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第515章

作者:tx程志

李渊耐心的观看完陈应的磷肥工坊,又详细了解了这个磷肥的价格,在这个情况下,众人都沉默了。

毕竟,一百文一代的磷肥,对于大唐百姓来说,这个价格实在太高,难以承受。更何况,陈应是就地制造磷肥,自己使用,中间没有经销商和运输成本的环节,如果这样的磷肥销售到百姓手中,恐怕一百五十文都打不住。

那么问题来了。

因为成本的原因,恐怕百姓没有办法使用这个东西。哪怕粮食增产很有帮忙,如果一袋可以降低至十文钱,或者十文以下,那么推广起来将不再会有难度。

李渊叹了口气道:“磷肥是一个好东西,可惜太贵了,收入和投入不太划算。”

李渊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事实上何止不划算,简直根本就没有可操作的空间,因为农民要想获得丰收,必须及时灌溉,除草、除虫、松土,施肥,仅仅肥料这一个环节就抵消了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那么谁还愿意费时费力的去使用这个磷肥?

萧瑀虽然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然而作为亡国皇族之后,萧瑀年轻时代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虽然不至于家里饿死人,却也知道民间疾苦,他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他也不求名垂青史,能让老百姓吃上一碗饱饭,少被骂几句“狗官”他就满足了。他的偶像是李冰,李冰是战国时代的大水利,他在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很多治水经验在数百年之后还在沿用,造福子孙万代。

哪怕现如今百姓早已忘记了当初谁称孤道寡,却依然记得李冰是一个天大的好官。

作为一个官吏,能做到李冰这个地步,也就没有遗憾了。他自问没有李冰那么厉害的治水技术,只好在发展农耕方面下苦功————能让老百姓粮满仓、食有肉,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很骨感。当他将理想付诸实施之后才知道阻力有多大,他的政令根本就没有办法贯彻下去,甚至连河池城都出不了,总有那么多人阳奉阴违,有意无意的拖他的后腿!更加要命的是,他好不容易组织老百姓开垦出一些荒地,没多久地方缙绅就拿着地契上衙门闹了,老百姓跟缙绅打官司,赢的永远是缙绅,他们总有那么多强有力的证据和证人能够证明被开垦出来的地是他们的!一次次深受打击之后,

萧瑀都有点沮丧了,现在他的官已经当到了大唐的财相,左民尚书加中书侍中,看到陈应种田搞得这么好,他那颗原本死了的心,已经活了过来。

萧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望着陈应道:“陈驸马,这个磷肥能不能降低成本,推广天下?”

“难……很难!”陈应摇摇头道:“你们也看到了,我是自己制造,自己使用,成本价还一百钱一袋,若是作为商品,推广开来,就要有运输损耗,这样以来,势必让磷肥的价格更高……不过……”

李渊原本好一阵失望,陈应发明了一个可以让粮食增产,却无法使用的办法。这就像是一个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可惜。

可是听到陈应这么说,李渊也激动道:“不过什么?”

陈应道:“其实这磷肥要制造也不难,难的就是人工成本太高,你们也都看到了,制造这个磷肥的时候,实在太臭了,百姓没有人愿意干这个活,为此,我不得不把工资提高到一百文一天!”

“什么一百文一天?”

众人一阵哗然。唐朝的开元通宝实在是物价等值太高,高到一个九品官,一年的俸禄,折合下来,才三十二贯多一点。也就是说,平均一天堪堪一百文。现在的一个行征股级干部,差不多就是唐朝的九品官,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一个股级干部,一天可以挣多少钱?搬砖的民工有股级干部挣得多吗?答案是肯定的。

唐朝不仅仅有九品官,还有很多不入流的小吏,如三班六房,他们都是没有品级的,不过他们掌握着实权,油水还是挺足的,可是,他们远远没有拿到一天一百文这个九品待遇。

萧瑀听到这里,心中了然了,他试着问道:“若是没有这个一天一百文的开支,磷肥是不是能降下来?”

“降肯定是可以降的!”陈应道:“这里原本共有一百六十名工匠,他们就拿了两千八百八十贯工钱,如果不算他们的工钱,磷肥的价格,可以降至每袋二三十钱的样子!”

萧瑀默默在心中算了一笔帐,如果是一亩的投入在二三十钱的话,多增产一百五十钱,这样下来,一个农民一年就可以增收至少六贯,估计农民会为之疯狂。

想到这里,萧瑀又问道:“陈驸马,这个磷肥制造难不难,是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干?”

陈应点点头道:“这个肯定不难,就是把硝酸倒入水缸中,然后把磷矿粉,倒入硝酸中,然后搅拌,晾干后就可以了。”

萧瑀点点头,喃喃的道:“一百六十人,半年可以将三千亩田增产九千余石,若是一年,定可以生产足够六千亩良田使用的磷肥,一千六百人就可以将六万亩良田,增产十八万石,若是一万六千人,则可以增产一百八十万石,陈驸马,老臣算得对否?”

