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化龙 第815章

作者:鹰狐

张家兄弟的态度让李易很满意,因为李易是跳过吕布直接联系的他们,既然他们敢答应,其中倾向就很明显了。

臧霸也给了回复,虽然臧霸不像张家兄弟那么痛快,但也表示愿意按照李易的想法对青州的袁谭施压,只是根据传回的情报来看,臧霸对青州的参与非常有限,应该是摇旗呐喊,出工不出力的那种。

对此李易倒是理解,别看袁谭在历史上是个排不上号的渣渣,但人家却是当世最尊贵的贵公子之一,臧霸能有所表示已经很不错了。

然后就是陶谦了,在陈登和糜竺,以及新任彭城国相的赵昱的联合劝谏之下,陶谦没有直接答应支持臧霸出兵青州,也没有拒绝,只说是考虑考虑。

然后陶谦考虑了一天,陈登他们想要继续劝谏的时候,陶谦却是病了,自言不能理政,请糜竺代为操持徐州之事。

糜竺自然不客气,还真以陶谦的名义给臧霸下了命令,让他伺机而动。

李易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欣然而笑。

他知道,陶谦是看明白了,知道自己虽为州牧,但徐州大权已被架空,纵然反对也只能是徒劳,与此得罪李易,还不如直接放手不管。

至于陶谦的忽然称病,李易觉得他应当是不愿担上叛臣的名声。

只是陶谦却不知道,他的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就在陶谦称病后不久,李易便陆续收到了曹豹、许耽、吕由数名徐州将军的私信,内容虽然各有不同,但套路都是一样的,称赞,讨好,跟着回忆一下李易相助徐州的英勇,最后郑重表态,李易的恩情他们一直铭记于心,若是李易今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只说,他们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说白了,这就是徐州武将在向他们的未来主公表忠心。

对此,李易自然是非常高兴了,虽然徐州将军中少有名将,但人家手里的军权却是做不得假的,有了他们的投靠,再加上陈登糜竺等人的影响,现在的徐州已然是李易的掌中之物了。

不过,李易收到的也并非全是好消息,田楷那里就出了一点小问题。

在得知李易愿意相助青州之后,田楷先后给李易回了两封信,第一次田楷表示愿意与李易结盟,可他却没有考虑李易的现状,竟然直接请李易出兵青州。

这个要求李易自然是不能答应的,就在李易考虑应该如何回应的时候,田楷的第二封信就来了,让人想不到的是,田楷居然出尔反尔,婉拒了李易帮助青州的好意。

李易计算了一下时间,发现田楷会忽然变卦,应该是发现了徐州出兵青州的苗头,相比于李易这头猛虎,田楷显然是更加乐意与温吞的徐州合作,不用担心事后会被吃掉。

然而,徐州那边的动作其实也是李易的手笔

李易想了想,将田楷的事情搁到了一边,暂时不做理会。

反正李易的真正目的是要自己掌握青州,而今徐州局势又是一片大好,让李易即便不出兵,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州的局势变化。

如此一来,李易太早与田楷结盟就没了意义,他完全可以等到自己腾出手的时候,让田楷忽然陷入困境,再不计前嫌的仗义出兵,然后名利双收。

第663章 曹操撤军?

五月初八,李易大军终于抵达昌邑城郊十里,与徐晃汇合,六万大军于城南扎下连营,旌旗遮天蔽日,相距里许,便可见营中兵刃寒光凛冽,即便大军未动,但偶尔传出的鼓号之声,亦能让人心神震荡。

李易兵马威武,军势气焰强盛,吕布不管心中作何想法,表面上都不敢怠慢,当即安排陈宫与高顺代他送上酒肉劳军,并请李易入城小憩,商讨战事的具体安排

时隔许久,再见高顺,李易感觉很是唏嘘。

虽然高顺性格比较内敛,严肃,乍一看有点像是个闷葫芦,但李易最初接触他的时候,还是能够在高顺身上找到那种与张辽类似的锋锐的。

之后李易又见过高顺一次,当时的高顺就有点颓废了,不过依旧保留着几分拼劲,可是,这次再见,李易却是忽然发现高顺完全变了。

明明才二十多岁,可高顺双目疲惫无神,脸上满是风霜之色,都有了皱纹,肩膀松垮无力,甚至就连体格也比过去瘦了一圈,看上去仿佛老了十多岁似的,让李易都忍不住怀疑高顺是不是刚刚大病了一场。

高顺状态如此糟糕,李易自然是要关切慰问一二的,甚至还要请华佗来一趟,但高顺却是婉拒了李易的好意,只说是最近战事疲惫,然后就不怎么说话了,让李易都分不清高顺这是在刻意疏远他,还是说经历的坎坷太多,消磨了高顺的精神。

作为旧识,李易真的很想宽慰一下高顺,可他转念一想,却发现自己并不能帮助高顺什么,相反,等到他夺兖州的时候,还会对高顺造成一次非常严重的打击。

这让李易心里有些不好受,但他的心却没有因此就发生动摇,或者说,随着他位置越来越高,能让他产生动摇的个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于是,虽然李易与高顺是旧识,但在交谈的时候,李易主要都是在与陈宫说话,尽管只是第一次见面,可在两个有心人的配合下,不一会功夫,便俨然成了真正的旧识。

一阵简单寒暄过后,陈宫邀请道:“襄侯远道而来,助兖州平贼,温侯感激不尽,特在城中备下盛宴,为襄侯接风洗尘,还望襄侯务必赏光!”

