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摇摇-欲坠
现在有了朱瞻基的督促,他也答应了下来,不管这次战果如何,回军之时,就是卫所复置之时。
越过了黄河,大军继续北行,朱瞻基在参加军务会议的同时,朱棣也经常会问他的意见了。
众大臣和各军将领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只以为这是朱棣在有意培养太孙。
但是朱瞻基有意地在各种事务上都开始逐渐表现自己,他也慢慢引起了众大臣和将领的关注。
不过,为了不让自己在现阶段就成为所有人的靶子,他的表现只能说在及格线以上。
比如针对草原的民族政策,朱棣就安在了自己的身上,这不是抢朱瞻基的功劳,而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针对草原的盟旗制还好,但是减丁制度和儒家开化制度,那都是在历史上要被归纳为暴政,并且要得罪一大批人的事情。
朱棣把得罪人的事安排在自己的身上,说是自己的意见,对朱瞻基的名誉就不会有影响。
不管朱棣拥有再大的权力,不管朱瞻基拥有来自后世的丰富经验,史书总是控制在文人的手里,而现在的文人,可以说就是儒家。
朱棣再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文人都杀了,那岂不是国家大乱。
所以有些事情,哪怕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也力不能及。
朱棣现在对朱瞻基几乎是言听计从,但是朱瞻基更需要注意在权力面前的定位。
朱棣老当益壮,他对权力的重视跟朱元璋一样,即便是愿意对朱瞻基放权,也不会让朱瞻基动他的核心权力。
所谓的核心权力,就是军队和朝政。
我给你的,你才能要,我不给你,你不能争。
权力之争也是古代皇权时代,太子大部分都不得善终的主要矛盾所在和原因。
所以他哪怕得到了朱棣的允许,可以参与一些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但是他也注意地不去抢权。
何况,他也看不上现在这种受到重重制约的权力。
他更怕自己陷入到这种繁杂的关系纠纷之中之后,不得不成为权力的奴隶。
加上他已经决定了两年后就开始发展对外征略,想要在如今的朝廷之外另起炉灶。所以他不仅没有急着加强自己在军队和朝廷的影响力,反而有些避嫌地不与任何官员建立私交。
这种行为也让朱棣对他更喜欢了,一个有能力,还不争权的孙子,才是好孙子。
要不然,就会像太子一样,被他防备和忌讳,找到机会就要敲打一番。
大军抵达济南府的时候,在济南府进行了休整。骑马和坐船的军士受得了,但是那些步行的军士连续行军了快半个月,早就疲惫不堪了。
五天之后,大军才又重新出发。这一次一鼓作气,与二月十五抵达了北平城。
在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以后,元大都仅剩下了不到十万居民。
朱元璋当政时期,从山东,河北等地移富户填北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平的人口将将达到二十万。
在原本的历史上,朱棣迁都北平,又一次大型移民,在永乐十六年,人口超过了五十万,到了朱瞻基时期,人口超过了南京,达到了一百万。
而南京由原来的一百二十万人口,只剩下了不到九十万。
但是现在,北平只是一个陪都,攻略草原的行在,总人口也没有突破二十万。
不过,由于这次北征,如今的北平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军营,数百万人口云集此地。
北平方面以赵王朱高燧为首,军队方面以征虏副将军、安远侯柳升为主,数百高级将领从北平抵达了通州迎驾。
整个欢迎仪式持续了整整一天,皇帝仪仗才被迎进了北平,入住朱棣曾经的燕王府。
朱瞻基对赵王朱高燧的印象不深,他很早就已经就藩北平。这些年,也就回了应天府几次,每一次跟朱瞻基也就只是在公众场合见上几面,叔侄两人表面上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历史上,被描述的竞争激烈的夺嫡大战,根本只是一股暗流而已。
这曾经还让朱瞻基有些失望,原以为可以看一场好戏,谁知道竟然如此平静。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了,朱棣雄才大略,他的皇位就是抢了自己侄儿的,怎么可能允许几个儿子搞风搞雨。
那些文人记载的历史说朱高煦,朱高燧夺嫡,并且夸大的厉害,不过是想给自己的身上贴金而已。
因为太子是他们支持的对象,不把对方写的厉害一点,如何能显示出他们的功劳。
但是实际上呢?
赵王朱高燧在朱瞻基抵达之时,就直接俯首称臣。
就连朱高煦想要造反朱瞻基,可是朱瞻基的大军一到,他的人马立即四散,连一场大规模的战斗都没有。
所以说,所谓的夺嫡,朱高煦想要当朱棣第二,根本没有文人们描述的那么厉害。
朱瞻基对柳升比较感兴趣,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军队,炮兵部队的始祖。
永乐八年,柳升随朱棣第一次北征,到达回曲津后,他率神机营为前锋,大败阿鲁台。
这是明军的火炮和火器第一次大规模应用。
鞑靼人虽然一人三马,势不可挡,却在火炮和火器的威力下低下了头颅。
柳升进封为侯爵,加禄米五百石,仍世袭伯爵。
随后朱棣派他镇守宁夏,讨伐并斩杀叛将冯答兰帖木儿等人。
此次他被召回,总领京营兵,担任北征大军征虏大将军。
朱瞻基对他感兴趣,是因为自己的手里有更有效的火药配方,只是他之前一直没有机会见识如今明朝的神机营,所以并没有贸然把更好的火药拿出来。
如果朱棣问他火药配方从何而来,他根本答不上来。
所以,即使有更有效的火药配方,他也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拿出来。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火炮,火铳铁质不行。贸然提升火药的威力,只会引起火器炸膛,而不是增加火器的威力。
在没有研发出更好的火炮之前,火药配方的重要性没有在最前面。
第三十九章 赵王(求推,求收)
燕王府门口,朱瞻基刚下马,都知监太监李谦就迎了上来,躬身行礼。“臣李谦拜见殿下。”
对这个朱棣宠信的内臣,朱瞻基也以礼相待。“李太监免礼,我虽生于北平,五岁离开后却始终未曾回来看过,对北平了解不多。在北平期间,我就听你的安排了。”
都知监负责宫廷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也就是说,只要出门在外,大部分时候,连皇帝也是听都知监安排。
能够担任都知监太监的,肯定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
在朱棣身边的七大太监,除了内宫监太监郑和,司礼监太监王彦,就属这个李谦最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