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88章

作者:名剑山庄

朱祁镇问这个,却也是有原因的,于谦其实已经问过户部了,但是户部顽固的很,各家赋税自有来处,一分钱也不可能下拨,甚至顺天府该上交户部的赋税,一分钱也不能少。

这也是大明官之中很多人的态度,他们并不想皇帝多折腾。只是与皇帝硬顶不行,就用了这个办法。

朱祁镇甚至为了这一件事情,向杨士奇开口,但是杨士奇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天下各方不需要钱财,如果顺天府因为这个原因让户部拨款,或者是占优原本上交的赋税,其他各地方如果向户部要钱,户部如何却之。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

朱祁镇虽然知道杨士奇是想办法婉拒,但是却没有办法。

因为朱祁镇知道杨士奇是正理。

正因为是正理,才没有办法。朝廷虽然有些积蓄,但是天下何处地方官不想用钱,这前面开了先例,地方上却不好处理。

所以这个难题不得不转交给了于谦。

于谦说道:“臣有四策,可解此急。”

朱祁镇大喜说道:“先生请讲。”

于谦说道:“首先是房课与契税。”随即将其中的套路说了出来,说道:“如此每年可以少可得一万两,多则数万两,足以养吏。”

“其次,就是京城门税。此事,臣还是从焦敬那边得到了灵感。”

“其三,就是市肆门摊税。”

于谦说道:“仁宗皇帝时候,以宝钞不变,将市肆门摊税以宝钞收之,北京一年,门摊税大抵有万余两。”

“只是之前,朝廷人手不多,多以定额征之,而不是以实际征之。”

“臣走遍北京街巷,大有不纳此税,此刻人多了,臣以小吏亲征之,决计会多出不少,至于多出多少。臣尚且不知道。”

“除却上交户部的万两定额之外,大抵能有数千两纹银。”

“其四,就是香税。”

“京师之中,有不少寺庙道观,香火鼎盛,但多有贵人庇护,香税缴纳不及,臣以重法勒之,可比寻常多出数千两之多。”

朱祁镇听了,匆匆一折算,说道:“如此大兴县之中,每年最少能有三五万两,足以支撑各小吏的开支?”

于谦说道:“陛下,此事绝非善政。可用于京师,决计不可用于其他府县。否则天下百姓必苦之。臣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朱祁镇自然知道了。

大明是一个标准的农业社会。

支撑朝廷开支的决大多数税收,都来自农业税。

这一点与后世不同。

可以在城市之中征收的税,并不是太多。最多不过是商税,市肆门摊税,门税,契税等少数几样。

甚至房课也是没有的。

这是于谦创建的。

但是这是京师,人员超过百万的京师。

很多税在北京,南京,苏州大抵能够征收的,在其他地方,却是劳民伤财,甚至所收的赋税,还不够税收成本。

只是明朝初期,是这个样子,但是从明朝晚期却不是这个样子了。明代商业社会极其发达,流动在商业之上的白银到底有多少,即便后世也不大清楚,有人说七八亿两。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大明朝廷并没有在这其中得到半点好处。

所以朱祁镇本意并没有梳理城市税收的意思,但是于谦已经做了。心中自然有心发扬广大。

不过,这话却不能对于谦说。

于谦未必觉得其中意义重大。

朱祁镇说道:“朕自然知道,不过这数万两用于养吏应该还有剩余吧。”

于谦说道:“剩余的赋税,臣已经有了用处。”随即于谦将这些钱的用途一一说明。主要用在修建下水道上。

似乎这一场北京城内涝,给于谦很多教训。

朱祁镇心中一叹,心中暗道:“似乎,谁都怕我乱花钱。我是那种乱花钱的人吗?”

