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682章

作者:御炎

  这一波因为混乱而疯狂涌入太学的士人学子数量实在是很多,而且四大家族也都不断的号召士子们进入太学。

  太学的学生数量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要是都走太学毕业考试的路子做官,士人的身份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士人们根本不可能和寒门还有黎庶子弟同台竞争的,这是对士人的侮辱。

  被逼无奈和他们一起学习已经非常给面子了好吗?

  举孝廉这条路,一定要为士人保留,绝对不能放手,这和施教权还有经典解释权被顶级士族垄断不同,举孝廉是士人阶层的整体利益,每个士人都能受益,一旦被触碰,那整个士人阶层差不多都要爆炸。

  爆炸的程度就绝对不像这一次一样被郭某人巧施计谋献祭桓氏,然后控制的很妥当。

  整个魏国都要爆炸的。

  按照眼下的趋势,公学兴盛而私学颓废已然成为定局。

  而且根据皇帝的圣旨精神和部分小道消息来判断,要不了多久,皇帝陛下就要正式颁布废私学立公学的行政命令。

  皇帝陛下要把教育权完全收归中央,不许地方私人授课讲学,只准中央太学和地方学宫、学校授课讲学。

  天下学子只有在中央太学和地方学宫、学校接受的教育才能被承认,在私人教学设施里接受的教育履历是不被承认的,连学籍都混不到。

  学籍非常重要,有了学籍,才能被承认为官员候补。

  也就是说有了学籍才能被举为孝廉、茂才,若无学籍,就代表你没有受过正统教育,就不行。

  这是皇帝的要求,一定要达成的要求,士人们觉得这倒也没什么不可以。

  反正只要他们的特权还在,一切就还能商量,特权没了,那才是大问题。

  现在不过是入个学,然后混个学籍的事情,上不上课,其实对于家族内部学术实力很强的家族来说意义不大。

  孝廉茂才之路还保持着,那就一切ok,入学就入学。

  所以很快,士人子弟们便不得不进入公学学习,混个学籍,然后才能走孝廉茂才之路了。

  虽然这无伤大雅,但是这对于各家私学来说伤害很大,原本被承认的私学忽然间变得不能被承认了,这多少让一些人很不爽。

  这不爽的根源,当然是四大家族造成的。

  袁氏,荀氏,孔氏,贾氏。

  这四个家族为了讨好皇帝,居然还把各自家学的教育资源全部交给了皇帝,让皇帝大大扩充了太学教育团队的实力。

  可以预料的是,袁氏,荀氏,孔氏,还有贾氏,估计会成为所有不愿意接受这个局面却不得不接受这个局面的士人们的共同敌人。

  他们用经典解释权和施教权换来了永远的安全和富贵,然后一口气把其他有共同利益的家族抛弃了。

  抛弃的非常果决,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直接就给抛弃了。

  好家伙,你们做的可真够到位的。

  他们不敢恨皇帝,因为皇帝太强,强到让他们绝望。

  但是这四大家没有那么强,还被加上了见利忘义、狗腿子之类的称号,所以自然而然就被恨上了。

  别说那些家族的恨意了,就算在此事上没有直接利益的官员们也会嫉妒他们。

  嫉妒他们靠着先人的余荫获取了如此显赫的地位。

  而这些官员十数年如一日的辛苦工作远远比不上他们的余荫。

  这就让人觉得很不公平,很不爽。

  一刀一枪拼杀上来的军事勋贵集团也会嫉妒他们。

  嫉妒他们没冒什么风险就得到了世袭罔替不会降级的爵位,可以与国同休。

  咱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用命拼来的爵位,居然还不如你们这些靠着祖宗的废物们得到的要好!

  隔代还要降一个级别,对于爵位低的子爵男爵来说,一两代人不争气,家族就要被打回原形了。

  于是军事勋贵集团也对他们感到不满了。

  官僚集团和军事勋贵集团这两大集团都对他们不满,他们除了紧紧围绕在皇帝身边,靠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挤进这个圈子寻求保护之外,已经没有其他任何的出路了。

  四大家族这群文化勋贵们已经给沦落到没有皇帝的保护就无以为继的地步了。

  而最大的获利者,当然,只有这位皇帝陛下。

  这位皇帝陛下是唯一一位完全的获利者,他所付出的和他所得到的完全不成比例。

  但是因为强悍的武力做后盾,其他人也不敢说什么就是了。

  所以这次事件,所有人都输了,只有皇帝赢了。

  其结果就是现在,进入太学读书的士人们从入学到毕业到做官,全都要接受皇帝陛下的一手安排,不能反抗。

  以前是没有这样的道理的,但是现在,有了。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七月中旬的时候,在太学革新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的时候,皇帝颁布了新的命令。

  于尚书台八部之外增设一部,名为教育部。

  以原先的太学行政团队充任教育部的骨干职位,令太学祭酒袁嗣充任第一任教育部尚书。

  教育部存在的意义就是总领包括太学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切公学的教育活动。

  然后皇帝陛下同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罢黜私学,兴建公学。

  所有学子必须进入地方学宫、学校或者太学获取学籍,然后才能被成认为学子,由此可以获得预备官员的资格。

  没有学籍,就算是士子都不能通过举孝廉之路成为官员。

  吏部和礼部在筛选的时候也会严格注意把控学籍,不是来自太学或者地方学宫、学校的学子就不被纳入官员体系之内。

第1174章.一千一百八十四 皇权膨胀

  随着这两道命令的颁布,中央政府主导的公学体系在魏帝国开始全面复苏。

  除了中央太学开始破土动工扩建之外,地方上曾经失落的学宫、学校也被地方政府纷纷重拾,有了重建并且招生的准备工作。

  州设学宫,郡设学校,然后是中央的太学。

  眼下这个阶段,三者并没有教学等级上的高低之分,不会说学宫就会比学校要好。

  只是因为设立方的行政级别不同,所以称呼也不同。

  但是州学宫和郡学校的学籍和太学学籍是一样的,在吏部和礼部这边也没有任何不同,不会因为你没有得到名师教导就不认同你的学籍。

  有了学籍,才能参加官员选拔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才能被承认为帝国官员,没有学籍,任你惊才绝艳精通五经,也没有什么用,不承认就是不承认。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学籍,就相当于是接受了政府教育的象征。

