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678章

作者:西风紧

刺客们提着刀,盯着后生渐渐围过来了。

就在这时,刘鸣忽然开口道:“本使望尔等明白后果,想想胡氏的下场。狂妄不义之暴|行,必将千百倍偿还!”

几乎没有人理会他,似乎大多刺客听不懂汉话,不过其中有一个人的目光、移到了刘鸣的脸上。刺客们已用刀尖对准了最后的随从。那后生说道:“刘大人,小的先走一步了。”

片刻后腥味的空气中响起一声痛叫,接着是“哐当”兵器掉在地上的声音。那后生瞪着无神的眼睛,仰倒在了刘鸣的面前,身上好几个血窟窿、仍在冒血。

刘鸣也瞪圆了眼睛,等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突然又是“啊”地一声惨叫,一个刺客扑倒在地,背上插着一根箭矢。众人立刻转头,身穿官袍、手无兵器的刘鸣,显然没有让他们太担心。

片刻之后,门外忽然冲进来了一群蒙面的人。刚刚发生过的混乱厮杀,再次出现了,屋子里一阵嘈杂与混战,刀光在灯光下乱闪。

先前发生的事,原委尚算清晰,大致该是安南国主战派的武将、派刺客杀明朝使节;此时的厮杀,便愈发凌乱了,叫人难以明白怎么回事。

难道是那个阮银河带来的援兵?

厮杀没一会儿再次消停下来,地上又多了不少尸首。一个蒙面的人用汉话说道:“刘使君,我们是来救你的,快跟我们走!”

刘鸣一头雾水,不过心里也有些线索,估计是阮银河的人。但他很快发现了另一件非常奇怪的事:第一批刺客里有人没死,而且把脸蒙上了、只露出了眼睛以上的部分。

刘鸣确定那人是第一批刺客里的人。因为刘鸣之前开口说话的时候,大部分刺客听不懂,只有一个人的眼神看起来、似乎听明白了那番话。刘鸣特别注意到了那人,所以对他有印象。

幕后指使者找人干这种事,刺客不可能是随便拉来的人,应该都是比较了解底细的;如果有人见势不对,想蒙混在人群里,似乎不太可能成功。刘鸣一时也不知就里,但他也没有造次说出来。

“刘使君,快走!”这时有蒙面人催促了一声。

刘鸣暗自吸了一口气,站了起来,抱拳道:“多谢壮士出手相救。”

蒙面人们把死掉的自己人扛走,一众人冒雨走出了行馆,很快都浑身湿|透了。

周围几乎一片漆黑,时有闪电,凌乱错落的街巷房屋、才在面前一闪而过。天空乌云密布,不见星月,刘鸣连方向也分辨不清,在一众蒙面人的前后挟持下,跟着他们在雨中疾行。

大伙儿当晚便出了清化城,过城墙的方式是搭木梯爬上城墙,然后又从木梯下去。这段城墙没有人看守,蒙面人应该十分熟悉,甚至可能与驻守这片地方的守军有关系。

清化此时已成为了叛军的中枢(以陈季扩为首领的各路叛军)。刘鸣几乎可以认定,两批“刺客”都是叛军内部的人。

一群人在泥泞中跋涉了一整夜,天亮时,他们已经进入了一片山林之中。

大伙儿沿着难走的山路又挣扎了许久,山坡上便出现了一座庄园。那房屋院子与百姓家的房屋比起来,气派得多,显然拥有这座庄园的人、实非寻常人士。

刘鸣得到了善待,他在这里沐浴更衣、换上了干燥的衣物,还有人送来了吃食。昨夜在路上,刘鸣问过蒙面人、他们是谁的人马,但没有人告诉他。他也便不多问,到了这里也只好沉住气等着下文。

那些汉人随从跟着刘鸣、不远数千里刚到安南国,都死在了异国他乡;刘鸣现在坐在舒适的庄园房间里,苟活了下来,想到此处、心头难免十分伤感。

不过事情很蹊跷,刘鸣寻思着如果能弄明白真相、回去告诉圣上,也算一件有用的事。死罪活罪,让朝廷来定罢了。

中午时分,有人请刘鸣去见他们的主人。

他被带引到了一间宽敞的房屋里,只见上位坐着一个年轻汉子,看样子可能还不到三十岁。

刘鸣上前抱拳道:“昨夜在下得人相救,不知何人出手也?”

那个人仍然坐着,拱手算是回礼了,开口用汉话道:“我乃大越平定王黎利,你便是刘使君?”

