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远征士兵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投降的匈奴有一万将士,家人就有四、五万。
冒顿再笨也不会一口气将四、五万牧民尽数杀光。
所以冒顿单于只会把罪责全都推到革庾身上,就说其它部下都是受革庾之命而投降,是以罪不至死,甚至还欢迎其部下回投匈奴。
沈兵当然不会寄希望于此。
不过想让匈奴降兵死心却并非只有这一个办法,沈兵说道:
“若秦军击垮匈奴将其驱逐出草原呢?”
“到时万夫长及一干部下便是想回也无处可回……万夫长又会有如何想法?”
革庾闻言不由瞪大了眼睛。
沈兵这话说的却是有理。
其实匈奴降兵之所以“身在曹营心在汉”,除了生活习俗问题之外就是想当然的以为草原就是匈奴的。
那么想回草原自然就要重回匈奴怀抱。
但如果连草原都不属于匈奴……他们还能有什么想法呢?
革庾愣了一会儿后就笑了起来:
“大将军以为秦军能深入草原击败匈奴?”
也难怪革庾不信,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的征战中,农耕民族从未大规模深入草原,或者说没有那能力深入草原驱逐游牧民族。直到汉武帝时才出现反转。
沈兵不想说什么空话,但他却知道要收服像革庾这些匈奴降兵,就必须掐灭他们心里的希望。
就算不能掐灭,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还有另一种可能存在,而不是一味的、坚定的想要回草原。
沈兵回答:
“不是以为,而是一定可以。”
“匈奴在西域为恶多年,各国皆敢怒而不敢言。”
“我若借此机会联合西域诸国与秦军一同征讨匈奴,万夫长以为如何?”
革庾闻言不由面色一变。
他知道沈兵说的这些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尤其是在秦军以一万军队将匈奴十万大军驱逐出西域之后……
秦军若是一万就能打败十万匈奴,那现在有两万,那岂非能打败二十万匈奴?
于是西域各国哪里还敢忤逆秦军。
秦军若是以这威势召集西域联军组织起一只骑军,同时秦军主力又从河套地区进军……
这两面夹击一骑一步的配合之下,哪里还有匈奴的容身之处?!
想到这,革庾就明白秦军此来并非只是他们所说的“经商”。
第四百四十二章 问题
沈兵没有告诉革庾更多信息,毕竟沈兵明白虽然革庾已经回不去了,但他那一万部下却还是心心念念的想回去。
同时沈兵所说也并非空中楼阁,因为汉在西域设都护府之后,西域诸国实际上已成为汉的诸侯国……
西汉时西域各国都拥有一枚来自中原的印章,称作“玺”,也就是诸侯国的代表。
那时西域三十六国中要是有哪个国家不服从汉的指挥,汉在西域的都护使就有权征调其余各国的军队攻打。
比如长罗侯常惠就调集西域各国五万大军攻打擅自斩杀小国王子的龟兹……龟兹乃西域第一大国,在西域经常以势压人甚至要求周边小国送去王子当人质。
汉使在西域有这样的权力,实际上就是将西域各国联合在一起统一指挥了。
沈兵此时要做的,就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
因为已经发生过,所以沈兵确定它可行。
革庾只有一个疑问:
“若大将军认为,只凭西域诸国及秦军就可以击败匈奴,那为何又要留下我这一万人?”
革庾一直以为沈兵是希望将他们收降并以之对付匈奴,但现在看来却是猜错了。
沈兵没有回答,只反问了一句:
“万夫长以为沈兵的目标只是匈奴?”
于是革庾就明白了,匈奴不过是沈兵的目标之一而已。
沈兵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拿下姑师的好处一个是获得了姑师大片肥沃的土地。
其中仅姑师一片绿洲就可以养活三万余人。
其实远不只三万余人……
这人数只是以姑师百姓的农业水平计算的。
正如之前所言,西域绿洲农业处于半耕半牧状态,其中主要还是以牧为主,耕种方面就只是在河、湖附近有水的位置挖点地很原始的种些东西,基本没有技术可言……对他们来说种地就是挖个小坑把种子撒下去就成了。
现在秦军一来,那什么沟垄法,行距株距,另外还有水利设施及种田节气什么的,全都可以用上了,于是产量马上成级数的上涨。
尤其原本河边湖边若是沙地,在姑师人眼里就属于不适合种植当然也不长牧草。
但在秦军手里就不一样了……把河泥湖泥挖上来一铺,马上就成了一片肥沃的耕地。
可以说在种田方面,是没有哪个地区的人能比得上中原地区了。
于是可想而知,耕地面积增加技术水平提高,作物产量很快就增产数倍,能养活的人也就成级数增加了。
当然,此时姑师周围的草场受之前大批匈奴军队集中于此破坏较大,所以还需要休牧一段时间,于是人口也得慢慢来。
姑师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加强了西域与月氏之间的联系。
楼兰虽然可以做为月氏进入西域的踏板,但毕竟南线长一千五百里且道路难行。
姑师就只有一千里且道路较为平直,部队、商队等不需二十日就能赶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秦军的后勤压力。
尤其是从中原一批批运来的丝绸……沈兵只需将其往西域各国一转手再买食物,短时间内就能在姑师储备大批的军粮和财富。
这时沈兵就在考虑联合西域征讨匈奴的问题了。
其中沈兵重点要考虑的就是西域第一大国龟兹,一个拥有八万百姓两万兵的国家。
沈兵观察和计算过西域三十六国,如果要能将这三十六国的兵力各抽调一部份出来应能组成一支五万人的联军。
由于西域人也是长期放牧尤其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放牧,于是骑射本领也不比匈奴差。
问题在于这三十六国很难联合也极难协同……当年中原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都各有心思,何况是西域这三十六国。
因此这龟兹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周边的小国都是唯龟兹马首是瞻,龟兹要是点头应下了,那么其它小国也就不在话下。
于是沈兵在稳定了姑师局势和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使者带上丝绸及从中原带来的一些宝物出使龟兹。
派出的使者是个叫泽的说客。
沈兵的部下通常都是能打仗的武将,很少有能说会道的说客,这个叫泽的说客倒是毛遂自荐来投沈兵的,说是要做沈兵的食客。
以沈兵此时的爵位的确可以养食客,只是沈兵不是很习惯这么做,同时他也觉得没意义……就算食客三千又能怎样?一旦失势这些食客能起得了什么作用呢?
