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远征士兵
他吃惊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叛乱居然是昌平君发起的,这让他始料不及。
二是沈兵当初告诉他楚民造反他还不信。
因为陈城这地方与其它城池不同,它是一个典型的易守难攻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发指的城池。
别的城池城外只是护城河,而陈城城外直接就是人工湖,围着城墙一圈的人工湖,只留下几条小道横穿人工湖直抵城门。
这样的城池若不是当初项梁主动放弃,只怕攻个几年也攻不下来……因为只需要几十名弓弩手往城墙上一站,就可以封锁城下的小道让敌人无法近身了。
不过说实话,项梁放弃陈城却也是对的。
这样的城实际上是死城,敌人攻不进来,自己也攻不出去……敌人同样也可以用几十名弓弩手封锁住小道。
其结果就是直接把项梁及其置下大军封锁在陈城内无法动弹。
因为这原因,王徨只需要守住城门叛军就无路可逃了,何况大梁军还有狼筅和鸳鸯阵,这玩意应对敌人集群式冲锋可是有奇效的。
是以王徨只以为沈兵不过说说而已,他只道楚民便是有十个胆也不敢叛乱。
然而事实却证明沈兵是对的。
王徨第一反应就是将兵力集中在城门来个瓮中捉鳖,把这些叛军镇压在陈城内。
但转念一想沈兵又交待过“勿需赶尽杀绝,尽可放楚人出城”。
于是当下就下令:
“守住北、西、南三门,放开东门!”
部将不解,问:
“校尉,东门临河。”
“而我军水军又在汝水,河道上尽是运粮船队。”
“若放叛军由东门而出,只怕会沿河劫掠船只逃走……”
王徨打断部将的话,道:
“勿需多言,保住城内粮草要紧,任他们出逃。”
部将不敢多说什么,应了声就去调兵谴将。
昌平君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起军之后便让楚民到处放火。
古时房屋都是木房且连成一片,若是不及时救火很快就会连成一片烧尽整座城邑。
这还真让大梁军忙了一阵,尤其粮仓还遭火势波及……不过王徨早已按沈兵的命令将粮食转移到他处了,粮仓甚至还是王徨有意放纵其火势。
昌平君等楚民自是不敢在城内逗留太久,乘着大梁军忙着救火时就从东门杀了出去。
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
大多楚民出城后就作鸟兽散了……这些楚民大多是老弱伤残,昌平君便是带着身边也没什么作用。
只有三千余精壮跟昌平君在码头抢了一批运粮船然后沿河而下。
古时消息不灵通,河道上运粮的秦军远远只见陈城一片黑烟,却不知道从他们身边顺流而下的那些船就是叛军,于是任由昌平君一路逃逸竟无人阻挡。
消息几个时辰后才传到杨端和手里。
是时杨端和正在前线巡视,一名信使匆匆赶来报道:
“上将军,昌平君领楚民叛秦,陈城粮草大半被烧。”
杨端和霎时就手脚冰凉:
“什么?昌平君这厮……”
接着一口气没缓过来差点就晕倒,两旁亲卫赶忙上前扶住。
李岩赶上来说道:
“上将军保重。”
“我等可以从大梁紧急运粮,只需坚持到明年收成……”
杨端和摇了摇头,道:
“我军接连灭赵、魏两国,军粮大多来自燕国及大梁。”
“原本虽可以支持到明年丰收却要大秦百姓节衣缩食。”
“如今存在陈城的粮草却被烧了大半,无论如何也撑不到那时了。”
李岩还不甘心:
“我等或可从楚境百姓征集。”
说是征集其实就是“抢”,也就是以战养战。
虽说从百姓手里抢粮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极端情况下就是不得已。
杨端和又摇了摇头:
“项燕早已把大部粮草运至汝水以东了,哪还容我等征集。”
第二百二十五章 将计就计
关于陈城粮草,只有沈兵一人知晓真实情况。
谁让驻陈城的兵都是大梁军呢?
