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54章

作者:御炎

  荀文若!你这是在找死!

  郭鹏满腔怒火,愤怒的火焰熊熊燃烧,几乎将他的理智燃烧殆尽。

  少倾,郭鹏深吸了几口气,恢复了理智。

  不在愤怒的时候做任何决定,这是郭鹏控制自己情绪的最后一道阀门。

  这道阀门要是突破了,恐怕结果就不是太美妙了,所以郭鹏一直都恪守这样的原则,把持自己的最后一道理智的阀门,不让它被突破。

  这份奏表看上去着实生气,为了平复自己的心情,郭鹏一甩手就把他的奏表扔到火堆里烧了。

  眼不见为净,现在还不是大开杀戒的时候。

  大部分和荀彧一样的观点的人,郭鹏对他们的态度都是想杀却又不好动手的,一来因为现在的确不是时机,而来,也是因为他们的确无法掀起任何波澜。

  他们被郭鹏流放在车骑大将军府里,什么权力都没有,什么职责也没有,就相当于是官场的冷宫,被关在那边,无人问津,正常人看到他们就和看到瘟神一样,避之不及。

  他们背后的家族也都抛弃了他们,转而推出新的代表和郭鹏和解,以荀攸为首。

  他们是掀不起波澜的。

  不过有三个人的意见郭鹏不能忽视。

  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臧洪,另一个有点意外,是兖州刺史鲍信。

  郭鹏麾下的几个刺史级人物里面,除了青州刺史糜竺和豫州刺史满宠是亲信之外,其余几个都是顺理成章任命的。

  比如并州刺史臧洪,魏国相曹操,兖州刺史鲍信,还有幽州刺史鲜于辅。

  比起其余几人,鲜于辅和鲍信因为不是亲信亲族出身,所以一直都十分老实,不会在各种层面上挑动郭鹏的神经。

  所以历来郭鹏所做的任何事情他们都是举双手赞成,从不和郭鹏唱反调。

  这一回鲜于辅还是一如既往的老实,双手赞成不唱反调,可郭鹏没想到鲍信居然上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天子年幼可能不利于国家,希望郭鹏可以重新考虑。

  郭鹏看着他的奏表,思虑片刻,写了一封信给鲍信,心中讲述了自己选择这位天子的原因。

  包括血脉啊亲族啊伦理啊之类的理由,说的天花乱坠,还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也就是陈纪忽悠蔡邕的那一段,说天子年幼还有重新教育改正的机会,要是如海昏侯一样的成年天子,就任二十七天做了一千多件坏事,搞的国家乌烟瘴气,难道他还要做霍光一样的事情吗?

  这段时间汉室宗亲们为了做皇帝闹出来的丑闻他难道还不知道?

  所以他决定选择稍稍年幼的天子,在天子尚未亲政之事,请鸿儒予以教导,确保天子可以成为明君,顺利执政。

  把信送出去之后,郭鹏就开始查看自己麾下诸多文臣们的履历条件,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最终,郭鹏选定了很早就跟随自己创业的亲族文官、赵郡郡守郭瑞出任兖州刺史,等新皇帝即位之后就给鲍信来一手明升暗降,把他调到中央来,让郭瑞取代他的刺史职位,剥夺他的职权。

  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心念汉室的人不少,但是愿意在这个时候和自己唱反调的,在未来自己篡位称帝的时候,也一定会和自己唱反调。

  这个时候不唱,未来唱反调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因为人的下限总是在不断的突破之中。

  曹操和臧洪因为和郭鹏的关系一直很好,所以就自以为在有些事情上和其他人的尺度不同,别人说不得的,可以说。

  曹操身在邺城,所以得知此事以后也不写信,直接来到了魏公府和郭鹏就近商议此事。

  “天子年幼,在这个时候选择年幼的天子,可能并不利于国家,子……魏公以为呢?”

  “大兄啊,我不是怕别的,就之前那些汉室宗亲闹腾的模样,选一个成年天子,你不怕选一个海昏侯出来吗?”

  郭鹏面带嘲讽的表情,曹操面色一滞,想起之前居然有汉室宗亲托门路行贿到了自己这里,不由得感到一阵烦闷。

  “国家大事,居然被他们当作求田问舍的途径,可恨!”