  也就是说,你的教育人不属于任何私人,而属于中央政府。

  你不是任何人的门生,硬是要说的话,你是中央政府的门生。

  郭某人到底还是对门生故吏这一社会现象下手了。

  官员们纷纷慨叹。

  虽然早就知道皇帝陛下的权力欲望非常强大,却没想到他对这个事情也要下手。

  之前用行政手段限制了故吏的数量和权力,大大降低了地方开府官员的权势,使之无法对抗中央。

  现在又折腾出一个学籍,把门生这一扩充政治权力的路途给堵死了。

  学籍这一招是真的狠呐。

  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转换,就让门生这个群体失去了可以存续的土壤。

  大家都是学部主导的公学里的学子,接受的不是某一家的私家教育,而是中央政府的公共教育,每个人都一样。

  这还能算是谁家门生呢?

  但是这样的结果早在四大家族交出经典解释权和施教权的时候应该就已经预料到了。

  那么重要的东西都交出来了,多一个门生还是少一个门生,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

  皇帝陛下把大家的关系网络撕扯的七零八落,强行在这一环节添加了政府认证这个过程,把士人们的自说自话变成了国家正规程序,并且插入了他的意志。

  很好,这很郭某人。

  郭某人就是喜欢在很多奇怪的地方插入属于他的意志。

  偏偏这一波士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是只能接受的。

  不接受还能怎么办?

  造反?

  他们面对凶神恶煞的几十万魏军,那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且在太学教育之中,皇帝还有很多奇怪的要求。

  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书中断句来,不得随意发表其他家法中的不同看法。

  这是非常严格要求贯彻执行的条例。

  任何人在授课的时候,都要按照书中的标注来,不准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影响太学生们的学习内容。

  所以学部内部有些官员私下里觉得皇帝是在搞新一轮的焚书坑儒,做的事情很不地道,比秦始皇还要残暴之类的。

  他们不能这样说郭某人,因为郭某人如果比秦始皇还要残暴的话,就会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的第一时间干掉他们。

  他们说的话很快就会被郭某人知道,被无孔不入的临淄营密探探知,然后告诉郭某人,作为郭某人控制朝局影响朝政的方式之一。

  得知有人在私底下诽谤自己,郭鹏笑了笑。

  “看一个人,别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说什么不重要,发发牢骚罢了,他要真的付诸行动了,再干掉他。”

  这是郭某人嘱咐给阎柔的行动准则。

  随着权力的越发集中,随着郭某人越来越接近真皇帝而摆脱总代理人的身份,以及局势的改变,郭某人开始逐渐加大临淄营的活动频率。

  郭某人已经渐渐开始向真正的皇帝发生转变,这种质的转变需要更大力度的专制统治才能维持。

  无论是内廷人数的增加,还是临淄营人数的增加,都是皇帝皇权膨胀,开始向外扩张的标志。

  郭某人需要内廷和临淄营为他提供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情报,更多的讯息和更多的渠道,以此稳固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势。

  内廷的人数和临淄营的人数还有活动范围,还有要做的事情,都必须要往外延伸。

  临淄营要更加的无孔不入。

  内廷则要开始摆脱【专业给皇帝挣钱】的角色,开始往政治领域发展,构筑成两道专业的结实的皇权防守线。

  并且方便于对士人进行最后一击,摧垮他们的一切。

  所以他在延德五年六年的时候,扩充了内廷宦官的人数,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扩张了宦官外出办事的几率和事权。

  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明确规定外出办事的宦官秉承的是他的意志,代表他办事,威压朝官一头,向着威压朝官的方向疾驰猛进,以便在未来代替皇帝被集火。

  这是他作为一个专制皇帝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未来斗翻了士人之后,官僚集团会再次成为一个整体,不复有被分裂的可能,士人、寒门和黎庶这样的划分方式将不复存在。

  那个时候,就不能用简单的身份政治来分裂官僚,若要这样做,势必开启地域黑的恶劣先河。

  若要对抗官僚群体,就需要宦官群体出力。

  然后特务们在一旁协助。

  这三个群体需要互相牵制,互相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以便于皇帝继续掌握大权,稳坐皇位。

  所以在进行着一系列操作增强宦官和临淄营的势力的时候,郭某人也会觉得很心累。

  刚刚收拾完士人,却又要准备应付尚未出现的科举官僚集团,作为皇帝,郭某人觉得自己还真是累到不行。

  但是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呢?

  政治权力是十分微妙的存在,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敌我势力失衡,从而影响到皇帝的政治权力。

  郭某人手中这庞大的权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当皇帝那会儿,朝廷的人事大权他都掌握的很有限,还是一系列斗争之后才名正言顺的把人事大权夺来的。

  但是这些事情总不能他一个人去做,他总不能一个人办到那么多事情,他需要把权力交给其他人去行使。

  然后他需要专注的事情是确保这个权力给的出去,拿的回来。

  这方面的微操过于精细,过于困难。

  所以一想到之后需要利用宦官和特务与官僚集团作斗争,又要让宦官和特务互相牵制,更要平衡文武之间的关系,还要稳固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掌握,还不能让皇亲国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与官僚集团产生过多的交际和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