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领主 第659章

作者:倦鸟迷途

如果他们果然如张强预料的那样的话。

为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华夏帝国甚至可以扮演西班牙人袭击英国人,这次出动了天影去指挥军事,先前英国人是根本不知道的,后来即便是西班牙人透漏给英国人也没有什么,华夏帝国在东方打压英国人又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些话张强能说,和唐殿风,现在的华夏帝国首相,这样的担心在每个王朝都有,甚至能跟儿子说,但有些话不能说,那就是后世,以及张强预计的历史走向,以及对英国人,西方人科技发展进步的氛围可能超越华夏帝国,这些话不能说,这得作为新皇帝或者新的首相的下一任帝国皇帝和首相们去自己想到和看到,了解到,并且合理的分配华夏帝国的资源,调动华夏帝国迎头赶上,或者采取其他手段压制。

唐殿风也感到这些事情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孟加拉地区接续压制西班牙人发展,并且挑起英国人同西班牙人斗争的的计划。

并且鼓励华夏帝国的移民们完全占领除了港口以外的地方,全面汉化那个地方,压制那些地方土著人,不行的话,就挑起战争,让那里的总督区和哪里的土著人进行战争,让西班牙人的统治不能安心发展,只能在哪里做一个殖民地立足点,这个立足点还不是很稳固的点。

这样西班牙人压力就很大,发展不起来,对华夏帝国威胁不大,华夏帝国再支持他们挑战英国人的耐心,和固有势力范围,打击英国人。

只要能让西班牙人始终站在华夏帝国这边,始终和英国人找麻烦,始终和英国人有仇,那么英国人的崛起也就没有什么了,他们总得先摆平西班牙人,要摆平西班牙人,英国人就得付出百倍的努力,起码在东方,他们不可能超过西班牙人,主要的斗争在西方,西方又离着东方那么远,打烂了,或者他们怎么斗争都是他们的事情,影响不到东方,他们斗争,他们的财力和精力就得被拖走西方,发展肯定变慢,这样一想,那么担心,所有的担心也就没有什么了。

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兵力的纠结

西班牙人和英国人的海战过后,两个殖民地西方国家同时偃旗息鼓。

英国人悲痛的看着孟加拉地区成为别人的殖民地,三个月之后波特曼被调往非洲,菲利普斯回国被解雇,总督被调回回国,新任总督要三个月之后才能到达印度,英国人这里群龙无首,印度人也用恐惧的目光,惊慌的心情看着孟加拉地区的陷落。

西班牙人这边,悲惨的只剩下了九艘战舰能动,其中六艘躺在沙滩上被紧急修复,三艘挂着伤的战舰匆匆修复了一下,勉强维持着这里的治安还安全。

两千五百正规军部队只剩下了三百正规军部队还完全无损,有八百伤员到现在还没有走出医院,雇佣军也只剩下了七百多人,其他的不是死了,就是重伤无法再从军了。

舰队的三千水手也只剩下了不到六百人,一大半都带着伤,或者精神崩溃,没有办法在从事这个行业了,加上孟加拉地方上的一些征召水手和战士,西班牙人才凑够了勉强够开动和作战的三艘战舰的士兵和军官,这些人是所有的西班牙人在东方的实力。

这个实力,其实连华夏帝国的海岸水师警备队都打不过,一个总督区最低级的州甚至府的守备军武装都可以轻易的抄了西班牙人的地盘。

要知道随便一个华夏帝国的州,不说核心区,总督区的府的军事单位,就是一个守备军的一个团级单位,虽然经过屡次拆撤,团级单位的总体作战力量不过是十五辆宽体马车,二十门从十八磅到六磅小炮的马拉炮车,总的战斗人员不过区区一千二百人,三个三百人的营,一个二百五十人的警卫营,一个团级参谋部24人,一个警卫班,几名团级主官。

