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远征士兵
看那遍布周围的许多竹筒,全都呈一反斜角度。
这使它们下行时开口朝下入水,再上行朝上出水时便盛满一筒筒河水。
接着逐渐升高又因倾角朝外倒水。
那河水便自行倒入下方的木制沟渠。
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止,河水便源源不断进入沟渠。
许应都些看愣了。
这水车既可引水又有趣好玩,再看看自己所做的桔槔……跟这水车相去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在一旁侍候着的张格则整张脸都黑了。
他直到这时才明白适才教沈兵桔槔时他的表情及眼神是什么意思……
那可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奈。
而那个无知的人恰恰是他张格。
过了好一会儿,许应才在弟子的劝说下上了岸。
那时许应身上的褐衣也被浸湿到处滴着水,但许应却十分高兴。
他一上岸就乐呵呵的抓住沈兵的手,上下打量沈兵一番,道:
“工师大材啊,竟能制出如此精妙绝伦的水车。”
“有此水车,何愁旱情不治?何愁无法屯田?何愁来年收成?”
“工师请受老朽一拜……”
说着就真要下拜行礼,沈兵赶忙上前将许应扶起:
“内史这是折煞沈兵了,沈兵怎担得起如此大礼?”
许应坚定的举手回道:
“担得,担得!”
“有此水车,何止是三郡灾民,天下苍生都将因此受益。”
“许应替百姓谢过工师……”
说着又要下拜,自然又被沈兵、王翦一行拦住。
此时那几个主薄却依旧跟在许应身旁不断记着他的话,杨端和一阵气苦挥手让他们下去。
接着许应话锋一转,就笑眯眯的看着沈兵:
“不知工师师承何处,家住何方哪?”
沈兵回答:
“属下汉中南郑人,师父循是上任工师。”
许应“哦”了一声:
“难怪工师木艺如此了得。”
“不知工师可有意投入农家门下?”
沈兵不由“啊”了一声颇感意外。
还有这样拉人的?
沈兵在现代时对这农家就略有了解。
知道这农家是个良心学派。
其成员虽然大多是知识份子,也就是“仕”这阶层,却主动入农。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自己都不会种田不了解农业又谈何发展农业?
甚至生活作风都以农民为标准:
打草鞋,编席子,住土房。
不求高官厚禄,只求一宅一地从事耕种造福百姓,颇有超凡脱俗之风。
就像眼前这许应,他虽被任命为治粟内史却依旧身着褐衣脚穿草鞋。
要知道这治粟内史官阶可不小,秩两千石与郡守、郡尉平级,这身穿着就与身份不相符了。
沈兵敬重农家,但真要加入农家去种田……
还是算了吧!
沈兵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种田虽然与世无争,但在这乱世那是连自己小命都无法掌握啊。
见沈兵犹豫,许应又忙不迭的劝说道:
“工师,你这一身本领若是投身农家。必能大放异彩造福万民啊!”
“军队乃杀戮之地,我等何苦以技艺造业?”
“何去何从请工师务必三思……”
王翦看这画风不对,这许应要是真把沈兵给忽悠去投身了农家,那对秦军岂不是一大损失?
当下便以担心许应着凉为由让兵士及弟子扶许应下去换衣服。
那许应却还不甘心,隔远了还在朝沈兵叫:
“工师,我等稍后再详谈。”
“不若老朽备下薄酒,请工师到舍下一叙?”
……
声音渐行渐远,最后终于没了身影。
照想王翦也会找借口拖住许应轻易不会让他再给沈兵洗脑了。
杨端和望着许应离开的方向,摇头笑道:
“这农家自创立以来便是奉行‘来去自如’的原则。”
“如今却因你破例了,而且还是许应……”
不过杨端和最后还小声加了句:
“别听他胡言乱语,哪有什么‘以技艺造业’之说。”
沈兵:……
第八十六章 样式
沈兵这边马上就着手传授水车的制作方法。
此时王翦之前的安排倒是起了作用。
比如那郡守、郡尉、里典之流,一个个纷拥上来学习取经。
当然还有记录的主薄。
只不过对像由许应变成了沈兵。
“工师,这水车可有制作样式?”
“工师,改日我带几名工匠来,你可否传授水车制法?”
“工师,我安排几名工匠拜你为师可好?”
还有几个更狠的:
“工师,据闻你尚未娶妻。我家正有一女待嫁,不知工师意下如何?”
“我家也有一女……”
……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我沈兵是那样的人吗?
会假公济私攀龙附凤吗?
不过如果是美女的话,那就可以考虑一下。
制作样式当然是要有的,所谓的样式也就是图纸。
秦国在样式统一上可以说是丧心病狂,什么都要求格式化生产。
甚至就连农业耕地都有诸多要求,比如行距多少、种田方法等。
沈兵认为这有一定道理。
这一方面是对农具、生产等进行标准化方便管理和运输。
别一方面则是古时底层百姓技术水平确切的说是平均技术水平太低。
如果不统一制式和行为很容易出现混乱和浪费。
比如一些不懂种田的百姓耕地总是行距太密。
再比如农具尤其是犁与行距不配等等。
秦国便用法律将这些格式化、制度化由上到下整合技术……
先让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擅钻研的人比如许应及其弟子,在实验田里种田找到他们认为最适合的行距、株距、种植方法等。
确定下来后就将这些定为法律下传。
百姓可以不知道种田的技术,但却不能不懂法,否则就受罚。
虽然这其中同样会出现一些浪费。
比如肥沃的良田原本可以种得更密或无需休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地制宜。
但在百姓平均素质低下的秦时百姓无法因地制宜,干脆用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这反而会使粮食产量达到最大化,国家税收因此也增多。
这也是郡尉、郡守等第一时间就向沈兵要水车“样式”的原因。
秦国这样式要细致到长多少宽多少,甚至部件都需要格式。
这就让沈兵为难了。
因为水车这东西不因地制宜不行……
有些地方水流急,有些地方水流缓,有些河水深有些河水浅。
这如果统一样式往水流缓的地一摆,它可能转不动啊!
想了想,沈兵就说道:
“水车大小应由实地决定。”
“简而言之,就是各地制作工匠应先测水面与沟渠的距离。”
“水车只需比这距离稍大即可。”
“否则竹筒便是舀了水也无法上升到沟渠高度。”
沈兵这么一说众人就“哦”了一声。
这道理并不难懂。
竹筒下行舀水,上行倒水,水车高度当然要比水位高度差高上几分。
沈兵用这方法巧妙的绕过了统一样式的问题实现了因地制宜。
然而这还没完,沈兵想了想又补充了一点:
“若水流过缓或是水深不足,可在河道内以开小沟或筑小坝协调。”
这也很好理解。
水流过缓可以在附近堆一些石头将更多水引来人为使其变急。
水深不足就往水车下方挖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