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家子的逍遥人生 第367章

作者:点小驸马

  实不相瞒,我祖上也是种庄稼的,只不过你们种的是小麦,我祖上是在南边种稻子的。”

  “那赵老爷是靠什么发家的?也是种稻子?”

  村长听到这个话题,来了兴趣,看着楚皇,第一次主动的问了问题。

  楚皇听见这个问题,却是觉得有些尴尬。

  总不能说是靠着造反吧?

  想了想,还是扯了个谎,回答道:“一个庄稼人,能做什么,也就是那几个法子,先到城里开了个小摊,然后吃的人多了,挣到了点儿钱,就开酒楼。

  先是在家乡的小城,后来又到府城,再后来就开到了京师。”

  楚皇说的还真有点儿像那么回事。

  村长听了以后,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颇为感慨的道:“赵老爷祖上那也是实打实的聪明人,不像老汉,祖上八辈都是种庄稼,也想不出什么别的挣钱的法子。

  估摸着往后几代,那也还是种庄稼。”

  说到这里,似乎想到了什么,停住了。

  楚皇和方休见到这一幕,自然是明白他心里想的什么。

  这村长看上去已经五六十岁了,儿子再年轻想必也有三四十岁。

  三四十岁,即便是在这个时代,那也是很难娶到媳妇的,更何况又被征到了北方四州去做苦力。

  他们家又只有这么一支,从今往后,还有没有下一代,都是一个问题。

  要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一想到自己的儿子还在北方四周受苦,连个一子半女都没有留下,心里面就像是针扎一样的难受。

  关于这件事情,没有人比楚皇更具发言权了。

  毕竟他家里可是有皇位要传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村长的痛苦,楚皇更加的感同身受。

  最为重要的是,他的痛苦本是可以避免的。

  朝廷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曾经多次在廷议的时候讨论过这个问题。

  而且,暖阁之中,他也和几位大学士商讨过,最后才决定,一户若是只有一个儿子,可以免除任何形式的徭役和劳役。

  可是......

  他没有想到,朝堂之上,诸公不知道讨论多长时间才定下的规矩,离开了朝堂,竟然是没有一人知晓。

  本就是为了这天下疾苦的百姓,到头来,最蒙在鼓里的反而是这些本该受益的百姓!

  他可以想象,这老人家的孩子没有得到这朝廷的好处,这本该免掉的劳役会落在谁的头上......

  简直是......肆无忌惮!

  而且,这里可是天子脚下!

  从自己的养心殿,便是步行到这儿,最多也就是两三个时辰,若是骑马,更是转眼之间便到。

  就是这样的地方,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他已是不敢想象,再偏远一些的地方,不说东南道,不说西南道,便是中原道,都该是什么样子!

  

第五百八十一章 上万斤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这一件事情,放在这些村民的身上,是会影响一生的,可是在暖阁,在朝堂之上,诸公仅仅只是商议了几轮。

  类似的规矩,这些年不知道定下了多少,是否和这个一样,一离开暖阁,便变了个模样?

  楚皇已是不敢再想。

  他看着村长,表情十分的复杂。

  一方面,见到这村长老无所依,他心里十分的愧疚。

  可是,另一方面,想到这实施朝廷之策的官吏,又是十分的愤怒。

  愤怒和愧疚夹杂在一起,让他久久无言,最后也只是发出了一声叹息。

  那村长也察觉到了楚皇的异样,忙不迭的岔开话题,道:“哎,小老儿扯东扯西,差一点儿把正事给忘了......

  赵老爷这一次来可是为了螯虾一事?”

  楚皇微微一怔,也是想起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点了点头,应道:“正是。”

  村长看着楚皇,问道:“不知道赵老爷想要买多少的螯虾?”

  楚皇听见这个问题,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乃是天子,天下之事皆要过问,天文地理皆有涉猎。

  可是,一个酒楼一季需要消耗多少的螯虾,这样的杂碎琐事,却是一点儿都不了解。

  他抬眸,看了一眼方休,想要让他回答。

  方休见到这一幕,暗暗叫苦。

  这春风楼的事情以前是吕掌柜的负责,吕掌柜接管竹轩斋以后,换的那个掌柜,他都不记得是谁了,哪里知道春风楼需要多少的螯虾。

  只能装作没有看见。

  楚皇连着朝方休使了两个眼色,见他都没有什么反应,好似没有看见一样,只好硬着头皮,信口捏了一个数字:“大概要一千斤......

  其实,这酒楼的采购一事,一直是犬子在忙。

  一时半会儿,我也说不太清楚,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数字,这具体的数目还得等我那犬子忙完以后,自己来跟老人家谈......”

  村长听见前半句话,眉头微微一皱,正准备说话,听到后面的话,却是停住了。

  他的脸上露出笑容,说道:“原来是这样,我就想,春风楼那样的大酒楼,一季少说也要上万斤的螯虾,怎么会只要一千斤......”

  竟然要上万斤?

  楚皇和方休听到这个数字,都是眉头一挑。

  尤其是方休,压根没有想到,这京师的人竟是如此的爱吃小龙虾。

  要知道,在春风楼,一斤小龙虾可是要卖上十两的天价,上万斤,就是十万两!

