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14章

作者:远征士兵

  生产上千具水车对沈兵来说那是小事一桩……数万军队放在那,他们平时都有制作投石机等攻城器械,现在也只是在浍等木匠的指导下制作水车。

  甚至其中有部份人已有制作水车的经验。

  魏国其实也不需要水车,魏国径流众多且灌溉水网密布,但人对新鲜的事物天生具有好奇心,好事者知道有水车、翻车这些东西后便会尝试着制作。

  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也能像浍等工匠一样起着指导的作用。

  然后数万人分成几批:伐木、运输、锯木、制作……上千具水车不过两日时间就制了出来。

  沈兵将这些水车分散到寿春城的各处……这当然是要分散而非集中。

  若将这些水车集中在一处,一则是会造成拥挤,二则是全城的百姓要舂米都得大老远的将米背至集中处,若是远的步行一来一回只怕也要大半天,还不如在家自己舂了。

  而沈兵这样根据径流分散到各处,城内百姓便可以“就近原则”到附近的水车舂米,这才能真正达到节省劳力的目的。

  舂米的规则是:舂米本身不要钱,但需到监御史那登记造册,凡舂十袋米便得屯一亩田交换。

  且这屯田却也不是白屯,而是依旧按秦律十二税一,只不过要扣除发下的粮种。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因为百姓只需要这么一算:

  用水车舂十袋米可以省下月余的劳力,将省下的这劳力用于屯田就已经没损失。

  而屯田又能以“十二税一”也就是每十二便得十一的作物,那岂不是赚大了?

  所以哪还不趋之若鹜?

  沈兵是这么想的。

  但让人意外的是应者却寥寥,告示发出一天也无人来舂米。

  这时杨端和就找了上来。

  他这段时间正忙于淮河的防御,整天在淮河防线跑上跑下布防……这其实是沈兵与杨端和的分工,沈兵负责寿春而杨端和所领的秦军就负责淮河及补给线。

  杨端和是看到沈兵贴出的公示才赶来的。

  看到公示时他还不知道水车舂米是怎么回事,于是当下就皱起了眉头:

  “这沈兵为何如此糊涂?”

  “若是能舂完十袋米,岂不是已屯完一亩地了?”

  “还要与百姓交换?”

  正好杨端和也许久没回寿春了,打算去看看,于是带着亲卫便去寻沈兵。

  一路上看到许多水车,杨端和还暗自奇怪:

  “这水车如何会建在城内?难道城内也要用水车屯田不成?”

  不过他也没细想,找着沈兵时就问:

  “副将,这舂米一事你可有仔细估量过?”

  “舂十袋米可要耗不少时日……”

  沈兵没跟杨端和多做解释,只是把杨端和带到水车前,然后演示了下水车舂米。

  杨端和见那木槌自己一上一下的舂米不由大惊:

  “竟有此等物事?”

  “难怪副将会以舂米换屯田。”

  “不仅省却了百姓舂米之苦,还可解决屯田之忧,此法大妙!”

  杨端和这段时间正在为屯田的事发愁呢。

  嬴政从邯郸那运了一船船的春麦种来下令屯田,可却没说怎么屯……

  若是往常,这问题似乎也容易解决,二十万大军解甲归田,再抓些劳役另外补充些百姓也就够了。

  然而此时秦军刚取下淮河防线立足未稳,劳役需要构筑工事、封锁河道、制作投石机,二十万大军要沿河布防。

  否则楚军只要杀个回马枪,秦军只怕便要大败。

  而春麦种便急于在这段时间屯田,误了农时只怕就没收成……杨端和的想法是尽快完成布防,再看看能否挤出一些兵力用于屯田。

  这也是他在淮河沿线忙得团团转的原因。

  但此时一回头,却发现沈兵已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沈兵却苦笑道:

  “然则告示发出后却无人响应,至今也无楚民来舂米。”

  杨端和想了想,就说道:

  “这或是楚民心有疑虑。”

  沈兵不解:

  “心有疑虑?”

  杨端和拿出告示又看了一遍,点头说道:

  “便如我看到告示的反应一般,大多楚民看到告示后也会如是想。”

  “这秦军莫不是疯了?天下岂有这等好事,又是帮着舂米又是给粮屯田……只怕其中有诈。”

  沈兵不由“哦”了一声。

  这却是开出的条件过于优厚了,优厚到让人不敢相信。

  再加上他们又是秦军,作为新征服楚地的秦军应该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才正常,哪有像现在这般“和蔼可亲”。

  于是楚民当然会想,这十袋米莫不是舂完了就拿不回来了吧?

  接着就要作为劳役去屯田了吧?

  十二税一?

  只怕是口头应了,到时秦军要是不给,谁还敢去刀口上讨?