所持有的武器装备倒是和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的武器装备差距不大,燧发连珠枪,五发版本的,英国人和西班牙人是单发的,不过可以快速的装填弹药而已。

但就是这样的武力装备的一个团级总督区单位,现在的西班牙人都打不过,因为他们的兵力实在太少了,总体作战单位,精锐的有战斗力的单位不过六百人,其他人虽然有战斗经验,可在组织性和战斗力输出方面还是比不过一个正规的华夏帝国总督区州下面的府级战斗单位。

这些作战单位平时驻扎在下面的县里,需要的时候集结起来,团部驻扎在府城里面。

而下面的营级作战单位,还被拆分出来,以连的形势驻扎在县里面的各个重要的乡镇里面,控制当地。

而州里面的军事单位没有多少加强,也不过是驻扎着一个营的单位,然后其他的团驻扎在关键的州府里面。守备军不满员的一个旅级单位。

满员之后,一个旅级守备军单位是六千人,起码三到五个团,而现在区区三个团,还不是一千五百人的团,而且有时候这些里面的连队士兵根本就是已经退役了的,或者是新兵安排过来的,本地新兵担任的士兵,也就是说要集结的时候,也许三个团以现在的编制一千二百人,也可能只能到达一千人左右,这是因为华夏现在已经几十年没有大的战争了。

而东南亚地区有一些摩擦,小的战斗,要不然其他的总督区州府,其实有六百人一个团就行了,核心思想是节约军费,尽量利用人力提升经济实力。

总督区一般没有卫戍军,只有重要的地方才有一些卫戍军,因为卫戍军,顾名思义是为了保卫华夏帝国核心领土的,所以卫戍军大部分部署在核心区。

战时卫戍军才是战斗主力预备,编制要向野战军输送,到时候扩从起来,卫戍军大部分就成了野战军了。

嗯,通过扩充更多的军种,变现的保留了军队中的精英部队和士兵,这是当时裁撤军队的一个核心思想。

也许大多数的精兵强将还是在老去和残疾,各种原因中被裁撤掉了,还有一些人是不得不忍痛裁撤掉,可还是最终把核心的一部分人留下了,这些组成了五支军种部队的核心,甚至延伸到了连级队伍里面,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这些连级人员也最起码上升到了营级,成为营级干部,在守备军里面,这种连级干部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副团级干部,至少是个团级参谋的位置了。

五支军队,近卫军保留的人手最少,三十万人,后来又裁撤调一部分,留下了二十三万人,但裁撤调的一大部分其实都进入了野战军或者卫戍军,骑兵军中了,即便是士兵都进入了守备军,不过那些士兵都是一些上了年纪,临近退伍的,现在在守备军里面这些士兵都上升到了营级参谋的地步,当然大部分人其实都退伍了,因为老了吗。

超越了服役期最高限制,只能退伍,转业到地方了。

骑兵军因为要保持对蒙古,西伯利亚,中亚,西域,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的秩序维持,因此编制比较大,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人,卫戍军是核心区全国性的战斗力量,因此编制也比较大,八十万人,守备军虽然战斗力和各种武器装备都是上面的精锐军中退伍下来的,可怎么说他们守备着两万里疆域,因此他们的编制到达了二百三十万人,除去百分二十的无用人员,大约也是一百八十万的编制,野战军因为比较鸡肋和功能性降低,只保留了师级指挥部和军级精英军官部队,以及不断训练和接受其他兵种下放和提升的军官和精英士兵,同时保持着随时可以用卫戍军填补空白的各种编制地方架构,因此只有区区的四十五万人。

就这么核算下来,华夏帝国起码还有精锐的战斗部队一百六十万人,加上骑兵军的精锐战斗部队,还有二百三十万人,加上守备军的精锐战力,达到了二百六十万人,其他的都是新兵和军校生补充,以及各地不断调整的临时性兵力。

