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48章

作者:御炎

  这十万人不全是征战四方的纯战兵。

  有三万左右是地方的郡县治安兵,他们执行地方守备和治安任务,不负责四处征战,但也是需要参加军事训练,遇到战事也要打仗。

  其余的七万左右才是真正的战兵,完全脱产,专司征战,一旦有战,立刻奔赴过去战斗。

  郭鹏用屯田得到的粮食养他们,给他们发饷钱,使之成为完全听命于自己的职业军队。

  现在天下诸侯里可以养活这样规模职业军队的,只有郭鹏一人。

  因为他的屯田规模够大,而且越来越大,粮食收获越来越多,并且还有足够规模的可以掌控的民夫可以征调来运粮,确保战时后勤。

  古代征战,『兴师十万,出征千里,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出征一千里远的地方,出动十万军队,要七十万户百姓来确保兵员和后勤,以那个时候的生产力和交通情况来看,这都是少的。

  郭鹏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前方军队在打仗,后方民夫们累死累活的运送军粮和军需物资,一路运,一路就有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官兵押运粮草非常凶狠,因为前线对粮草的需求近乎苛刻。

  越是遥远的出战距离,对民间的动员力就要越大,对生产的损害也越大。

  离开国境线打一场十万人的仗,是需要很长时间,大范围全面动员的。

  淝水之战,前秦计划动员一百一十二万军队,结果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才一百一十天,四个月都不到,苻坚还留大军于项城,前线根本没有百万军队,这一战对东晋来说其实算不上是以少胜多的奇迹。

  而且一百万军队要是真的全部压到江南,估计仗还没打,前秦就举国破产了。

  很简单,让一百一十万人不劳作只吃饭,那得是多大的粮食储量和交通运输能力才能保障啊。

  秦始皇一统六国,汉武帝北伐匈奴,之所以可以组建强大的军队,是因为他们对基层百姓的掌控力很强。

  编户齐民,皇权下乡。

  一声令下,全民动员,没有阻碍。

  因此秦始皇数次调动十万以上规模军队作战,没有出现粮草上的问题。

  汉武帝一口气出动十万铁骑发动漠北决战,也没有耽搁粮秣。

  能够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对政府的动员力有很高的要求,能否掌握地方百姓和生产资料非常重要。

  这就是大政府和小政府之间的区别。

  秦政府和汉武帝时期的汉政府毫无疑问是极强的大政府。

  而东汉打从建立开始就没有大政府的气象,刘秀一度发动度田,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但是在『民心所向』之下,一败涂地。

  从此东汉政府就不断萎缩,皇权不断衰弱,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十分虚弱,桓灵之际,已经是濒临崩溃的小政府了。

  对于郭某人来说,要不是因为黄巾军四处起义闹事,打击豪强大户,破坏敌方秩序,让他有了钻空子的机会,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秩序也是非常困难的,那就需要他从豪强地主手里抢夺民户和生产资料。

  那毫无疑问是在和『民』作对,讨不到好。

  多亏了黄巾军,还有那些四处流窜的流寇土匪,更要感谢无所作为的名士们,给了郭鹏建立起一个强大有效的秩序的机会。

  让他得以将数百万户屯田民和自耕农掌握在手,直接控制,无需通过豪强和士族,用政治权利换取他们手上的民户和生产资料。

  不过也只是粮食和动员力而已,这些民户不识字,没有文化,不能掌握统治知识,无法做高官。

  郭鹏能从他们之中选拔基层小吏,却选拔不出可以制定战略的大才,所以,依然要向豪门士族妥协,用政治权力换取他们的合作。

  有些郡县是郭鹏直接掌控的,有些郡县下令归下令,可实际上郭鹏也就是收取协定好的税收,其他的事情也不好插手。

  太守们县令们有相当的自主权,奉命行事归奉命行事,是否打折扣,郭鹏下达筹集粮秣资源的命令之后他们是否做到位,也不好管。

  就和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麾下诸多郡县都摇摆不定一样。

  曹操下令筹集粮草资源用来对抗袁绍,可是实际掌握这些资源的士族豪强们都不看好曹操,不支持他,不给他粮草资源,他也不敢直接抢。

  被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真的很不好受。

  所以郭某人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地方建设。

  把被打烂的地方重新建设起来,重新编成新的乡、村,直接纳入管理,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民政和税收制度,以此获得属于自己的动员力。