第二百六十六章 买涨不买跌

  李岩在一旁听着就不耐烦的插了句:

  “这些楚民好生没道理,不给好处又道我等不仁不义,给了好处又疑神疑鬼。”

  “待我去将他们赶上一批来试试便见分晓。”

  说着转身就要走,却被杨端和给喊了回来。

  李岩这方法倒也简单,秦军真要去赶的话当然也能赶得来,毕竟此时秦军是占领军。

  问题就是这些楚民原本就心下忐忑,李岩再这么一赶那还不吓得连魂都没了于是就更相信这是秦军设下的陷阱。

  所以这有时作为占领军也不是什么好事,同样是两头都难做。

  杨端和对沈兵说:

  “此事不可动粗,否则这屯田……”

  沈兵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屯田需要百姓心甘情愿,若是心下有怨恨,他们就算明面上不敢反抗,但却会在屯田时做各种手脚。

  比如有意破坏工具,再比如将种子种得深一些,密一些,有些地方又特别疏,甚至踩上几脚……这些都是秦军很难发现的。

  沈兵想了想就有了主意,说道:

  “上将军放心,属下自会安排。”

  其实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解决起来就不难了。

  开玩笑,沈兵可是个现代人,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识过,这点小事都能难得倒他?

  首先沈兵让浍这些工匠去联系一些楚人。

  之所以让工匠去联系,是因为他们不像兵士一样受楚人排斥,另一方面工匠之间也有抱团的习惯,不管是哪国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是工匠所以更有共同话题。

  另一方面,则是这时代工匠的地位很低……往往越是地位低下的人就越会抱团取暖,这其中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那种自悲自怜的味道。

  其中胖子屯还是商人,有过从商经历的他在寿春这都城自然也有熟人,于是就暗中联系了这些熟人。

  话说这些楚国的这些工匠及“熟人”还巴不得能攀上浍等一行人这些高枝。

  原因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要知道他们可是秦军,不只是秦军还是秦人,不只是秦人还是神武军……

  在秦军中“根正苗红”的秦人与它国投降之后加入秦军还是有区别的。

  虽然神武军中表面待遇是一视同仁,但秦人总是更受信任也更容易晋升。

  不过这似乎也不奇怪,毕竟是它国的降兵,就算是“用人不疑”也没办法所有人都一碗水端平。

  所以浍等一行秦人在神武军里即便是工匠身份也从没有人敢小瞧他们过。

  此时寿春的楚民正个个正襟危座的担心秦军会对他们不利,其中尤其是有些家底的商人……商人的地位最低,且平时往往还鱼肉百姓,若是被秦军给抄了家只怕都激不起一点水花。

  而就在此时浍、胖子屯这些名副其实的秦军熟人主动找到他们头上,他们哪还能不欣喜若狂并奉为上宾。

  其中尤其是胖子屯。

  有人不知道从哪打探的消息,知道胖子屯是沈兵的徒弟……

  这还了得?

  那个大败项燕神武军副将沈兵的徒弟?

  于是当下就将胖子屯像祖宗一样好吃好喝的供着,临行还送这送那的,就担心胖子屯不满意。

  其实沈兵让他们联系这些楚人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做“托”。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心有疑虑时大家都不敢做出头鸟都在观望。

  但是,如果有人大胆的吃了螃蟹又没事,也就是做了实验品甚至得了好处,于是大家就都会纷涌而上。

  现代购房不就是这么个情况么?

  你抢我抢大家都抢,于是原本只是抱着看看的心理,脑袋一热就定下了。

  用这套营销手段折腾这些什么世面都没见过的古人……那还不把他们玩得团团转?

  这对那些想抱秦军大腿的楚人来说当然只是小事一件,而且还承诺保证不说破……沈兵谅他们也不敢说破,否则脑袋就不在他们肩膀上了。

  这事安排完了后,接着沈兵就开始更改告示。

  原本不收取任何费用,现在要按量抽粮。

  初时很便宜,一百抽一,也就是舂一百斤需要缴一斤粮做费用。

  这是为了打消楚民心中的疑虑。

  就像之前所说的,好处太大就导致楚民会想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于是就想七想八的。

  这回需要收费了楚民反倒放心:

  “原来秦军是想用这手段赚点军粮。”

  “舂一百斤粮只需缴一斤粮……这并不算贵。”

  “何况其它条件还不变,舂粮之后还有田可以屯。”

  “这等好事还有何好犹豫?”

  这只是沈兵的第一步,再往后……就要加价了。

  比如隔天舂一百斤就要缴粮一斤二两,再隔天就一斤三两……

  百姓一看,这可不行啊!

  今天去舂粮就只需要一斤,明天就要一斤二两,那明天岂不是亏了二两?

  再迟些舂岂不又要亏?

  于是哪还等得了,乘早将家里的谷物都去舂了吧,越早舂便越划算。

上一篇: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一篇:三国末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