如果加上水师的陆上兵力和水手战斗力,起码三百万人的精锐战斗力,但实际的总的士兵和军官总数为七百万人,这七百万人是不得不在架构内填充和留下的兵力,因为每年你新兵得训练,新兵训练了往哪里去?肯定是往各个部队分配,值守个两年,这多余的四百万新兵就变成老兵了,虽然没有打过战,可毕竟也是兵力啊。

第三年退伍一下,几十万兵力就回归社会了,然后从社会也许多招,也许少招,根据情况而定,各个地方官府的财政而定,也就是说守备军兵力浮动比较大,二百三十万兵力也许精锐不过三四十万人,其他都是新兵,和服役不到两年的老兵。

驻守地方的确得看到人才行,巡逻,查探,临时调动,或者干活,都是这些新兵,精锐补充,卫戍军也不能说老是那些人,到了四年或者六年,卫戍军的士兵上不去,升不了军官,他也得退伍,也得需要守备军补充,守备军的士兵升上来,卫戍军的四年或者六年老兵退伍,这是一个循环替代的过程。

这些军力,在核心区的部队主力守卫部队还是卫戍军,维护京城的是卫戍军和近卫军,守备军只是维持地方治安,但总体来说比重不是很大,比重比较大的是边疆上的囤积部队,也就是说总督区,呈放射状向总督区边境靠近,然后在边疆形成一道或轻或重的环形防护网。

核心区的守备军兵力几乎是空心的,没有多少,因为核心区很多地方的治安相当好,守备军甚至一个府只配备两个营不到,也就是六百人左右,州的守备军兵力可能不过是一个半团,也可能是一个半旅,总兵力最小的州只相当于一个加强团,就是一千八百人左右,最大的州守备军也不过是两个旅不到,只相当于是一个半旅的规模。

守备军满编的地方只有核心区边缘府县城,有的县城可能配备的是一个营到两个营的级别,有的县城可能就有一个满编团一千五百人。加上各种附属部队,可能有一千八百人,有的甚至有两千人。

这是因为防止总督区有些地方叛变,直接冲击核心区地域,破坏核心区的稳定,也是为了个核心区紧急征召和整编部队,形成可以进攻和防守的部队编制,到时候作战的是卫戍军,卫戍军抵抗的时候,继续整编核心区部队,迅速扩编野战军,形成可以快速冲击,或者以后反击的作战部队。

作战还是得野战军上。

而近卫军也得迅速回撤或者整编,扩编,近卫军能在三个月之内扩编到五十万兵力,守备京城和陪都,以及重点工业地区,甚至保卫皇室,保卫皇室和各个中枢部门官员才是近卫军要做的事情。

骑兵军以后将会彻底裁撤,合并到野战军和卫戍军中,目前总督区已经完成了总人口移民和建设任务的百分之六十,再有几年,野战军将接替骑兵军守备这些地区,守备军将会守备总督区。

而随着各地总督区的建设和情况好转,或者有些靠近核心区的总督区发展起来,逐渐被裁撤,并入核心区,守备军兵力将会进一步下降。

卫戍军接管整个并入核心区的总督区的防守任务,扩大卫戍军,缩编守备军。

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副相

是的,张强一直在巨量军费所奉养的庞大军队还有少量精锐军队,少量军费,却一定会导致某些地方一旦出了问题,兵力捉襟见肘无法应对之间纠结,从内心的讲,军队虽然是维护国家的基石,是必须尊重的,却也是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要靠边站,甚至得到削弱的。

看看后世的暹罗就知道了,绝对不允许文官官府拥有绝对权力,军队始终把持着政权,这种情况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施政方针的制定,因为大家都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各种利益纠葛,军队在大方向上能保持军队利益,但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个人可能导致文官官府的施政方针不能保证国家利益,因为被军队里面的某些人摄取了。

