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远征士兵
“雷公能劈开冻河,那电母又能作甚?”
“此言差矣,若无电母相助,雷公又岂能独自凿开封冻之河?”
众人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
这时代的人对一些自然现像不理解于是便用神话去解释。
比如天上打雷、闪电就理解为雷公、电母在吵架。
所以这“相助”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电母惹雷公生气,又哪能一道雷劈将下来……
然后再传了几个人,就变得电母有意激雷公发怒了,还有头有尾穿插了各种情节。
沈兵听到这些传言自是哭笑不得。
不过沈兵也懒得去解释,而且这些东西往往是俞描俞黑,解释也解释不清。
城墙直到五日后才修补完成,接着工程兵又组织城内的清淤和房舍搭建……这是保证往后能正常生活,自然省不了。
就在这时监御史拿着竹简来了。
与往常不同的是,他先是向沈兵道贺一番,然后才摊开竹简宣读道:
“工啬夫沈兵,谏言水攻大梁及水淹楚军有功,晋爵官大夫!”
周围的兵士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沈兵不知道这官大夫意味着什么所以没多大感觉,但其它人却知道:如果说五爵级大夫是鱼跃龙门给了一个高爵者籍的名份的话,那么官大夫就可以说是真正的贵族了。
正所谓“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
从六级爵官大夫起就能拥有与其它贵族一样的“食邑”。
所谓的“食邑”也就是“封地”。
如果是其它六国的“食邑”那权力就大了:封地内所有的资源和百姓都是你的,原则上是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包括人,就相当于一个小封建主。
但秦国采用的郡县制与其它六国都不一样。
郡县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食邑”者的权力而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比如沈兵晋六级爵后食邑七顷,在秦国就没有对这七顷土地内百姓的控制权和管理权百姓依旧属于国家。
沈兵有的权力就只是按律向这七顷田内的百姓征收税粮。
监御史收起竹简时又交待了一声:
“官大夫,杨将军让你去一趟,有要事相商!”
沈兵应了声,就带着几名亲卫朝杨端和的帅府走去。
之所以要带亲卫不是说沈兵胆小,而是这里不久前还是魏国的地盘,万一有什么流匪或是那些听闻是沈兵设计水攻大梁而对沈兵怀恨在心的人盯着……那可就大事不好了。
沈兵可不想这么莫名其妙的就玩完,所以出行大多带着亲卫。
此时杨端和的帅府已由城边搬到了县衙。
这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大梁事务。
一走进门就看到杨端和的一众亲卫正在仓库里忙着整理各种文件……大战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将百姓户籍清点清楚,这样才好管理。
从这方面来说,当一个独当一面的将军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至少沈兵就做不来,若是让沈兵做那还不如杀了他。
见沈兵进来,杨端和就放下手中的事迎了上来,满面笑容的说道:
“恭喜啬夫晋爵官大夫。”
沈兵赶忙谦卑了几句,比如都是将军领导有方,都是大王英明他沈兵才有今日云云。
杨端和只是笑了笑,回道:
“此时正有一职需要啬夫接手,不知啬夫……”
沈兵看了看四周,他还道杨端和是让他接手县令。
这事他可干不来!
第一百五十六章 选兵
杨端和听着不由“哈哈”大笑,回道:
“老夫又怎会让啬夫任县尉。”
“若是如此岂非大材小用暴殓天物?”
沈兵疑惑的问:
“那将军言下之意是……”
杨端和解释道:
“自此一战后,大王认为我军缺少水军,是以命我等组建水军。”
“啬夫曾在邯郸训练过兵士搭设浮桥,似是会水。”
“于是老夫就想由你来组建水军,不知啬夫意下如何?”
这是嬴政交待的,不需要让沈兵知道是他的意思。
沈兵突然紧张起来,这是要让自己练兵带兵么?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不说自己不会,就算是会往后也要走上第一线……
刚想出言拒绝,转念一想又暗叹一口气。
自己一直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势力,眼前便是一个机会。
因为如果想要有势力的话就必须得带兵上战场。
虽说带着工程兵上战场也是上战场,但工程兵与正规军还是有区别的。
若是这样下去,便是工程兵中干一辈子又能如何?
就算能一直晋爵又能如何?
手里依旧没有半点势力。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想要在这世上立足便总有一天要面对这一刻。
想着沈兵就朝杨端和拱手道:
“属下听凭将军吩咐。”
杨端和满意的点了点头:
“如此甚好。”
“往后你便是水军校尉了。”
“魏军俘虏有二十万之多,你可随意挑选,到时来此报备下便可。”
沈兵不由愕然:
“将军,你言下之意……这水军是由魏军俘虏中挑选?”
杨端和“哦”了一声:
“适才老夫没说吗?”
“唉,老夫年纪大没了记性。”
……
沈兵脸上一道黑线:
你这老贼分明是有意忘的好吗?
就怕我不答应才设下这个套的好吗?
但现在既然已经应了下,沈兵也无法改口,只得硬着头皮退下。
身边仞这几个亲卫肯定是不会放弃的,尤其是剺。
开玩笑,沈兵要面对的可是一群魏兵,而他沈兵却是献计水淹大梁灭了魏国的“主谋”,他们一有机会那还不是把沈兵给生撕了?
不过……就凭仞、剺几个人是不是远远不够?
一想到这沈兵就在营地里走来走去不敢动身。
直到杨端和派人来催促才不得不和几个亲卫前往。
然而一路上还是怀着忐忑的心理七上八下的,心想往后不知该如何降服这些魏兵。
然而,事实却不像沈兵想的那样……
马车刚驶进山坳就见两侧整整齐齐跪了一地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魏军俘虏。
沈兵刚从马车上下来就听他们齐呼:
“属下等,见过恩人!”
沈兵一时愣在原地。
这没搞错吧?
自己怎么会是他们的恩人?
这时就见魏呴上前朝沈兵拱手道:
“魏呴参见校尉!”
“属下携二十万降兵恭迎校尉。”
“请校尉点兵!”
看到魏呴沈兵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应该是之前提醒魏呴几句话起了作用。
其实沈兵真不认为那是什么“恩”。
不过既然魏兵把它当作是“恩”……那感情好,沈兵也就默认了。
至少在一众魏兵面前默认了。
私下沈兵和魏呴说起这事时沈兵还颇感惭愧:
“魏将军,我不过是出言提醒几句,何德何能担此大恩?”
但魏呴却并不这么想。
“校尉此言差矣。”
“虽然校尉确是寥寥数语,但便是这几句话却让我二十万魏兵得以幸存。”
“乃至还有数十万家眷。”
“此外校尉水淹楚军再使我大梁逃得一难……”
“如此大恩,属下等又怎敢不铭记于心?”
被魏呴这么一说,沈兵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于是又有些飘飘然起来。
只是这水攻大梁……
或许是知道沈兵有此顾虑,魏呴便继续说道:
“水攻大梁之事校尉也不必放在心上。”
“是时你我各为奇主,水攻大梁也非校尉之过。”
“何况魏王如此不仁,大梁百姓生不如狗,如今反而是因祸得福。”
沈兵听了这话才算放心。
这时代的事也的确是这样,战场上那什么仇不仇的还真没法理清。
或者,魏军俘虏乃至魏呴之所以会这么快就转变成积极的心理状态,有一部分原因是知道大势所趋不得已而为之。
否则……哪个敢造反还不是连着家眷一起砍了?
又或者,被编入水军何尝不是一个逃脱这山坳牢笼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