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421章

作者:御炎

  七月中旬,廉政风暴向洛阳周边扩散,各郡守、县令、小吏、中央部门地方分部官员全部受到波及。

  司隶校尉府一千五百名法卒四散而出,到处拿人,到八月初,已有三百余名官吏被抓捕归案,铁证如山,无可抵赖。

  与此同时,超过一百人被判为死刑,立刻执行,不得迟缓。

  情节严重者,更被满门抄斩。

  当然,郭瑾也没有忘记重点打击的民政部,于是光一个民政部,就有两个官员因为贪腐数字较大而被满门抄斩。

  这段时间里,心里有鬼的官员们前往皇宫上班的时候都战战兢兢,提前和妻子拥抱告别,交付遗嘱,交代后事,生怕无法回来,甚至牵连家人。

  更有甚者在家中上吊自杀,试图一死了之。

  当然这并没什么用,郭瑾闻之大怒,更严厉的审查此人的罪过,之后依旧按律治罪,祸及家人。

  郭瑾下令程昱主持的廉政行动较之郭鹏也不遑多让,称帝一年多以来仁善之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凛冽的杀气。

  与官员们战战兢兢的恐怖氛围不同,民间对于皇帝大规模惩治贪官污吏的行动颇为赞同,街头巷尾都在称赞新皇帝和老皇帝一样好。

  每当有贪腐官员被押送到洛阳大广场上当众斩首的时候,大量民众就去围观。

  他们会听行刑官员宣读此人贪腐的罪状,宣布判决令,然后看着他被公开斩首,轰然叫好。

  到了八月下旬,天气最为炎热的时候,整个洛阳城已经没有人还在谈论西北商业危机的事情了。

  所有人都在谈论皇帝今天又抓了几个犯官,又杀了几个犯官,又有多少辆大车的金银珠宝被运送到国库里。

  廉政风暴一经刮起就没有收敛的迹象,从洛阳刮到地方,从京畿地区挂到其他各州,登基一年多的新皇帝郭瑾似乎铁了心要用这场廉政风暴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真的是郭鹏的儿子。

  刚开始,很多人都觉得诧异,觉得当皇太子的时候如此温厚纯良的郭瑾怎么变得如此凶残,后来就没有人再这样考虑了。

  因为郭瑾已经凶残的和郭鹏没什么两样了。

  八月下旬的时候,大运河工程和蜀道工程爆雷,爆出相关官员贪污工程款项中饱私囊的事情——这倒是改革之后的临淄营的功劳,一应证据齐全,无可抵赖。

  郭瑾雷霆震怒,责令三司组成联合调查组集体出动,把两地的相关官员全部抓捕起来。

  从工部系统到财政部系统到地方行政系统和兵部仓储系统的犯官被一网打尽,基本上给两大工程的负责官员换了一波血,一百多人被送上刑场。

  可以说场面是相当的壮观惨烈了。

  而罪行尤其严重的主犯则是被夷灭三族,本身还被郭瑾亲自下令车裂,要求同部门的官员全体围观,以为震慑和教训。

  淋漓的鲜血当然能教育大部分人相当长一段时间。

  之后要是复发了……

  那就再来一次好了。

  郭瑾杀红了眼,这边杀,那边紧急提拔刚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新人上场救火。

  就和当初郭鹏清洗士人一样,这边杀人,那边调任大量新人补充洛阳缺员,引入新鲜血液,让洛阳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清。

  很短的时间内,很多朝廷部门的基层办事官吏都被补充了一遍。

  而这个全过程,也被枣祗看在眼里。

  从一开始的疑惑和惧怕到后来的麻木,他已经习惯了。

  廉政风暴始终没有冲击到他,因为他的确没有任何问题,两袖清风,程昱亲自审查他的相关账目,也没有找出来任何问题。

  但是他身边不少人都被冲击到了,被带走了。

  还有一些他很看好的年轻人,也因为涉及到相关问题被带走调查,至今只有一个人因为真的没查出来问题而活着回来了。

  他已经麻木了,每天机械的生活,机械的处理政务,机械地重复着一样的生活,还不忘继续给郭瑾上陈情表。

  他还觉得是自己导致的这场廉政风暴的扩大化,他觉得只要自己辞职,就能结束这场可怕的风暴。

  当然,陈情表全部石沉大海,没有回应——

  郭瑾忙着真正的廉政风暴,才没有时间和他纠缠。

  滚一边去待着,别烦我!

