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掠三国 第902章

作者:琅骑竹马

司马氏家族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些典型的汉代经学世家有所不同,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司马氏家族视为东汉后期兴起的新兴文化家族似乎要显得更为合适。

一方面来说,在文化特质上,司马氏家族,属于东汉新兴的文化家族,崇尚博学兼通,经史并重,体现出东汉学术的新风气。

另一方面,在社会地位上,司马氏家族则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河内的地方大族,其婚烟、交往网络皆根植于地方社会,与河内乡里,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说起来,司马氏家族能在汉末的乱世中崛起,正是借助了乡里评论以及四方名气的培养,获得名士的称誉,最终跻身曹魏的政治名单之中,登上中央的政治舞台。

司马懿出身于这样一个学术与政治资源都很丰富的家族,日后成为权倾天下的权臣,三代经营,最终夺取曹魏政权,也就不难想象了。

相比较司马氏家族的雄厚家族资源,开创魏国的曹氏家族其实相比起来要寒微的多了。

陈寅恪先生曾经把司马氏夺取曹氏政权解释成为儒家豪族夺取非儒家寒族的集团政治斗争。

纵观历史,司马懿本人从建安十三年以曹操丞相文学掾的身份初登政治舞台开始,在曹魏政权中先后历仕三朝、两受顾命,并于正始十年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揽朝政,为司马氏代魏奠定基础。

而论起来,司马懿出身于河内的地方大族,在曹魏政权中初期的活动,也得到了河内在朝势力的帮助。

毕竟一开始,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政治上并不引人注目,也未能获得重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加入曹操集团的时机偏晚,当时曹操即将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其政权吸纳人オ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没有给司马懿留下多少施展才华的空间。

当然,随着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司马氏家族的交往圈与婚姻圈,也同样水涨船高,随之改变。

后期的司马懿他长期在中央的仕宦生涯,大大拓展了他的人际网络,与曹魏亲贵密切的交往、共事、联姻关系,使得司马爵的权势网络深深地植根于曹魏政权的内部,形成了“三祖之寓于魏世”的特殊政治局面。

也正是通过司马懿数十年仕宦生涯的经营,其在曹魏政权中积累了广泛的人事资源,并与颕川荀氏、陈氏这样具有全国性声望的政治家族建立了关系,其婚烟网络也突破了乡里地域的界限,先后与泰山羊氏、东海王氏这样的两汉名族经学世家联姻。

这一权势网络的编织形成,标志着司马氏家族从一个地方性的大族逐步成长为在曹魏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政治家族,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所积聚的力量对于魏晋之际的政治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不过,司马氏家族的发达并不始于司马懿,而是从东汉初年就开始了,强大的地方势力资源加上儒学的学术地位,再加上精明的政治抉择,导致了司马氏家族日后的崛起,也成为司马氏家族日后绵延发展的重要原因。

司马朗的身上,其实也能看得出来,家室之优势。

大声无音,大象无形。

?说起来,除却荀攸之外,司马朗算是高郅招揽到的第二个气质型美男了。

这也侧面体现了他们二人的博学,一个人长时间的浸润之后,不由自主整个人的气场就彻底变了。

一个人的气质,跟其处的环境教育,真的是息息相关的。

????打一个不大恰当的比方。

????十九世纪末正是满清王朝的尾声,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国家的文明,因为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还依旧处于最落后最愚昧的状态。

??当时有些先进人士先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离开了清朝,前往西方留学。

???这些人在西方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然后返回了国内。

????那个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依旧是落后愚昧的。

????这个时候,这群先进人士的精神面貌是完全不一样的,隐隐有一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感觉。

?这就是先进文明带来的精神气场。

??当然,随着其后数十年来的改革创新,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进入了新世纪,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除非世界的顶级名校,否则已经没有什么优越感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同样的,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文士的交谈圈也只可能会是文士,而不是屠夫,因为谈不来。

司马氏和其他世家,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果我们尽可能地撇开晋代史臣所欲提供给我们的历史虚像,考量司马懿进入曹魏政权之初的种种细节,则可注意到在曹操征辟司马懿一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

