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776章

作者:御炎

  “朝政是如此,军队里,就要用到讲武堂了。”

  “对,讲武堂。”

  郭鹏开口道:“朝政方面,可以通过类似于为父如今的手段,完成一个一石二鸟甚至三鸟四鸟的行动,使太子拥有朝臣之中的威望,这有助于在太子登基之初稳固朝廷。

  而在军队方面,那些威望甚大的大将、老将就更要注意了,为父设置的军制,是可以保证军队掌握在为父手中,一方面是因为高级将官无法在这样的轮换制度当中培植亲信,一方面是为父过于强大的威望。

  但是这也有问题,开国大将威望仅次于为父,而太子,你,则缺少军中威望,制度是一方面的,而威望,往往能让一个人行使远超本身职权的权力,乃至于突破制度。”

第1332章.一千二百四十二 你觉得你能很好地驾驭他们?

  能突破制度约束本身就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存在。

  尤其当这个人还是一位军中大将的时候,那就更危险。

  想象一下,京城里出现大问题的时候,这些大将突破制度带兵入城,将一切都给平定了……

  军队和武力才是真正的手腕啊。

  皇帝威望高,还能压住这些大将。

  可要是皇帝威望不够,这些大将就会成为一个个非常确定的不稳定因素。

  这种不稳定因素是郭鹏不能接受的,同样,郭瑾更不能接受。

  “所以父亲才要允许子孝叔辞职,还要惩治子廉叔。”

  “子廉本身算不上多大本事,与他并列的将军有很多,但是因为他是亲族将领,有这方面的加成,加上他的万贯家财,才必须要处理,子孝则是威望仅次于为父,不处理不行,而除了子孝之外……”

  郭鹏看着郭瑾:“你说说,军中还有哪些非常有威望的将军是你难以驾驭的?”

  “我魏大军定鼎天下之后,世人评断军功,定下五员大将为当世前列,卫军将军赵云,镇西将军曹仁,镇东将军张辽,镇北将军于禁,还有镇南将军乐进,当此五人,其余诸将,名声都没有那么显著。”

  郭瑾认真的回答。

  “没错,就是这五人,威望最高,权势最大,职权最重,军功最盛,对于你而言,他们更受到军队的崇敬,而其中,威胁最大的曹仁已经处理掉了,接下来,还有四个。”

  “父亲的意思是……他们都要处理掉?”

  “你觉得你能很好地驾驭他们?”

  郭鹏笑了笑:“你说,你能驾驭谁?还是说你有信心,可以让谁做你的心腹,继续用他而不受到反噬?”

  “这……卫军将军赵云赵子龙,为人忠良纯正,一心为国,从无半点僭越、违法之举,乃是军中将领之典范。”

  郭瑾看起来对赵云也很有好感。

  “倒也没错,正因为如此,为父才把子龙放在中央统领卫军,给他如此大的信任,子龙是农庄子弟,性情淳朴,更是为父亲兵出身,最为亲近。

  对了,当初你和你母亲从洛阳到北疆的几次往返,都是子龙和郭烈一起护送的,尽职尽责,从无差池,这些事情你还有印象?”

  “略有一些,不太清晰,但是依然记得当时子龙将军骑白马的飒爽英姿。”

  “哈哈哈哈哈!”

  郭鹏点了点头:“子龙的确是不忘初心的将领典范,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而且卫军将军这个职位过于要害,为父能驾驭,你不一定能,除却子龙之外,你今后还是不要设置卫军将军这个职位了。”

  “父亲觉得这个职位不好?”

  “要害职位,执掌京城大部分兵权,除却子龙这种为父绝对信任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以用,不管是谁,所以还是不要设置了,直接分散兵权,卫军四将军就够了。

  或者你要觉得不够,五将军六将军也可以,不是将军也可以,校尉就不错,为父立国的时候有太多功勋将军要赏赐,不给将军名号说不过去,你则不然。

  你总归不能把兵权托付给一人,尤其此人还有威望,必要时节,依靠他的威望,他能突破制度,带兵入城,扭转局面,那是最危险的。”

  “儿子知道。”

  讨论到要紧的事情,郭瑾面色紧张,非常认真。

  他非常清楚军队的威力所在。

  郭鹏用五千禁军废掉三四万士人及其家眷的事情近在眼前,这种事情,郭瑾绝对不会忘记。

  五千禁军就能威压天下,废掉士人特权,把一整个特权集团废掉,可见军队的威力之大。

  军队,才是君主专制的根本和基础,所以中央军的兵权,还是直接掌握在皇帝一人手里最为可靠。

  “剩下三人,于禁,张辽,乐进,你觉得又该如何处置?”

