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178章

作者:名剑山庄

朱祁镇将海运之事交给了李时勉。

但是李时勉还在天津坐镇,负责海关之事。具体操办海运之事,却就落到了王英身上,他也一跃成为指挥使了。

如果他真能将这差事办好,再加上义父王景弘的余荫,估计挂一个总兵官负责海运还是可以的。

所以他尤其认真。

即便海况恶劣,他也双脚如同钉子一般,站在甲板之上,死死的看着远方波浪尽头。

忽然他瞳孔微微一缩,说道:“传令下去,让下面人准备好,倭寇来了。”

旁人还没有看出什么,却见数十船只乘风破浪而来。

因为遮洋船都是满载跑都跑不了,而这些船只都是空船,速度极快。不过片刻,就冲进了遮洋船的船队之中。

却见王英座舰的令旗一挥,船舷之后,无数斗笠冒了出来,却是不知道多少大明士卒都隐藏在船中,排成两排,手持火铳。

等倭寇船只靠近,二话不说,迎头打了过去。

倭寇迎头吃了一亏,但是他们很快就利用他们船只轻便的特点,左右包抄,避开大部分船只,主攻王英的座舰。似乎想要擒贼先擒王。

但是王英早有准备,他的船上根本没有多少粮食,全部是士卒,一时间双方打的热火朝天,倭寇举起比人还高上不少的弓箭,向船上射去。

王英根本不在意,伸手抓住了箭矢 ,冷笑一声,说道:“连把好弓都没有,这么长的弓箭,这么软的弓力,吓唬人啊。”

就在双方交战正酣的时候,忽然海面之上有船只出现,不是别人,正是登莱水师。

原来王英去年还是海上运粮,就数次经过此地,每每经过都有倭寇的踪迹,但是倭寇也是欺软怕硬的。

见大队船队,一出动就是数以百计的船只。毕竟一艘遮洋船五百石粮食算,二十艘才一万石,而要转运到天津的粮食,最少是百万石起。

这样一来,遮洋船的数量极多,一百艘之下,根本不值得单独跑一趟。

这一次几十艘船单独行动,却是王英诱敌之计。

只是登莱水师来的虽然快,但是倭寇见势不妙逃跑的速度,更快。

只俘获了几艘船只,大部分倭寇的尸首也跌落大海之中了,斩首居然不到百人。不过王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斩首之功。

而是为了护卫粮道。

见此情况,心中虽然有些失望,但是心中暗道:“想来,这一年之间,倭寇是不敢轻易来此了。”

这才与船队汇合,三百多艘遮洋船,还有一些大船,一次运输了三十万石粮食到了天津。

随即上报了斩首之功。

结果粮食还没有运进天津仓库之中,李时勉就已经找来他了,说道:“成山角之战,你做的极好。”

王英毕恭毕敬的说道:“是大人指挥有方,末将不敢居功。”

李时勉说道:“上面很关注倭寇之事,内阁发来堂旨,要你进京言明倭寇动向。或许去了京师陛下会见你,这是一个好机会,你好好把握的吧。”

王英一听,顿时激动起来。立即行礼说道:“多谢大人。”

王景弘在地时候,王景弘见皇帝都不是太容易的,而王景弘一死,王家的门第更是一落千丈。

想来就是,大部分官都不待见太监。

王景弘活的时候大权在握,他们自然要给面子。

但是王景弘不在了,他们将王家就视为一般军户人家了。

也还好,朱祁镇记得王景弘,将海运这个差事给了王英,才让王家有东山再起之势。王英跟着王景弘下过南洋,也打过仗,在海上不敢说多有天赋,但毕竟是熟手。

海上情弊,了然于心。正因为如此,也被李时勉看重。

原因很简单。

虽然李时勉从南洋征召过来不少船只,但是他从来不信任这些人,而王英却不同了,来历清白,可以说是屡受国恩,王家一大家子都在南京城中。

可以说是苗根正红。

可以被朝廷信任。

李时勉也有意栽培。说道:“你到京师之后,有事情可以去拜访一下于大人,于大人已经上京了,记住我知道,你义父在京中也有一些门路,但是这是非常时期,千万千万不要去乱跑,小心牵连进去,即便是我也救不了你。”

