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1章

作者:御炎

  对嘛,吃饭就要吃得多,吃得越多越好,和那些斯文败类讲究来讲就去不同,这样的人最对胃口了。

  天生就是咱们一家人!

  曹炽如此想到。

  看到郭鹏吃得那么多,丁氏还不断询问郭鹏是不是够吃,要不要再吃一点,再来点鹿肉啊鱼肉啊之类的,郭鹏忙说不用了。

  于是正餐结束,饭后,曹嵩家下人上了一些果品和糕点,还有茶水。

  “雒阳果品多,这些果品不少都在谯县吃不到,来,小乙,吃。”

  曹嵩招呼郭鹏吃水果,郭鹏也不客气,拿起一片切片的果品就放入嘴中,一咬,汁水充盈口腔,甜蜜可口,而且还是冰冰爽爽的。

  现在已经是五月中下旬了,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刚吃完饭,郭鹏感觉身上也出了一些汗,现在吃上一些脆爽清甜的水果,感觉也特别好。

  曹嵩还对郭鹏说家里的冰窖存放了不少冰块,天气一热,就拿一些水果放入冰窖之中。

  家里人吃一些,有贵客来了也招待一些,尊贵的客人来,还专门榨出汁水敲冰块放入其中供贵客享用,显得倍有面子。

  “小乙也不用担心,我已为你在太学的住所里挖好了冰窖,储存了一些冰块,到时候你若想用,就打开来用便是,这些果品,家里也多的是,想吃什么便叫人回来拿,总不能亏待了我家贤婿才是。”

  曹嵩不愧是土豪出身,举手投足间都是一个字,壕。

  而且曹家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感觉。

  曹炽也说自己那边三五个冰窖,说自己最怕暑热,回家就派人送一个冰窖的冰块去郭鹏那边,郭鹏要是冰块用完了,就派人去他那边弄,不客气。

  说老实话,这种不劳而获的感觉真的挺不错的,符合人类本性中最原始的惰性的需求。

  自然,郭鹏知道他们并非毫无所求。

  但是这并不妨碍现在郭鹏享受这些优厚的待遇不是吗?

  他也很怕热的。

  而且曹嵩真的准备的很齐全,而且性格方面也很好,不咄咄逼人,甚至还能考虑到郭鹏自己的一些想法,没叫郭鹏住在他家里,而是给郭鹏在太学弄了一间单人房屋给住,充分照顾到了郭鹏的自尊心。

  既然如此,郭鹏也只有认真的感谢,表达自己的开心。

  郭鹏如此表示,让曹嵩很开心。

  瓜果用完了,家常话题也说完了,丁氏便离开了,堂子里剩下三个男人,就是该说正题的时候了。

  “童子郎历来选拜的人数都不多,今年也不过寥寥数人,关于童子郎的策问不会很难,问题和解答你都已经知道了,相关的一些关节都已经打通,所以小乙,你只需要在太学里读书就好,其他的一概不必担心。”

  曹嵩将自己的能耐都给展现出来,告诉郭鹏让他完全不用担心其他的事情,只要读书就好。

  其实郭鹏还是有点郁闷的,因为那些问题他是真的可以轻松解答出来的,可是曹嵩这样一弄,就把自己弄成一个彻头彻尾靠关系混日子的关系户了。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可不就是关系户吗?

  没有曹嵩的这层关系,自己能以童子郎的身份进入太学?

  寻常人家没有门路的读书人要五十岁才能进入太学学习,更是要到六十岁才有被朝廷选拔做官的机会,而自己十二岁就能进去,这是多么幸运而又不公平的事情?

  世界上本来就没什么公平好讲,得了便宜还卖乖这种事情郭鹏是不会去做的。

  乱世将要来临,生存才是最大的问题,不在现在积累足够的政治资本,在未来求生就是个大难题。

  “多谢岳丈关怀,小婿不胜感激。”

  郭鹏认下这份情,表示自己没有不愉快。

  这倒让曹嵩松了口气,本来曹嵩还以为郭鹏会因为自己这番举措而有些不高兴,觉得自己轻视他的才学之类的。

  主要是曹嵩不懂公羊学,不知道这些策问到底是容易还是难,收了钱的尚书本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原理,就这样做了,他自然也就这样接受了,反正都花了钱了。

  但是看郭鹏没有不高兴的样子,曹嵩也就高兴了。

  “进入太学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小乙啊,进到太学以后,你想过要如何学习吗?”

