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681章

作者:西风紧

朱高煦又对张辅道:“军中也得注重舆情。要让安南军民明白,他们过得不好,全是因为战乱;罪魁祸首一是胡氏乱贼、二是陈季扩叛军。而大明军队,是去帮助他们的好人。只有让名正言顺的陈氏后人做国王,才能避免野心者的非分之想,结束战乱,叫百姓安居乐业。”

张辅抱拳道:“圣上英明神武,臣谨遵旨意。”

朱高煦道:“下令安南都督府、将士、文官、宦官,立刻停止在安南国劫掠阉-割男童,禁止强夺民女,禁止向宫中进献安南珠宝,禁止无秩序的抢-劫。违抗者,照大明律严惩!”

众臣执礼领命,翰林院的胡广禀奏,将把今日决策的事写成圣旨、让皇帝御览。

就在这时,柳升再次出列并作揖道:“陈季扩麾下叛军,盘踞在清化城,起兵的老巢在其西南面不远的乂安。臣请京营精锐五千、卫所军一万,携带火器粮秣,坐船从马江登陆,直取清化、乂安!”

朱高煦听罢,埋头看桌案上的大地图。

周围的文武小声议论了一阵,这时张辅劝道:“官军已占有东关(河内)及北面大片地方,大军从东关出击、进可攻退可守,柳将军何必冒险去南面、变成一股孤军?”

张辅的言论,确实是比较稳妥的说法。

此时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还是以陆路为主,更加可靠。所以陆地接-壤的朝-鲜国已经调整国策,尽量与中原交好,不然要引发战-争;而安南国则不止一次受到中原王朝的武力干-涉。只有曰本国孤悬海外,一直对中原不怎么买账,便是因为没有陆路相通的进军路线。

可是朱高煦听到柳升的大胆设想,顿时便不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为用海军实现兵力投送,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进步;既然柳升主动想去尝试,朱高煦一时间动心了。

然而当年元军有前车之鉴,元军想用海船向曰本国投送兵力的失败、不能不算是一个教训。朱高煦想到这里,便不愿马上拍脑门决定。

他说道:“容后再议。”

大臣们纷纷叩拜谢恩,退出了柔仪殿正殿。

朱高煦又派曹福去请来王后陈氏,向陈氏告知、官军要进军安南的决策。并让陈正元回国,继承王位、兼领安南都督府都督一职。

他早已谋划好、有关安南国的战后统-治策略。便是扶持亲近朝廷的安南国宗室、自行统-治本国;朝廷则在安南国驻扎一部分军队,一来保障朝廷扶持的国王权力,二来可以左右安南国国策。

驻军人马的兵权在安南都督府。都督由安南国国王兼领,名义上国王好像同时统率驻扎的明军,以便减少安南人的抗拒心理;而实际兵权,则由副都督等一众汉人文武掌握。

朱高煦认为“交趾郡”自五代十国时期脱离中原之后,自立的时间太长了,当地还有各种势力。如果朝廷想通过直接占领、移民军户等方式开发,仿照辽东策略,恐怕平叛的代价太大。

所以他登基之后,一改永乐年间的国策,准备先控制住安南国上层;将来是不是要同化收复,再见机行事。总之操之过急,成本太高。

陈氏或多或少应该知道,朱高煦在安南国的投入、必定有所图谋,但她不是很在乎;她的先夫死后,早就没有实力了,当初她自己也东躲西藏、被各方势力利用。现在完全依靠明朝的势力,她才能让儿子得到王位,所以看起来陈氏是真心感激朱高煦的。

商量了一阵,朱高煦忽然说起,陈正元有明军保护,提议陈氏不用回国。

陈氏犹豫了之后,却委婉拒绝了朱高煦的挽留。

第七百三十二章 人亡政息

天气炎热,柔仪殿的门窗都敞着,以便通风。这时灌进来了一阵清凉的风,朱高煦忽然间觉得舒适了不少;而刚才他一直在谈海上的事,他便隐约觉得这阵凉风、就好像是海风一样。

在某一刹那间,不知怎地,他记忆中的某个片段被唤起了。

(很久以前的往事,他在沿海漂泊时、结识了一个退伍的中年朋友。有一次,俩人在海边聊到了深夜,说了太多话,大多都忘了、反正不是重要的话。但那个朋友的一些片言只语,忽然冒到了他的脑海中:女人嘛,最在意的还是自己,其次是她的孩子,再次是她的男人、看有没有用。)

朱高煦忽然觉得,那句话好像挺有道理。不过也谈不上谁比谁高尚,人之常情罢了。

朱高煦走神时,陈氏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让人有点恍惚:“陈正元还小,他身边没有个亲近的人,臣妾不放心。安南国很乱,国中那些文武恐怕不会听一个孩子的话,陈正元现在须要臣妾辅助。”

“嗯……”朱高煦应了一声。

陈氏又道:“臣妾也不愿离开,只是放心不下孩儿,回国后定会守节明志。只待安南国的形势稳固,若圣上不嫌,臣妾再进京面见圣上。”

朱高煦不置可否,他忽然预感到,如果不强迫陈氏,她可能不会再回来了。即便有男尊女卑的伦理礼教约束,年纪稍大有阅历的妇人、但凡自己有点本事,似乎不太愿意依附于男子;毕竟确实也不一定能靠得住。