陈应撇撇嘴,这样的算术,在后世只是小学生级别的,丝毫没有难度,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算术的普及率太低,萧瑀可以心算到这个地步,已经非常难得了。陈应赞叹道:“萧相国所算的正确,只是其中还会有些偏差,大体差不多。”

萧瑀转而向李渊躬身道:“陛下,老臣请旨,为天下苍生计,请陛下下旨,但凡各州县,除十恶不赦之大罪之外,其余死囚,死罪可免,罚作劳役,以供陈驸马制造磷肥,造福万民,泽被苍生。”

用死囚免死,罚作劳役。用来生产磷肥,这是萧时文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到的办法。

李建成想了想道:“父皇,儿臣附议!”

裴寂看了看李渊,只见李渊眉眼之间闪烁着精芒,显然是心动了。他躬身道:“老臣附议。”

“臣附议!”

“附议”

……在场的众臣附议声响起一片。

陈应目瞪口呆,他实在没有想到大唐居然在这个时候,居然提出了废除死刑法案。不过,陈应对此是持赞成态度的,在历史上,因为窦建德和刘黑闼之乱,仅河北一地青壮就死亡十数万人,这十数万人有部分是在战场上死亡,有的则是被乱兵屠戮,也有部分是因为秋后算账斩首的。

若是如此,大唐人口肯定会多出不少,毕竟人的脑袋不是韭菜,砍掉了不会再长出来。只要这些罪囚到了陈应手中,他们虽然失去了自由,却可以活下去。

第四十二章历史的拐点(一更)

第四十二章历史的拐点(一更)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地方发生的极大天气变化。称之为“蝴蝶效应”。

盛唐如诗如画,陈应虽然两世为人,似乎看得比古人远,可是事实上,陈应的思绪方式,并不见得会比古人有多聪明。

至于上一辈子的诸多思潮,且不说陈应大抵也只是一知半解,可即便他当真精通,又理论过于超前,带给社会的,可能是更大的危害。

王莽新制怎么完蛋的,这是前车之鉴啊。陈应也不是不知道,就理论而言,那王莽新制的内容,放在了大唐朝,都算是先进呢。

所以,哪怕要改革,陈应从来都没有想到去影响大唐朝廷,去推广全天下。然而,陈应没有想到的是,他一点一点正在影响大唐的发展方向。

原本,陈应并没有想过要修筑一条唐朝的驰道系统,他只是单纯的效仿后世矿山矿山运输的铁轨系统,省力省时运输发掘出来的河泥,可是李建成看到这一幕之后,决定修缮大唐的驰道系统,第一条驰道从洛阳修向潼关的将近四百里驰道即将完工,预计武德四年的春天就应该可以全线通车。

这只是大唐的一个变化。然而陈应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只是用湿法制造了一些原始的磷肥,却从而影响大唐废除死刑。

虽然只是部分废除,可是显而易见,一旦这个政策出台,大唐的人口,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至少,人口基数会庞大许多,只要是劳动改造,都有可以刑满释放的那一天,那么这些人的子子孙孙,将会对大唐繁育无数人口。

李渊几乎没有经过考虑,就同意了萧瑀的意见,毕竟李渊是一个爱惜羽毛的人。

一旦这个政策实施,既不会对大唐产生特别大的负面影响,反而可以使大唐获得无数磷肥,粮食增产,受益的百姓就会更加感激他这个大唐皇帝。而且不嗜血好杀,一个宽仁的皇帝,名声总比暴、君让人称道。

就在这时,陈应发现了李秀宁脸色有些苍白,渐渐的李秀宁脸上浮现红润之色,突然,李秀宁捂着嘴,朝远方跑去,跑不过十数步远,就扶在一颗小树前,哇哇大吐特吐起来。

陈应也顾不得李渊与众臣商议什么朝廷大事,急忙跑过去。

天大地大,老婆最大。

在陈应眼中,哪怕天王老子,也没有老婆大。

李渊眼睛的余光,看到陈应如此紧张李秀宁,脸上浮现一抹温情。

陈应一边挥手让郭洛送过来水壶,一边轻拍着李秀宁的后背:“三娘,怎么样,好点没有?”

李秀宁用水漱漱嘴,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又吐了起来。

陈应紧张极了,大叫道:“郭洛,快找陈怀仁过来……”

只是,李渊到底还是心疼女儿的。看到陈应如此大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

他急忙让太医上前为李秀宁诊治。

李渊出宫,哪怕走城不过六十里,却也随行跟着太医署里的太医。不一会儿,一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太医伸手搭在李秀宁的手腕上。

不消片刻,太医脸上浮现笑容,松开李秀宁的手腕,朝着李渊和陈应躬身道:“恭喜陛下,贺喜陈驸马,平阳公主殿下有喜了!”

“什么?有喜了?”陈应欣喜若狂,李渊闻言大笑。

上一篇:带着商城去大唐

下一篇: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