第268章.二百六十七 郭鹏理政(下)

  动员力很难获得。

  但是一旦掌握了某个地方动员力,就算是真正的在那个地方扎根了,统治进入人心了,不再是无根浮萍了。

  而除了郭某人之外,现在的大部分军阀还是按照东汉一贯的老思维,战斗的时候大肆招募军队参军,战罢即裁撤。

  这是从光武帝刘秀时期开始的一种策略。

  刘秀早期征战天下时缺乏军饷,招募不到足够的军队,办不成事,很头疼。

  于是有部下给他献了计策。

  就是招募军队不发军饷,但是给他们战胜之后劫掠地方的权利,驱使他们作战,战后就裁撤,各自回乡,非常省钱。

  刘秀采纳了这样的策略,的确招募到了很多人参军,并且办成了很多大事,但是也从此开了军队战胜之后洗劫地方的先河,影响深远。

  军队真正成为了兵灾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烧杀抢掠是他们打了胜仗之后应该得到的回报,这是皇帝允许的,皇帝要结果,过程不问。

  皇帝和大头兵都尝到了甜头,于是将这个权宜之计变成了规矩。

  也因此,东汉一朝在职业军队人数上远不如西汉,堂堂京都雒阳,常备职业军队居然只有一万出头。

  此后一直到郭鹏所处的当下,各大地方实力派的军事思维也是如此。

  除了极少数精锐亲信军队他们自己掏钱养着,大部分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

  当然,也有实际因素。

  因为他们不像郭某人这样思虑深远,大规模玩屯田积攒粮食,有足够的底气养兵,他们没那么多粮食和钱,只能临时招募。

  临时招募的军队不怎么可靠,行军打仗也要有自己的基本盘,所以才有花钱养私兵的将领。

  私兵往往也是最精锐的军队,吃穿用度和训练度都是最好的,是战争时期的决胜王牌,其他的都是打酱油的。

  那个时候的人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

  相邻的郡都不是自己人,不同的州就更不是自己人了,属于不同势力范围之内的劫掠厮杀乃至屠城,毫无道德压力,与当今天下一家完全不同。

  你要和那个时候的人说咱们都是大汉子民,是一家人,你别杀我,保证对方直接给你一刀子,还要吐口唾沫。

  呸!谁和你一家人?

  因为这样的传统,各大军阀看起来很能打,人多势众,但是精锐真的不多。

  前期军阀混战地盘很小的时候,完全就是菜鸡互啄,看谁更能苟,到后期各大军阀家大业大了,才开始逐渐将军队向着脱产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眼下,大家根本没有这种观念,还是老样子老规矩。

  一打仗就能很快拉起几万十几万的规模的军队,互相征伐,打完之后抢个痛快,然后再把军队裁撤,都不用付出军饷,岂不美哉?

  袁绍如此,袁术如此,公孙瓒如此,董卓如此。

  天下都如此。

  反正倒霉的是基本上都是平民黎庶。

  只有郭某人在青兖二州进行了如此大规模的屯田行动。

  因此收获了足以支撑十万大军的军粮和救灾的储备粮,等今年夏粮和秋粮收获了,郭鹏就能积攒起十万军队四年需要的口粮。

  乱世之中,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郭某人现在就在各地兴建粮仓,大肆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因为各地都有粮仓,所以青兖二州之内的军事行动不需要太多的辅兵。

  饶是如此,郭鹏组织麾下有数算能力的官员集体运算推演过,推算出以目前的交通运输能力来算的话,真要离开青兖二州打一场大规模入侵战争,一次性出动十万规模的军队不难。

  但是这其中真正的战兵只有三四万,其余的都是辅兵,还要有更多的民夫来确保粮食足够前线消耗。

  郭鹏虽然训练出了这些优质兵员,但是以目前掌握的民力和交通运输能力,要离开青兖二州数百里出战的话,一口气能动用的战兵也就三四万。

  多了就会出现运输补给上的困难。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增加运输能力,郭鹏在青兖二州范围内发动农闲民夫修路开路,还要把道路与河流联合在一起,增加运输力等等。

  这是个大工程,需要时间。

  不过老实说,以郭鹏麾下这些经历严格训练的职业战兵,对付哪个军阀也不怵。

  最早的从上谷郡拉起来的骨干们现在人人都是军官,各个都有硬功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士兵都有战争经验,绝对不是随便拉起来的新兵蛋子能相比的。

  最重要的是,有纪律,懂军规,知道如何战阵配合。

  你要真是新兵蛋子,郭鹏才不会贸然把你放在重要的战场上,而是派你出去剿匪,见血,然后再回来参加真正的战争。

  对方一打仗拉起十万大军,看起来人多势众比郭鹏还厉害,但是郭鹏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拉军队啊。

  而且我这七万人是脱产的职业军队,吃穿用度有保障,装备精良,训练精良,你拿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兵和我的精锐职业军队相比?