刘鸣拜道:“正是。多谢阁下援手之恩。”

毕竟得了别人恩惠,刘鸣说话的语气很客气,但他并不称呼对方为王。因为朝廷并未在安南国封甚么“大越”的王,刘鸣的身份是明朝使节,不可能承认对方的身份。

名叫黎利的人点了一下头,说道:“刘使君不便在清化附近久留,明天本王便派人护送你上路。东海的明军船队已经离开了,刘使君现在只能去升龙(河内),那里有明军驻扎。队伍也不能往北直走,要先进西边的山区,然后再去升龙。”

他直视着刘鸣道:“本王的人会庇护你到达升龙。你是汉人,不太适应大越的雨季,若是生病了,你可以写一封信带去升龙,将所遭遇的事告诉明军。”

刘鸣忙问道:“将军为何要救我?”

黎利道:“你只是个使者,大越皇帝派人杀你是不对的。”

这个回答、包含的东西太少了。刘鸣沉吟片刻,又道:“将军何不投大明朝廷?”

黎利忽然露出了笑容,说道:“本王不愿背弃大越子民,若非迫不得已也不愿与大明朝廷为敌。”

刘鸣道:“我会把将军的话,禀奏圣上。”

黎利点头道:“刘使君趁启程之前,去多歇一阵罢。”

刘鸣抱拳执礼告辞。

他回到先前的房间里,在一条凳子上坐下来。房间里有桌子、还有纸墨,但他没有写字。刘鸣的随从已经死完了,周围全是安南人,他心中想的事、怕只有装在心里才安全。

这两天发生的事,实在是扑簌迷离,刘鸣一时半会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不管怎样,只有先到了东关(明朝给河内取的名字),到了明军控制的地区再说。

第七百二十九章 和平的意愿

从清化到东关,路程只有三百余里。刘鸣辗转到了东关(升龙),先见到了驻安南国明军首领、安南都督府副都督黄中,后来又找到了在东关做官的安南人阮智等。

不两日,刘鸣、黄中都写了奏章,驻东升的锦衣卫北司武将、守御司北署武将也写了奏章;各方一起描述了安南国发生的事,以及各自的看法。都督府遂派信使,以八百里加急、将急报先行送去京师……

六月,京师酷热难当。

白天艳阳高照的时辰,朱高煦几乎不出门,他选择了柔仪殿办公、这里更宽敞通风。今日的奏章,在早上已经送过来了;可这时太监王贵在殿门外,又拿到了通政司的一份东西进来。安南都督府的印。

朱高煦等王贵拆开,拿出里面的奏章看了一遍。

毫无征兆,“砰”地一声响!朱高煦忽然一拳打在了大桌案上,上面堆着的奏章案牍一下子被震塌了。

王贵吓了一跳,忙“扑通”跪伏到了旁边,周围的官吏、宫人更是吓得不轻。大案旁边的妙锦也吃了一惊,提着笔、抬起头看着朱高煦。

炎热的气氛与恼羞的怒火、让朱高煦的脸变红了,他的拳头握得很紧,指节已经发白。

“朕送去的,是和平的意愿!”朱高煦气得不轻,脸上火-辣辣的、好像刚被扇了巴掌的感觉,他忍不住说了这样一句话。

王贵听到朱高煦说话,急忙开口道:“皇爷定要顾惜着龙体。那陈季扩敬酒不吃吃罚酒,皇爷必会荡平了他。”

妙锦的眼睛正看着朱高煦手边的奏章,朱高煦便把刘鸣的那份奏章递了过去,问道:“朕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很好欺辱吗?”

顿时大殿里鸦雀无声,只有外面远处的蝉鸣聒噪隐约传来。

朱高煦看向王贵,抬起手来。王贵立刻留意着朱高煦的手势,似乎猜到了、朱高煦想让他去召见大臣的意思。妙锦的目光也从奏章上移开,等待着朱高煦的反应。

可他忽然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手也缓缓放下来。这样的举动,引人侧目,叫身边的人们有点意外。

朱高煦刚才确实情绪上头,但终于下意识地觉得、事情不应该在情绪激动时决定,须得先冷静想想。

以前的他不止一次愤怒、感到不公与羞辱,却因地位势力所限,不敢随时发作;而今坐上了皇位,经常处在恭维与自我膨-胀之中,反倒更容易忘记克制了。

他的手挪到了旁边,拾起另一份奏章看了一眼。那是朝-鲜国李芳远的奏章,李芳远不久前上书,描述了对马岛倭寇杀-掠朝鲜国沿海的事,并称准备发兵讨伐对马岛,事先上书知会朝廷。

曰本国那边的事,此时也悬而未决。

上一篇:重建北宋

下一篇:唐朝好岳父