正是是在他的举荐之下,司马懿才得以被曹操辟举为丞相文学掾。

司马氏与荀氏在政治上结合,对于魏晋时代政治局势的转折具有重要意义,而与荀氏家族的交游,是司马懿初登政治舞台后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八百八十六 文谋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王侯败者贼寇。”

纵观历史,往往军略政治,胜,往往胜于谋略;败,也往往败于谋略。

由此也就产生了“谋士”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学识渊博而不屑于吟诗弄文,足智多谋而不屑于玩弄诡计,成就大业而不屑于贪图小利。

他们善于谋划军国大事,热衷于成就一番安邦定国的大事业,同样也大多善于谋划自己的身后之事,能够做到功成身退,善始善终。

各方诸侯麾下都有为其出谋划策之人,从广义上说这些人都可以称之为谋士,其中出类拔萃和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则可被称之为谋主。

简单点说一个诸侯麾下谋士可以有很多,谋主则可被视为首席谋士,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珍贵得多。

自古以来,如果在争霸的道路上,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谋士,往往可以有一个不错的开端,甚至再加上几分运气,就能成就一番新的天地。

往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比如说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特别有名的管仲,张仪和苏秦都是特别有才的人,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导致这个国家能否覆灭。

再看东汉,沮授和田丰是袁绍麾下最重要的两位谋臣,但是堪称袁绍首席谋士和谋主的当属沮授无疑:两人原先都是冀州牧韩馥手下谋士,虽然能力出众但却未能真正得到重用,直到袁绍入主冀州后才受到袁绍重用。

相对而言袁绍更为重用沮授:首先,沮授一来就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平定河北的策略,这个相当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袁绍日后平定河北基本上都是按沮授提出的策略一步步进行;其次,第一个提出类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也是沮授;最后,袁绍封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监统内外,封田丰为别驾,从地位上看,田丰也不如沮授。

历史上吕布袭取兖州和纵横徐州,麾下的谋主是陈宫无疑,陈宫原本是曹操入主兖州的主要功臣之一,不过在曹操东征徐州陶谦的时候,引吕布入兖州抄了曹操的老巢;曹操在陈宫手下吃过不少亏,可惜吕布虽勇却非明主,陈宫生不逢时,吕布兵败徐州后陈宫不愿再降曹操自愿赴死。

董卓的首席谋士是李儒无疑,此人狠辣不在贾诩之下,董卓进京短期内能很快掌控东汉朝局均是出自李儒之谋。

刘备一生谋士虽然不少,但是真正算得上谋主的却只有庞统和法正两人:刘备前期的麋竺、孙乾、简雍等人只能算得上是谋士,徐庶如果不是离开刘备也算是一位谋主,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更多的是负责内政和后勤、外交等方面,也算不上谋主。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西川的谋主是庞统,夺取汉中的谋主是法正,可惜这两人死得有点早,对刘备的大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庞统若在,诸葛亮会留守荆州可保荆州不失;法正若在,夷陵之战刘备或许不会遭遇如此大败。

孙权的谋主是鲁肃:东吴四大都督中唯独鲁肃更多偏向于出谋划策,领兵打仗鲁肃不如周瑜、吕蒙和陆逊,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成名更早,周瑜死后鲁肃力主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从当时复杂的局势来看,鲁肃此举比周瑜的强硬更为符合江东的利益,孙权不仅得到了夏口,还把一部分来自曹操的压力转给了刘备,使得东吴不必从多个方向独自抗衡曹操。

至于说曹操麾下名气最大的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和贾诩五大谋士,但是荀彧偏于内政,程昱在正史上的角色更像一位统兵大将,贾诩入伙较晚而且明哲保身,所以曹操身边参赞军略最多的是荀攸和郭嘉两人。

对于能够拉拢到荀攸,高郅至今,都还是有些小得意的。

毕竟,就连历史上的曹操都曾毫不讳言的说过:“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治军之道,首在将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军队如人体,将帅为头颅,士兵是手足,只有头脑睿智清醒,手足才会伸展自如建立功勋。将帅英明果敢,疲弱之军亦能击败虎狼之师;将帅懦弱无能,虽强悍之师亦难撼疲弱之敌。

同样的,一个优秀的谋士,在战场上所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更要远胜于武将。

谋士!

上一篇:三国之大厨无双

下一篇:三国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