  郭瑾最初想要达到的震慑老臣的目标早已经达到了,甚至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了,已经没有谁会觉得自己还能用政治攻势要挟郭瑾了。

  元从老臣老将们,还有后来跟着郭鹏建立魏帝国的功臣们纷纷闭口不言,战战兢兢,低头走路不敢抬头,谁也不敢和旁人多说一句话,生怕惹祸上身。

  枣祗这样做,现在基本上废了,群臣被吓得战战兢兢瑟瑟发抖,不知道的还以为梦回延德,回到了郭鹏嘶吼着大杀四方的年代。

  但是一觉惊醒才发现现在明明是兴元年间。

  郭瑾的目标早已达成,现在,他正在无限度的把自己的凶残往郭鹏的等级上靠拢,俨然一副郭鹏二世的模样。

  不是换了皇帝吗?

  怎么和没换皇帝一样?

  这不对啊!

  但是他们的想法并不在郭瑾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知道自己现在真的像一个真正的皇帝了。

  不,这就是真正的皇帝!

  他可以发起一场政治风暴,并且控制它,让群臣感到恐惧!

  这就是真正的皇帝的象征!

  他从未感觉自己的权力如今时今日这般让他感到无比的愉悦,尽管与此同时群臣百官正处于绝对的惶恐之中。

  兴元二年九月初,郭瑾杀红了的眼睛稍稍恢复了正常,此时节他已经基本上从最开始的暴躁易怒恢复了理智。

  主要是因为杀掉了不少官员让他出了口恶气,这口恶气出来了,他也就恢复理智了。

  现在具体的事情都是程昱在负责,他终于有功夫好好审视一下之前没有顾得上处理的事情了。

  比如枣祗的事情。

  虽然最开始他是为了打击枣祗才动用的程昱,但是没想到程昱一动,就拔出萝卜带出泥,把政治行动变成了纯粹的廉政风暴,不分派系一网打尽,大展雄风。

  回过神来,郭瑾看了看这段时间以来枣祗递上来的五份陈情表,心中颇为得意。

  但是这还不够,为了奠定他说一不二的权威形象。

  光杀人还不行,要诛心才够,杀人不诛心,就等于什么都没做。

  这不是单纯的廉政风暴,更是要让你们知道——我和父亲一样,不可冒犯!

  那么要怎么做呢?

  杀了?

  郭瑾觉得觉得杀了未免有些太过,找来了程昱询问。

  政治斗争的胜利者要如何处理失败者呢?

  程昱看着郭瑾获得胜利志得意满的模样,微不可查的叹了口气,然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处理枣祗,杀戮并非上策,诛心才是上策,臣建议,用罪名罢黜枣祗,叫他数十年功勋付诸东流。”

  郭瑾想了想,觉得这样很好。

  “仲德公之言大善,就这样做!”

  于是郭瑾下了一道圣旨给枣祗,斥责枣祗没有做好民政部尚书,没有做好一个首脑,没有给部下以身作则的引导,以至于民政部出现那么多贪官污吏,谋取国家利益。

  枣祗作为民政部尚书,长久以来居然不曾发现,不曾注意,也没有预防这样的情况发生,整的民政部上下是乌烟瘴气黑幕横行,他看了都觉得无法直视。

  枣祗难道就没有感觉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吗?

  现在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就在眼前,难道他还能觉得自己独善其身是正确的做法吗?

  如此无作为的官员,如何能身居高位继续制定国家政策?

  本来面对如此局面,枣祗应当被严格惩处,以儆效尤,告知全体高级官员不要懈怠。

  但是念在枣祗是元从官员,跟随太上皇勤勤恳恳,有开国之功,所以不加额外惩处,罢黜民政部尚书职位,罢黜爵位,只保留太上皇赏赐的田亩,回家养老去吧!