不过据说泽之前是个商人,沈兵正好需要有人分管西域经商的问题于是就留下了。
此时因为无人可派于是就让他出使龟兹。
龟兹的领地很大,东起轮台西至巴楚,北靠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都是龟兹。
沈兵交待泽,对龟兹的说法要从利益角度出发……若能结盟击败匈奴对西域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此西域就不再受匈奴骚扰了。
泽拍着胸膛表示自己一定不辱使命。
然而十数天后传来的消息却是另一回事,龟兹王对结盟征匈奴一点兴趣都没有。
泽在与龟兹交流之后总结了几个问题:
其一,有秦军驻守姑师,西域便无匈奴之忧,若无匈奴之忧,他们自然就没有征讨匈奴的需求了。
不仅没有需求,甚至还担心会惹恼了匈奴,有朝一日秦军若是撤出西域,它们便无法向匈奴交待了。
其二,若秦军进驻西域号令三十六国,那同样也会影响龟兹的统治。
既是如此,龟兹受匈奴统治是统治,受秦军统治也是统治,为何又要帮秦军征匈奴而换来秦军的统治?
其三,难保秦军会过河拆桥,先以西域联军攻匈奴,乘西域损失惨重时再攻西域……如此一来秦军岂非坐收渔人之利而西域诸国只有灭亡一途?
沈兵一听这话觉得还真是,他倒是把西域联军想简单了,以为有匈奴这个共同的敌人就能将其联合在一起。
现在看来距离那一步还十分遥远。
至少要将眼前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第四百四十三章 楼兰兵变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
如果说龟兹没有来自匈奴的威胁,那么只需要沈兵放弃一两个小绿洲给匈奴作桥头堡就可以了,比如奇台或谷峪。
龟兹及西域诸国肯定不愿意沈兵这么做,因为这对秦军来说十分容易但对西域诸国的伤害却很大,所以只要沈兵一表示这方面的意思……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第二点与第三点其实都是信任方面的问题。
亦即担心秦军会像匈奴一样褥羊毛。
虽然秦军此时表现出只是想与西域各国经商的样子,但谁知道是不是表面功夫?
这方面较难解决,且沈兵相信这不只是信任方面的问题……让各国出兵也触及到贵族利益的问题。
比如要出多少兵?
要多少补给?
还有多少装备?
这些如果都要各国贵族负责,那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沈兵对比了下汉朝,认为汉朝之所以能让西域诸国听话甚至出兵围攻龟兹,是因为李广利远征大宛时是一路打过去的……带着三万兵,一路行军都向沿途各国要水要粮要牲畜,不给就打。
这样一来西域诸国就切生体会到汉军的实力,于是才能号召得动诸国组成联军。
所以有时人也是不能太善良的,就像现代美国佬常用的外交手段:一手萝卜一手大棒,萝卜不行就用大棒。
正在沈兵为此苦恼时,仞进帐来报道:
“大将军,楼兰兵变。”
沈兵一惊,意外的说道:
“好个楼兰,居然敢在此时反叛?”
也难怪沈兵意外。
此时正是秦军刚刚击败匈奴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何况秦军在楼兰还有数千军队且在楼兰王身边还有个“护楼兰使”,这“护楼兰使”手里还有“开花弹”。
这楼兰王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在这时反叛。
不想仞却解释道:
“大将军,楼兰并非反叛,而是兵变叛楼兰王!”
沈兵不由奇道:
“叛楼兰王?”
仞点头道:
“正是。”
“楼兰军民欲并入秦军而楼兰贵族不允,于是军民群起而攻之……”
这么一说沈兵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