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06章

作者:摇摇-欲坠

朱瞻基一直冷眼旁观这些宗族的表演,要是有可能,他只想摆脱这些负担。

但是他如果这样做,整个天下都会反对他。所以,他只能威逼利诱,一点点地将他们给诱惑出去,让他们自力更生。

这可能是他将来登上皇位后,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曲终人散,嚎哭不已的朱济熿早已被已经听够了他哭声和叫骂的众人堵住了嘴巴。在他被押送到凤阳中都之前,再也不会见到任何一个外人。

所以,他就是骂破天,也不会有人听见。

朱瞻基虽然贵为太孙,但是今天只论宗族辈分,所以今天他的排位很低,只差站到门外边了。

众人簇拥着情绪不算太好的朱棣走了出来,朱棣边走边跟楚王三子朱孟烷说着多年前洞庭湖水战之事。

在朱氏之中,朱棣并不算孤家寡人,除了周王朱橚,还有楚王朱桢,蜀王朱椿,代王朱桂,宁王朱权都与他关系较好。

朱孟烷算是朱氏第三代中的佼佼者,能力出众,如今基本已经掌握楚王府大权。

他本来只是第三子,但是两个哥哥都早逝,所以现在楚王府第三代以他为长,这次也是他代表楚王府跟朱瞻基出海。

朱棣跟朱桢的关系不错,对这个侄儿也就比较亲近,给了他贴身说话的机会。

他们出了门,朱瞻基却依旧默立在靠近门口的位置,等待长辈们走完,他们这第四代才能动身。

这个时候,一个比他矮了一个头的中年站在了他的面前,望着他叹了口气。“瞻基,有炖叔想拜托你一件事,却又难以开口。”

朱瞻基认出了他是周王世子朱有炖,这父子俩一个研究医学,一个研究戏曲,并且都不是闹着玩,而是真的做出了成就,这是相当了不起了。

朱有炖如今名满大明暂且不说,光说周王朱橚编撰的《救荒本草》,这可是在中国历史上的救命奇书,也是古代中国印刷量最大的书籍之一。

《救荒本草》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记载植物四百多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从分类上分为: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按部编目。

自永乐四年此书刊刻于开封以后,迅速成为全国农业普及,种植的宝典。

周王编撰《救荒本草》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试验,取得可靠资料。因此,这部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对一些有毒,却又能果腹的植物,他甚至还给出了解毒之法,所有的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人能吃饱肚子。

因为他们父子的贡献,朱瞻基内心对他们还是比较欣赏的。这个时候听到朱有炖这样说,立即正容回道:“六叔请讲,侄儿责无旁贷。”

朱有炖在第三代嫡子里面排行第六,只比曾经的建文帝,朱高炽少数几人稍小。但是此人属于那种比较敏感,多愁善感的曹雪芹一样的人,所以在第三代里面并不太受尊重。

听到朱瞻基称他六叔,朱有炖笑了笑,显得非常欣慰。“祖宗面前提起此事太过轻浮,待你出来我们再谈。”

这话应该是不好在众人面前说,朱瞻基点了点头。他回了一笑,先出了门。

等第三代都走出了太庙,朱瞻基这才转身带着第四代出了门。

朱有炖站在一棵柏树旁边,看到朱瞻基出来,向他点了点头。其他人见他们并不想旁人听到,本来想跟朱瞻基拉拉关系的,这个时候也只能先离开。

朱瞻基来到了他身边,先作揖说道:“六叔有话请讲,侄儿能做到,定当帮忙。”

朱有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这才说道:“润香楼有位琴师名曰少红,原是舞阳县令邵疆之女,因父罪入籍,在润香楼当了琴师。这邵疆与我……”

朱瞻基问道:“六叔可是想为少红脱籍?”

朱有炖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脱籍一事,我卖出老脸,倒也能在礼部糊弄过去。但是据说锦衣卫指挥佥事杨章德,也看上了此女,你也知道……我……我……”

朱瞻基皱了一下眉头,说道:“把事情说清楚,那杨章德可有强迫之举?”

“这倒没有,不过润香楼却是宁愿得罪我这个无权的世子,却也不敢得罪锦衣卫。”

朱瞻基的眉头舒展了开来,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侄儿承诺了。今日刚好与六叔亲近,倒也有件事想请六叔帮忙。”

感谢额吐你哦,灯火见人家,YCY19930908,竹签子,书友20170518173609778,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二八章 舆论宣传

如果说来到这个时代,有什么事情是朱瞻基无能为力的,其实有许多。

不管是改变人的思想,还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积累,还是想改变社会风气,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

但是许多事情他都知道该如何着手,慢慢奠定基础。

但是只有舆论宣传,他安全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从哪里下手。

后世的宣传部位地位被提到非常高的位置,在这个时代,舆论宣传同样重要。

不要说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萌芽资产阶级的大明了,就是在三皇五帝时期,舆论宣传同样重要。

不要说朝廷了,就是反贼们,想要造反,也要喊几个口号,阐述自己的造反理念。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舆论宣传虽然很受重视,但是效果却差的可怜。

朝廷的统治基本上只能到县一级,再往下面去,就只能依靠乡老和宗族了。

每一个读书人在这个时代都是这一区域的喉舌,所以,儒家掌握了舆论权。

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儒家,特别是在明初这个时代,乱世刚过,读书人还处理朦胧的理想主义时代。

如今朝中的大部分文臣,其实都是实用主义者。

这似乎自相矛盾,却又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理想主义说的是读书人为国为民的情怀是真,实用主义是说读书人不管任何方法,都会不断尝试。

宋代开始兴起的理学,不谈义理,只谈形式的话,就是将整个社会划分成为了不同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部分各司其职。

这种划分是非常适合帝王的统治的,所以理学兴起。

而且,朱元璋的八股文原本是因为元末明初的读书人太少,所以制定了严格的形式主义,其实这也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

但是他不知道,当整个社会开始用条条框框限制住了以后,就等于开始阉割读书人的思想。

朱瞻基自己本身不学无术,他对太深奥的道理并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

但是有历史的经验,他很清楚这种思想的阉割,僵化的社会划分,会逐渐让整个中华民族失去了向上的动力。

比如士农工商兵的划分,导致了人人都想成为士,没人愿意做工,没人愿意种地,没人愿意从商。

当然,整个社会不会缺少其他阶级,但是这些阶级是在如今就已经划分好的。

不管是种地的,还是做工的,还是经商的,你不努力变成士,就永远只能被剥削。

而向上变成士的道路很狭小……

这就导致了下面的阶级根本无心从事自己的本分工作,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

整个历史的社会发展一直是呈螺旋状向上发展,但是到了明代以后,直接开始萎缩,到了清代,更是往后倒退。

上一篇:超神大军阀

下一篇:超级抗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