  当然,这些小龙虾,还有分出一大部分到醉花阁,而醉花阁的定价就要亲民很多,一斤只要五十文钱。

  即便如此,这些小龙虾加在一起,刨去成本,那也能赚将近七八千两的银子!

  这还不算上其他的菜品。

  怪不得自己明明觉得这段时间,什么都没有做,既没有发明什么新奇玩意,也没有写什么新的话本。

  这银子还是像流水一样流进自己的口袋。

  原来这开酒楼竟是这么的赚钱。

  楚皇也是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春风楼一季竟是需要上万斤的螯虾。

  这螯虾的滋味,他是尝过的,的确是不凡,可充其量也就是如此,跟河蟹相比,还是差了一些,竟是有这么多的人爱吃。

  想到这里,他突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看着村长,问道:“不知道提前采购,这一斤螯虾,需要多少银子?”

  量就是这么多的量,谈也谈不到哪里去,最为重要的还是价格。

  村长听到这个问题,也是变得严肃起来,尽量的坐直,看着楚皇,面露思考之色。

  半响,才道:“赵老爷,实不相瞒,这螯虾,我们也是今年才从方大人那里知道,是可以吃的。

  因此,这价格一开始定的就有些低了......”

  楚皇和方休一听这话,就知道......得,要涨价了。

  当然,楚皇本身也不在乎这点儿银子,因为这些银子都跟他没什么关系。

  旁边的方休却是皱了皱眉头。

  自己离开的时候,另一个村子的村民可是夹道相送,说的话也是感人至极。

  这个村子,自己虽然没有来过,可是螯虾的消息,也是自己派人传过来的。

  如今这么说,谈生意,虽然不至于心寒,却也是让他觉得有些不值。

  只是......

  这个时候,村长却是话锋一转,道:“虽然价格一开始订的低了,可没有方大人,我们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哪里知道这螯虾能吃,还以为是红虫呢......

  听说赵老爷的春风楼和方大人有些关联,既是卖给赵老爷,这价格自然是不能变的,还是一斤二十文。

  当然,就去年而言,咱村子还有隔壁的几个村子,产出的螯虾,加在一起却是不止上万斤。

  老汉之前已经跟那些村子的村长都谈过了,这螯虾卖给春风楼,卖给赵老爷您,还是一斤二十文,剩下的。

  卖给其他酒楼,或是直接卖给那些大户人家,要一斤四十文。

  这一点,还请赵老爷不要跟别人提起......”

  这个很好理解。

  一边卖二十文钱,一边卖四十文钱,若是让花了四十文钱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自然是不能愿意的。

  春风楼,他们是惹不起的,到时候麻烦的还是这些人。

  楚皇听了这些话,想到的却是另外一点。

  他可是记得,当初自己在春风楼吃的螯虾,一盘大概只有一斤,却要十两的银子!

  一斤二十文钱,到一斤十两,这中间差的未免也太多了!

  他想到这里,忍不住看了一眼方休。

  方休见到这一幕,瞬间就明白了楚皇的想法,忙不迭的附身到他的耳边,小声的为自己辩解道:“臣赚的都是王公勋贵和巨富商贾的银子。

  没有这些银子,臣上哪里去买粮食,没有粮食,臣怎么给那些穷苦百姓施粥......”

  楚皇听见这话,却是摇了摇头,看了他一眼,淡淡的道:“我想的并非你所说的。”

  方休微微一怔,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楚皇却是叹了口气,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而是看着那村长,问道:“去年,这么多的螯虾只能卖上二十文钱,够养家糊口的吗?”

  

第五百八十二章 田赋

   村长听见楚皇的这个问题,怔了怔,显然没有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片刻之后,他才露出笑容,有些激动的道:“当然,当然够,也得亏有这个螯虾,能卖上这么多的银子。

  不然,这个冬天,我们村子的人可就难活了。

  原先今年的收成就不好,还遇上了灾荒,从中原那边来的人,一个个的都跟饿狼似的,要不是府尹大人派兵守着村子。

  单单村里面的劳力,还真守不住这些粮食。

  今年好啊,今年实在是好,有了方大人,有了螯虾,今年不仅能吃饱了,还能多存些......”

  他絮絮叨叨的说着,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几句话,无非就是感谢方大人,感谢螯虾,感谢朝廷。

  方休在一旁听的很是尴尬。

  好几次都很想出声提醒:这一切都是朝廷的功劳,陛下的功劳,你一个劲儿的感谢我做什么。

  而楚皇听着,听着,表情却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渐渐的回过味儿来。

  这些农户,好似是,非但不怪罪春风楼和醉花阁,反而还十分感激他们?

  这他就有些想不通了。

  明明是剥削,明明是压榨,怎么到了这些人的眼里,反而成了恩赐?

  这些百姓啊,还是太质朴了。

  楚皇听着,还是没有忍住,开口道:“老人家,你可知道这螯虾到了城里,要卖多少钱一斤?”

  村长听见这个问题,想了想,回答道:“别的不太清楚,只知道醉花阁好像是卖五十文一斤,春风楼卖......”

  说到这里,看了楚皇一眼,见他表情没什么变化,方才道:“春风楼好像要卖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