  曹嵩这算是问到了点子上。

  西汉时期太学最早只有五经博士,五名博士分别对应《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一名博士可以传授数百甚至上千名子弟,而太学学子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三万。

  而后随着经学方面的发展,五名博士的传承者出现了对经典有不同解释的优秀者,每一经衍生出了不同派别和其传承者。

  于是到了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五经博士已经有了十四人,号称五经十四博士,一直到现如今都没有改变。

  比如研究《尚书》的就有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博士,而弘农杨氏家传的经典就是《欧阳尚书》。

  研究《易》的有施氏,孟氏,梁丘氏和京氏四家,汝南袁氏家传的经典就是《孟氏易》。

  所谓家传,一般都是顶级士族才有的权利。

  因为家中某一位先人跟随早期某位博士学习了经典,非常优秀,被博士承认,得到了开宗立派传承弟子的资格,就算是掌握了这一本经典的解释权。

  从此以后,出自这一家的家族子弟和学生,都可以不用通过太学,年岁到了直接走举孝廉之路就可以做官,省去中间环节。

  而不是这一家族的子弟和学生就要靠出身和运气,进入太学学习某一本经典,然后通过汉政府的统一选拔为官。

  也就是说掌握了某一本经典的解释权的人就能兴盛一整个家族,从此以后家族子弟就可以不用经过太学,直接举孝廉做官,还能广收门徒,门徒中优秀者也有资格直接举孝廉做官。

  汝南袁氏掌握了《孟氏易》的经典解释权和授徒资格,因此发家兴盛,形成了四世三公的局面。

  弘农杨氏掌握了《欧阳尚书》,同样出现了四世三公的局面,堪称天下豪族。

  至于在两晋登顶士族豪门之巅峰的琅琊王氏,则是家传《严氏春秋公羊传》。

  也就是说,这些掌握经典传承的家族和东汉政府一样,拥有让人做官的资格,其权威不下于东汉政府,甚至在地方高于东汉政府。

  他们教授出来的子弟学生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出去做官,东汉政府也是认同的,这些人散布到各地地方为官,即是所谓的『门生故吏遍天下』。

  换而言之,能学习这些经文的人并不少,抄录收藏这些经文的人也并不少,但是掌握解释权和授徒权的只有寥寥十四家所认可的传承者。

  十四家经文流派的弟子们构成了整个东汉帝国官僚的基础,是主要的官员来源。

  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和经典解释权,士族也垄断了相当一部分政治权力,将学术和政治权力挂钩,引导舆论,从而掌握了可以对抗皇权的力量。

  随着东汉皇权的衰微以及士族的游戏规则的确立,以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为标志,士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而广大寒族则被限制了仕途门路,西汉时期的布衣天子和布衣高官逐渐变得不可能出现。

  以此为代表,两晋司马氏皇帝本就出身河内司马氏,是士族自己人。

  而在游戏规则完全确立的前夕,借着乱世,郭鹏这种身上带着污点的人还有向上攀爬的机会,这条道路尚未完全堵死,他必须要在此之前找到破局之路。

第18章.十八 近水楼台先得月

  郭鹏所读的经文是《严氏春秋公羊传》,是祖父郭永抄录并且传给父亲郭单的。

  其后,郭单又用这本经文亲自传授给郭鹏,郭鹏从小就读这本书,可谓是滚瓜烂熟。

  其实颍川郭氏也是有家传的,但是颍川郭氏家传的不是儒家经典,而是《小杜律》,是法学相关。

  从西汉到东汉,百多年的时间里,颍川郭氏都是以文法官员出身。

  在西汉时期和东汉中前期,文法吏的地位相对较高,郭氏得到了『家世衣冠』的称谓。

  家族中历代都从事法律方面的职位,垄断了相当一部分官职,也有以此出仕太守官职的。

  但是一方面是儒家经典,一方面是法律条文,郭氏虽然是士族,但也不是儒门士族的『自己人』。

  随着时间流逝,儒门士族们占据了舆论的高峰,以道德为武器,竭力打压武将和文法类士族的地位,颍川郭氏自然也在打压范围之内。

  不过相较于武将来说,郭氏好歹还是士族,也是文化人,因此,和家传儒家经典的家族比起来,差不多算是二流士族。

  郭氏之中自然也有有想法的人不愿意家族继续这样沉沦下去,不愿意永远做二流士族,他们也想开辟新的局面,他们要求学习其他的儒家经典。

  郭鹏的祖父郭永就是其中一人。

  对此,郭氏的态度是暧昧的。

  不支持,不反对,你不学小杜律,想学儒家经典,可以,任你施为,但是家族也不会给你助力。

  郭鹏并不知道祖父是怎么得到《严氏公羊》这部经典的,父亲也没说过。

  但是既然得到了,他就学,学好了之后,到太学里面去验证自己的所学,然后,就可以学习其他的经文了。

  学有余力的人,得到认可的优秀的学生,自然可以研习更多的别家经文,汉末大儒郑玄与何休就是这样的一类人。

  郭鹏当然不会选择吊死在严氏公羊学派身上,他想学的东西更多,凭借自己极其优秀的记忆力,他想要将儒门五经全部记录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是他答应郭单要做到的事情,也是他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

  他想要成为一位有名气的学者,能够有弟子追随的那种学者。

  要么专攻一经,得到博士的认可,得以传承衣钵,成为下一任博士,那样的话,郭鹏自然发达,门生故吏遍天下也不是妄言。

  但是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他要先成为高徒,然后击败其他的高徒,成为唯一的传承者,难度不是一般二般的大。