王英一听,虽然不知道是什么非常时期。但也立即答应下来。

王英不知道为什么是非常时期。

但是于谦却是知道。

此刻的于谦,就在京师。

自然知道为什么是多事之秋。

京城之中进行了大规模人事变动,最少以郭进为首,十几名官员下马,更有十几名官员,分赴各地督促灭蝗事宜。

在这个时候,京城官场之上有一股人心惶惶之意。

于谦更是听到一个消息,杨士奇之子杨稷。已经被锦衣卫于江西捉拿。此刻已经在带往京师的路上。

想来,等待他的只有一个结果。

于谦对杨稷之死,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能说是罪有应得。只是对杨士奇却有一点可怜,毕竟是七旬老人,而今面对丧子之痛,该是怎么样的心情。

只是于谦被召入京师,绝对没有先见其他大臣,而后见皇帝的道理。

只是先去皇宫递牌子请见,然后也不回家,在京中驿站落脚,刚刚洗漱过后,就听见驿站之中一阵喧哗,却是宫中来宣旨,陛下召见。

于谦只能换了官府,跟着太监立即入宫。

朱祁镇召见于谦的地方,自然是华殿。

而朱祁镇召见于谦的时候,却有一人在侧,不是别人,就是杨溥。

朱祁镇与杨士奇还是有默契的,但是对杨溥却没有多少默契。故而,朱祁镇这几日,连连召见大臣,都是让杨溥坐陪。

一方面朱祁镇固然有给杨溥竖立威信的意思,让大臣们都知道,杨溥而今有皇帝背书。同样也有观察杨溥处事之心。

从来决定,杨溥到底是杨士奇下台之后过渡期间的代替品,还是一个能帮他很好的管理国家大政的助手。

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决定了杨溥到底能当多长时间的首辅。杨溥似乎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朱祁镇面前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

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

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

华殿之中,书香扑鼻。

于谦对杨溥的感情有一点复杂,但是于谦被杨士奇决定政治敏感度不行。但是他毕竟当了这么多年地方大员,该有的城府还是有的。脸上不动神色行礼说道:“拜见陛下,拜见杨大人。”

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朱祁镇说道:“于先生免礼,给先生看坐。朕半年不见先生,先生可好?”

于谦说道:“臣谢陛下关心,臣食饱睡足,没有不好的。”

朱祁镇却长叹一声,说道:“先生见老了。”

于谦或许自己不知道,但是朱祁镇一眼就看得出来于谦脸色有遮掩不住的疲惫。

毕竟这么大的工程,所用之钱粮,简直如山如海,上关系着国家大战略,下面联系河北百姓生死存亡。

于谦不敢不谨慎,不能不谨慎。

大有工程他没有不细细盯着,不管是挑选人手,还是账目核实,于谦都要亲手过一道。简直是事必躬亲。

不是,于谦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杨士奇当初对于谦所说的话,似乎起了反效果了。

于谦自然是知道,他这个位置的凶险,才不容一丝错误。更是将治水之事,当做自己一辈子最大的,也许也是最后的一件事情来做。

如果能将这一条命填进河里,就能让河北水利治好了。于谦大抵就愿意将自己的性命填进去。

如此性命都放在心上,他又怎么会在乎区区身体上的疲惫。

于谦说道:“治水以来,死在河工上的百姓,已经有数百人了。比起他们,臣区区老像又能算得了什么?”

即便后世做工程,也从来没有说不工伤的。

更不要说这个时代,动则数十万人的大工程,没有人员伤亡,反而是咄咄怪事。

杨溥向朱祁镇行了一礼,随即对于谦说道:“于大人的辛苦,满朝上下,谁不知道,今年有事大旱,河北上下,全靠水利救命,却不知道于大人,去年一年所修的河,可以灌溉几何?”

于谦看了一眼朱祁镇,沉声回答道:“自唐以来,南方水利大兴,而河北水利发展几乎停滞,而今朝廷虽然大力修建,然却承宋元之弊,此不是一时间可以扭转的。”

杨溥说道:“前朝之事,朝廷自然是知道的,但是这些旧事无须再提,本堂只想知道,今年如果如去年一般,一春无雨,则今年五月,河北收成如何?朝廷如果要赈济的话,又需要多少?”