  放过赵云,郭鹏又开始安排其余三人。

  郭瑾默默地思考了一会儿。

  “父亲曾让儿子随军去辽东参加战事,那段时间里儿子和于将军相处过,感觉于将军是一个纯粹的将军,且为人并不太强势,所以儿子并不担心他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郭鹏稍微思考了一下,觉得郭瑾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于禁在几名大将之中,算是资历比较轻的,曹仁也好赵云也好乐进也好,都在于禁之前投效郭鹏,只有张辽是最后投效郭魏集团的,所以一直以来都不是很高调的那种性格。

  事实上几名大将都不是很高调的性格,相反,比起一些二线将领,他们反而更加低调。

  倒是那些二线将领有的非常高调,总想搞个大新闻。

  而且早前他们都是郭鹏的旧部,在郭鹏的指挥下行军征战,直到郭鹏退居二线之后,他们才纷纷顶上一线,靠着魏帝国统一全国的战争成为五虎上将。

  比起赵云、曹仁和乐进,于禁和张辽其实处境并不好,甚至在朝中也没有什么愿意为他们说话为他们奔走的人,他们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基本上全靠郭鹏的信任。

  于禁其实也挺倒霉的。

  于禁最早是鲍信举荐给郭鹏的,早期鲍信在郭魏集团中的地位很高,一度担任兖州刺史的职务,是郭魏集团最早的封疆大吏之一。

  那个时候于禁与他的关系很好,两人常有往来,交往亲密,互相之间都没什么秘密,甚至还有互相结为儿女亲家的打算。

  不过很快,郭鹏决定称王,在郭鹏称王的这一过程中,荀彧、臧洪和鲍信是三个主要的反对势力领袖,和郭鹏站在了对立面上。

  荀彧和臧洪最后为此而死,鲍信则因为最后时刻怂了,向郭鹏乞饶,所以侥幸活命。

  之后,他虽然丢了全部的身家地位,但是好歹还是活着的,全家都居住在洛阳郊外,耕种田地为生,并没有遭到什么进一步的迫害。

  比荀彧和臧洪好多了。

  不过鲍信还是惊惧有加,每天都在担心郭鹏会不会加罪于他,把他杀了之类的,甚至一度有学习当年韩馥的架势,躲在厕所里试图割腕自杀,最终被家人救了下来。

  虽然被救了下来,但是他的疑心病并不能治愈。

  终于,在延德六年,鲍信在浓重的心病加持下,感染风寒不治身亡。

  鲍氏家族失去鲍信,进一步衰微,现在鲍家人只能守着一百多亩薄田过日子,家中子弟连读书都难,吃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郭鹏并没有抚恤的想法。

  站错队的人苟活下来已经是无上的恩典,还想要什么?

  要是让站错队伍的人得到宽恕,当初那些站对了队伍的人要怎么赏赐才算够?

  不过于禁可能终究是念及当初鲍信的举荐之恩,还有后来相处的情分,派人给鲍信一家送去了一些钱财,粮油米面之类的,接济他们度日,让他们不至于饿肚子。

  这个事情当初有御史台的官员上表给郭鹏,弹劾于禁居心不良,不过被郭鹏留中不发,摁下去了,没理睬他,默许了于禁的接济。

第1333章.一千二百四十三 于禁和张辽的处境并不好

  对于于禁所做的这些事情,郭鹏并非不清楚。

  但是他选择不干预,任其发展。

  这也是有理由的。

  一方面,郭鹏念及鲍信在他起兵早期给他的帮助,还有帮助他拿下兖州的功劳,觉得这样做多少也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他不想把事情做绝了。

  另一方面,他觉得默许于禁这样做,也是在给郭瑾创造一个不错的机会——

  留一个把柄给他。

  有了这个把柄,就能钳制于禁,让于禁乖乖为他所用,不敢起别的心思。

  要是起了,不用郭瑾动手,只要郭瑾稍微动动手指,那些盯着于禁的豺狼虎豹们就能一拥而上把他撕碎。

  鲍氏意图谋反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而你居然接济他们?