至于是不是谎报军情……沈兵相信到时稍加解释,杨端和也能理解。
其实站在杨端和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能攻破汝阴防线,其它的都只是小节。
此时的杨端和以为粮草是真被烧了,只得下令全线撤军。
另一面的项燕见秦军撤退还摸不着头脑。
这秦军明明已经解决补给线问题并在城外构筑城寨,甚至连投石机都造好了,却突然撤军……
项燕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秦军的陷阱,目的是诱使楚军出战。
因此项燕一直按兵不动看着秦军撤退。
其实项燕不敢出战还有另一个原因。
大凡追击敌人要用战车和骑兵,因为只有这两兵种速度快能赶上敌军衔尾追杀。
其中战车对道路要求较高,稍崎岖便不适合行驶。
骑兵则可以在各种地形上纵横驰骋。
问题是……有黑甲军在,骑兵战车又如何敢去追敌?
一个不好,追敌不成自己反成了猎物,岂不闹出个笑话?
再加上情况不明,于是谨慎的项燕便宁愿在城内守着。
直到三个时辰后天色已入黑,才有人来飞报:
“上将军,昭氏使人来报,昌平君于陈城举事烧毁秦军大批粮草。”
“秦军因此退兵。”
项燕腾的一下就从地上跳了起来,问:
“此话当真?”
信使回答:
“千真万确,属下见过昌平君。”
“随行的还有三千余一同举事的楚民,他们沿途抢了数十艘运粮船,顺流而下进了楚境!”
项燕原本皱着的眉头霎时就舒展开了:
“好个昌平君,举事正是时候。”
“真乃天助我大楚,秦军命中该有此败。”
“来人,传令下去,马上整兵追击!”
楚军牛角号一吹便连夜展开追击。
不过说是追击,却是小心翼翼的尾随着秦军一路收复城寨。
尤其是白天,楚骑通常是确认主力已赶到时才敢上前……他们这是被黑甲军给打怕了。
其实黑甲军只有三千余人,这条自汝阴到城父的防线却有两百余里,任黑甲军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兼顾。
沈兵就在陶城等着。
陶城是秦军补给上岸的地方,秦军要保证自己的补给自然也要像来时一样在沙河两侧退回。
否则若是河道被切断那就不是撤退而是溃退了。
等了三天沈兵才等到杨端和。
这就是杨端和的稳重之处,撤退可不是像想像的那样一溜烟掉头跑。
若是这样,就很容易被敌军一路追杀毫无还手之力。
撤退应是组织成几队,然后互相掩护有条不紊的后撤,于是速度更慢时间自然也更久。
杨端和一见到沈兵便摇头叹道:
“人算不如天算,谁又想到昌平君会在此时作乱叛秦!”
“这厮可恨,老夫却是看走眼了。”
沈兵上前安慰道:
“上将军说的是,或许是楚国命不该亡。”
“不过属下有一事禀报,上将军……”
杨端和会意,便驱退了亲卫,苦笑道:
“难道你还有退敌之策?”
“如今这局面,只怕是神仙都难挽回败局了。”
沈兵拱手道:
“属下以为并非如此。”
“如今形势正对我军有利,楚军覆灭在即!”
杨端和不由奇道:
“我军粮草被烧,楚军已全军反攻,如何还对我军有利?”
沈兵将一卷纸递到杨端和面前,说道:
“这是陈城守将王徨的密件。”
“他已按属下之命,在粮仓被烧前就将粮草转移至它处。”
杨端和的眼睛霎时就亮了起来:
“这么说来……粮草没有被烧?”
沈兵回答:
“没有被烧。”
杨端和又问:
“那为何又……”
下一秒杨端和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冲着沈兵频频点头道:
“妙,妙计!”
“假做粮草被烧引楚军来追,此乃引蛇出洞也!”
顿了下,杨端和又震惊的望向沈兵:
“你却是早已猜到那昌平君会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