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66章

作者:远征士兵

  云畋闻言不由一惊,他原以为沈兵最多只会放开舂米,没想到居然能放开纺织业。

  云畋一度以为自己听错了,问:

  “将军的意思是,允许百姓经营纺织作坊?”

  沈兵点点头:

  “确是如此。”

  “不过……只允许北地籍在九原、云中两郡经营。”

  “我等提供技术支持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另外我认为还应设立钱庄。”

  云畋不由奇道:

  “钱庄?”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资本

  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资本主义或准资本主义社会,除了机器大生产之外就是钱庄了。

  因为钱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资本运营尤其是抵押借贷。

  如果没有钱庄,整个社会就会有如一潭死水百姓没有多少或是根本没有创业机会。

  原因是创业需要资本,而百姓大多穷苦基本没有资本,甚至即便手里有许多值钱的东西也无法将其转换为资本,比如房屋、土地。

  若是将房屋、土地出售换成资本,其创业风险及成本就会成级数增加。

  于是最终这还是个以种田耕地为主的农业社会而不是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百姓手里没钱,就算有那心也没法做。

  但若是有了钱庄就不同了。

  百姓可以将房屋、土地及财物用来抵押、借贷转化为创业资本,他们创业的同时还能继续使用这些房屋和土地,于是创业风险和成本就小得多。

  同时钱庄还有存钱、取钱的作用,为各地的商业活动提供方便。

  比如九原与雁门都有钱庄,那么来往此两城经商就不需要带体积大不方便携带的钱了,只需携带银票往返就可以了。

  于是社会才会慢慢进入一个资本运营的商业社会,才会进入一个相互竞争且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市场经济,这同时也能促进其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家。

  云畋对沈兵的这套理论很有兴趣,听完后就感叹道:

  “如此一来,能成为商人的百姓便数不胜数了。”

  “九原与云中这片蛮荒之地或将富甲一方!”

  “将军此法云畋以往闻所未闻,云畋佩服!”

  云畋当然没听过,因为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才能的东西,据说直到宋朝才有。

  接着沈兵就把这事放手交给了云畋去做,并让胖子屯协助……此时的胖子屯差不多就是北地的财务大臣了,各方面的收入和支出都由他记录和管理。

  扶苏对沈兵的举动并不赞同,或者也可以说是不理解。

  扶苏反对的主要是纺织业放开这一块。

  其实他对钱庄也不认同,只不过与放开纺织业一比就算不上什么了。

  在云畋朝在两城贴出告示鼓励经商和加入纺织业时扶苏就找来了……

  其实纺织业也是经商的一部份,只不过不像之前对商人的定义低买高卖,而是发展为自己生产产品售卖。

  扶苏这段时间都在忙着九原和云中两地的教育。

  儒家就是以教育起家,而且主要还是面向平民的教育……孔子可以说是第一位平民教育家,他面向社会大众招生,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如果说沈兵有许多做法和思想与儒家不合让扶苏感到难受需要慢慢消化,对平民进行教育这点却是完全符合扶苏的想法。

  另一方面,扶苏觉得自己也终于找到了位置不再是北地无所事事需要别人保护的人了。

  于是当然没有推辞,一手挑起了北地教育的大梁。

  扶苏的做法很简单,从百姓中召集儒家子弟,然后任用他们在城市各处建起私塾……

  正如之前所言,儒家是面对百姓的平民教育,所以是“弟子满天下”什么地方都有。

  北地百姓绝大多数自代国迁移而来且有数十万之多,当然有不少儒家子弟。

  所以人不成问题,问题就是学得多少的。

  但这一点在初期也不敢奢望太多。

  何况沈兵设置的课程也不只是儒学,还结合了术数与木艺。

  其中术数没什么问题,儒家“礼、乐、射、御、书、数”里就有“数”。

  木艺却遭到扶苏的反对。

  这并不是因为木艺归墨家……实际上木艺与墨家是两回事,就像儒家从平民中招生并不意味着平民就是儒家一样。

  墨家是小生产者、手工业者的代表,是一小部份人的集合,而不是随便抓一个工匠出来就是墨家。

  当年鲁班还和墨家创始人墨子斗来斗去。

  扶苏之所以反对把木艺甚至冶铁等加入到教育中去,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一门手艺,是需要跟着师傅长期学习才会有所成,加到教育中只是学到皮毛而在将来的生活中不太会用得上。

  沈兵是这么回答的:

  “学习并非一定要用上,而是一种煅炼。”

  “要说用得上,礼乐射御书数也不一定能用上。”

  “何况儒家有句话叫‘因材施教’,若是连基本的木艺、冶铁都不学,我等又如何能得知学生在此方面是否有材?”

