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摇摇-欲坠
不过,在王府规制上,依旧按照郡王府的规制建设,只是后来在王子增加以后,特许以亲王府规制又建设了几座别院。
朱见深被安排在正统三十年,朱瞻基抵达东京时候住的西御园,稍事梳洗,就被明仁派人迎到了正殿见礼。
太孙享受亲王规制,而明仁这个外王本属于郡王,却因为东瀛的特殊地位,被擢升为亲王,是大明属国君王里面地位最高的。
所以这个时候没有外人了,还是晚辈朱见深率先向明仁见礼,明仁受了半礼,又回礼。
明仁很小就知道自己其实是陛下的亲儿子,小时候,他还有些羡慕其他兄弟,因为他们都能无所顾忌地喊父皇,而自己只能喊陛下。
但是,也因为这点,陛下对他自小就多了几分怜爱。而他从小跟其他兄弟一起读书,他们要是欺负了自己,父皇也总是站在自己一边。
长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对自己的身份反而更加庆幸。
因为哪怕其他兄弟封王,也没有处政权,但是自己,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王爷,手握大权。
在东瀛,他是名副其实的一手遮天。
这些年,他也曾经被权力迷失过。不过他娶了一个好妻子,有妻子的辅助,他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却也没有被权力腐蚀。
他很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这些年,不仅不遗余力地推行汉文化,一切向大明靠拢。
因为大明的强大,因为他亲政之后大明政策的放宽和倾斜,东瀛的百姓日子开始好过,不用再饿肚子,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东瀛大名和百姓的支持。
他很清楚自己这个侄儿现在面临的困局,祖父太能干,王叔太多,他的年纪轻,威望也不高。
想要得到七十多位王叔的认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所有的兄弟都不希望出现一个能干的继承人,因为继承人越能干,也就代表那些兄弟们可以获得的转圜空间越小。
如果是一个平凡的继承人,制约不了他们,那才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太孙的东洲之行,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他不知道朱见深有没有看清楚这一点,反正这些不关他的事,东瀛和大明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可不像东洲一样。
他也不需要巴结还没有登基的朱见深,哪怕朱见深就是登基,也需要先来笼络他,而不需要他去巴结朱见深。
朱见深的心里其实很清楚这一点,所以面对这个王叔,他表现的很尊敬。
因为大明和东瀛之间的基本国策不会大变,这个王叔跟他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他只需要让这个王叔知道,他的心里很清楚两国之间的分寸就好了。
他不需要太张扬,太表现自己。因为皇祖的身体还很好,在他看来,十几年之内,他都不需要直接面对皇位,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充实自己。
双方有了这方面的清醒认识,相处起来自然就和谐了许多。
朱见深在东京待了三天,深入了解了一下东瀛如今的农业,工业和经济重点,完成了他对东瀛的考察。
一直到临上船之时,在港口告别,他才向明仁略微示好。“东瀛王,侄儿这些年一直主持内务府工作,内务府准备加大虾夷岛的海货养殖和捕获,东瀛工业落后,因为资源短缺,想要发展也不容易。侄儿以为,在海货养殖和捕获方面略微加大扶持力度,倒是一项门路。”
明仁看不起这点好处,望了一眼永乐号上面的黑烟,说道:“东瀛资源短缺,南洲却不缺。如果内务府允许东瀛从南洲直接进口资源,不用经过内务府之手,那我承你一个人情。”
朱见深沉吟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利用内务府控制大明疆域内的整体经济平衡,是皇祖一直以来最重视的问题。侄儿虽然在一些小事上可以行一些方便,但是在这方面,却不能做主。”
明仁点了点头说道:“那我就只能有机会去大明的时候,直接向陛下请求了。”
朱见深犹豫了一下问道:“东瀛王,从内务府的手里买货,并不比你们直接去购买贵多少,为什么你要想着直接交易呢?”