华夏帝国的枢密院可以说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要强过内阁,内阁虽然也拥有守备军,拥有调兵的权利,兵部掌管所有军队的后勤,同时对守备军有调动的权利,不过这是和地方上官府分享权利的,而枢密院却拥有,完完全全的卫戍军和骑兵军,一部分野战军的直接调动的权利。

因为他们这是保卫国家,枢密院的参谋部制定计划,直接派人传达到各军,国防部下达作战命令,沟通兵部协调后勤,而枢密院院使,正使是皇帝,副使是皇储,管理机构是亲卫团,直接调动和下达命令,内阁兵部配合。

这样的情况下,拥有皇储和皇帝的枢密院肯定要在权利和地位上要比内阁首相高很多,负责联络枢密院的第二副首相则不一定在这样强势的势力面前,有发言权,只能当传声筒。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个副相又能怎么办?谁让你负责联络枢密院呢,负责沟通自己分管的兵部呢?

作为第二副相,这是地位的象征,预示着一旦政议院再次延推,有可能自己能接任第一副相,成为未来首相的热门人选,和第一副相是平级但也是相当于是竞争对手,时刻都有可能自己上,他下,或者他上,自己也上,他当首相自己当第一副相,总管全局,掌握内阁过半的权利分配。

首相只掌握外交和吏部,第一副相可是掌握着户部和监察部的,其他的都是能插手的,第二副相则只掌握自己一摊子和联络,协调一些部门,除了自己联络协调的部门,按照华夏帝国的规定,你不能侵犯其他副相的权利,不能接受人家其他副相管理的部下们汇报工作,不能和他们走的太近,要接受疏远原则。

这是怕一个副相掌握太多部门而架空其他副相,或者直接两个人联合起来架空第一和第二副相,或者第二副相和第一副相联合架空首相。只有第一副相可以插手其他部门,但也只是负责协调和联络,问询,不能具体操作。

首相可以掌管全局,插手任何一个副相的工作,随时听取任何一个副相的汇报,或者直接停止副相的工作,因为他是首相,他的权利最大。

但他不能撤职副相,撤职副相得皇帝直接处理,或者得到政议院的同意。

撤职第二副相需要知会枢密院和元老院,第一副相得知会枢密院,元老院,政议院,几个院一起商讨,皇帝也得召集大家来开会,只出过错和原因,因为第一副相是首相的备选,不能随便动。

总之副相的撤职一定得通过政议院商议,有了合理的理由,哪怕是人家主动辞职,你也得给出大家都同意或者至少三分二的人同意的条件,然后上报皇帝批准。

副相除了第一副相统管全局,实际上是掌管中枢的日常事务,问询各个副相的工作,上传下达,并且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以外,其他的副相只能在自己的分管工作范围内工作,即便是听到其他副相的分管工作或者有不同意见,也只能提交给第一副相,让他处理。

现在华夏帝国拥有七名副相,先前是十一名,只是因为工作调整,或者进入元老院,使得副相的人数减少了。

作为第二副相,锋无羽同样对于华夏帝国不断的调节兵力感到劳心劳力,虽然他曾经是国防部参谋长,现在在内阁担任第二副相,联络,管理兵部,而兵部则是曾经的部下佟大为这个比他早很多进入文官行列的文官。

看着佟大为伛偻的身材和满头的白发,锋无羽感到年岁不饶人啊,相比他们这些在军队里面打滚,人际关系要比较单纯,事务要比较少的军人,早早的就加入文官行列的佟大为,曾经担任外交部行动员,主持过联络李定国,帮助和策反李定国部,然后营救过金声,同时带领第十九野战旅和清军战斗过,一直到后来担任某县城的县丞,后来是县慰,之后担任知府,咨议局议员,一州副州长,一州兵备道,一州巡抚,后来又转入军队中担任一军司令,转头又担任广西州巡抚,州长,广州府知府,海岸水师警备队司令,湖广州州长,宝岛州巡抚,宝岛,琼岛,守备司令兼两岛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