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不管是不是上当,前军都不能在突进了。工程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铺设好轨道,目前只有前五十里可以利用轨道,后面的,这次推进的都需要马车运送粮草。朝廷收揽北辽逃民,不敢用在转运粮食上,只能在废弃的营帐里······”
唉······朝廷这一次并没有征伐民役,全靠轨道兵承担粮草和军备转运······
几路大军的帅帐指挥部,讨论的内容大同小异。按照既定的战略,在推进近二百里后,前军必须稍作休整。
并不是说军卒累了,也不是说后勤补给跟不上了,而是,在既定的方略中,这是一个节点,一个北辽可以利用的节点。
这也是前方各路将帅针对战况给朝廷的建议。
倘若二百里的空档,北辽仍然没有动作后,朝廷就不必继续隐藏番骑队了,就需要战车兵和番骑队配合,全面推进,将整个身后纵深彻底稳固,并建立畅通的补给线,然后大举北上。
前方在等,朝廷也在等。这是第一阶段的策略,也是对敌方揣摩的试探······
“成了!官家成了!”
王中正几乎是嚎着进殿的。这些天,由于官家与内阁一直守在勤政殿的议事厅,王中正需要随时收集情报,也不是随时伺候在左右的。
“什么成了?你嚎什么?”
现在这种焦灼的状态,即便是赵曦也有点烦躁。每日就在议事厅,沙盘的地形都快印在脑子里了。
所有的内阁,现在都是这种状态。
由于前线始终没有大变化的奏报,这些天议事厅也安静了好多。该计算军备的计算军备,该考虑伤患的考虑伤患,没什么大事,都很少发声了。
两天了,这情形已经两天了。被王中正这样一嚎,都有些不悦。
“官家,北辽南京道的探知奏报,北辽的前线指挥部决定发兵,躲开国朝的战车阵,绕到我方身后,分兵捣毁我方粮道,伺机尝试在空档区域内作战,对我方分而攻击。”
“同时,在遣骑兵绕后后,将派遣先遣队,尝试进入我大宋河北道境内,采用原来耶律乙辛的战术,在我大宋境内作乱,以彻底破坏前军的后勤补给······”
整个议事厅,在王中正狗撵着一般的语速说完后,瞬间就成了多云转晴。
王中正那不阴不阳的声线,啥时候这般动听了?确实是,这时候都听见王中正所说的动听,还是相当动听。
“奏报何在!”
赵曦也有点激动······
整个方略虽然是整体的决策,甚至还包括前方的将帅。但是,赵曦清楚,所有参与者都清楚,主导者是官家自己。
是皇城司安排在北辽的探知奏报。这么几年,皇城司终于在北辽朝堂打开了局面,能打探到北辽用兵方略,这消息来源绝不是一般人物。
“消息可信?”
王安石也看到了奏报,确实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只是这来源……
王中王没有回话,而是看向了官家。
“说吧,这些事最终还是得让朝堂知晓的。”
赵曦是清楚的,也知道这消息来源。
“回王相,是北辽朝廷的汉人,刘家人。皇城司得到官家恩准,许诺在收复燕云后,确保刘家嫡系性命,甚至根据送出情报的重要与否,可以在战后论功行赏。”
刘家人……可信不可信先不说,刘家人确实是有能力获得北辽朝廷方略的。
韩家、郭家、刘家,这都是北辽朝廷汉人势力的代表,不仅仅居于北辽朝堂,甚至有执宰北辽朝政者。
百多年了,真以为他们还记得自己的宗族,就有点奢望了。
“如今宋辽实力反转,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姑且就看成他们这是归心吧……”
审时度势,见风使舵……德性真不好说认同。可有些时候,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弃暗投明。
算了,不计较了。
第934章 首战告捷
大宋的队伍向北推进的这一二百里,这片区域的地形地貌,北辽要比大宋更熟悉。
虽然几十万大军北上,仍然做不到无缝衔接的推进,说是处处空档也不为过。这就是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辽化整为零的派遣精锐骑兵潜行到大宋前线的后方,并非难事······大宋就在等着。
队伍推进,北辽避开锋芒,步步退让。要说北辽现在根本无法与大宋抗衡,就是在自信的臣工将领,也不会有这样的认知。
一个传承百多年,还一直是这片土地上的最强者,即便是衰弱,也不至于不敢与大宋交手。
虽然耶律乙辛叛乱,对北辽确实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可北辽朝廷的大军,挟平叛大胜之势,更不可能不敢应战。
步步退让,自然就有另外的目的。
而大宋,两次试探性作战,均无功而返,很自然的执行了稳步推进的战术。
从某种程度上看,双方都很正常······事实上,就是各有计较。
最终,北辽还是没忍住,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北辽既定的方略。
北辽行动了······
自从朝廷收到北辽准备出兵的情报,勤政殿又开始值夜了。而赵曦,直接搬进了勤政殿。
首战的意义和影响力,只要是统领过队伍的都清楚,这一次才是大宋和北辽真正意义上的首战!
“五万骑!清一色的皮室军,用二十天功夫潜入大军身后,看来北辽对这一次战斗很有信心呀······”
易州、新城、固安、武清,这是前线四路大军打下的城池,现在都在稳固城防,清理城池周边······大宋人对于城池的偏好是根深蒂固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造成了身后大片的空档,就是四路大军的衔接都做不到无缝及时。
“北辽会怎样打?”
“破坏粮道,围点打援。骑兵的优势会发挥的淋漓尽致。”
百多里的路程,对于北辽的精锐骑兵,一人三骑的配置,随时都可以回撤回到北辽大军的防线内。
据情报显示,宋国推进的队伍,还是以战车兵为主。原本宋国那五万多的番骑,这时候多数已经抽调至河东道,以及西北。
看来,大辽在河东道和西北的疑兵起作用了。
纵观宋国这些年的战例,都是确保稳赢的,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五万精骑,分四路,袭扰战,围点打援,在这并不大的区域内,完全可以做到相互照应的。所以,这一次,北辽也认为是稳赢的战局,最起码也可以在战事不顺时,全身而退,撤回防线以内。
事实上呢?
“着令前线,将辅助番骑全数放出,连接四路大军的防线,尽可能的做到无缝衔接。着令伤病营的番骑,随时准备出击。朕只有一个要求,必须将这五万精骑,全数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