明仁摇了摇头笑道:“的确,组建自己的船队前往南洋,南洲运送资源,比从内务府的手里节省不了多少银子,可是你忘记了,这样我就可以组建一支船队,又能让最少十万人直接受益,百万人日子好过起来。”
一直到朱见深登上了永乐号,他还依旧在考虑这个问题。“彭师,东瀛王提到的产业调整计划,似乎对大明并无损失,可是为什么皇祖会坚持让经过内务府之手?”
“太孙殿下,身为一个统治者,经济问题不能不考虑,但是,却永远不是最主要的啊!”
这一下,朱见深恍然大悟。这一下,他也彻底见识到了自己这些王叔的难缠,一个跟他没有太多利益纷争的东瀛王,都还想着时不时能坑他一下,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
内务府控制经济,只要内务府在自己的手中,就永远不会放弃这个权力。
这无关利益,只关系统治。
永乐号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朱见深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着东洲各个王叔之间的利益纷争。
身为太孙,咨情司,通政司,锦衣卫的情报体系全部向他公开,任何情报都能查询的到。
而每一件纷争之后的,涉及到什么利益,恩怨,经过彭时的分析,详细地讲解给朱见深听。
当然,这只是彭时的工作,而朱见深需要对知道的每件事都要做出自己的分析,然后统计成册,由彭时再加以点评,最后被装订起来,回来之后,要交给朱瞻基观阅。
这个大明不是历史上被儒家带歪的大明,帝王的传承,教育,都有着严密的程序和制度。
从小时候的皇家教育,一直到成年后才进入公众大学接受教育,然后还有各种统治者角度的思想教育,眼界开阔。
只要不是一个蠢货,在接受这样的教育历程之后,基本上都不会平庸。
朱见深虽然现在名不见经传,不是因为他平庸,而是因为没有表现的机会。
以前太子在活着,他只是太孙,当然要低调。
但是现在太子死了,朱瞻基已经给了他表现的舞台,由不得他不站出来了。
不过,任何事情都没有这么简单,他即使要表现自己,表现出什么样的程度,显露出什么样的个性,这些都需要经过整体考虑。
永乐四十二年六月,朱见深抵达了莱州府。
这个莱州府可不是山东的莱州府,而是后世的阿拉斯加。莱州府的封地属于莱王。这个朱瞻基的六十四子因为母妃早逝,属于不受重视的亲王。
他被封到了这个苦寒之地,也没有太多抱怨,而是按照朱瞻基的吩咐,发展渔业和勘探,粮食基本依靠进口。
阿拉斯加可是后世有名的金矿区,莱州府看似荒寂,但是这些年莱王带着自己的三千护卫以及他们的家属靠打渔和开矿,日子过的比许多王爷都舒坦。
而且,这里距离大明最近,隔三差五,他们都能借着运送海货和毛皮到大明贩卖的机会回大明享几天清福。
莱州城的位置处于后世的安克雷奇,这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天然海港,而且还因为太平洋暖流的影响,让这里的气候比其他地方更好。
有了在东瀛时候的经验,面对一直叫苦的莱王叔,朱见深却也不敢有丝毫承诺。
向这些王叔示好是应该的,但是绝对不能有任何影响太大的承诺。否则的话,答应了一个人,后面还有七十多个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答应一家,不答应一家,那才是真正的得罪人。
沿着东洲的海岸线一直向南,第一次来东洲的朱见深在见识到东洲瑰丽风景的同时,也见识到了各家王叔不同的表现。
受益于严格的继承法规,这些王叔都没有身登大宝的机会,他们没有了期望,自然也对这个侄儿没有太多的嫉妒,自然也不会为难。
无非是有些王叔想要好处,态度更亲近,有些王叔无欲无求,自然也就冷淡一些。
不过,不管怎么说,朱见深这一次是明确感受到了大明继承法规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正统十年,朱瞻基第一次修改大明律,确定了大明的继承法规的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