对赵国大哥地位的承认。

但随即国书之中话锋一转,齐王楚王的语气开始变得强硬。

两个大王认为既然赵国已经击溃了乐间的主力部队,那燕国实际上已然失去了任何与赵国对抗的力量,所以赵国也是时候暂时休兵,坐下来和燕国好好和谈一下了。

如果赵国在这样大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不愿意与燕国进行和谈的话,齐国和楚国便是“虽国小民弊,但亦不得不斗胆出兵,与上国争雄矣。”

很显然,齐王和楚王的事前是通过气的。

如今天下诸侯可以分为三等,第一等是赵国,也就是最强之国,当今霸主。

第二等是秦国、齐国、楚国,这些国家曾经成为过最强之国,如今属于二流强国,仅次于赵国这一等。

第三等就是魏国、韩国、燕国,这三个国家属于弱鸡级别,基本上单挑是绝对打不过任何一个二等国家的,更别提第一等的赵国了。

如今三个二等国家之中的两个联起手来,即便是作为一等国家的赵王,心中也不得不感到忌惮。

说白了,赵王毕竟还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情形,经验不足所带来的副作用必然是底气不足。

所以赵王很轻易就被平阳君说动了,觉得确实是应该好好的催促一下赵括。

平阳君听到赵王的话之后顿时就是大喜过望,当即应下之后准备离开。

然而刚刚走了两步,赵国宦者令就犹如风一般的冲了进来。

“大王,大王,刚刚得到的蓟都最新捷报,捷报!”

平阳君站住了。

赵王也愣住了。

捷报?

捷报这个词语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拿来用的。

难道说赵王迫不及待的说道:“念,快念!”

宦者令立刻展开这份捷报,念道:“臣赵括启奏陛下:臣率军伐燕,先破乐间,再围蓟都,今幸不辱命,已然攻破蓟都生俘燕王。

虽燕国余孽依然占据少数城池,但所有燕国王族宗室已然被臣一网打尽,燕国之覆灭已然注定,臣亦能不复大王厚望,特呈此捷报于大王座前!”

宦者令念完,大殿之中一片安静。

赵王和平阳君都傻掉了。

蓟都攻破了?

这就攻破了?

这才包围蓟都几天的时间啊!堂堂燕国八百年的都城蓟都,就这么在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被赵括攻破了?

赵王回过神来,随后大喜过望,爆发出一阵极其响亮的大笑声。

“好,好一个武信君,果然不愧是大赵第一名将,果然不愧是天下第一名将!”

赵王这一刻心中无比的愉快,原先对于赵括的那一点点的怨言和猜忌早就已经被抛到了爪哇国去了。

在赵王看来,如果赵括能够抓紧攻城,在三个月内拿下蓟都就非常非常的不错了,之所以催促也是因为廉颇那边说赵括攻城的进度缓慢。

可现在,蓟都拿下了呀!谁还能说赵括攻城进度缓慢?

简直是笑话!武信君,强,无敌!一旁,平阳君直接面如土色。

怎么就攻破了呢?

平阳君的心中一万个问号。

要知道昨天廉颇其实是发了两封信来,一封信是给赵王的,还有一封密信是给平阳君的。

在这封密信之中,廉颇信誓旦旦,认为除非赵括能拿出什么天雷地火之类的秘密武器,不然的话这一次的围城战估计要打个一年半载。

廉颇甚至建议平阳君赶紧把廉颇调回邯郸,这样廉颇就能够率兵去抵御来自齐国和楚国的兵力,为大赵建功了。

结果就这?

这一刻,平阳君真想要直接飞到前线大营去,把廉颇暴打一番,问问廉颇究竟愚蠢到什么地步,才能够对攻城的局势做出这么重大的误判!难怪一直以来都只能打败仗不能打胜仗,真真是一个废物!就在平阳君心中抓狂的时候,赵王已经开口了:“平阳君啊,既然蓟都已经攻破了,那么刚刚寡人和你说的那个什么催促命令,也就不作数了吧。”

平阳君:“是,大王。”

赵王又道:“这样,你帮寡人起草一份旨意,好好的夸奖一番武信君,然后让他立刻把燕王押回邯郸!”

平阳君:“”还要老夫给赵括写夸奖的旨意?

这一刻,平阳君想死的心都有了!

第776章 廉颇也有功劳?

虽然心中无比的不爽,但平阳君还是只能捏着鼻子,接下了这个给熊心写嘉奖令的任务。

只不过根据某些不知名渠道的消息,平阳君在回到了自家府邸之后气得骂了整整一个晚上的街,这个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廉颇,果然是个废物,废物中的废物!”

当天晚上,以平阳君书房之中的这句话最为响亮。

平阳君并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在他书房之外站岗的卫士,默默的将这句话记在了心中。

数日后。

蓟都。

廉颇其实有点懵。

“武信君,为何这功劳簿上会有老夫的名字?”