  你是不是心怀不轨想造反?

  他们会疯了一样的上表,诬陷,竭尽全力的为皇帝铲除于禁,以此赚取属于他们自己的政治资本,踩着于禁的尸体登上高位。

  这就是悬在于禁脑袋上的一把剑。

  稍有不慎,随时都会掉下来。

  这个计划若是成功实现,则于禁也可以用,不必让郭鹏费心思的除掉他。

  于禁的统兵本领还是比较优秀的,本身性格也不强势,是一流大将之中比较值得信任和留给郭瑾使用的少数群体里的一人,留着他,还有用。

  于是郭鹏点头了。

  “既然你觉得你能用于禁,那就暂且观察观察,看看于禁是否符合你的期待吧。”

  “多谢父亲。”

  郭瑾很高兴。

  接下来,便是张辽。

  张辽也是和于禁一样背着历史包袱,这个包袱来自吕布,也来自董卓。

  而且张辽的处境远比于禁要差。

  硬是要说张辽是吕布的部下,倒不如说张辽是董卓的部下。

  张辽原来是时任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中平五年朝廷大演武,灵帝刘宏下令大将军何进招募四方勇士进入京城为他所用,张辽被丁原推荐,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就此进入洛阳。

  后来洛阳大乱,何进被杀,当时正值董卓入京,何进旧部群龙无首,只好投靠董卓,张辽也随波逐流投靠董卓。

  到这里,张辽才和吕布有联系,至于之前两人有没有联系,郭鹏不知道,也从未问过张辽。

  不过何进旧部投靠董卓其实和吕布关系很大。

  没有吕布杀掉丁原投靠董卓,何进旧部也不至于没人可选。

  后来,董卓死了,王允上位,并州帮主导了中央政府,一群并州人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吕布做了朝廷的奋武将军,而张辽则是朝廷赐封的鲁国相,实打实的两千石,两人之间并无从属关系。

  只是因为吕布和张辽都是并州人,关系天然亲近。

  王允领衔的并州帮中央政府垮台之后,身为并州人的张辽无处可去,只能跟着吕布东奔西走。

  那个时候,张辽与吕布的关系更类似于客将。

  再之后,吕布被袁绍忽悠着来打郭鹏,被郭鹏杀了,张辽一看没有必要打下去了,就投降了,被张飞引荐给郭鹏。

  郭鹏因为当年曾经辟召过张辽而不得的事情引以为憾,接纳了张辽,从那以后,张辽才开始为郭鹏征战。

  从董卓时代就一直敌对的关系直到吕布死了才结束,中间好些年的时间,张辽都是郭鹏的敌人。

  因为这个历史包袱,张辽在军中威望高,在朝廷官员眼中则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

  比起于禁,张辽更不受朝廷的待见,参谋台和兵部有不少人对张辽的看法不好。

  要不是郭鹏信任他,任用他,力主提拔他,让他发挥自己的才华,张辽是绝对走不到今天这个地位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张辽也是东南方面军的最高统帅,荡平了江东孙氏政权、地方离心势力和百万山越贼人的强悍功臣。

  论及军功,张辽只在曹仁之下。

  在这个曹仁荣耀退休的时候,张辽已经取代曹仁,成为了军队里威望仅次于郭鹏的人。

  所以打从曹仁退下来之后,朝廷里就不断有那些【善于揣摩君王心思】的人偷偷摸摸的直接上表给郭鹏,向郭鹏阐述张辽一个外臣在江东统领重兵的危害之处。

  言下之意,就是他们认为郭鹏一定很忌惮张辽,一定也想要让张辽把兵权交出来和曹仁一样荣耀退休。

  否则一个曾经与郭鹏为敌的将军统领数万精锐军队驻守江东,稍有不慎,就是割据的局面。

  这个大将实在是不能得到信任,应当罢黜,夺了他的兵权,将他召回洛阳就地看管。

  但是那个时候,郭鹏还真没这样想过。

  他长期把张辽放在江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需要张辽率领东南兵团在扬州中部和南部执行开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