李易微笑道:“温侯客气了,曹操不仁,滥杀百姓,数十万人为其所害,百万人流离失所,这般大奸大恶更甚董卓,天天人人得而诛之,故而易此来兖州,乃是义之所在,故而义不容辞,何须感激二字?”

“襄侯仁义!”

陈宫当即就为李易送上了一个马屁,心中却是感叹李易的面皮之后当真前所未见,出兵兖州,李易提条件时可谓贪得无厌,结果转眼就换了一副嘴脸,一本正经的说义不容辞,算是让陈宫长了一次见识。

李易的下属们倒是没有人觉得李易脸皮厚,李易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已经非常高大上了,纵然有些不当的地方,在他们看来也不是缺点,只不过是李易为了成就大事不得不做出的一点牺牲罢了。

在场也只有高顺默默低着头,对此没有什么表示。

曾经,高顺眼中的李易是近乎完美的,这个形象维持了很久,甚至直到他知道李易对吕布提出的那些要求后,这才有了变化。

可那又如何?

李易也好,吕布也罢,便是面前的陈宫不也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么?

心中轻叹了一声,高顺继续做他的泥胎木像。

“公台过誉了,易愧不敢当啊。”

李易谦虚了一下,然后又道:“不过饮宴之事嘛,今日怕是不成,大军初至,各部军马还未全部安顿妥当,易一时半刻怕是走不开,所以,还请公台代易向谢过温侯好意,等到大军安顿完毕之后,易当亲自登门,向温侯致歉。”

“襄侯言重。”

陈宫对着李易一礼,道:“襄侯未至昌邑,便让曹操惊退二十里,即便如此威风,依然心忧军务,襄侯如此谨慎,实在叫人敬佩,反倒是宫向温侯提议今日宴请襄侯欠缺考虑,还望襄侯勿怪。”

李易摆摆手,道:“公台实在客气,而且军阵之事,温侯可是胜我十倍不止呢。”

说道这里,李易话锋一转,继续问道:“公台此来,除了邀李某人吃酒之外,不知温侯是否有妙计传授?”

李易语气很客气,但陈宫却比李易更加客气,只见陈宫深深一礼道:“襄侯兵多将广,曹操又畏惧襄侯威名,今次用兵,自然是要以襄侯为主。”

李易意味深长的看了陈宫一眼,然后说道:“非也,非也,温侯乃此间地主,李某远来是客,如何能喧宾夺主?而且,我虽然兵马数目远胜曹操,但毕竟对兖州地势不熟,具体战事如何安排,还是需要温侯相助的。”

见李易都说到了这个份上,陈宫便眨了眨眼睛,缓缓道:“既然如此,那宫便稍稍说上一二?”

李易略一伸手,道:“公台请。”

陈宫行了一礼,然后起身,沉声说道:“温侯以为,如今我方兵力已是曹操三倍,故而上策乃是直接邀曹操列阵决战,曹操若应,便可分兵四阵,借用兵力优势,先用两阵轮番对敌,等到曹操兵马酣战疲惫,便以一路兵马从侧翼杀出,曹操军阵必然混乱,然后再用第四阵对曹操进行掩杀,如此,曹操必然一败涂地,性命难保!”

李易微微颔首,虽然不知道陈宫说的这个是他自己,还是吕布的想法,但这个法子本身倒是与李易自己的计划不谋二和,因为在用优势兵力对敌的时候,这种策略最是稳妥,发生意外的概率也很低。

不过,李易并没有表态,而是继续问道:“若是曹操不应呢?”

陈宫显然是胸有成竹,毫不迟疑的回道:“若是曹操不应,可每日分出三千兵马袭扰曹操大营,叫曹操日夜不得安宁,如此,五日之后,等待曹操军心涣散,可以大军一战破之!”

李易呵呵笑了笑,凭良心来讲,陈宫提的建议真心不错,但是,其中的关键他却是一字没提。

而且,看陈宫的态度,似乎也没有主动提起的打算,于是,李易便开口问道:“请教公台,待出兵之后,不知温侯”

“报!”

忽然,有斥候自外进入,打断了李易的说话。

斥候大步上前,拜道:“主公,曹操大营有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