于谦说道:“下官可以作保,今年或许大旱,但是直隶一省,足以自足,只需朝廷免直隶钱粮,下官保证直隶一省,决计不会有一个流民。”

杨溥说道:“于大人,这可是御前问话,说话可是要谨慎啊。”

于谦说道:“回大人,下官到任以来大兴水利,虽多抗洪之举,但多为救旱之策,特别是开春以来,已经下令做打井机数以千计,河北水位很浅,决地一丈足以出水,很多地方临近湖泽,更是数尺足以出水。”

“今春,下官已经准备打了足够的水井。足以渡过今春,或许不能丰收,但是却可保住百姓之口粮。”

朱祁镇听了,说道:“先生果然是救时之臣。”

河北只能能产出一石,就为朝廷节省了数石粮食。即便仅仅能保证百姓口粮,但是就给朝廷减轻了不少财政负担。

从去年以来,为了弥补朝廷仓库之空缺。南方源源不断向北方运输粮食。不管是漕运还是海运。

但是如果还如去年一般,朝廷定然会元气大伤。

而今听于谦这样一说,朱祁镇顿时觉得身上的千斤重任去了一半,想来今年耗费之大,决计比不上去年。

杨溥饶有兴趣的看了于谦一眼,也不知道他看出了什么。他转过头来向朱祁镇行礼说道:“恭喜陛下得此能臣,我朝后继有人。于谦将来必能坐在臣的位置上。”

还不等于谦说话,朱祁镇就说道:“于先生自然是要做朕的丞相。”

这一句话,朱祁镇大多出于真心。不提于谦在历史上的名声,单单是于谦在治水工程之上的能力与操守,足以让朱祁镇认清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谦可托大事。

天下之大,有什么大事,比得上内阁首辅。

所以,让于谦成为内阁首辅,朱祁镇心中一直有这个想法,而今不过是说出口而已。

杨溥说道:“那么臣的建议,陛下以为如何?”

朱祁镇说道:“先生说说吧,让于先生也有一个准备。”

杨溥说道:“是。”随即杨溥将边关形势,瓦刺也先的动向,一一说明了,最后总结道:“所以,不管是英国公还是内阁都觉得,瓦刺定然是要南下,朝廷与瓦刺之间,一定会有一场大战。”

“所以朝廷的国力不能一直消耗在治水之上,所以于大人一定要加快速度。”

于谦听了,立即皱眉,说道:“大人有所不知,而今河北民力,已经用尽,即便朝廷供应粮草,但是河北人丁不过一千万有余,动用数处大工,人力已经是相当紧张了,想快就快不起来。”

杨溥转过身来,向朱祁镇说道:“陛下,于大人所言也极是,臣以为当派京营出京助于大人一臂之力。”

朱祁镇说道:“动用京营参与水利工程?这好不好?”

杨溥说道:“此事本就有先例,营建北京城的时候,本来就动用了京营士卒。京营士卒也分为京卫与班军,京卫自然不能动,而班军每年都有替换,只需将这数年的班军不用来京师服役,直接隶属直隶省名下即可。”

朱祁镇说道:“北方班军有多少兵额?”

杨溥说道:“一十四万。”

朱祁镇沉吟了一会儿,他对京营的组织也是很清楚的。大明的京营号称五十多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京卫,也就是北京附近而七十二京卫。总人数在四十多万。还有班军,也就是北方卫所之中挑选出战兵,到京城服役。春秋轮换。

所以说大明京营有五十多万,镇压天下,也是真的。

但是而今京营到底有多少人,却是一个朱祁镇不想知道,不敢知道,不知道该不该知道的数字了。

想想吧,全国卫所缺额在一百二十万,难道地方卫所都是坏的,京卫都是好的,这一百二十万缺额都在地方,就不在京营之中。

只是凡是涉及到了军队,都不能轻举妄动。

但是朱祁镇想来,军队再怎么差劲,也要比寻常百姓强吧,这可是十四万壮汉。即便一千万人丁之中,成年壮丁也没有多少人。

朱祁镇说道:“于先生以为如何?”

于谦说道:“除却人丁之外,还有钱粮”

杨溥说道:“此事你不用担心,只要你答应了,后日早朝,就当着满朝武宣布这一件事情,户部即便是有一钱,我也将拔给你,而且周忱即将到任。有周财神在,决计不会断了你的钱粮。吴中已经决议致仕了,本堂之意,你可以加工部尚书之衔,主管都水清丈司,上上下下绝无掣肘。”

“只是你要给朝廷一个明确的时间。”

“朝廷不可能一直支持河北大工。总要给一个期限。”

杨溥眼睛死死的盯着于谦。于谦一时间有一阵口干舌燥,额头微微见汗,一根青筋在太阳穴处崩崩直跳,几乎要崩开一样。

杨溥一口要期限,于谦一时间哪里有精确的预估。只是心中反复的想,细细的核算,也给不出一个期限来。

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