  曹操一锤案几,显然是对汉室宗亲们的丑陋表现非常不满。

  “所以,选一个年幼天子,好歹还有教育改正的机会,可是成年的,就难了,到时候惹得天下动荡不安,难道,还要我们行伊霍之事?”

  郭鹏伸手指了指自己和曹操,曹操悚然一惊,连连摆手摇头。

  “不不不,此事……此事还是算了,唉……就这样吧。”

  曹操对那些汉室宗亲颇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觉,于是放弃了谈论此事,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最后就是臧洪了。

  臧洪的意见和其他人如出一辙,也是担心天子年幼不利于国家,然后额外说了一句。

  他说,主少国疑,他担心有人有不轨之心,到时候可能损害郭鹏一心为汉室着想的真心。

  这就有点意思了。

  荀彧提到这一点了,但是郭鹏不在乎。

  鲍信虽然提出反对意见,但是没说到这一层。

  曹操虽然也有反对意见,但是也没提到这一层。

  臧洪却提出了这个让郭鹏无比忌讳的层面。

  损害我的真心?

  你知道什么是我的真心?

  这就给我戴高帽子了?

  子源,你到底想到了什么?

  你这……未免有点太放肆了。

  郭鹏冷着脸放下了臧洪的奏表,翻了翻并州官员和尚书台官员的履历表。

  查阅了一番,决定待天子登基之后,以现任汝南太守夏侯惇取代臧洪出任并州刺史,将臧洪调到中央来,废掉他的权力,就近处置。

  一场政治行动可以揪出这些往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异端分子,郭鹏还是很开心的。

  等这帮人全都忍不住露了面,就能把他们全部用皇帝的名义调到雒阳去,呆在小皇帝身边,方便自己到时候一锅端。

  郭鹏同样用对付曹操和鲍信的说法搪塞臧洪。

  然后表面上继续推进此事,无动于衷,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以此勾出更多心怀不轨的人,暗中将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部记下来,按照情节轻重缓急,定下了一个政治清洗的名单。

  黑名单和红名单,上了黑名单的人,必死,红名单的人,看看情况,或贬斥,或撤职,还能活。

  内部的敌人比外部的敌人更严重。

  外部已经没有人可以威胁郭鹏了,内部的这些,说到底,也并不能威胁郭鹏的根本,但是天天在耳朵边上嗡嗡嗡,很烦。

  郭某人是如此认为的。

第642章.六百五十一 不读经典,却读《九章算术》

  掌握了足够多的人口和军队的郭鹏想要做皇帝,实际上已经不需要太多士人的认同了。

  他已经有资格了。

  哪怕明天就做皇帝,他也能坐稳皇位,但是他所图谋的东西更多,所以要做的准备也更多。

  外部的豪强士族势力可以借助战争摧毁,内部的,就只有政治清洗行动可以光明正大的摧毁了。

  可以参与政治讨论政治的人口,也就是全大汉识字的人口,大概也就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稍微多一点,四五十万。

  这几十万识字人口里,可以真正参与到上层政治游戏之中的,也就百分之十,四五万人。

  可就这几万人,放在之前,他们所掌握的土地、部曲和资源是足以对抗中央政府甚至掀翻中央政府的。

  经过近二十年的战乱,他们被战争摧毁了很大一部分的根基,失去了对土地资源和人口的掌握,他们所失去的,基本上都落入了郭某人手里。

  谁掌握了人口资源和土地,谁就腰板硬实。

  现在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来得及转变自己的思维,没来得及认识到这两百多年小政府的局面之后,一个可怕的大政府正在浮出水面。

  自西汉后期以来,两百多年的小政府局面所带来的自由散漫的社会情绪极大的催生了士人阶层的优越感。

  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到他们正在失去这份优越感的基础,因为郭鹏依然在捧着他们,就和当初捧着袁术是一样的。