比如沈徐氏也是这样。

不过朱高煦并没有生气,他当初去寻找王后陈氏,同样是出于一种政-治结盟的考虑。他也觉得陈氏的想法,大概是可以理解的。

他早已没有了要死要活、难舍难分的执念,但想到很快就要分别,情绪仍然笼罩在一种伤感之中。

“也好。”朱高煦道,他转头看着陈氏,露出了一丝微笑,“朕便期待着重逢的日子。”

陈氏却忽然咬了一下贝齿,神情看起来有点难受,接着又幽幽叹了一口气。她做了一会儿琐碎的动作,抬起头小声道:“臣妾等启程之前,能再与圣上见一面么?”她说罢,脸颊上顿时出现了隐约的潮-红。

朱高煦点了点头。

永乐初,他率军征安南国时,听说了当地的一个习俗。据说当地女子要成亲的前夜、或者要与相好的人分开时,要去陪相好睡一晚上。安南国的部族(民族)很多,也不知道那是哪个部族的习俗,反正很多都与大明不太一样,比如同姓通婚。

刚才陈氏的暗示,难道是说、朱高煦是她的相好?朱高煦没有多问,也实在觉得,没必要强求她的意愿。

陈氏屈膝执礼告退,接着她便从北边的殿门离开了。但朱高煦看见了地上的影子,她走到门口时,似乎站了一会儿,还回头看了一次。

朱高煦没理会这些小动作,他呼出一口气,独自坐在这里,开始埋头琢磨桌案上摊开的几张地图……

按照大明朝廷部署战役的习惯,一般是从京师任命带兵武将,然后派遣一部分京营精锐、以及战场附近调集的卫所军,组成一支军队,如此进行战役。

安南国东关地区有近八万军户,再从广西广东两地调集卫所军户,便能凑够兵员;现在需要考虑的是,从京师调遣精锐南下,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京营将士增加明军的战斗力。

京营各部已经装备了大量火炮、火器。汉王炮问世之后,几经改良,现在有“天、地、玄”三种字号、口径不同的火炮;除此之外,正规军还装备有攻城的臼炮“洪武大炮”、生铁雷等军器。

臼炮就是当年的洪武大炮改进版,内-战时期,汉王军因为没得到山西官府的铸钢大炮技术,只能改用青铜、用来铸造洪武大炮。后来南署铁厂发现,青铜铸炮可以让洪武大炮的口径更大,于是洪武大炮演变成了一种青铜炮。

京营还有大量的“春寒”火绳枪,分轻重两种型号。重铳主要对付有甲目标,需要支架才能发-射;轻铳的口径小,比较轻便,用于对付一般的叛军。

调动京营远征,要携带大量火器装备,最好是走水路。海军战船大量出航之后,现在海上运力不足、风险也比内河大;所以朱高煦认为走内陆江河,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以巢湖水师(明朝最大的水军正规军)为主的船只,可以运送三四万京营将士、以及随军的大量枪-炮弹药。

朱高煦提起朱笔,沿着长江开始画线。船队可以从京师沿大江,进入湘江、漓江,抵达广西布政使司治所桂林府。然后水陆并进,沿洛清江到柳州府。从广西广东卫所调集的军民、与京营在柳州会合之后,押运火器军械走陆路;通过明军占领的谅山,进入安南国腹地。

柳升提出、走海路奇袭清化的设想,朱高煦也很想尝试。

朱高煦寻思了一会儿,想起两广、福建的水师有近海航行能力,第一次征安南之战,朝廷就调集了东南沿海的官军水师。如果东南水师近海航行,进入北部湾的京泰河口(海防市附近);便能与陆路来的张辅柳升等部会合。

东南水师只要接到柳升的奇袭军队,沿海南下,抵达清化附近的马江江口;战略意图便得以有实现的可能。

考虑到东南的地方水师运力不足,等侯显从朝-鲜国归航后、加上龙江港剩下的海船,海军一部还可以南下增援安南国战役。

朱高煦初步判断,巢湖水师可以调运京营陆师三万五千人左右、以及大批火器。因有东关、两广的卫所军,整个安南战役,明军兵力能达到十几万人。

在大桌案旁边坐了很久,朱高煦感到空气也是热的,衣裳因汗水而变得湿润。他有些疲惫,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正殿里有当值的宦官宫女,不过他们都不敢吭声。朱高煦便犹自在大殿上,慢慢地踱着步子。

大明四面的混乱局面、进展缓慢的设想,让他心情不太好。他稍微有了一种了无生趣的感受之后,很快又坚定下来,心道:一定要熬到获得巨大利益的阶段。

否则一切都会前功尽弃!以现有的制度、思想,如果一切都没有改变,也看不到足够的好处;那么朝廷做再多事,都是枉然,必定会人亡政息。“郑和下西洋”的废除,应该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农耕帝国自给自足,外部的物资输入并非必须;在田赋徭役制度下,无论甚么大工程,都是在简单地剥-削压榨百姓,增加朝廷的治理难度。“好大喜功”有害无益。唯有设法将整个国家的运转、利-益集团都绑上历史洪流的战车,保持扩张与进取,才能避免世人在封闭循环之中积弊丛生、沉沦堕落。

这是朱高煦认定的设想,可究竟能走到哪一步,谁又知道?

就在这时,太监王贵急匆匆地走到了大殿门外,往里面看了一眼,他便走了进来,躬身道:“皇爷,通政使司刚收到了侯显的奏章,侯显的船队已经到刘家港了。他们会在五天后到达龙江港,进宫向皇爷复命。”

上一篇:重建北宋

下一篇:唐朝好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