军功是赵国升迁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在每一次的战役结束之后,把军功统计起来并全部誊写到功劳簿上也是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一个任务之一。

作为监军,廉颇自然对这个军功的登记负有一个监督的任务,所以功劳簿完全登记完毕之后先经过赵括这个主将的审阅然后就会送到廉颇这里,等到廉颇也通过之后再送往邯郸。

廉颇一翻开功劳簿,就在第一页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上面是这样写的:“廉颇,监军。

战争期间多次提出有益建议,帮助大赵兵马成功击败燕军并攻克蓟都,功劳可归三等。”

赵国的功劳等级和后世有所类似,主要从一等到十等,一等功是最高的,十等最低。

廉颇这个三等功劳看上去似乎离一等功劳还远点,但实际上已经排在了整个功劳簿的前五十名之中。

赵国这一次可是出动了十万大军,十万人的前五十名什么概念,想一下都知道。

廉颇这一刻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就可以形容受宠若惊!赵括看着廉颇,呵呵一笑:“怎么,难道大司马不希望获得这个功劳吗?”

赵括心中对于廉颇的看法,说起来其实也是有点复杂的。

刚刚穿越的时候,如果不是有廉颇的鼎力相助,初来乍到威望不足的赵括确实也没有办法立刻将四十万赵军完全整合起来,最终一举击败秦军的。

那个时候的赵括对于廉颇的好感度是比较高的。

但后来,随着廉颇在虞信的唆使下篡夺功劳,然后两人又分别进入不同的政治派系,基本上就都是冲突了。

赵括最后更是借助廉颇的屡次失败,直接将廉颇彻底打垮,被罢免官职和爵位。

如果不是平阳君付出巨大代价硬拉廉颇一把的话,廉颇在赵国是绝对不能翻身的了。

这一次廉颇到来战场,也是各种挑刺赵括,让赵括的心中颇为不爽。

原本赵括是想要直接啪啪打脸廉颇然后把廉颇送走,但是昨天夜里从邯郸方面送来的一封急报却改变了赵括的想法。

从这份夜莺的急报来看,因为这一次战争的缘故,平阳君的心中对于廉颇可是有了很大的意见。

能不能利用一下呢?

现在的赵国政坛,表面上看是三派,但实际上由于周少奋周少良兄弟的存在,其实只有两派。

两派之中,赵括的势力无疑是更加强大的。

如果再想办法让廉颇和平阳君也闹翻,那么平阳君在赵国政坛之中的势力就更进一步的削弱了。

而且,赵括也能够借助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好的控制住赵国军队。

所以,赵括开始出招。

这一招很简单我就给你廉颇功劳!平阳君那边因为胜利被赵括啪啪打脸,然后定睛一看,发现功劳簿上赫然有廉颇的大名在列。

就问平阳君怎么想?

所以,赵括这个功劳给得非常的干脆!廉颇默然半晌,道:“这份功劳,老夫可配不上。”

廉颇说的也是实话。

一路过来,廉颇干啥了?

啥也没干,就是各种围观,完全属于一个看客。

一个看客都能混到三等功?

赵括笑呵呵的说道:“不不不,若不是大司马的督促,本侯又怎么可能这么迅速的就拿下蓟都呢?

大司马,这功劳是你应得的!别忘了本侯才是主将,你虽然是监军,但也是要尊重主将意见的!”

廉颇:“”这一刻,廉颇是真有点搞不懂赵括了。

如果说赵括是在陷害的话,哪有用功劳来陷害的?

如果说不是陷害的话,赵括又为什么要赠送功劳给廉颇?

说白了,廉颇的政治头脑并不高明,想不到这一点!这么多年来,廉颇其实一直都是跟着蔺相如的脚步去走的,但现在蔺相如已经死了,没有人再能够指点廉颇了!在犹豫了片刻之后,廉颇还是答应了下来:“既然武信君厚爱,那老夫也就多谢武信君了。”

廉颇还是很需要这番功劳的。

毕竟廉颇之前是因为打了败仗才被罢官,如今虽然靠着平阳君的支持而复起,但是在赵国内部对于廉颇的质疑声还是非常多的。

如果能够在灭亡燕国的过程中获得功劳,这种质疑声必然就会消失不少。

所以即便知道这里面可能会有什么猫腻,但廉颇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廉颇和赵括分别在这份功劳簿上盖下主帅和监军印章,然后将这份厚厚的功劳簿包装起来,让信使以最快的速度送去邯郸城。

看着信使离开,赵括轻出一口气,朝着廉颇笑道:“大司马,现在事情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打算留下三万部队坐镇燕国,你是要坐镇此地还是随我回邯郸?”

伴随着蓟都的陷落,燕国的其他大小城邑基本都选择了投降,只有四座城邑还在继续抵抗,但是在赵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整个令支塞以西的燕国领土全部归入赵国已经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