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别楼
秦国还远远没有到达,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能狗一支军马能杀穿中原的地步。
嬴政继续道:“方今天下列国争雄,国力消长为兴亡根本,何谓国力?其一,人口众多,民家富庶,田业兴旺。其二,国库充盈,财货粮食经得起连年大战于天灾饥荒之消耗,其三,民众于国府同心,举国凝聚如臂使指,其四,法令稳定,国内无动荡人祸,其五,甲兵强盛,有此五者,方堪称强国。”
齐国使者,燕国使者,楚国使者以及其麾下官吏。
一个个看着秦王。
心中都是激动不已。
“等等,我等好像不是秦人!!”
他们差点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以为那高高在上的王,乃是他们国家的大王。
不过。
老秦人们,纷纷都在自豪之中。
因为,嬴政说的五点,恰恰就是秦国一直都在努力的方向。
嬴政道:“各国亦有各国强国之法,但,强国之道既有不同,便如冰炭不能同器,我秦国修建此大渠,或许,天下人都要说寡人好大喜功,但寡人却认为,天下列国之强,不足以效仿,必要为我大秦和秦国子民开辟一条天下从来不曾有,自古以来皆无的道路,这样,才会让秦国强二世,三世,万万世,一世之强还万世之强,如何取舍,天下人可见之,如今,大渠放水在即,寡人以为,此渭水大渠,必然是我秦国强盛之始!强国五者,十年之内,必然可以达成,是以,寡人及代表秦国历代先王,多谢百姓之赐!”
嬴政深深的拜下。
百姓们无不受其所震动。
齐国使者心道;“齐王远不如也!哎!!”
不仅是他们,就连山东士子们都升起了同样的想法,都为自己能选择来秦国而感到庆幸。
其实,真正见过嬴政的人,并不多。
而近日,秦王却是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选择是如何正确。
这一刻。
很多人很多人,都意识到,秦国真的能一统天下。
开创一个,古往今来皆无的大一统帝国,往前数两百年,在大的国家也就只会有秦国一半的大小,到时,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嬴政率领着全体大臣,在礼台上站好了阵型。
李斯高声道:“吉时已到,秦王击鼓告天!”
李斯洪亮的声音传遍了河谷。
嬴政走上将台,来到鼓架前,将鼓架旁边的鼓槌拿到手中,愤然道:“秦王嬴政祷告上天,引泾水入洛,开渠灌田,秦国庶民生计之根本,天公旱秦,逼秦人于天争路,以血肉之躯奋力死战,方引得泾水东下,秦人不负上天,上天宁负秦国乎?愿上苍护佑秦国,保我泾水滔滔,长流不断,关中沃野,岁岁丰年,今泾水渠成,依国人心愿,依天下通例,泾水渠定名郑国渠。”
嬴政用鼓槌奋力的击打着牛皮大鼓,隆隆之声震荡峡谷。
李斯随即附言道:“秦王定名,泾水渠为郑国渠!”
百姓们相互看去。
郑国是谁,那是他们的大田令。
此等名传千古的大渠,被秦王以郑国命名,郑国哪怕没有爵位,凭此一天,也足以留名千古。
郑国热内盈眶。
身边的李焕笑道:“当年,吾父便言,日后能超越他之人唯有郑国,想不到,此语今日一语成谶,可喜可贺!!!郑国日后,便是我水家先贤了。”
“郑国万岁!郑国渠万岁!!!”
呐喊声顿时淹没了河谷高源。
郑国跑到台下,双膝跪地,热泪盈眶,抽泣哽咽,说道:“郑国何德何能!!!”
随即,他知道自己此时是不能犹豫的。
终于,一番感恩之后,站了起来,举着手里的锄头。
对着百姓道:“大王万岁,大秦万岁,秦国万万世!!!”
嬴政点头,表示赞许。
山东士子们也都纷纷羡慕的看着郑国。
一个齐国的士子说道:“秦王此品行,便是赏功不欺心!自古唯尧舜有之,想不到今日我等有幸能够见到这样的秦王,若是被其他列国君王见到,怕是寝食难安了。”
“赏功不欺心?兄台此话一语见的啊。”
而此时。
山东士子的评价已然传了出去。
李斯道:“大田令请起,开水之事,便还要大田令主持!!!”
郑国正色道:“若有半点差池,臣愿提头来见!”
说完,便快速的率着水家众人赶往不远处的瓢口入水之地。
一时平息。
李斯声音复起,道:“大田令开渠放水!!!”
宣呼落点!
万千人众灼热目光之下,郑国撑起那支探水铁尺,缓缓的沉重的一步一步来到瓢口。
嬴政也显得有些紧张。
楚国的水工们也都紧张万分。
因为,这一段有一个特殊的点,水要进入关中的河渠,必须要水往高处流。
这是一个违背常理的地点。
天下水工唯有郑国一人能做到,水往高处流。
哪怕就是后世无数学者,也在不断的研究,郑国是怎么做到的。
若是做不到,这接近四百里大渠就白做了。
良久!
四处闸门大开。
“水,过山了!!!”
不知哪里出现的一个声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此际遥闻山中峰顶一阵号角声轰鸣,隆隆沉雷之声从天而降,瓢口峡谷激荡起漫天白雾,一股浓烈而又清新的土腥气扑鼻铺面,两岸千万人忘情的呐喊,只见山顶的水化作白龙,倾泻而下,轰隆隆的进入到了瓢口之中,随后,顺着瓢口流向四野。”
“水往高处流,不可思议!!!”