  除此之外,就只有多多学习各家经书,弘扬名气,得到社会主流认可,成为著名学者,做官,掌握一定的话语权,然后自然会有徒弟来跟随。

  这对自己的老师就有很高的要求。

  他是不太清楚党锢的背景之下,十四博士里面是否还有水平足够的博士。

  但是以东汉政府对太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还有各家学说对各自地位的重视程度,他觉得太学博士的水平一定足够的。

  “先拜在严氏公羊博士门下吧,毕竟小婿是研习严氏公羊的,之后,小婿还想要学习更多的经书,最好,是五经皆能通。”

  曹嵩捻着胡须点了点头。

  “有志向是好事,不过小乙,你刚刚进入太学,一定是得不到博士亲自授课的,博士只会让高徒代为传授课程,能学多少,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曹炽也开口道:“这倒也是,前些年党锢乱起,太学生里多有忤逆之辈,天子下令严格惩处,太学里有不少人都被拿下了,甚至还有不少人死了,虽然说这些都是忤逆之辈,但是,学识还是有的。”

  曹嵩和曹炽的意思,郭鹏明白。

  如今的太学的确已经不是曾经的太学了,他们身为泛宦官集团的一员,一定清楚太学里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但是对于郭鹏来说,太学里面可以读到的经文是他非常需要的,也是他一定要提早进入太学的缘由,太学里可以提供给郭鹏充分的学习条件。

  本来按照汉政府的规定,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派遣自己的孩子进入太学求学。

  以郭单千石官员的身份,并不需要通过曹氏的关系就能让郭鹏进入太学,但是进入太学是进入太学,郭鹏还想做官。

  太学里的确有一套毕业分配的规矩,学制为八年。

  首先,学习满两年,试通二经者,补为文学掌故职位,已为文学掌故职位者,满两年之后考试能通三经者,就可以升职为太子舍人。

  已经成为太子舍人满二年者,考试能通四经者,就可以升职成为郎中,郎中满两年,试能通五经者,就可以根据朝中官员缺漏补上,入仕为官。

  所以太学生中的优秀者是有一条明确的升迁路线的。

  但是这是针对公卿贵族子弟的优厚待遇,一般家庭的子弟和贫寒家庭子弟只能学成之后离开太学回到家乡自谋生路,没那么多官可以做。

  郭单在朝中没有任何门路,如果不走曹氏的道路,郭鹏就只好在京城里学习,学习之后还要回到谯县,再去寻求举孝廉之路的话,就要难的多。

   现在有曹氏的帮衬,郭鹏可以提前好几年直接以童子郎的身份进入太学,在曹氏的帮衬下可以走公卿贵族路线,学满八年,二十岁不到就能出仕为官。

  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而这八年里面,郭鹏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而没有曹氏的帮助,就想都不要想。

  所以郭单和郭鹏实际上没有什么选择的资格。

  而且郭单和郭鹏都不满足只是在太学里待几年就回来。

  郭单希望郭鹏学满五经,能出名最好,不能出名也要带着五经回家,把经书作为郭家家传,给后代子孙,留下发达的希望。

  郭鹏希望的则是学满五经,出名为官,挣到一份名望和权势,在汉末乱世之中配合曹操活出自己的精彩,最不济也要保全家人,让他们得以善始善终。

  所以进入太学只是第一步,之后,郭鹏还要不断努力的学习,得到优秀的师承,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学者。

  最好成为『名士』当中的一员,跻身上流社会,那样的话,生存几率会高很多。

  太学里的自由度太高,想要做到这些,看起来很艰难,这需要极高的自律自觉,还要有沉下心来忍耐寂寞寒窗苦读的决心,对于十二岁的郭鹏来说,似乎非常困难。

  所以曹嵩和曹炽可能对郭鹏有点不太相信,不确定还是一个少年的郭鹏能否抵挡住声色犬马的诱惑。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曹氏投资的很多,但是只要能结亲,这本钱其实就已经收回来了,对曹氏家族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是大有好处的。

  接下来其实都能算作盈利,但凡有所得,都是盈利,郭鹏越好,曹氏越好,两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实际上已经是利益共同体了。

  所以由不得曹嵩和曹炽不在郭鹏的出路上多费心思。

  还真别说,这一想,还真叫曹嵩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对了,小乙,孟德在雒阳为官时,结识了议郎蔡邕和光禄大夫桥玄,蔡邕是前太傅胡广的弟子,名气很大,才学广博,桥玄成名已久,德高望重,孟德非常敬仰他们,他们对孟德也有不错的印象。

  现在,蔡邕正受皇命在东观校书,深居简出,桥玄专心治学,不怎么参与社会交流,不过你若是在学业上有什么疑惑,可以去问他们,我叫孟德为你写一封推荐信,相信蔡邕和桥玄不会拒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