  很快,郭鹏就会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

  新皇帝的人选确定的消息在官场上流传之后,也流传到了民间,流传到了士人们和黎庶们耳朵里。

  黎庶们当然没有什么讨论度,占据人口绝大部分的黎庶连字都认不全,当然不用说讨论度,他们只是凑个热闹,知道新皇帝要出来了。

  比起新皇帝是谁,他们更在意朝廷对农业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之类的,他们并不关心政治,也关心不了政治。

  这些人占据了全大汉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

  所谓的舆论,也就是在四十万人之中才有资格进行的,放到现代,四十万人也就是一个小县城的人口。

  一个小县城级别的舆论热度。

  对于现在的郭某人来说,这种舆论热度就算爆发,说是全天下热议,可热度也就几十万人,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占据人口极少部分的在野士人们和求学士子们对此保持了高度关注,并且热烈参与讨论,对于这件事情无比在意。

  但是说到底,这群人也没有决策权,他们是识字人口里还不能参与上层政治游戏的百分之九十之中的一部分。

  比如诸葛亮,比如徐庶,比如孟建和石韬。

  他们在意,他们议论,他们商量,却不能改变什么。

  比起那些被郭鹏纳入统治集团的士人们来说,他们这些人可能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家乡的资源和关系网络之后的落魄,更清楚的意识到了官职和权力对于一个士人的意义。

  尤其对于一个并不缺少士人投效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实际上没有价值。

  郭鹏在给他们机会,在送给他们机会。

  所以当徐庶孟建和石韬对此事积极议论的时候,诸葛亮却对此并不太关注,他还在安心读书,准备考试。

  徐庶询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参与讨论,说这是国家大事,结果诸葛亮一句话就把徐庶怼的明明白白。

  “咱们在这里费尽口舌讨论怎么样才好,魏公听的见吗?”

  徐庶等三人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有点说不出话来。

  “天下大事,是魏公说了算,还是咱们说了算?如果不是咱们说了算,就不应该多说,而应该精进学识,以此得到进身之阶。

  现在魏公给了咱们考试的机会,就是在给咱们做官的机会,若不抓住,却务虚名,尚清谈,于国家和我们个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诸葛亮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三人。

  于是三人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天真,于是就对自己根本够不到的国家大事闭口不谈,安心读书,备考。

  之后,徐庶又看到诸葛亮没有看儒门经典,而在看一本《九章算术》,这让他有些惊讶。

  “孔明,你不读经典,却读《九章算术》,这是为什么?”

  “魏公喜好算术,你们不知道?”

  诸葛亮摆了摆手里的数学书,开口道:“魏公麾下计吏数量庞大,且不止一次让人宣扬算术的重要性,计帅王粲深受魏公赏识,立功很大,甚至被封侯,你们难道觉得魏公的策试里不会有算术问题吗?”

  徐庶等三人恍然大悟,立刻向诸葛亮借《九章算术》的其他部分来读,好临阵磨枪。

  很快,时间到了九月中旬,新任小皇帝刘健已经被郭鹏以隆重的规格请到了邺城来。

  他会在邺城住一段时间,等十二月底的时候前往雒阳,将在雒阳新营造好的宫殿内登基称帝。

  小皇帝已经正式在邺城诸臣工面前亮了几次像,高居坐台之上,当然此时还是王爵,不是皇帝,只是以一个预备皇帝的身份接见了所有人。

  身边没有其他人,所有的仆役都是郭鹏为他配备的,所以一副怯生生的样子打量着众人,用机械式的话语让大家跪拜,起身,然后就闪人了。

  郭鹏对他非常满意,而他的死忠们对这个皇帝也相当满意。

  有了这个皇帝,郭鹏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名正言顺,当然了,南边三个势力可能不会听,但是无所谓,只要自己控制的区域内听就好了。

  郭鹏就又有人可以『表』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郭鹏需要在小皇帝的名义下步上人臣之巅峰,进一步挑战天下人的神经,为自己的登基称帝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准备了。

  当然,现在这一切还不为人所知,没人知道郭鹏在小皇帝登基之后会干什么,有些人已经猜到了,但是很明显,大部分人都没有猜到。

  就算事到临头,他们也只是被动的顺从而已。

  眼下最重要的显然不是小皇帝的事情,而是论才大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