楚国的水工都吓傻了。
水先是流入山顶,随后从山顶进入瓢口,在分出四野!!
半个时辰,整个郑国渠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泾水,洛水,渭水。
三水集于一处。
随后,一道道令从各处发了过来。
郑国猛然震颤,拼命的跑了回来,对着嬴政半跪道:大王,水雷如常,泾水渠成!!!
第七百零七章 秦国关中必为天府之国
郑国的汇报,意味着主渠无所渗漏。
那水往高处流的特殊安置,更是没有问题,主渠无错,这才让所有的人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主渠虽然只有四百余里,但是整个毛渠,干渠的水源皆是来自于这里。
主渠出了差错,那各地的渠就会成为泡影。
到时,轻则渠毁,重则千里泽国,嬴政听道郑国的汇报,脸上的潮红终于退下了下去。
暗暗道:天佑秦国。
接下来,就是各干渠,毛渠,支渠,曹门的汇报了。
百姓们和嬴政,还有秦国的满朝文武,都祈盼的看着远方,等候着水家驻守在千余条支渠泥工们的到来!
午时末刻。
查水查渠之各方人物陆陆续续的到来,李焕同样揣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听从各方水工的汇报,此时,最后一个人抵达,其汇报的结果是全线无断无漏无裂无渗,所有的支渠,毛渠都顺利井水,各县无一故障。
李焕颤颤巍巍的杵着拐杖,来到礼台下,颤声激动的道:“启禀大王!”
所有的人都看向李焕。
嬴政迫切的问道:“老兄请说。”
李焕说道:“泾水河渠四百六十三里主渠,三千七百里支渠和毛渠亦是全线坚实通畅,入田顺当,泾水渠成!”
所有人连同嬴政在内,一片哗然,纷纷都长舒一口气,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了。
半响之后,嬴政终于开口问道:“李焕老兄,你报个大帐,以你水家之谏,郑国渠究竟灌田几多?”
嬴政的话,无疑是百官和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
因为,在修建郑国渠以前。
苏劫便在朝野中说过,此渠一成,便可亩产一钟!
泾阳所在的十五县,皆是在于黄河流域的上游。
黄河流域的中游,一般,亩产是一石五斛,陇西是一石八斛,而原本的关中这一段,亩产只有一石一斛,连黄河流域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全年有收的情况之下。
若是一旦大旱,可谓是半点收成都没有。
嬴政的问话,齐国,燕国,楚国的使臣也都不由骇然的竖起了耳朵,楚国,最肥沃的淮地,郢地,最多亩产两石,那已远非列国可以企及,否则楚国岂能拥有天下最广阔的土地,和最多的百姓?
楚国使臣额头冒汗,身边的齐国使臣问道;“楚使以为关中日后亩产多少?”
楚使吞了吞唾沫,道:“这,于淮地相差无几!”
两石,这也就是黄河流域最高的亩产了。
用后世的话说,差不多也就是五十到六十斤。
于关中原本亩产三十斤想比已然是天壤之别。
而水家,作为和水共事的人,对水田,无疑是最为了解的。
为什么秦国可以凭借郑国渠,独霸天下,亩产夸张,那便是因为泾水的缘故,后世学者都知道,泾水有一种称呼,一瓢三斗泥!
而且是那种碱性泥。
你用泾水灌田,是什么概念呢,哪怕就是以前非常干枯的凶土,你灌了泾水特有的碱性泥水,不用多久,立刻变成沃土。
而楚国人水工自然清楚这个道理。
哪怕就是用手捧一戳泾水,都能分辨那泥是什么泥,然而事实却是,这肥沃的碱性泥水是比整个楚国所有的河流都要丰腴的。
李焕百褶手指头,良久才高声说道:“郑国渠,直接受益者二十三县,间接受益者全部秦川,关中缺水的旱田四百六十余万亩,可成旱涝保收之沃野良田,另有二百余万亩盐碱滩,这二百余万亩盐碱地最多两年便又可成为良田!不算本有的四百六十余万亩,这二百多万后续即将出现的良田可容纳八万余户之多,如此,秦国腹地在两年后仍然可增加最少六十万人!”
嬴政和百官都吸一口冷气。
秦国的一户是按七到八人算的。
而且,这还是凭空多得的两百万多亩沃野良田。
只要通过泾水的碱性泥,便可实现,等于天赐佳土,以泽秦民。
李焕继续说道:“大王,寻常年景之下,二十三县的丰腴沃土可亩产一钟,为天下所无,每年国库至少可积粟一百二十万石,五六年后,关中之富,甲于天下。”
李焕的话,无疑让原本平静的山川再次喧哗,无论如何都无法遏制。
要知道,李焕说的是国库积粟。
意思就是说,用完了之后的。
也就是说,秦国根本就是吃不完的。
李焕的答案,和当初苏劫告诉嬴政的几乎是一样的。
此时,嬴政不由都惊愕的后退,王绾,李斯等人,难掩惊愕和激动。
所有人都依稀记得,当初武侯说,郑国渠一年剩余的粮食,能让秦国六十万大军用两年,一百二十万大军用一年。
然而,粮食不可能用光,要储备,防患灾害。
所以,通常都会用六十万大军来说,一年用两年,两年用四年,五六年下去,天下哪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
嬴政道:“于太傅所言,如出一辙,郑国渠乃天赐,奇也,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