  你要辞职?

  我偏不让。

  我要自己用正当的理由罢黜你!

  你休想荣耀归乡!

  你休想福泽后人!

  荣耀退休官员所能拥有的一切待遇你休想得到!

  冒犯皇帝得罪皇帝,从而被皇帝记恨,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的结局。

  枣祗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作为元从官员,还被罢黜了。

  曹仁那种荣耀归乡的元从大将的待遇枣祗是没有的,枣祗连正常退休官员的待遇都没有在,只剩下郭鹏赏赐给他的土地,没有退休金。

  从此以后,就真的要耕读传家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儿子还在做官,孙子还能继续读书。

  但是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枣祗在魏帝国官场上辛苦耕耘数十年的政治财产一朝丧尽,什么也没了,本来可以凭借他的功绩与威望发展起来的枣氏家族,成了飞灰。

  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这如何不是他贸然得罪皇帝的原因呢?

  这个消息散布出去,整个朝堂都弥漫着愁云惨淡的氛围。

  但是说实话,同情枣祗的人不是很多,恼恨枣祗的人也不是很少。

  因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皇帝郭瑾之所以掀起廉政风暴大肆杀戮官员,就是因为枣祗欺人太甚了。

第1579章.一千四百九十九 拆分民政部

  从一些官员的角度去看,郭瑾掀起廉政风暴的主要原因就是枣祗的过分举动。

  之前,西北危机刚在西域发生的时候,枣祗就联合朝中那些反对派官员给皇帝施加了太大的政治压力。

  他多次上表要求皇帝罢黜西北商业,不答应皇帝的救市措施。

  皇帝要救援西北商业,他带头闹事,坚决不承认不支持,还把财政部尚书王粲驳斥的一点面子都没有,狼狈败退,沦为朝堂笑柄。

  可谁都知道指示王粲的就是皇帝自己。

  西北危机蔓延到雍凉二州之后,枣祗的反应更加剧烈,他串联朝堂上的反对派官员给皇帝上表,轮番上表,不停歇的上表,搞信息轰炸。

  就是要给皇帝施加政治压力。

  一桩桩一件件,终于突破了皇帝的承受底线,触底反弹了。

  现任皇帝的身体里,流着他父亲的血脉。

  这下可好,郭瑾被逼急了,不管不顾动用了程昱,杀的人头滚滚,朝堂上的宽松氛围一去不复返,回到了郭鹏时代的恐怖肃杀。

  高官显贵噤若寒蝉,一句话不敢说,生怕触怒皇帝,叫皇帝的矛头指向他们。

  中低层官吏们的日子也变得不好过起来,监察官员四散而出,恐怖的法卒游来荡去,叫他们吃不好睡不好,生怕什么时候就被法卒登门带走,扔进诏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都是枣祗的错!

  不是枣祗那么欺负压迫皇帝,皇帝也不至于被逼的走上了郭鹏的老路!

  现在可好,万事皆休,皇帝觉醒了,郭鹏又回来了!

  枣祗自己元从老臣的荣耀没有了,大家的好日子也不复存在了。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枣祗还真的做得出来。

  一时间,大部分被吓坏的官员不分青红皂白的都在埋怨枣祗,憎恨枣祗,暗中怒骂枣祗。

  他们不敢对皇帝发怒,也不觉得是皇帝首先犯错,索性就直接转移宣泄对象,集火枣祗。

  内阁去给民政部送圣旨的官员也对枣祗没有好脸色,一脸畅快的宣读完罢黜枣祗的圣旨,感觉有种大仇得报的样子,走的时候还甩了脸色。

  之前刑部是大家最讨厌的部门,现在民政部成了大家最讨厌最厌恶的部门。

  得知皇帝要罢黜枣祗,不少官员甚至有点快意,觉得莫名其妙的松了口气,觉得枣祗正式完蛋了,大家又能活过来了。

  枣祗接到了圣旨,看着皇帝对自己的处置,心中无限凄凉。

  他放眼望向四周,民政部的部下们却甚少有悲怆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