不管是太皇太后,还是杨士奇,乃至于于谦都似乎都是这样想的。

如果不是太皇太后觉得力不从心。内库三千多万两白银,决计不会交到朱祁镇手中的,杨士奇也是如此,对朱祁镇想要的在计划外的开支,都在极力压缩。

就好像是脑门上写得“勤俭持家”四个字的老管家一般。

连于谦也是如此。

朱祁镇说道:“而今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朕帮忙吗?”

于谦说道:“借陛下龙威,一切顺利。”

鬼知道,于谦所说的一切顺利之后,有多少暗地里的争斗。

如果不是英国公张辅带头,将他家的房课给交了,下面的勋贵们,能老老实实的才怪。这也是于谦在房课上减轻。不敢多征收。

这也是一种妥协,毕竟在房课上,估价低于二十两的房产是免征的,与契税缴纳标准一样。

更不要说香税了。

要知道京城寺庙背后的大佬,不是别人,就是北京城之中宦官。

这些宦官没有子嗣,都将希望寄予来世,大多虔心佛法,不过即便宦官之中大佬,王振在朱祁镇面前,也不敢炸毛。

但是有些人,朱祁镇却没有办法。

不是别人,就是后宫的太皇太后与皇太后。

所谓的香税,就是各寺庙的香火钱纳税。对于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倒是深明大义,不为所动。

孙太后却觉得皇帝所做的有些过了。

但是孙太后毕竟不是太皇太后,仅仅在朱祁镇前面唠叨几句,朱祁镇一低头一认错,这事情就过去了。

作为溺爱儿子的母亲,大抵会多捐一点香油钱,向佛祖赎罪,但也不会打自己儿子的脸。

这背后没有朱祁镇撑着,于谦早就被外放了。

不过,于谦微微犹豫了一会儿,说道:“陛下,只是有一件事情,需要陛下留意。如此一来,宛平,大兴两县,权力大增,不比寻常县令,需要得力的人手,掌控才是。”

朱祁镇听了,也点头。

他当然知道,在这一切变革之中,于谦是将两个县令都架空了。

不过,这两个县令本来就没有什么权力。

所谓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这两个恶贯满盈的知县,于谦顺天府就很难办了。

如果没有这一场大水,朱祁镇都找不到借口给于谦放权,于谦在北京都待着憋屈,更不要两个知县了。

在北京街上一转,几乎都是上官。于谦除却北京城中两个附郭县之外,外面还有好多县州可以管。但是这两个知县,却不可能将手伸到北京城外面。

所以这两个知县,在到任之后,就是百事不理,嗯,也没有百事让他们理。一心一意都想做一件事情。

那就是想调离这里。

所以,于谦在做事的时候,干脆将这两个衙门给架空了。

但是这并非常态。

毕竟于谦作为顺天知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治理卢沟河的工程,就要展开了。

治水是再正经不过的事情了,故而朱祁镇说通了杨士奇,杨士奇也不在这一件事情上卡朱祁镇。

同意户部批款,征调顺天府的民夫,甚至还动用卫所军。

但是朱祁镇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卢沟河的问题,却是一个问题。

问题在于,卢沟河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朝廷本身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一直以来都是加固卢沟河北京段的堤坝,让卢沟河想要决堤,到下游决堤,不要影响到北京就是。

这一件大事,纵然是户部与工部主持,但是毕竟在顺天府地界,于谦不可能不参与进去。

“好。”朱祁镇说道:“让刘定之调任大兴县吧。他在西北养马有功。至于宛平县,就让给杨首辅吧。杨首辅定然会挑选一员干吏。”

于谦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送走了刘定之,心中忽然想到数年之前,刘定之远去西北,在军前效力,西北之战很多情报都是刘定之发回来,也揭发了不少养马的弊端。

朱祁镇就让刘定之入太仆寺马监,在西北养马。

刘定之这一样,就养了数年。刘定之能力还是有的,数年考评都是优。从牧监从七品,一路升到了陕西宛马寺寺丞,正六品。对陕西马政了如指掌。

而大兴县令也是正六品,不过大兴县令不管怎么说,也是京官。算是升迁。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不过,朱祁镇选择刘定之,却是为于谦做替手。