  “若是不知学生有材,又如何能‘因材施教’?”

  扶苏连说有理,于是也就不再反对了。

  其实这根本不需考虑,现代社会的课程里还有“劳技”和“化学”呢,另外还有职高和技术学校也是学习各种技能,所以这当然是有必要的。

  一旦学生中发现对木艺及冶铁特别有兴趣的……那就直接送到相关的工厂里当学徒,这不就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过程吗?

  扶苏反对将纺织业放开则是从民生考虑,当然是从他的角度。

  扶苏从告示中知道此事后,就匆匆忙忙从学堂赶回将军府,问沈兵:

  “将军,据闻九原、云中两郡百姓可经营纺织?”

  “此事可当真?”

  沈兵回答:

  “当真。”

  “不只纺织,另外还有舂米、磨坊。”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放开面食经营,并以钱庄资助……”

  话还没说完就被扶苏打断了:

  “将军此着差矣,食物及布业事关百姓吃穿大事,如何能将其将予商人手中?”

  “商人皆以逐利为目的低买高卖,若是哄抬物价,最终受苦的岂非百姓?”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让百姓经营正是为了防止商人哄抬物价。”

  扶苏问:

  “将军何出此言?”

  沈兵解释道:

  “若纺织业由我等垄断,我便可任意抬高价格出售。”

  “百姓若是不买便只能买劣布。”

  “但若是百姓能成为商人有数家纺织作坊,我若太贵便会有它家贱卖。”

  “公子以为如何?”

  扶苏那种说法,其实还是受封建思想束缚想当然的把所有商人当作奸商,想当然的以为他们会联合起来坑百姓。

  但其实这只是规则的问题。

第三百四十五章 齐国亡

  如果说真有什么是不需要沈兵操心的,那就是治安了。

  这方面全部按秦律来,犯什么错治什么罪,该罚的罚该上刑的上刑。

  这些甚至可以说连沈兵都无法捍动……那可是秦律,不按秦律实施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要造反了。

  沈兵想要自立没错,但却没想造反此时也不是时候。

  所做的这些,沈兵都不是一拍脑袋拿的主意,而是按现代华夏发展经济的模式来的。

  “想致富先修路”这是发展交通,另外还有水、电等基础设施,只有这些基础设施完善了才有开设工厂、招商引资的条件。

  “教育从娃娃抓起”是发展教育。

  只有教育跟上了,才能为工厂提供大量的合格的劳动力。

  如果教育跟不上工业化进程,那大量的人口不仅无法成为劳动力反而还会成为一张张吃饭的嘴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与华夏人口差不多的阿三就是这情况。

  “严打”是抓治安。

  只有治安好了外资才会放心的在这里设厂并把资金转移过来,否则干个几十年一次抢劫就付之一炬,谁还敢投资?

  同时治安及生存环境的改善还有利于吸引人才。

  在这基础上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并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发展工业……不过区区数十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国就出现了。

  有这么好的成功经验,沈兵当然知道利用。

  于是发展北地经济时几乎就是照搬。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华夏是在一穷二白、技术落后的基础上,只能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技术。

  北地虽说是一穷二白,但有沈兵在就绝不能说是“技术落后”。

  甚至不仅不是“技术落后”,北地的技术应该是比其它地区先进好几级。

  再加上北地又有中原的支持且地方也小,于是速度可能要比华夏快得多。

  发展情况果然像沈兵想的那样。

  初时速度还比较慢,沈兵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百姓还有疑虑……百姓大多祖祖辈辈都守着一亩三分地,从没有经过商,而现在要把晋爵换来的房舍和土地抵押出去经商,总觉得不塌实。

  但数十万人里总有几个大胆的,于是就有几人这么做了。

  整个程序都是在苍等工匠的指导下完成的,然后才一个多月就织出布来售卖并盈利……

  其它人一计算利润,乖乖不得了,只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就能收回成本。

  于是后来者纷纷跟进,最后都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

  但沈兵也知道不能有太多人加入同一行,于是后面的审核资格就越来越严、抵押贷款也越来越难……这其实就是一种调控。

  不过当然还有其它的经营渠道。

  舂米作坊和磨坊很快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然后拉面店、水饺店接踵而至……

  这个其实也是工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一座城市或地区若处于农业状态的话,这种饮食店数量很少。

  原因是家家户户都自给自足且生活紧张要精打细算,不会有人愿意到饮食店消费也消费不起。

  所以古时酒家都是针对过路旅客,也就是住宿和吃饭一体的。

  客人一进来,小二都会习惯性的说上一句:

上一篇: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一篇:三国末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