  一定规模的战场上,双方同时交兵的人数也就一两万,不可能十万大军一起压上来。

  郭鹏没有一天放松过对军队的训练,不打仗的时候训练的更加严格。

  所以要郭鹏现在就动兵到处打仗扩张地盘郭鹏还真不乐意。

  他现在就想用更多的时间夯实基础,把统治稳固,把基层乡、村治理好,安排好屯田的事情,兴修水利,防治蝗灾。

  尤其是防治蝗灾,郭鹏尤为在意这件事情。

  从在青州做刺史的时候开始,他就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防治蝗灾。

  他相当清楚,一场蝗灾能让数十万人一整年的心血白费,然后出现大规模的饿殍和流民。

  接掌青州的时候,青州真的是百废待兴,郭鹏投入大量资源和金钱,将青州整治的焕然一新,建立乡村,普遍屯田,兴修水利,还有推广用鸭子防治蝗灾的技术。

  这项技术郭鹏比较熟悉。

  在蝗虫没有长出翅膀,还属于蝗蝻的时候,驱使鸭子进入田亩之间,鸭子喜欢吃蝗蝻,一吃一个准,一只鸭子一天可以消灭好几斤的蝗蝻。

  在蝗虫生长期用鸭子除蝗虫,不仅可以消灭蝗虫,吃蝗蝻长大的鸭子肉质十分鲜美,比吃饲料的要更好吃一些。

  所以郭鹏引入了一些鸭苗,投放到一些之前出现过蝗虫的区域,还真别说,真的见了效果。

第269章.二百六十八 宗员死了

  为了大范围推广养鸭治蝗的方略,郭鹏亲自书写以鸭治蝗手册,着手下大量誊抄,然后交给专门的技术员。

  人手一册,组织集中学习,告诉他们其中的要点。

  比如不能放任鸭子一口气吃到底,鸭子嗜食蝗蝻,不知道主动停止,不让它停它就会吃到撑死为止。

  所以放鸭入田要把握好时机,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间就足够了,就要驱赶同一群鸭子离开,去消食。

  放鸭入田的时机也要把握好,要农户协助,在合适的月份放进去,不让鸭子践踏毁坏农田,以至于影响粮食收成。

  鸭子可以分散到各家饲养,但是使用的时候要集中在一起,交给村长统一指挥,等鸭子长大了,再统一销售给军队,军队给钱。

  郭鹏用军费购买这些肉质鲜美的鸭子,给军队补充肉食,让他们有肉吃,有肉汤喝,所以这个政策很受军队的欢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之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蝗虫预防政策,郭鹏下令荀彧全权负责此事,将养鸭治蝗的政策经验推广到全青州,之后还要推广到兖州。

  不只是养鸭治蝗,所谓大旱之后必有蝗灾,旱灾和蝗灾也有联系,养鸭治蝗类似于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若要更好的防治蝗灾,兴修水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郭鹏给各县县令下达的任务指标里就有兴修水利,水利不兴,百弊丛生,哪个县的水利修得不好,郭鹏就要直接问责县令本人。

  沿黄河流域这一块,蝗虫的危害虽然没有后来明清时期那么大,但是蝗虫的危害并不小。

  随着环境的逐渐干涸和植被的逐渐被破坏,黄河流域的生存状况已经不能和春秋战国时代相比,越是开发就越是破坏严重,蝗灾也就出现的越来越多,直到遮天蔽日。

  军阀混战的时候,蝗灾时有发生,导致人相食的记录屡屡见到,无法遏制,比如吕布和曹操争夺兖州的时候,就发生了蝗灾,导致人相食。

  军阀自己都顾不过来,谁还会顾忌民众和收成呢?

  等仗打完了,没有粮食吃,好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