于谦担任顺天知府已经数年了。也做了不少功绩。朱祁镇不可能一直让于谦在顺天知府任上。卢沟河治水之后,朱祁镇已经准备顺便展开对整个河北水系的整顿。

这自然要有一个人来承担。

或许有别合适,但是朱祁镇却信任于谦。

更重要,他想将北直隶变成河北省。

说实话,朱祁镇有些不可理解,为什么隶属于中央的六部,还直接掌管地方府县?承担了北直隶布政使的职能。

不仅仅是北直隶,南直隶也是如此。

朱祁镇觉得这并非合理。

毕竟而今的大明地图,朱祁镇还是习惯后世的省界划分。不过,朱祁镇早已明白祖制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再没有绝对权威之前,最好顺势而为。

此事先按下不提。

朱祁镇刚刚送走于谦,王振就来禀报,道:“陛下,襄王已经进宫了,就在慈宁宫中。”

朱祁镇手轻轻一顿,说道:“走,去见见襄王叔。”

就在朱祁镇要去见襄王叔的时候。太皇太后已经与襄王抱头痛哭了。

现代人是不可能理解古人的离别。

古人说生离死别,并非是并列,而是互,因为很多时候,生离就是死别。

太皇太后当初送襄王之国的时候,心中未必没有想过,从此再也见不到这个儿子了,而今她的身体一日虚弱过一日。她知道,她的时间不多了。

简直要数着天过日子了。

此刻见到幼子。如何能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母子两人失声痛哭。好一阵子才收声。

太皇太后稳定了心中的情绪,说道:“关于麓川的事情,你到底是怎么想?你只管说,我在皇帝面前还有几分面子,你如果不肯的话。我就是拼了这一条老命,也给你拦下来。”

襄王听了,眼睛之中有泪花闪过,说道:“母后,孩儿如果能留在京师,陪伴母后,这天下孩儿哪里都不想去,但是孩儿知道,这决计不能的,如此一来,天下之间,去何地不是去?不管在长沙,还是在襄阳,不过是一个大牢笼而已。”

“母后,你是了解孩儿的,孩儿不甘心。”

太皇太后听了心中一叹。

其实太皇太后对三个孩子之中,最看重宣宗,因为宣宗是长子,但是最爱惜的却是襄王,不仅仅因为襄王是幼子,也是因为襄王是在她身边长大的。而宣宗却是在太宗皇帝膝下长大的。

这一分母子之间的隔阂,虽然不能阻挡母子天性,越王又是病秧子。不可能承受重担。而宣宗继承了皇位,天下都是他的,所以对襄王更是多了几分怜惜。

不过,太皇太后是知道轻重的,即便再爱襄王,也决计不会乱了章法,襄王想留在京师,是决计不可能的事情。

但太皇太后也明白,襄王是真不甘心。

襄王如果如一些藩王,醉生梦死,倒也罢了。但是襄王却不是如此,他是相当有能力。

也正是因为有能力,朱祁镇才选中了襄王。

对于胸无大志的人,在地方醉生梦死,倒也不错。但是但凡有能力的,又如何能忍受这种折磨。

太皇太后说道:“你可想清楚了?你既然有此心,娘就帮你一把。让你达成所愿,只是云南瘴气,麓川又是兵危战急之地。此一去,说不得就”

襄王说道:“孩儿明白,孩儿既然决定了,就不后悔。”

“好。”太皇太后说道:“这就在皇帝面前卖一下老脸,让你去云南督军,只是到了云南,虚听保定侯的。不可擅自做决定。”

襄王听了,心中大喜,说道:“孩儿明白。”

他此刻去云南领兵,即便他不能插手军中事务,但是在地位上,也会是第一人。进攻麓川之功,他定然能分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